X

“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是贾岛和李白吗?

本文正式题目《学思慎言己道正 育德辨惑远侮贤》

本文属于【百尔所思】古文漫谈系列 作者宗伯正曜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王安石写下一首谜诗,当时无能人解,千年后却被新加坡学者所破》,简单阐述一下我的看法,水平不足,请各位学者多多指点。

原文引用(节选):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苏轼传说中的对手王安石也是个段子手。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王安石是个刻板固执之人,甚至有人说连菩萨也无法劝服他,所以都称他为“拗相公”。

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拗”脾气的文人,却曾写下一首很有趣的谜诗,当时无人能解,千年后却被新加坡学者所破。

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

走入帐中寻不见,任他风水满江湖。

这首诗乍一看很俗,甚至有些艳,当时很多人不明白王安石这首诗是何意。毕竟就连常年流连秦楼楚馆的柳永也不会写这么露骨的词句。有人觉得这应该是是个谜诗,但却依然没人猜出谜底。一直到了民国才有人给出了为大众所接受的答案.此人便是新加坡籍华裔汉语大师郑子瑜。那么这首诗的谜底到底是什么呢?郑子瑜认为王安石这里写的应该是四个诗人。

第一句“佳人佯醉索人扶”,首先佳人是“佯醉”,就是假装喝醉,而她又要人扶,那么说明她应该是东倒西歪,连起来就是说她“假倒”,那么谜底就呼之欲出了,就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贾岛。

第二句“露出胸前白雪肤”,这一句写的有些露骨,但其实谜底却很有“仙气”。古人尤其是女子都包裹的严严实实,而王安石这里却说“露出”,说明是脱了外衣,才露出里面的“白”,那么翻译过来就是“李白(里白)”。

点评:

治学必求道正。道不正则狎侮。

按照这篇文章的逻辑思维方式,分析下面这首诗:

苏轼《戏赠张先》

十八新娘八十郎,

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

一树梨花压海棠。

十八新娘八十郎,是指张百龄或张九龄;

苍苍白发对红妆,是指韦应物或陈子昂或王勃;

鸳鸯被里成双夜,是指常建或张潮,

一树梨花压海棠,是指施肩吾或刘叉等等。

范仲淹、晁冲之、苏庠、郑谷、李洞等人属于备选诗人。

如古人有知,必言“小人哉”、“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宗伯正曜的解释:

这首诗是托名王安石的伪作。通过诗意可以看出作者属于“窭僮(jù具同),窭指浅薄、肤浅,这里表示学业未成,还在蒙童阶段的学子。而且用词粗鄙,属于庶人作品。

王安石属于“旻臧”阶段的学者,与窭僮水平相差超过三级。

王安石的诗被称作半山体。王安石是士族,他的诗“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词、造句、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其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其短处在于作诗主意求工,主意之过流为议论,好求工而伤于巧;故“王荆公体’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这既体现了宋诗风貌的部分特征,又有向唐诗复归的倾向;可谓既有唐音,又有宋调,对宋诗的发展影响较大。黄庭坚说:“荆公暮年做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五)叶梦得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选语用字,间不容发。”(《石林诗话》卷上)从宋人的这些言论来看,人们称王诗为“王荆公体”,主要着眼于其晚期诗风。(引自百科)”

如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谆谆之言:

1、威重固学

孔子说:“君子不稳重就不会有威严,经常学习就不会固执,一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好学

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余(士)为大宗儒子,若求问先秦古文弥雅言诗者,岂不闻列树之凤,郊野之麟乎?

本文作者宗伯正曜,宗伯学(古儒学)弟子,老师:鲁姬丘子(孔子),诸葛孔明(卧农先生),宗伯牖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