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一场弓弦与号角的绝妙对话|新京报×国家大剧院

室内乐不同于交响乐,声响上虽不如后者气势撼人,但在技巧繁复与语汇细腻上往往有更多值得玩味之处。5月12日、13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特邀上海四重奏第一小提琴李伟纲、旧金山歌剧院双簧管首席刘明嘉、新加坡交响乐团前任圆号首席韩小光三位演奏家,为观众带来两场在选曲上饶有趣味,在形式上形成管乐与弦乐呼应,时期风格上构成古典与现代对话的音乐会,这是一场弓弦与号角的绝妙对话。

扫码看演出详情。日签设计/新京报倪萍

音乐会中几部作品各具特色。莫扎特、柴科夫斯基、巴托克的三部作品可看出音乐史上传移摹写。小夜曲这一形式起源于西班牙,盛行于18世纪欧洲,莫扎特创作了多首这一体裁的作品,《降B大调第10号小夜曲“大帕蒂塔”》是其中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在《弦乐小夜曲》首演时曾说到:“我的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是向莫扎特致敬。”尽管如此,“老柴”的这部作品更多还是以民族性与广富效果的配器著称。而另一位民族主义的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则以另一种莫扎特喜爱的形式致敬这位天才,他创作的《嬉游曲》有着浓郁的匈牙利风情。

此外,以铜管乐作为开场曲在西方音乐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其脉络可追溯至中世纪的塔楼音乐。法国作曲家亨利·托马西十分擅长铜管作品的写作,这部《仪式号角》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威廉姆·伯格《F大调小夜曲》中充满着富于想象力的配器细节。华金·图里纳则是一位深受印象派作曲家影响的西班牙作曲家,在《斗牛士的祈祷》中,图里纳把富有西班牙民族特点的节奏与浪漫乃至印象主义音乐的元素融合了起来,为民族元素增添了多变的色彩。

新京报编辑 田偲妮 校对 陈荻雁

来源:新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