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医卜卜斋|中华老字号-敬修堂拍了拍你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有230年历史的老字号——敬修堂药业。


敬修堂的故事

1、 清朝乾隆年间,浙江慈溪商人钱澍田常从杭州贩运丝绸到广州,他也是个儒医,沿途施医赠药,治好不少奇难杂症,名声远播。

2、 有一年,广州一巨商儿子患重病,久治无效,四处寻访名医而不可得治,有人建议他请钱澍田试试。

3、 钱澍田贩货一到广州,巨商便邀请他为其孩子治病,钱澍田推辞不掉,只好前去诊病,以外施拔痧内灌“回春丹”的方法治好了孩子的病。

4、 巨商感激钱澍田治好了他孩子的病,以厚金酬报,但钱澍田执意不收,他的品行使巨商感动不已。

5、 后来巨商得知钱澍田想开药坊而缺乏资金,便主动出资相助,使钱澍田抱负得以实现,于是,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敬修堂就在广州城南门口正式开业,传承至今二百余年。

6、 中华老字号——敬修堂。


抗日战争时期,敬修堂掌柜与黄金的故事

敬修堂的百年石碑揭示了基业长青的奥秘,除继承人的选择外,强调诚信经营、药品精制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从“本堂存心济世一切进货务须格外精细选择地道恪遵遗方虔诚修制其上品”字句中可见一斑。敬修堂人以“诚”为本的宗旨还体现在一个关于黄金的故事里。


抗日战争时期,陈国华就任敬修堂的掌柜。敬修堂老板还把敬修堂属下的产业——一间古老的大屋安排给陈国华住。前屋从光复南路仁风里12号入,中间经过一段空地,空地有一个大井台,再往里走到尾屋(现时的光复南路杨仁里7号),从头到尾足有几十米深长。


随着抗日战争,日寇侵入广州。敬修堂老板为了安全避开战事,要离开广州到别处躲避。离开前,敬修堂老板与陈国华掌柜商量,把不便随身携带的两箩黄金条放在安全之处,何处才安全呢?这是敬修堂的老本啊,最后按陈国华掌柜的提议,否决了把黄金埋在地下,而改为沉入陈国华居住的那间屋内的井中,并在井盖上堆放一些旧杂物,外人绝对不会发现井中有宝藏。 最后,敬修堂老板再三拜托陈国华掌柜:尽可能不要离开此屋,并暗中保管好井中之物,就离开广州了。


在风声鹤唳中,迎来了抗战胜利,敬修堂老板怀着无望的心情回到广州,陈国华掌柜一直坚守此屋,并当着敬修堂老板的面,大家一齐把两箩黄金条捞上来,依然是原封不动,丝毫未少!敬修堂老板对陈国华掌柜能如此忠诚和忠于职守,万分激动!更加敬重他。随后就用敬修堂的老本:两箩黄金条,重创旧业,再显辉煌。


随着时间的流逝,陈国华掌柜于1950年由于年老病逝,敬修堂老板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为陈国华掌柜摆路祭和风光大葬。


出殡当天,按敬修堂老板的吩咐,陈国华的家族伴随着陈国华的棺木,特意经过敬修堂,而敬修堂已在店铺骑楼下摆好一张大台,台上放满了拜祭陈国华的祭品,当棺木刚停放在祭品台前,敬修堂的员工全体点上香烛,轮着上前拜祭,足足用去两个小时左右,随后又派部分员工随队护送陈国华棺木上山,直到入土为安。


陈国华逝后,其掌柜之职改由张明担任,陈国华离开人间已有七十年了,但他的后代对敬修堂还是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怀旧之情。


中华老字号敬修堂石碑的故事

1976年秋天,敬修堂为了扩大生产场地,决定对位于人民南路太平桥脚的生产楼房(砖木结构)进行重新拆建改造。当建筑工人在拆地基的时候,无意间挖出了一块长约2米、宽约0.5米、背面刻有文字的黑色光滑石板。一位陆姓维修工见后,觉得是一块很好的洗衣板,扔了很浪费,想起自己每天都要洗又厚又硬的工作服,于是就将石板搬到自己的宿舍门口,当洗衣板用。这一用就是10多年。


1990年,敬修堂准备举行建厂200周年的大庆活动。为了筹建展览室,公司要求大家捐献有老字号纪念价值的东西,结果员工们纷纷捐出了粉碎药物的铁碾、老照片、印章等等。这时候,有人想起了那块洗衣板。时任企业负责人安排人员将石板搬了回来,请来文物专家鉴定。呵,不得了,这块石板是敬修堂的镇店之宝,是一件印证百多年历史的石碑!


原来,由钱树田公始创的粤东敬修堂药铺,最初开设在省城太平桥门外桥脚。同治6年,钱家后人分作了乾、坤两房,乾房下分金、玉两房,坤房下分仁、义、礼、智、信五房。光绪二年(1876年),各房立下详细而严密的协议,但光绪八年(1882年)农历七月初三,药铺因为旁边的茯苓店油灯失火而受到殃及,将所有房屋的协议毁于一旦。为了复兴旧业以及整顿店规,各房重新共同商议,订下店规7本,各房均存1本,并于光绪九年(1883年)农历八月立碑。石碑共有条款9条如下:

1、关于利益的分配;2、关于制约透支行为;3、关于分红方式;4、关于用人;5、关于亏欠的追债;6、关于保存世业;7、关于屋契的保管;8、关于药料的药方的管理;9、关于置办义田。9条协议都有非常详细的内容说明。


从石碑的内容和宗旨,可以看出敬修堂的先辈们严谨的管理意识与现代的管理制度不相上下。例如,关于用人,敬修堂的“总经理”不是指定的,而是由家族成员先做“见习经理”,若其表现优秀,才正式交权给他。到了清光绪末年,其总经理一职,甚至是交给非家族人员担任的,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1956年公私合营的时候。石碑引证了敬修堂是最早订立“契约”的制药企业,虽然还是典型的“家文化”,但由于有了这份契约,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杜绝了“二世祖”毁掉一个家族企业的可能。


跌打万花油百年传奇故事

据资料记载:该油是少林派嫡系洪熙官的曾徒孙新锦武师的高足蔡忠(1844-1943年)所创。

蔡忠为清末广东伤科名医,又名蔡世昌,雷州人。他出身贫寒,8岁成为孤儿,9岁为人牧牛,11岁进入戏班学艺,14岁被送到福建少林寺专攻武术,拜孙新锦为师,尽得武技医术的奥秘,数年后学成,22岁前往新加坡谋生,并以医济世。

1873年创制伤科良药跌打万花油。

1898年,蔡忠回国定居广州,仍以行医为业,在越秀南路开设跌打骨科医馆普生园,由于医术高明,声誉甚佳。这时他设厂生产自己创制的跌打万花油,对治疗骨折、脱位、刀伤、火伤等卓有成效,当时就畅销东南亚。

日寇侵占广州时,他把配方献给了在广州享有盛誉的规模更大的药房——敬修堂传承至今。


近年来敬修堂投入大量的资源实施“跌打万花油”的二次研究开发,应用CO2超临界萃取技术进行工艺革新,应用气雾技术进行剂型改造等,赋予这个百年驰名的产品更高的科技含量和更高的治疗价值,造福于广大民众。


▲敬修堂主要产品


下周五见~


END

文 | 莫莫

编辑 | 一棵蔡蔡

审校 | 百百、兰岚

责编 | 天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