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梅州大埔县境内坐落着一处上世纪首富留下的精美宅院,他是张裕创始人张弼士故居,他从一个穷苦人家出生的孩子发展成为富可敌国的东南亚首富,发家后的张弼士心怀国家建设,携上百万两白银回国创办了张裕葡萄酒厂,以及国内第一批工业化机器厂、玻璃厂、还有机械纺织厂,被誉为“中国工业之父”。
他去世后,新加坡,印尼等国家都为他下半旗致哀,那么他的一生到底有何辉煌的成就,他又是如何发家致富的,今天我们来到张弼士故居,来说说他的故事。
1841年张弼士生于出生在广东梅州大埔县西河镇车龙村,他的父亲张兰轩是清朝的一名秀才,因为在功名上未能取得更好的成就,一生都在乡里的学校里教书,家境不算富裕。
张弼士共有4个兄弟,张在家中排行老二,在清朝儿童的读书年龄都比较晚,他8岁跟着父亲学习了三年识字,还有基本的算数,11岁时家里穷的连饭都吃不上了,张弼士去了乡里的一家竹器作坊里打工。
17岁的时候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邻家女陈氏为妻,然而两位新人在一起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张弼士的人生就迎来了重大的转变。
19世纪中期,清政府看到闭关锁国带来的种种弊端,于是解除了海禁政策,想通过对外贸易来恢复清朝的实力,结果沿海一带的居民涌现出一波广东和福建人下南洋的热潮,当年很多人都是因为生活所迫才去的南洋,他们到国外干的都是最底层最辛苦的工作。
张弼士也是在那个时候只身一人从广东的汕头乘船出海,跑到了东印度的巴达维亚城谋生。也就是今天的印尼的首都雅加达。
最开始他在一家福建人创办的造纸工厂里打杂工,纸厂老板看他诚实勤快,对待工作认真负责,非常欣赏他,在厂里干了几年,纸厂老板于就把自己唯一的女儿嫁给了张弼士为偏房,并让张弼士当上了厂里的财物交由他管理,在纸厂工作了6年,纸厂老板因病去世后,张弼士接过了纸厂的所有管理,也因此拥有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在当时,印尼被荷兰殖民者占领,一次偶然的机缘让张弼士在酒吧里认识了一名荷兰军官拉辖,后来张弼士帮助这名荷兰军官当上了巴达维亚城的总督,也就相当于现在省长的职务,后来通过这层关系开启了他开挂般的人生。
当时,东印度群岛很多岛屿都处在荒废的状态中,张弼士通过总督的关系拿到了荒岛的开发权,投入重金大面积开发荒岛,在岛上种植橡胶,咖啡豆,药材等农作物,在那个资源短缺的年代,这个操作无疑让张弼士赚的钵满盆满。
在经营农场的同时,张弼士还把业务拓展到金融、房地产,以及能源领域,开设了日里银行为在东南亚的华人提供金融服务。
张弼士特别重视的是国际药材批发的生意,古语有言:“三个劫道的,不如一个卖药的”由此可见药材生意的暴利程度,并且药材还是一个日不落的产业,无论盛世还是乱世都离不开药品,这也让张弼士在药材生意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他在新加坡和印尼大规模种植药材并销往全世界,再从欧美等国家运输西药到东南亚,形成了一个世界药材循环网络,根据记载,年仅28岁的张弼士就赚到了8000万两的白银,清朝末期的8000万两白银是什么概念呢?那时一两白银可以买到300斤大米,换算到现在相当于近1000元人民币,8000万两白银也就约等于800亿人民币。可以说张弼士是名副其实的华人首富。在那个时代江南地区的首富胡雪岩总资产不过3000万两白银。
到了张弼士41岁时,在一场酒会上听到法国人谈论葡萄酒,才知道世界上种植酿酒葡萄的黄金地带是位于地球北纬37度与43度之间,在这条种植带上坐落着法国波尔多酒庄,意大利托斯卡纳,还有山东烟台,因为气候湿润,光照时间长是全世界最好的葡萄酒酿造基地。
张弼士敏锐的商业头脑立刻察觉到了商机,携巨资回国内考察,在当时国内葡萄酒给人一种低价低质的印象,没有一个像样的品牌,他通过两年的考察调研,最终投入三百五十万两白银在烟台郊区开发了上千亩葡萄园,以及一家以现代工业酿造西洋酒的企业,并命名为张裕酿酒公司。
张弼士荣归故里后非常热爱家乡的父老乡亲,投入了上万两白银为家乡的孩子兴办学校,并把很多工厂开到了国内,光绪皇帝亲自接见了张弼士,授予他太仆寺正卿的称号,位列二品官,主要负责国内的商业贸易活动。
1908年,67岁张弼士在家乡车龙村花巨资修建了这座光禄第,房屋坐东向西,内设有18个厅、99间房,本想将光禄第作为自己的养老地在这里终老,然而张弼士却并没有在这里享受太多时光。
但是后来张弼士又被全国商会任命为中华商会会长,为了事业一直奔波在外,1916年,张弼士积劳成疾在印尼去世,临终前他写下遗书,希望死后可以将遗体运回家乡车龙村安葬,在他遗体被运回家乡那天,新加坡,印尼等国为了纪念张弼士,全国下半旗致哀。
在他的家乡,人们为了纪念他,称他为客家八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