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论书|2018年3月推荐书单(人文类)

点击上方“蓑翁论书”蓝字,即可关注本公号。

张新颖《沈从文的前半生》(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复旦中文系张新颖老师继大受欢迎的《沈从文的后半生》一书后,新近推出的关于沈从文先生前半生的传记。区别于很多作家撰写的传记,作为学者的张老师撰写的这部传记,几乎没有任何虚构、想象和主观夸大、溢美的成分。全书内容完全基于沈从文和他身边亲友的各类第一手文字写成,多少有些胡适先生所言“有多少材料,就说多少话”的意思。然而,这样的冷静与真实,却具有非同寻常的力量,不只可以从中清晰感知沈从文先生前半生的人生和思想轨迹,也能够管窥一大批文化人在民国时期的喜怒哀乐,实在让人动容。五星推荐。

汪曾祺《八仙》(中华书局):汪曾祺先生带有一定学术性的考证随笔文章合集,按照不同主题,归为宗教、民间信仰、语言文学、民俗、古迹和饮食这样几个方面。这些文章尽管考证详细,富于学理,却得益于汪老举重若轻、娓娓道来的文笔,毫无枯燥之感,让人读来趣味盎然。实在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文集。

朱光潜《谈美》(东方出版中心):朱光潜先生的一本非常经典的美学入门书,采取书信体的方式,从青年人所熟知的文艺作品和生活事例出发,深入浅出地将美学的诸多原理娓娓道来。本书确实围绕美学而展开,但又不只是一本讲美学的书。某种程度上来说,把这本书作为青年人培养生活情趣和人生趣味的指南来读,同样是非常合适。强力推荐。

(塞)库斯图里卡《我身在历史何处》(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当代东欧最出色的电影导演之一——库斯图里卡的回忆性自传。不同于很多其他艺术家的自传,本书并没有详细介绍自己的电影创作历程,甚至就连位于导演第二爱好的摇滚乐和足球,也涉及甚少。这是一部非常标准的关于导演个人生平的自传,导演与自己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及与南斯拉夫这个消失的国度的关系,成为本书的叙述重点。尽管本书没有直接围绕电影展开,但书中详述的导演的家国变迁与其在历史、国族和身份认同上的纠结,却足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电影在喧闹、癫狂的表象之下,蕴藏的思想与情感内核。读完本书之后,再重看其电影作品,相信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加)卜正民等《杀千刀》(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加拿大知名中国研究学者卜正民先生关于凌迟处死这一酷刑研究的一部力著,综合运用中西各类史料,试图还原凌迟在中国从起源、演化到终结的全过程。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有两条线索的清晰关照,其一是凌迟在中国法律惩罚与权力规训体系中的位置和角色,其二就是凌迟在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野蛮化想象与建构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中西交错映照的写法让人印象深刻,而作者从小处入手,做深做透的史学功力,也同样值得敬佩。

贾樟柯《贾想2》(理想国&台海出版社):贾樟柯导演最近十年里关于电影的随笔、手记和访谈文集,收录在其中的文字,一如他的电影一般,关注大时代浪潮下的普通人的命运,语言敏锐而诗意,仿佛电影特写镜头一般,善于捕捉生命中容易被人忽略的微小细节,非常耐读。

(法)莫泊桑《羊脂球》(译林出版社):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选集,诸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名篇,均被收录其中。莫泊桑堪称短篇小说之王,他的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准确观察法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同时又巧妙跟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在一起,是了解法国十九世纪下半叶社会生态的上佳素材。译林社的这个版本译文优美流畅,装帧古典雅致,无论是阅读还是收藏,都是上佳之选。

(法)罗米伊《古希腊悲剧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六点图书):研究古希腊悲剧的一本小书,主要基于埃斯库罗斯、索福克里斯、欧里庇得斯这三位古希腊最重要的悲剧作家的作品展开分析。在有限的篇幅内,既将三大剧作家的生平和作品脉络梳理得比较细致,又对古希腊悲剧的思想要义和精神共性,给予了非常中肯而有说服力的阐述。用来作为走进古希腊悲剧作品的一本导论性著作,非常合适。

鲁迅《野草》(凤凰壹力&译林出版社):本书在鲁迅先生的所有出版物里,堪称篇幅最为短小的作品之一,然而丰富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使得其在鲁迅的作品体系里,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其晦暗萧瑟的意蕴,举重若轻的文风,和富于春秋笔法的思想内涵,足以成为理解鲁迅思想与情感变迁的重要钥匙。

萧驰《诗与它的山河》(三联书店):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萧驰老师历经七年时间写成的一部呕心沥血之作,采取实地考察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还原中国中古时期山水诗作品里描述的场景与意境,指出这些山河美景,乃是承载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坚实基础。各种文献当中的旧貌,跟作者实地考察得来的新颜,得以同时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慨叹这些美丽山水的古今之变。作者的实地探索精神让人敬佩,而这些经典山水诗作品里描述的景象在当代中国的异变与凋零,更是让人读完之后,都自然而然地产生保护之心。

江弱水《湖上吹水录》(三联书店):江弱水先生二十年间在《读书》杂志上刊发的随笔合集,以诗歌评论和文学随笔为主。作者很巧妙地把学理性分析跟个人的随性感悟结合在一起,字里行间,有一种信手拈来的从容,在具备思想层面的厚度的同时,也极具现代汉语的美感,让人以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本书是著名中国政治史学者严耕望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讲授《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的讲义提纲,从中央政府组织情况、辅政制度、地方政府组织情况和官员选拔任用制度等几个方面,完整梳理从上古到清末,中国政治制度的各代架构和演进历程。由于是以提纲形式呈现,全书内容堪称条分缕析、提纲契领,无论是要点,还是相关征引材料,都没有一个多余的词、一句多余的话,很多论断寥寥数语,足见高明。绝对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一部经典之作。

王子今《千秋太史公》(书海出版社):王子今老师二十年前的一部力作,如今得以以增订本的形式再版。这是一本致力于精读《史记》的论著,不同于常见的《史记》解读书籍,本书侧重于从历史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挖掘《史记》中的社会文化意蕴,无论是对于《史记》文本精读之细致,征引的各类文献之广博,还是其论述视角之新颖,都让人由衷称赞。

李硕《南北战争三百年》(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过往的中国战争史研究,往往如同《左传》等中国史学经典的传统一般,侧重于对战争双方政治与运筹谋略的分析,而对于实际战争本身论述甚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李硕的这本书,算是填补了中国史研究的一个空白。凭借极其有限的史料,力图真实还原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的作战模式与战术演变,同时也对影响战争的地理、天气、财政、政治等因素做了详尽的分析。尽管部分内容在论证上可能还不够严密,但视角之独特和材料组织之用心,已经足够让人称道。

(美)宇文所安《他山的石头记》(江苏人民出版社):美国知名中国文学研究学者宇文所安的自选文集,书名“他山的石头记”有两层含义,“石头记”指的是作者的研究领域——中国古代文学,而整个书名本身,又有作者从西方理论研究中国文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蕴。宇文所安的这些文学批评文章,尽管由于身处他者文化的原因,或许无法深入中国文化的内里,带有海外中国研究学者通行的隔膜感,但其独特的观察视角、丰富的理论素养和敏锐的把握作品细节的能力,还是能给国内的读者和研究者以新启发和新思考。

吴琦(主编)《单读16》(理想国&台海出版社):本期《单读》的封面专题是“新北京人”,这样的主题在书中有着多重指向,既包括底层打工者眼中的北京郊区生活,也包括本地文化精英怀念的那个有着古韵的旧北京城,还涵盖了知识青年眼中的现代化北京,选择的文章都很耐读。而封面以外的其他文章,从主题、类型到内容都有着比较一致的风格,那就是具备比较丰厚底蕴的诗意与文艺。值得推荐。

陈引驰《无为与逍遥》(中华书局):复旦中文系陈引驰老师解读《庄子》的一部入门性著作。由于是在课堂讲义基础之上写成的书,因而文字兼具可读性和学理性;对《庄子》这一道家经典著作在文学性和思想性方面的阐释很到位;在阐发作者个人观点的同时,注意吸纳关于庄子思想解读的各派学说。用来作为精读《庄子》原文的辅助读物,非常合适。

(新)张建德《香港电影》(北京大学出版社):一本非常精彩的香港电影文化史论著,以香港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电影作品为中心,采取电影文本分析与文化解读相结合的方式,为读者还原香港电影的演化发展历程,以及其与香港本土文化的孕育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全书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表述流畅诗意。值得推荐。

涂睿明《捡来的瓷器史》(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一本结构独特、构思精巧的中国瓷器史著作,选取了中国瓷器发展历程当中的十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从残存的古瓷片出发,将瓷器之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文化、政治、外交方面的意义娓娓道来,文字也煞是好看,值得推荐。

张春田(编)《讲坛上的中国》(南京大学出版社):华东师大的青年学者张春田老师选编的一本民国人文演讲集,收录的都是出自民国顶级人文学者的代表性演讲,其中不少演讲都是流传甚广、影响颇大的名篇。通过这些演讲,我们既可以管窥民国时期的人文、教育和文化生态,也可以感知这些民国大家的人格魅力与文化素养。是一本相当不错的选集。

赵世明《高拱与隆庆政治》(西南交大出版社):一本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的小书,详细论述明代著名大臣高拱在隆庆年间的政治作为与施政方略,兼顾嘉靖后期和万历初年明代高层政治生态的探析。作者考证严谨,立论大胆,对于这一历史时期的很多重大问题,都在史料辨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看完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对这段时期真实历史状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把这本小书找来,进行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