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2018年9月27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东北三省考察,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这样强调。
2018年9月28日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在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小百通走进辽宁,实地探访作为“共和国长子”、新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的辽宁是如何走向全面振兴的。
沈阳,拥有47所高等院校,107个科研技术开发机构,877个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可以说是东北科技创新的中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沈阳全面振兴的第一引擎。
国产化“工业心脏”,让老国企焕发新生
“我们说的鼓风机,可不是农村家里用的,而是工业用的,千万别搞错了哦,我第一天上班的时候就搞错了。”在压缩机机壳拼装车间,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沈鼓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孔跃龙告诉小百通。
沈鼓集团的前身是始建于1934年的沈阳鼓风机厂,1952年成为中国第一家风机专业制造厂,成立近70年来,它见证了中国能源化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发展历史。
现在,沈鼓集团是国家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柱企业,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配套通用机械国产化基地。孔跃龙说:“沈鼓产品的作用是通过能量转换压缩并输送各种气体或液体,就像人的心脏在人体中的作用一样,被称为‘工业心脏’。”
身着蓝色工服的工人在装配机器。摄影/北京周报 张巍
在被国外企业卡脖子的重大装备领域,沈鼓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在百万吨级乙烯、大型煤化工、千万吨级炼油、长输管线及千兆瓦级核电站领域全部实现了核心动设备的国产化重大突破。
作为企业决策者,孔跃龙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自家的明星产品,例如我国第一套8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用的BCL407/A氢压机、为48万吨/年乙烯装置研制出的单线能力为24万吨/年裂解气压缩机、我国第一套国产化4万空分压缩机、120万吨/年乙烯装置用压缩机组……
“其实我们也曾经历了一段艰难期,最后沈鼓集团决定自主创新,推进重大核心装备制造国产化,由此焕发新生。”孔跃龙介绍,经过多年潜心研发,沈鼓产品的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不仅填补了100多项国内重大装备的技术空白,还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因此,西方国家同类产品大幅降价,甚至有的外国产品售价降幅达到50%。
为啥沈鼓集团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这离不开“沈鼓能人”和科研团队。孔跃龙向小百通介绍站在身边的一位银发老人:“他就是我们核心装备压缩机机壳拼装第一人,还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样的大奖,他还只是初中学历。”
孔跃龙在向记者介绍产品生产情况。摄影/北京周报 张巍
产品国产化归根结底要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孔跃龙说:“近年来,我们企业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自主创新,无论公司利润如何,我们每年的科研投入都保持在5%—7%之间,大约在3亿元人民币,从不间断。”
1998年,沈鼓成立辽宁省首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0年沈鼓被确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后,沈鼓集团先后在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设立企业技术分中心。
有了长期的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沈鼓集团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先后实现了科研攻关283项,生产新产品729种1123台,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8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压缩机气体动力学、转子动力学、传热学等核心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获得诸多自主知识产权,部分设计制造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授权专利118项,其中发明专利38项。
机器人界的黑马,敢与德日老牌企业争雄
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上,“北京八分钟”令人赏心悦目,新松机器人出尽风头。不过,一提到机器人,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德国和日本的。新松机器人的表演不仅惊艳了国人,也震撼到了外国观众。
韩国平昌冬奥会上,新松机器人与演员们共舞。
据总部位于沈阳的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新松公司)品牌与公共关系部部长哈恩晶介绍,新松已创造了百余项行业第一,有超过800项重大科技攻关。产品累计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3000余家国际企业提供产业升级服务。
新松是一家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上市公司,成立于2000年。如今,新松已经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领军企业及国家机器人产业化基地,拥有完整的机器人产品线及工业4.0整体解决方案。
“新松与当时市场上的对手瑞典ABB、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等国际老牌企业相比,资金、人才、技术等力量悬殊。”新松公司总裁曲道奎很有忧患意识:“新松公司没有钱、没有名气,如何在夹缝中求生?”
正在调试中的工业机器人。摄影/李刚
“靠人,靠技术。”他自问自答,“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新松在上海设有国际总部,在沈阳、上海、杭州、青岛、天津、无锡建有产业园区;在全球设立六大研发机构,在韩国、新加坡、泰国、香港等地设立多家控股子公司;现拥有4000余人的研发创新团队,与大学合建机器人本科专业。
“创新是新松的基因。我们在面临困难时敢于打破常规、打破权威,将不可能化为可能,为国家、社会创造价值。我们坚守奋斗,就为了中国人在世界机器人领域挺直脊梁,让机器人成为中国制造的标志性符号。发生改变的是全球机器人行业,中国机器人不再低人一等,我们的机器人从追赶到比肩,到赶超。如今在某些领域已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拥有话语权。”曲道奎说得很有底气。
2018年10月,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加坡成立分公司不到一年,便与世界第二大港口运营商PSA新加坡港务集团签订供货协议,新松重载型移动机器人很快进驻到了全球最大的中转枢纽港——新加坡港。谈到这里,新松公司品牌与公共关系部部长哈恩晶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虽然采访过程简短匆忙,但小百通深切感受到了中国机器人的创新企业与时间赛跑、奋起直追的拼搏精神。
依托产学研资源,做医疗设备的全球供应商
“看病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用来诊断病症的技术手段(设备)不足,二是医疗检查的费用昂贵。其实,这两点都可以归结为中国没有自主研发的医疗设备。
同样位于沈阳的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却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数字化精准定量高场超导磁共振系统研制”“低剂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X-射线成像系统研制”,以及工信部“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等。
中国第一台国产CT设备。 摄影/李刚
东软医疗首席执行官武少杰告诉小百通,今年4月,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果清单上,东软医疗在肯尼亚开展的健康医疗诊断集成项目,成为本次论坛唯一入选的医疗设备项目。
另一名高管介绍,东软医疗的业务覆盖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00多家用户,累计装机量达30000余台。公司在海外设有7个子公司、1个办事处,另有10个海外服务中心和12个海外物流中心,可随时响应全球客户的需求。
提起医疗设备,垄断了国际市场几十年的三巨头美国通用、德国西门子、荷兰飞利浦的名字响当当。为何东软能够在短短20年打破垄断,闯入国际医疗设备系统市场?
“二十余年发展历程中,东软医疗依托东软集团和东北大学的产学研资源,不断提升研发实力,一次次改写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史。”武少杰这样解释。
自主研制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 摄影/李刚
目前,东软医疗研发人员有800多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46%;在全球设有5家研发机构,申请专利达1000余项;与英国邓迪大学、美国韦恩州立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多家顶级学术机构结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搭建临床创新和培训中心,提升临床科研与学术交流水平。
软硬件双剑合璧,打造无人机的中国名片
离开东软医疗公司,小百通乘车来到了一栋很不起眼的建筑。这里没有庞大的工厂,没有亮丽办公室,但却是一家集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工业无人机及无人机大数据系统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沈阳无距科技有限公司。
无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不到五年时间,就已经拿下来诸多殊荣:德国IF工业设计大奖、2016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入围奖、2017和2018中国设计红星奖、广东省省长杯工业设计奖、大东北金融杯—沈阳工业设计大赛铜奖……
自主设计的无人机 摄影/李刚
无距公司市场部高管杨小漫告诉小百通:“虽然我们公司很难和深圳大疆比较,但我们是一个无人机研发软硬件兼顾的科创企业,这是业内很少见的。之所以短短几年时间就能斩获不少奖项,主要源于我们的科研团队。”
据介绍,该公司现有员工近200人,其中硕士、博士占比超过60%,核心技术人员均来自中国科学院,在无人机总体设计与飞控技术等方面具备丰富的技术积淀。
无距公司首席执行官苏文博介绍,他的技术团队曾被国际顶级无人机刊物《Journal of Field Robotics》评为“世界十大无人机应用团队”,目前已申请专利及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达145项。苏文博说,虽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有信心将“无距科技”打造成为工业级无人机的中国名片。
特种无人机 摄影/李刚
科技创新靠的依然是人才。苏文博说,无距科技研发中心来自海外、北上广深的高级人才占比37.5%。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均来自中国科学院,技术骨干均毕业于国内985院校及其他海外名校,且其中大部分成员曾就职于国内外知名高科技企业或科研院所,在无人机总体设计与飞控系统等方面具备丰富的技术积淀,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无人机专家团队。
如此强悍的科研实力,为何会选择在沈阳创业呢?苏文博回答说:“之前确实收到过外省的招商引资,提出的待遇优厚,创业政策也非常好,但我还是选择留在沈阳。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要为家乡争口气,如果人才都流失了,那么又由谁来发展沈阳,谁来振兴东北呢?”
去年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辽宁省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创造拴心留人的条件,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通过这次实地采访,小百通看到,留得住人,拴得住心,辽宁乃至东北的全面振兴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