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百家姓之王氏一族


出自姬姓

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姬姓王有三个分支

①源出东周毕公之后。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

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5]

③源出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5]

王字演变1、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为氏。从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5]

2、源出妫姓。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灭商后,虞舜的后代妫满被封于陈,至陈完在齐国任官后,改为田氏。秦灭齐后,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为王姓。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汉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

3、源出燕国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6]

4、出自少数民族改姓。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的血液,少数民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南北朝时高丽人,鲜卑族人,隋唐时月氏人,唐朝时回纥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时女真人,北宋时西夏党项人,元朝时蒙古人,清朝时满洲人等。这些少数民族王姓随着时间同化为汉族王姓。我国北方地区多王姓与北方民族改用汉姓时优先使用王姓有密切关系。

王姓在先秦、汉晋时期一直以华北地区为主要的活动地区,发展十分迅猛。隋朝时期,王姓各支派向各地迁播之外,最重要的事件是河南固始人王审知南迁福建,建立闽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是福建王姓的总开山祖,史称开闽王氏。明朝永乐年间,这支王姓开始进入台湾地区。[5]

截至2014年,王姓的人口已达到9468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1%。[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湖北、陕西、浙江、甘肃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东居住了王姓总人口的10.5%。

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而北方区又以太行山为分水岭,东部为高密度的王姓地区。西部为低密度的王姓区。王姓分布很广,但很不均衡。

王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王姓在东北、内蒙古大部、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宁夏、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西中部、新疆喀什地区、海南大部,王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有的达到16%,其覆盖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9%,大约54%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

长江以北其他地区、青海东部、新疆北部、云贵川、广西西部,也是王姓常见的区域,王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为4.4--8.8%,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6.3%,大约36%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5]

家训崇孝道

孝为立身大本。若不孝于亲则不能忠于国;友于兄弟;睦于宗乡党;合群于社会;必反为社会之蠹虫。如何能使人人之行为皆善?请必自孝父母始。人能以父母待子女之心,行事则万善之。本已立由是。

睦宗族

族人虽有远近亲疏,安其本源则一。族中人有喜事或凶事为先行庆吊之礼。遇有合族之事必同心商确。只平时聚会待所以联族谊为重,人情不见则疏,日疏日远大非睦族之道。

重教养

天无不慈之父母。但庭训不立则溺爱不明者有之。故父母之于子女必幼而教。以孝悌稍长而授以学业。其顽劣者亦必严为教训。勿姑息以养其非。

齐家政

治化之道必先齐家,然政行于天下易,而教施于一家实难,盖骨肉之间恩素情深则家法难申,自非身先德化不为功。故善治家者,以正己为,己正则子女相率而从,己不正虽有治家严法,亦无以为功。

正礼节

国家之治乱系于人心之邪正。守礼法合人群,世风必正,国家必治。人心邪则悖礼犯法,贻害人群。尊长生辰,称庆世有此俗,遵礼致庆承欢。铺张宴会非显亲之道,宁俭勿奢谁云非孝!

务读书

家人不论贫富子女不论智愚第一要读书。读书则能知事理。古人所谓致知格物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个人智为之理,立业之方,不至为非作歹,为社会败类,且可为国家建设效力。

明德性

大丈夫须有顶天立地之志,处世存心要有容忍度量,而勿求容于人。必有容其德,乃得大君子。立身未有不成于忍,惟能忍方能恕于人。合众志以成大事业,不忽视小事物,方能谨慎处事而致成功。

谨言语

言不由衷,人间所恶待人接物互要诚实。虚伪之言,久经必露出破绽,故出言必先自思量。是合理的便说,不合理的便不可说。有损于人的便不可说,勿说大话,勿说空话,古人云“言寡尤行寡恢”。

慎交友

处世贵在知人。于朋友间知其人,友其德,籍以辅吾仁。矫吾失,故交友得其人。则可自薰其德,此所谓益友也。苟不择其人则惟导恶习,趋下流,此所谓损友也。故择友不可不慎。

处世事

明是非、辨忠奸、守节义、权生死,才算得大勇不自用,能用人才,算得大智。

王允(137~192)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官至司徒、尚书令。用美人计和连环计杀掉乱臣董卓。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或公元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琊临沂人,晋代大书法家。因对书法方面的至高造诣,被誉为:“书圣”。晋书载:“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唐太宗从其书法作品中领悟出了“尽善尽美”。

王徽之:(公元338~386年),字子猷。祖籍琅邪临沂人,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第五子。

王献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祖籍琅琊临沂人,晋代书法家、诗人,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

王珣:(公元349~400年),字元琳,小字法护,祖籍琅琊临沂人,晋代书法家。

王猛:(公元325~375年),十六国时期苻坚的丞相。“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两人分别留下了各自的精彩。曾经被苻坚等时人誉为诸葛亮式的人物。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列出“中国六大丞相”为管仲、商鞅、诸葛亮、王猛、王安石、张居正。

王通:(公元584~617年),字仲淹,隋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代大儒,卒谥“文中子”。

王勃:(649~676),唐代著名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人。诗文与于龙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唐代诗人,《登鹳雀楼》久传不衰。

王维:(公元701~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外号“诗佛”。

王全斌:(公元908年~976年),五代至北宋初将领。并州太原人。曾在后唐、后晋、后周为将。

王建:(847~918)前蜀皇帝,庙号“高祖”。

王审知:(862年~925年),闽国皇帝,庙号;闽太祖皇帝。开闽第一人。人称:“白马三郎”。

王彦章:(公元863~923) 五代后梁著名将领。字贤明,寿张人。五代时期有两人最勇猛,“打虎李存孝,铁枪王彦章。”宋代欧阳修为其作“忠勇校骑”《王太师画像记碑》。

王惟一:(公元987~1067年),名王惟德,北宋医家。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为我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宰相。《中国六大政治家》,梁启超主编,1911年出版,认为近代中国之衰败唯有崇尚法治,始得振衰起隳,富国强兵。书中被称为六大政治家的是:管仲、商鞅、诸葛亮 、李德裕、王安石、张居正。

近现代名人

王国维:(公元1877~1927年),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王大珩:(1915~),光学专家,我国光学界公认的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两弹一星”功勋。

王希季 :(1921~ ),中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

王震:(公元1908~1993年),中共政治家 ,前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王大珩: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光学专家。

王永庆:(公元1917~2008年),祖籍福建安溪。为台湾著名的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王安:(公元1920~1990年),美籍著名企业家,现代电脑重要发明人。

王希季:航天技术专家,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著名空间返回技术专家。

王进喜:(公元1923~1970年),大庆人的杰出代表,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

王栋:草原学家,国家一级作家。

王蒙: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协原副主席。

王鼎昌:(公元1936~2002年),新加坡首任民选总统,华裔。

王选:(公元1937~2006年),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