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对话符绩勋:“成为GGV的船长,我面对了最残酷的事”


文/对话丨曹玮钰

编辑丨董力瀚

来源丨投中网

2021年初,GGV纪源资本完成约200亿人民币规模的募资,管理规模超过500亿元,这家头部VC正在坚决地上规模。不好说他们正在经历哪些决定性的时刻,但一系列的小变化确实正在发生。

船驶向哪里?作为GGV船长的符绩勋身上的两个特质可能是线索。

一是“要强”。符绩勋欣赏强人,善驭强人。GGV有6位管理合伙人,2021年4位都上了福布斯Midas榜单,这是当下绝无仅有的成绩。

多个人出成绩,意味着GGV还保留着“古典的合伙人文化”——不要小看这一点,如果你知悉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一些资讯动态,你会发现,中国VC的合伙人文化正在变淡,变得更淡。

至于deal team,符绩勋也不信奉“码人头”。“赛马”,“人海”,在GGV没存在过。他们中国市场的投资团队17人,全球也不过30人上下。

符绩勋最在意的是什么?人效——为数不多、足够聪明的一些人在这里就好。

第二个特质是“均衡”。细看GGV的打法,不论弹药分发、出手量级还是项目回报,都透着大写的均衡。6位管理合伙人,自主空间要给足,资金分配要均衡;为了整个基金的回报倍数,每个项目的出手也要均衡。

于是,我们从未见过GGV,这家几百亿aum的大VC非常激进地出手——目前投资额最大的项目是小鹏汽车,放了1亿美元左右,这是符绩勋一手投出的案例。

GGV不敢吗?显然不是。包括符绩勋的“要强”和“均衡”,也绝非什么省心省事的打法。

符绩勋选了一条路,看上去稳妥,但我们不知道“稳”的背后还有什么——他付出了什么,面对过哪些残酷的事情,才在复杂、繁重的项目投资、基金管理、人际搭建中实现了平衡,试着让GGV继续跃升。

我们与符绩勋进行了一场对话。

投资是个选择题,不希望管人成为责任

投中网:GGV年初募了两百亿规模的基金,你之前说,每次募了更多的钱都会反思,能不能划得动船,现在你的信心从哪儿来?

符绩勋:船确实更大了,近百人的团队,前台投资大概四十人,全球五地办公室。中国是最主要的市场,超过50%的资金投在中国,基金体量放大,市场空间也很大,我还是有信心。

不过规模上去,背后就有个问题——怎么创造同等的回报率、同等的价值上升给到LP。

投中网:一线VC的管理规模主要集中在300-400百亿,500亿是不是另一档?

符绩勋:市场在变化,我们加力的时候别人也在加力,有的速度比我们还快。市场的流动性很强,尤其美元利率利息低,这是资金端。

另外疫情也在加速数字化,中国过去20年数字化主要在消费端、C端,市场已经打得差不多了,但是to B数字化、上云还在初期阶段,未来20年的数字化还有很大空间。国外也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在加速。所以基金规模为什么形成?因为有一个庞大无比的趋势存在。

投中网:所以你需要更多子弹。

符绩勋:趋势在加速,有人愿意加码,又有市场机会,中间就有我们帮着实现。

投中网:上次采访童士豪(同为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他说刚来GGV的时候,跟你和李宏玮(同为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聊过投资阶段的问题。他认为战略上“卡在中间”最容易腹背受敌,所以结论是先把早期做好,再慢慢往后走。现在回头看,你认为GGV早期做得怎么样?

符绩勋:早期是从2013-2014年开始发力,五期基金开始布局,投过哈啰出行,当时2000多万美元估值,我们投了两轮。六期基金同步做了第一只早期基金Discovery,规模不大,2.5亿美元。

客观讲还没完全跑出来,但账面回报是很不错的。

投中网:中国deal team大概多少人?

符绩勋:应该是17个。

投中网:有投资人给过我一个概念,deal team 15人以下算精品,大于15是覆盖。你为什么认为不需要“码人头”也能投好早期?

符绩勋:码人头,或者说人海战术,是很多人民币基金的打法,工厂模式。但Benchmark就几个合伙人,早期也做得很好。

早期不止一种打法。我们不会扫射市场,而是围绕某个我们认可的主题,去投资适合的人。

投中网:为什么增加基金规模,克制团队规模?

符绩勋:投资是选择题,永远要做取舍,行业取舍、赛道取舍、地域取舍,在取舍中形成战略。

我们是全球化团队,判断的难度就大不少。如何让上海或者北京的团队去判断一个纽约的企服公司呢?你很难用远程的方式去做投资,这让我形成一个观点——要想做出最高效的决策,需要合伙人站在前线,必须在一线做决策。

投中网:具体怎么实现?

符绩勋:机制。每个管理合伙人都背报表,对决策负责,这是最有效的。

当然,主基金有投委会,但投委会更多是强化讨论,让观点、问题、挑战、风险得到充分表达,但决策主要在合伙人,他们要为决策买单。

我不希望“管人”这件事成为背负的责任。

投中网:精简的团队去执行广阔的赛道,有没有人手不足导致的错过?

符绩勋:人多不一定投得更好。人多会有更多噪音和争论,选择更难。

你去交几个极聪明的朋友,帮你挖掘、争取项目就可以了。随着体量增加,下注比例也会加大,同一个项目最多可以投到比如2-3亿美金。

投中网:赛马是好机制吗?多找几个人pk,留下最好的。

符绩勋:凡事都有好跟不好。赛马本身就有代价,对吧?比如30个人看同一个赛道,你最后怎么判断?

投中网:你刚才说的噪音。

符绩勋:对,肯定有内耗,有成本。

投中网:你压根没考虑过这个事儿吧?

符绩勋:至少现今没这个必要。

投中网:覆盖呢,满意吗?

符绩勋:现阶段还可以。当然,我们有些领域比别人看得晚,比如新消费,但还是完成了一些布局。

投中网:所以这是规模化的好处,总还有机会。

符绩勋:是的,现在的体量我可以做多阶段,可以往更后期投,也可以往更早期投。我相信某个细分赛道的时候就会去布局,不用care它的阶段。

投中网:GGV“国际化”背后是不是还有一句潜台词——每个团队都要跟得上,各个地区的团队出成绩,跟得上中国团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符绩勋:非常重要。我们是合伙制,大家共享投资成果。如果只是一个地方做得好,其他地方做得不好,就没办法实现共享。人的层面,本质上需要共享互赢,合作关系才好维护。

我们几个核心的管理合伙人,之所以一起这么长时间,就是因为大家业绩都不错。你看福布斯全球最佳创投人榜单,100位我们有4位在里面。

投中网:所以合伙人表现的均衡是长期稳定合作的前提。

符绩勋:一个人能力很重要,但一个相互有信任、相互认可的机制也很重要。

投资尤其私募投资,有它的变化和周期性,不是说每年大家的表现都均等,但在一个大时间段应该旗鼓相当。

走还是留,取决于合伙人之间的共同目标、价值观,还有建立信任、共享的机制。

投中网:GGV管理合伙人团队算是很稳定了,你们的人员机制是怎样的?

符绩勋:这个机制对每个人都有要求,大家知道标准是什么。做得好,留在这个位置,做得不好,可能就留不下了。

我鼓励大家讲真话。我们的机制里面,合伙人有很强的主导权,真想做一个项目,我不会去阻止,大家都会支持,但也会把评价、判断、问题和风险讲出来。

谁的项目,谁为它买单。当然,做得好也有更大化的回报。

投中网:你2011年成为GGV“船长”之后,大刀阔斧做了改革,一边修船,一边请人下船。基金做这么硬核的改革其实不常见,当时为什么非做不可?

符绩勋:2011年我们的募资受到一定阻力,大船“触礁”了。当时我有两个选择,一是下船,另造一条小船,还有一个就是留在船上担任船长,修好了船再往前走。

投中网:为什么不下船?

符绩勋:舍不得。我跟Jenny投了一些项目挺不错的,比如去哪儿、UC、YY等等。下船就等于放弃了。

投中网:你是怎么把船修好的?

符绩勋:对于修船,我一直抱着一种态度,一定要做对的事,而不一定是好事。

我定了方向:移动互联网,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我把合适的人留在船上,不合适的只能请他们另起炉灶,或者另造一条船。

2011年到2014年,前后大概三年时间,我经常跟人家说GGV正在修船,在做减法。

投中网:现在回头看修船,是决定性的时刻吗?

符绩勋:肯定是。过程很辛苦,但结果还是让我欣慰。

从2000年到2010年,GGV三期基金累计募资10亿美元,但过去十年,我们募资近80亿美元。除了规模、体量,还有品牌、业绩各个方面都不错,说实话,这也是我的满足感。

当然期间也有一些误判。2011年到2013年是移动互联网黄金时期,布局上错失了一些机会。

错失拼多多,BP现在还摆桌上

投中网:我拿GGV的策略和其他一线美元基金对比,直白点讲,上限保守。比如五源,规模小的时候就可以拿出基金40%押注小米,之后投快手放了2-3亿美元。

符绩勋:我们不太一样,我们更全球化,盘子更宽。

在中国投项目,如果某个项目要投一期基金40%的钱,是个很重的赌注。不是我不敢,只是策略上不是最优。毕竟我们有6个管理合伙人,要让每个人都有自主空间,所以弹药要分得更平一点,对吧?

投中网:GGV出手最大的案子是哪个?

符绩勋:小鹏投入比较大,差不多一个多亿美元。

投中网:小鹏是你直接出手的案子吧?所以是你作为老大,先扛了个最重的砝码?

符绩勋:你如果问我当时是不是这么想,不是的。我觉得智能车一定会来,聊了一圈之后觉得真正懂技术、想做产品的人是小鹏,他有这个能力。

可能客观上,确实因为我在这个位置,作为老大有能力也更敢于推动,别人的话,还得跟我商量商量。

投中网:上次跟采访童士豪,他也是这个“带头”的逻辑。他在美国投资特别敢在AB轮下注,以前两个当地合伙人从来没投过A轮,后来也敢投了。

符绩勋:人都有惯性。原来两位管理合伙人有一些惯性,投资偏成长期,想抓别人投后的结果,抓红利期,有时B轮有时C轮。做BCD轮的话,必须得跟早期VC沟通,拿到他们最好的项目。但投早期不一样,你要跟他们竞争,本身就要一定的魄力。

今天Hans、Jenny、我,我们更敢于去改变一些东西。而且我们三个有共同特点——都是外来人。

投中网:但同行都说你是最local的。

符绩勋:对。但我还是啥都没有,没有包袱也是优势。

投中网:我们再回来说超配,可以理解为GGV没真正做过超配吗?

符绩勋:我们会克制一些。但你看,投了小鹏汽车的六期基金,盘子是12亿美金,小鹏一个项目就近1亿美金,理论上已经蛮大比例了。

投中网:按你的标准,多少算超配?

符绩勋:投到单只基金体量的10%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投中网:投资很讲路径依赖。你之前提过,看懂Uber之后投出了滴滴、哈啰、Grab,但也因为投过百度所以注重资本效率,错过了资本密集型的京东。该怎么避免投资中的路径依赖?

符绩勋:好问题。这都是比较深刻的错过和误判,我会不断提醒自己,如何判断新趋势?就是在前线感受市场变化。

我为什么会“忽悠”何小鹏创业?也是因为我人在一线,观察到了变化,我特别相信造车新势力的机会,也觉得造车这个事不会一家独大。

投中网:一来保持人在一线,二来通过系统布局避免错过。

符绩勋:对,要不断推演未来的变化,去设想未来长啥样。VC投资不仅仅是一个财务行为,而是要投一个未来,拼的是想象力。

投中网:除了京东,快手、拼多多GGV也没投。之前你谈过错过当时的头条,因为除了司机周围没人在用。虽然在后期弥补回来,又成为头条的股东,但你有没有想过什么原因导致了批量miss?是不是偏下沉的案例不是你没法通感?

符绩勋:如果反思错过,大部分是在2011-2014年这段时间,也就是“修船”的时候。

但核心因素的确实是不够了解下沉市场,当不了解、看不懂的时候,风险会被放大或者缩小。

每个投资人都有自己的框架和判断方式,这个跟经历、学习、成长、性格都有关系,相互之间也学不来、抄不来。不管我在惠普做工程师,还是在新加坡工作,念的大学、见的世面、触达的地方,恰恰让我对下沉市场的感觉就是少。比如最早的头条就是各种八卦新闻,2012年,我是真没看明白。

投中网:所以说做投资是有边界的对吧?

符绩勋:对。我还问过张震,怎么就完美抓住了拼多多?其实拼多多也有人给我推过,当时还叫拼好货,那个BP现在还在我的桌子上。

投中网:为了提醒自己?

符绩勋:不断提醒自己。

投中网:你怎么解决问题呢?

符绩勋:不能靠自己,要靠机制。我要从机制上保证合伙人有能力做判断。假设今天合伙人看到一个6、7年前的快手,我们的机制是允许投资的。

投中网:今年做过的决策里,哪个属于你看不太懂,但在同事的坚持下最终通过的?

符绩勋:有几个热门案例。不过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今年最大的问题不是看没看懂,而是估值。很多赛道竞争激烈,估值的膨胀让我难决策。

投中网:你认为现在的价格不健康。

符绩勋:我认为趋势是对的,但估值不一定匹配。

不恐惧“被代谢”,但永远有心理准备

投中网:你肩负着管理压力,又坚持一线看项目。为什么必须平衡投资和管理的两重身份?

符绩勋:一个好的基金管理者也应该是一个好的投资人,尤其创投市场,必须要在一线感受变化。如果只是通过同事们"翻译"的二手信息,于我来言不是最精准的。我在做判断时,战略性的思考跟布局需要深层次的认知,这个挺重要的。

投中网:投资人一般不爱自揭其短,宣传胜利更重要,但你似乎不忌讳聊这个?

符绩勋:对。我们合伙人之间经常说,我们有一种不满足。

投中网:饥饿感?

符绩勋:对,要保持饥饿感。我们的合伙人每年都会做360度评价,相互之间也给反馈。希望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一种批评。

投中网:但这样会非常累。

符绩勋:你喜欢这个事儿,就不会觉得累。

投中网:我做媒体看新闻稿很多,GGV的募资宣布不太一样,一期几支基金,每支规模多大,投向也交代得清楚,为什么写得这么仔细?

符绩勋:我们对内有个价值观,英文叫做intellectual honesty,希望最真诚的表达、沟通和分享。

包括讨论项目,我一直强调,我不希望你说我想听的,我希望你说最真实的想法,这样我能更好去判断。同样,我们对投资人也一样,我会把最真实的想法告诉你。

投中网:我看到你在公众号上写了篇文章叫《投资人应对焦虑的三种方式》。焦虑是你的日常吗?

符绩勋:焦虑是我的日常啊,但焦虑也是驱动自身的一部分。

投中网:当下最焦虑的是什么?

符绩勋:宏观来说,市场间的不可控的因素、宽松政策,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都会影响我们的节奏和策略。

内部来说,怎么不断优化刚才说的机制问题——规模增加,人效是否能够持续提高?

投中网:同事合伙人越来越强,你会担心被超越或取代吗?

符绩勋: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必然的,肯定会有更好的人代替我,我也希望年轻同事能成长起来。一个好的机制就要有自我新陈代谢的能力。

投中网:我问得再直接一点,你有没有“被代谢”的压力?上次采访林欣禾,他说一天到晚提心吊胆,担心哪个手下把自己干掉。

符绩勋:我不这么想。如果把心态放平稳来讲,我还希望做多少年投资?10年?20年?一直做是不可能的。总会有个交替的点,总会有人接你的班,这只是时间问题。

红杉资本就做得很成功。几十年的新陈代谢、自我传承,没有几家机构能做到,我希望GGV能做到。

投中网:你当船长还不过10年。

符绩勋:但你永远要有这种准备。

投中网:入行这么多年,你在市场见识过或者经历的最残酷的事情是什么?

符绩勋:我自己最难的时候,就是做减法的时候,让原来的创始合伙人离开是最艰难的事情。

投中网:接触过你的同行都评价你很nice,接地气。但修船是需要魄力和手腕的。你会习惯性隐藏sharp的一面吗?什么情况下你能做到“铁血”?

符绩勋:想明白了,就会“铁血”。比如我跟最后一位创始人谈“下船”的时候,已经没有回头路,不再是谈判了。

投项目也一样。我当时投小鹏是有反对声音的,可能没有太大声,但是有疑问的。大家说造车哎,小鹏是做软件出身,又不是做车的,甚至跟我一起做项目的同事最推荐的都是另外一家车企,因为创始人从车厂出来,团队整齐。

但我想明白要什么的时候,就会很坚定。做选择的过程中我会听各种意见,nice应该就是我会去听,但铁血是决定了就会不再听。

投中网:最后一个问题,你对GGV未来的期待是怎样的?

符绩勋:有一本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的书 – First Things First,里面提到的几个逻辑也是我个人的内在驱动,4个L——to Live, to Love, to Learn and to Leave a Legacy。

Live,就是生活;Love,就是爱人、家庭;Learn,就是学习,这也是我爱这个行业的地方,就是能不断挑战自己,不断学习;Legacy,就是传承。

没有几个VC机构能够做到传承,往往这个平台随着创始人或者某某人退出之后就开始消亡了。我希望GGV能够被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