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抢着“上天”!飞行汽车会是下一个蓝海吗?

科幻电影有着预言真实世界未来科技发展的“魔力”,当智能助手、生物识别、隔空操作、虚拟现实等逐步从大荧幕上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之后,下一个实现的科技成果是什么?在众多科幻电影中,穿梭在摩天大楼之间的飞行汽车总是让人眼花缭乱,也为大家展现了未来汽车科技发展的可能。随着小鹏、吉利等一大批企业将关注的目光放到飞行汽车领域,一切变得真实起来。在这个自动驾驶尚未完全实现的年代里,“嗅觉灵敏”的企业却已在更远的方向上跃跃欲试。

日前在“1024小鹏汽车科技日”上,小鹏汽车除了展示汽车自动驾驶等功能外,还公布了小鹏汇天第六代飞行汽车,官方目标是在2024年实现量产,并且将价格控制在100万元以内。从小鹏科技日现场公布的视频来看,小鹏的第六代飞行汽车极具科幻色彩,犹如从科幻电影中驶出的高科技产品。

▲仿佛从科幻电影中出来的小鹏飞行汽车

除小鹏之外,吉利也是国内走在飞行汽车领域前沿阵地的企业之一。早在2019年,吉利旗下Volocopter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就已在新加坡试飞成功。而吉利旗下另一飞行汽车公司太力甚至已经开始接受预订;国外巨头同样没有闲着,丰田已经开始测试电动垂直起降等技术,并于去年首次完成载人飞行测试,测试员驾驶SkyDrive飞行汽车成功飞跃位于日本的丰田试验场,在空中盘旋了大约5分钟;在2021年的北美消费电子展上,凯迪拉克首次展示了VTOL垂直起降飞行器,这也是通用第一次涉足空中机械领域。飞行器内置90kWh的电池组,速度可以达到90km/h;Uber则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推出飞行汽车试乘服务;波音与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投资创办的“小鹰公司”,其飞行汽车项目Meet Cora也在稳步推进商业化落地。

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30年,全球60%以上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飞行汽车行业将创造3000亿美元市场规模,最初会转化部分地面交通、飞机和公共交通的市场份额,伴随技术发展最终会开启多个全新的商业领域,2040年可发展至1.5万亿美元市场。

▲摩根士丹利对于飞行市场未来的预测。

人气渐长的飞行汽车

当智能化和新能源的浪潮给汽车行业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之后,面对日益拥堵的城市道路和混乱的交通状况,飞行汽车作为交通的向上延伸,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行业和资本的关注。在这场万亿规模市场的争夺中,我们既可以看到航空公司、飞行器研发公司等飞行领域的老玩家,也能发现更多从地面向天空进发的新玩家,包括车企、互联网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出行公司等。

其中以丰田、通用、吉利为代表的车企自然不会放任飞行汽车这样有一个可能引起行业颠覆的“变数”肆意成长;谷歌、腾讯等科技企业,同样在特斯拉“科技造车”成功案例的刺激下,对飞行汽车报以极大关注;而同样对该领域有着期待的还有Uber这样的互联网出行企业,相对于纯粹的流量护城河,飞行汽车蕴含的技术护城河显然更具吸引力。除了以上三大阵营外,波音、空客这样的航空公司则是飞行汽车领域的第四股力量,毕竟飞行就是其本业,而飞行汽车需要的航空动力系统,或多或少都有他们的影子存在。

随着赛道的逐步构建,闻到味道的资本同样开始对飞行汽车领域表现出极大兴趣。仅在2021年9月至11月这三个月中,峰飞科技、沃兰特航空、小鹏汇天、玮航客机等企业就分别拿到几千万至上亿美元不等的融资,其中,小鹏汇天在2021年10月的A轮融资中,一口气拿下由IDG资本、红杉资本、高瓴创投等组成的华丽投资团队提供的5亿美元资金。海量资金的进入,加速了整个飞行汽车生态的成长。

据亿欧汽车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球飞行汽车公司数量超过160家,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欧洲。其中,已有多家企业登陆股票交易市场。中国代表企业亿航智能已于2019年12月上市。今年9月,美国Joby Aviation及来自欧洲的Lilium Air也正式IPO,它们虽未实现盈利,但市值已然不低。

在企业、机构和资本的多重助力下,飞行汽车真的可以顺利升空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并没有这么简单。

汽车的上天梦

飞行一直都是人类共同的梦想,而飞行汽车的想法也是由来已久。从1917年被称为飞行汽车之父的格·寇蒂斯第一次展示飞行汽车后,直到2009年飞行汽车才真正变成现实。当年3月,世界首辆飞行汽车“飞跃(Transition)”首次试飞成功。这款由美国特拉福嘉公司推出的飞行汽车,按下一个按钮之后,可在15秒内从一辆有两个座位的公路汽车变身为一架飞机。

早期的飞行汽车大都离不开跑道,使用场景很受限,与其说是飞行汽车,不如说是可以在公路上驾驶的飞机。而从飞行汽车的应用需求来看,短途出行、垂直起降的产品才是更好的选择。所以目前很多公司开始研发长得像“无人机”的垂直起降飞行汽车。与真正的飞行汽车概念相比,它们实际上是“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

2017年,德国初创公司Volocopter研发制造的电动空中出租车eVTOL,就与无人机颇为相似,它有18片双螺旋桨,还有一组高容量电池作为驱动,既可以通过电脑系统操纵其行驶,也可由驾驶员驾驶。去年,由荷兰PAL-V打造的、全球第一台获批上路的飞行汽车Liberty(尚未获得欧航局航空认证,只能开不能飞)也是有旋翼的产品。

智能出行生态的成长

作为一项崭新的交通工具,飞行汽车若要满足“地上跑+天上飞”,除本身技术成长外,“天地一体”的智能出行生态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举例来说,马路上没有飞行汽车充裕的起飞与降落空间,空域暂时也不会开放给它自由飞翔。如果在郊区或者人少的园区使用,应用范围很局限,这种设定使得拥有飞行汽车注定是一场富人的游戏,与普罗大众无关。

所以飞行汽车要真正落地,构建“人-车-环境”融合的智能出行生态是关键。在智能出行生态下,汽车不再是封闭的环境,而是能够扩展到娱乐、生活、出行等立体的生态体系。多领域应用的交汇,需要将飞行汽车打造成类似物联网中通用接口的存在。要满足这一定位,飞行汽车的成长就离不开物联网、车联网的进步;同时在驾驶方面,由AI控制的飞行汽车显然比由人类控制更让人放心,这对自动驾驶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数据的交换与采集,基于5G乃至6G的快速通信技术,也是其中的关键。

▲智能出行生态的构建对于飞行汽车的发展至关重要。

不过着眼当下,从基础的载物飞行开始才是飞行汽车落地的第一步。通过载物飞行可以累积飞行、安全经验,并为飞行汽车的技术研发、生产制造提供了充分的实践,由此再向交通、商用、个人消费市场渗透。

亟待找到商业模式

飞行汽车的未来很美,但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找到正确的商业模式。无论是在公共交通,还是个人通勤的应用场景上,人们对飞行汽车的需求不外乎是通过对立体空间的应用,绕开地面复杂的交通状况,提高运输效率。可是现有条件下,通过飞行解决交通问题的风险回报却偏悲观。

在载人应用领域,飞行汽车面临“打飞的”和“买飞车”两种选择。动辄百万售价的飞行汽车恐怕短期内很难在终端消费市场铺开,由运营平台和飞行汽车企业合作,通过类似“网约车”的形式向企业、个人提供“打飞的”服务更符合实际情况。对于时间敏感型而非价格敏感型的企业、个人而言,这样的模式显然是合理的,可是对于绝大多数终端用户而言,“打飞的”的花费还是难以承受的。

▲目前飞行汽车的主要形态,还是像eVTOL这样带旋翼的产品。

在载货领域,商业货运对于成本的追求更为苛刻。理论上采用无人机运送快递可将送货效率提升70%。但在亚马逊开展的无人机快递实际操作中,经过ARK Invest的测算,单件运输成本在人民币6元左右,而人工送货每单成本则是5元。在这样的环境下飞行汽车的货运之路恐怕并不好走。

飞行汽车除了在变现途径上还不够清晰外,百万级的售价即便是平台化运营的企业,恐怕也没有几个能够承受。如此困难的商业模式,却依旧吸引了海量企业和资本参与,显然除了万亿级市场的诱惑外,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未来智能出行生态中低空交通市场的诱惑。

剑指低空交通飞行

目前全球还没有飞行汽车获取民航部门的适航认证,除了欧洲航空安全局和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对eVTOL项目的适航审定有一定探索,完整的适航审定和标准方案都尚未形成。我国民用飞行器申请适航许可,常规情况下是以“空载-载物-载人”的顺序推进。在载人阶段需取得适航证,以获得运行许可,后续的商业化还需取得经营许可。但现阶段的飞行汽车能否在满足国内适航管理规定下取得适航证,仍是未知数。而且就国家政策来说,目前许多地方无人机都禁飞,政策上开放低空飞行的可能性非常小。

不过虽然目前空间比较小,但相关政策仍在逐步完善。在2018年1月,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办公室组织起草了《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收集转办部分意见建议情况的通报》,指出加快推进城市空中交通发展战略布局和标准制定。建议将发展城市空中交通纳入国家战略,出台有关政策文件,制定相关标准,推动产业健康发展。中国民航局也在2020年公布了13个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名单,分布在北京市延庆区、上海市金山区、浙江省杭州市、广西贺州市等地,按定位分为城市场景、海岛场景、支线物流、高原环境运行和综合应用拓展五类。

政策的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参与者增多、资本涌入、市场环境成熟,政策会逐步开放。这个过程中监管部门也会征求企业的意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写在最后:造车的尽头是上天?

用科技造车的特斯拉,凭一己之力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头部企业,而作为率先吃螃蟹者,特斯拉也充分享受了新能源汽车市场成长的红利。对于众多关注、参与飞行汽车发展的企业、资本而言,成为飞行汽车领域的“特斯拉”无疑是他们的目标。因为一旦飞行汽车市场成功构建,就意味着开启了一扇崭新的万亿级市场大门,其红利自然令人难以抗拒。只不过,不论是汽车上天需要的动力、操作系统,还是围绕它的智能出行生态,都不是很快可以实现的,在走向成熟的路上,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有意思的是,特斯拉对于飞行汽车却并不感冒,至少目前是这样。马斯克曾经公开表示:“如果你喜欢在自己家房子上面飞行,并且总有大量的汽车在上面飞来飞去当然没问题。这些汽车就像被放大1000倍的无人机,而且充满噪音,在着陆的时候巨大的气流甚至会将很多东西吹跑。”

不过,只要人们喜欢,也许这些都不会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