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为何要坚持拒绝日本投资?当初若是接受,不是可以更好地保住公司吗?
2008年,有记者对白象创始人姚忠良提问。
他回答:
哪怕销量再慢一点、利润低一点,都没关系,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直到现在,姚忠良依旧秉承这一原则,始终拒绝日资。
但今时不同往日,这个品牌的方便面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受人追捧。
就连各大超市,都鲜少见到它的身影。
消费者的首选方便面品牌,也把它排除在外。
(姚忠良)
直到2022年3月15日,因为一件事,它才再次高调进入大众视野。
与多家知名方便面合作的厂商,制作“老坛酸菜”的过程被曝光。
现场环境脏乱不堪,工人操作方式粗暴肮脏。
一时间,国内各大与其有关联的方便面厂家,该道歉的道歉,该澄清的澄清。
“土坑酸菜”也成为新晋网红,拉着不少方便面品牌入坑。
而这家方便面的回应,出其不意,言简意赅,获赞无数:
“没合作,放心吃,身正不怕影子斜。”
短短的一句话,让它瞬间成为国货之光。
紧随其后,品牌创始人姚忠良也受到大家关注。
当初,公司规模不大,却负债千万。
如果不是姚忠良力挽狂澜,这个品牌的方便面早被时代巨浪掀翻在茫茫商海。
偿还巨债,成为行业标杆,姚忠良是如何做到的?
而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让这个品牌从云端跌落,渐渐变得默默无闻?
这一切,都要从1996年说起。
(姚忠良)
1962年,姚忠良出生在河南平舆的一个普通家庭。
父亲在乡粮管所工作,母亲在粮店打杂。
在时代环境的影响下,姚忠良从小就懂得“民以食为天”的道理。
同时,也养成了不怕吃苦的精神。
时光飞梭,姚忠良高中毕业时,正赶上国家刚刚恢复高考。
考场上,人才济济,争过改变命运的独木桥。
而姚忠良的学习成绩并不拔尖,想要挤出一条光明大道来,着实有点儿悬。
于是,经过一番慎重思索,跟父母认真商讨过后,他决定另辟蹊径,参军入伍。
一方面能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实现身为男儿,为国家做贡献的大志。
父母一边赞成,一边忍不住感慨“儿子长大了”。
尽管姚忠良早已做好吃苦的准备,但进入部队后,每天起早贪黑的体能训练,还是让他有些吃不消。
夏天还好一点,但到了冬季,他感觉就是一天一天往过熬训练。
寒风呼啸,冰冷刺骨,他们这群新兵蛋子,要一动不动地站好几个小时的军姿。
姚忠良的耳朵被风刮得生疼,就连手都冻成了“猪蹄儿”。
面对严格的训练,姚忠良没有喊过苦和累,没有说过一句懈怠和抱怨的话。
他告诉自己,咬牙坚持下去,才能成为铁骨铮铮的中国好男儿。
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军人独有的血性,渐渐根植于姚忠良的骨子里。
而正是因为这股血性,他的人生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精彩。
(姚忠良)
1983年,21岁的姚忠良从部队退伍,并顺利进入平舆粮食局工作。
凭借在工作中的优异表现,没过多久,姚忠良被调到河南省粮食厅。
因为工作努力而尝到甜头的他,工作更有干劲了,在职位上也开始节节攀升。
34岁的时候,姚忠良已经从基层工作人员,一路做到处级干部。
而彼时的白象,作为姚忠良所在单位的下属加工厂,只有4亩地、亏损1000多万元、产品滞销、债务缠身。
3个字,足以非常明了地形容它的现状:烂摊子。
从1990到1996年间,这个小厂更是换了5任领导,都没能挽救它一泻千里的颓势。
上级部门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工厂,就这么可惜地倒下去。
最终,经过千挑万选,这个沉重的担子,落到了中年有为的姚忠良身上。
当上级领导跟姚忠良谈起这件事的时候,其实,心里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毕竟,整个粮食厅的人都知道,这家加工厂,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何谈走马上任。
那不是工作腻歪了,专往火坑里跳吗?
再加上姚忠良正是大有作为的好年纪,已官至处级。
若按照当时的方向继续发展,前途可谓一片光明。
但令所有人意外的是,他竟然没有异议,平静地接受了调任的安排。
一时间,姚忠良成为厅里最大的八卦。
(姚忠良)
同事们一致认为,这个加工厂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姚忠良即便再有能力,坚持一段时间,也必定会铩羽而归。
毕竟之前有那么多领导调任过去,他们起初都像姚忠良一样,信心满满。
可最后,全被打击得灰头土脸。
论资历,论能力,论官位,不乏有姚忠良之上的人。
那么多能人都背不起这个锅,姚忠良能背得起吗?
而事实上,当所有人都觉得,它就是个烫手山芋的时候。
就像当初,姚忠良看清自己的弱势,不去高考,而是去参军一样。
他看到的,偏偏是它未来的兴衰。
对他而言,是一场人生中前所未有的挑战。
与别人不同,他是个从不畏难的人,甚至看到困难,就有迎头而上的冲动。
所以,在姚忠良看来:
越难的处境,越利于自己成长。
他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这家取名“白象”,寓意吉祥和美好的加工厂。
离开了舒适的座椅和敞亮的办公室,在这个破破烂烂的厂子里,开始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生活。
(方便面生产车间)
创业本就艰难,让千疮百孔的公司恢复生机,更是难上加难。
姚忠良刚接手就了解到,公司面临的困境,比他想象中要难得多。
长时间处于负债经营状态,仅有一条简陋的生产线。
员工虽然不少,但却人浮于事,都是混时间,少有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
有的人上班摸鱼,有的人明目张胆早退旷工。
至于出门跑业务,那更辛苦,谁都躲着走。
俗话说,攘外必先安内。
公司也是如此,内部都千疮百孔,外部注定无法发展。
要想走出困境,唯一的办法就是内部改革,进行大换血。
于是,姚忠良先是以“带薪休假”为借口,请走了一批不干事的老员工。
闲人懒人都走了,自然有大量职位空缺出来。
于是,他找到领导,主动开口要30名大学生。
对于现在这个时代来说,大学生平平无奇。
可那个时候,大学生可是香饽饽,哪儿能说招就招得到。
姚忠良平时不声不响,闷头干大事。
可一张嘴就是狮子大开口,这一要求,当即被领导拒绝。
但铁了心的他,怎么可能被领导几句话就打发回去。
反正有事没事,他就去领导办公室喝喝茶,汇报汇报工作。
明面上是这个,暗示的还是自己要求的那件事。
领导不答应,那我天天来,软磨硬泡,不信你不烦。
果真,折腾了没多长时间,领导真给磨烦了,看似无奈地答应了他的请求。
新鲜血液输入,整个公司有了焕发生机的基础。
(方便面生产车间)
同时,姚忠良安排进行市场调研。
结果发现,国内的方便面市场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而自家生产的方便面之所以没有市场,并不是质量问题,而是名号没有打出去。
知名度太低,自然没什么回头客。
找到问题根源后,姚忠良顿感拨云见日。
既然产品没有名气,那就想办法让它有名气。
但过去不像现在,现在有万能的互联网,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就能迅速出名。
因此,姚忠良在品牌推广初期,可谓吃尽苦头。
他先安排30名大学生,参加了为期2个月的封闭训练。
之后,他们全跟着姚忠良去一线跑业务。
那时,厂子里负债累累,连一辆载他们外出的汽车都没有。
大家就蹬着三轮车,到各个菜市场、家属院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宣传产品。
城市、乡镇,他们都不放过,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是他们推销自家产品的地方。
大学生们太过年轻,一般脸皮极薄。
一开始都不好意思拿扩音喇叭对着人流叫卖,更不敢喊出来。
姚忠良没有指责他们,而是亲自上阵,扯着大嗓门高喊,邀请人们免费品尝产品。
大家看着老板都放得下面子,自己一个无名小辈,还讲什么面子。
在姚忠良的以身作则下,渐渐地,大家不再害羞了,而是跟着一块吆喝。
越吆喝声音越大,人越多越吆喝的带劲儿。
通过这种最原始的方式,他们的产品开始在市场上一点点打开了知名度。
(姚忠良)
接下来,姚忠良瞄准中低价市场,迅速占领“高地”,成为第一家“吃到螃蟹”的品牌。
而当初姚忠良招来的30名大学生,都成为了企业的栋梁之材。
接手企业第二年,企业的销售额就达到1亿,取得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成功。
但没想到的是,公司发展起来了,姚忠良却离开了。
原来,随着公司发展越来越好,姚忠良的领导权逐步被瓜分。
先是多了个顶头上司,后来又多了一位副总。
姚忠良明显感觉,自己的话语权逐渐减少。
每次他做出决策,由于权力有限,都无法顺利实施。
为此,姚忠良变得非常痛苦,上班也成为他最讨厌的事。
既然融入不了,那就选择退出。
就这样,姚忠良向上级递出辞职信,打算休息休息。
但实际上,辞职后的姚忠良,根本没闲下来。
他通过自学,顺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
38岁的他,开始了全新的大学生活。
时光荏苒,四年过去,姚忠良即将大学毕业。
他在思考,毕业后去做什么?
是继续创业,还是回到原单位过稳定的生活?
直到见到一个人,姚忠良的人生轨迹再次回到熟悉的原点。
当时,白象虽然已有知名度,但敌不过同行众多大牌的围追堵截。
没多久,再次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
于是,河南省粮食厅的领导主动找到姚忠良,希望他重回公司。
姚忠良颇感意外,没想到自己兜兜转转,还是离不开自己一手打下过的江山。
他思考良久,答应了领导。
(姚忠良)
不过,姚忠良却提出一个要求:只要改制,自己就回去。
对方当即答应了他。
而这一次,姚忠良和之前一样,再次带着企业绝处逢生。
但他又遇到全新的挑战,而且是个棘手的问题。
2003年,统一、康师傅、今麦郎已经发展起来,占据了大部分方便面市场。
而自有品牌错过了最关键的崛起时机,想要在现下获得一席之地,已经是难上加难。
眼看着和其他同行的差距越来越大,姚忠良不由得内心着急。
但他也明白,虽然眼前困境难以解决,但光焦虑只会雪上加霜。
于是,他没日没夜地扑在产品研发上面,想要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为此,他每天都会工作十四五个小时,熬到半夜才回家睡觉。
期间,还要吃不同口味的方便面,有自家研发的,还有竞争对手的。
后来,吃得太多了,姚忠良一看见方便面,都直犯恶心。
幸好,经过长时间的钻研,姚忠良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当时,健康观念正在市面上流行。
人们对方便面的态度,已经从最开始的稀罕、喜爱,渐渐变成嫌弃、拒绝。
于是,他将方便面和滋补的大骨汤相结合,推出了健康营养的大骨汤面。
这正好迎合了大众需求,推翻了人们对方便面的认知偏见。
新产品一上市,就得到了大量消费者青睐。
仅8个月,就卖出了6000万包。
2007年,仅这一款大骨面,就让公司年产量达到74.3亿包,年销售额冲破52亿元。
(姚忠良)
但在成为业内标杆的同时,公司被日资悄然盯上。
2000年以后,国际资本看出了中国市场的潜在消费力,闻到了这块大蛋糕散发出的诱人香味。
他们纷纷涌入中国,开始投资方便面品牌。
其中,有几个大品牌都接受了日本的投资。
毕竟有大量资金支持,短期内就能帮助企业获得优势。
唯有姚忠良领军的方便面,没有接受外企投资。
因此,日资方面把注意力放在了姚忠良身上。
当他们信心满满地带着巨额资金,主动登门拜访时,却遭到姚忠良的拒绝:
我们就算是倒闭饿死,也绝对不会接受日资。
曾身为军人的他,有自己的考量。
在他看来,接受日资看似能得到很大利益。
不过时间久了,外资逐渐渗透,公司必然会失去话语权,甚至会丧失独立自主的能力。
看到姚忠良强硬的态度,日资一脸不忿地离开了。
自此之后,姚忠良就被日资记恨,甚至受到资本市场的恶意排挤。
在这期间,有记者曾采访过姚忠良拒绝日资的举动,他回答:
我们是中国人,是中国企业,就要为中国人做一碗地地道道的中国面。
他不仅仅这么说,也这么做。
2012年以后,公司发展开始停滞不前,紧接着走向下坡路。
2014年,公司公开募股折戟,还把总部从北京迁回河南。
日资看到如此良机,再次主动提出收购,却被再次拒绝。
姚忠良坚信,靠着自我突破,依然能绝地求生。
甚至有记者问姚忠良:
“您为何要坚持呢?当初接受日本投资合作,不是可以更好地保护公司?”
而他只是摇摇头,再没做任何回应。
老话说:
“淋过雨的人,总想为别人撑把伞。”
尽管公司运营很难,但姚忠良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甚至还因此上了热搜。
(姚忠良〈左〉)
2022年3月15日,当其他大牌方便面品牌陆续传出食品安全问题,只有姚忠良手上的方便面敢清清白白示人。
而这件事,只是他上热搜的因素之一。
有网友深扒,发现姚忠良操盘的方便面是残奥会面食供应商。
与此同时,一则厂区的工作视频上了热搜。
视频中的人,有的行动困难,有的双手不便,但他们依然在努力工作。
而这些人,都是姚忠良掌舵的公司聘用的残疾员工,公司内部称他们为“自强员工”。
一时间,姚忠良和他为之呕心沥血的方便面,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
就在大多数人夸赞它是良心公司时,却也遭到部分网友的质疑。
招聘残疾人,要么是为了炒作,要么是为了免交残保金。
诚然,国家对聘用残疾人的公司,确实有减免残保金的政策。
不过,政策明明白白规定,只要公司残疾人在岗比例超过1.5%,就能享受这一优惠。
而他们公司内部的残疾员工比例,早就达到三分之一,超出政策标准的20倍之多。
由此可见,对这一弱势群体,他们不仅仅是关注,还对其做出了真实的扶持和帮助。
(在公司工作的残疾员工)
不仅如此,姚忠良还曾奔赴多个贫困地区,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他通过亲自考察,发现河南新郑有12个贫困村。
于是,就迅速和当地政府合作,开展“菜篮子工程”,以提高农民收入。
2021年河南郑州突发水灾时,尽管他们身处其中,自身艰难,但还是捐出500万现金和大量救援物资。
除此之外,姚忠良还带领公司参与“春蕾计划”,帮助600名失学女童重返校园。
又与河南宋庆龄基金会成立了“大学生成长公益基金”,资助了13个项目,帮助1600多名大学生实现就业。
期间,有网友称其为“国货之光”。
面对如此高的评价,姚忠良在感激的同时,也变得诚惶诚恐起来。
并在企业内部下达要求:
不得为了宣传去做,救助了也不一定要宣传。
姚忠良虽然行事高调,但为人却低调得过分。
特别是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他始终不愿意靠炒作,来获得短期利益。
相反,他坚持走那条最难的路,用技术和口碑来赢得人心,赢得消费者的喜爱。
就像他的人生,早年时,明明可以在国家机关单位做干部,安稳过一生。
可他偏偏选择别人最不看好的路,硬是靠自己,搏出一番天地。
他明明能靠日资走捷径,靠营销迅速出名,以此来为公司带来更多利益。
但他却果断拒绝捷径,而是脚踏实地,用心去做良心产品。
(姚忠良)
当下时代,人心浮躁,有太多人日思夜想赚快钱。
即便手段不光彩,依旧有人为利益铤而走险。
不过,任何事都离不开一句话:多易必多难。
越简单的事情,往往承担更多的风险。
而越难的事情,到最后,反而能得到更多回报。
人生本长,与其想着走捷径坐享其成,不如选择最正确的道路。
熬过去,终能看到晴天。
大家认为,姚忠良带领的是良心企业吗?欢迎留言讨论。
作者:朱小鹿&蒋一格
关注我@朱小鹿,阅读更多百万级爆文。
你好,我是朱小鹿博士,是90后,也是武汉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主业一门心思搞科研,副业用零碎时间写稿。
用动人的笔触,写走心的真实故事。
关注我@朱小鹿。或者点赞、评论、私信我,互相探讨学习,一起努力蜕变,成为更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