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从《花样年华》中看痴情男女欲拒还迎的爱恋,真的回不去了吗?

第一次看《花样年华》,是在我大一那一年,当时并没有很深刻的体会,直到又看了一次,看完之后竟然有种无法呼吸的感觉;情绪是种很难表现的东西。

“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羞低着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他没有勇气接近,她掉转身,走了。”

所以重看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17年时间过去,片中每一颗镜头每一个转场每一分秒的气氛处理,依然叫人赞叹不已。

最美好的年华

《花样年华》是一部非常王家卫的电影,靠的是演员身体的移动,搭配着背景音乐,每当花样年华的配乐响起,脑海中就能浮现出苏丽珍提着器皿准备去买云吞面的步伐,没有太多的对白,却也能从步伐中,看见苏丽珍的情绪变化、转移。

一些看似静态的画面,类似周慕云吸着香烟所吐出的烟雾,在宁静中,也似乎蕴含了许许多多复杂的情绪,一种很意象式的表现,让《花样年华》这部电影如诗如画。

“你知不知道,从前的人,要是心里有了秘密,不想别人知道,你知不知道他们会怎样做?他们会跑到山上找一棵树,在树上挖个洞,然后把秘密全说进去,再用泥巴封起来,那秘密就永远留在树里,没有人知道。”

《花样年华》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70年代的香港,国民政府迁台后,许多大陆人为逃离新成立的政权,纷纷移民香港,当时多户人家共租一间公寓是十分正常的。

这样看似紧密的关系,也造成邻里互相窥探隐私,与当时封建体制下女性的保守,形成强烈的对比。

在那样的年代中,周慕云与苏丽珍之间的这样关系,也已呈现出极限所在,苏丽珍的情绪转移,在《花样年华》中甚是突显、深刻。

如何从一个看似平凡,却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那种道德的拉扯,到最后的放下,却还是会回味,层次分明,《花样年华》也帮张曼玉再次夺下金马影后。梁朝伟已是会演戏,早已不用多说,只可惜层次上稍嫌弱一些,毕竟比起苏丽珍的内心道德拉扯,周慕云自始自终的态度,其实倒是没有起伏太大。

《花样年华》本质上看是一段关于爱、复仇与愧疚的故事,却被誉为连“王家卫影迷也无法轻易看懂”的作品,其实故事的剧情并不复杂,造成如此晦涩难懂的原因可能就以下几点。

首先,《花样年华》是由摄影杜可风、李屏宾和服装剪辑张叔平共同合作,王家卫、杜可风和张叔平正是著名的「铁三角」,三人合作的作品不胜其数,而在这边我们要提到的是人称「剪刀手」的张叔平。

《花样年华》整体给人一种慢慢幽幽的颓唐感,昏黄路灯伴着细细小雨,踏着华尔兹悠扬的步伐,拥挤街道人们比邻而过,在张叔平的剪接下,蒙太奇的频繁使用,多一分则太多,少一分则太少,视觉的流畅度让人完全感受不到场景转换的突兀,然而对于电影语言没那么熟悉的观众抑或是稍稍恍神,就错过了藏在细节里的讯息,造成观观众难以意会。

再者,饰演苏丽珍的张曼玉在香港影坛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其出众的气质相信有不少观众喜爱,不少人质疑梁朝伟在本片的演技不足以拿下影帝,我想不是的,确实在第一次观看时不由得定睛身为女主角的张曼玉,忽略了作为剧情推动主轴的梁朝伟,造成有种搞不清楚头绪的感受。

而在我第二次观看《花样年华》时,改而细细观察梁朝伟脸部表情的细微变动,忽然恍然大悟、茅舍顿开,原来是这样!那是一种很内敛成熟的诠释,然而相形张曼玉那骨肉匀称的身材在27套旗袍紧紧包覆之下,随之摆动的身影却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之中。

有人说如果纽约有个伍迪·艾伦,那么香港就有个王家卫,因为他的作品大多与这个他所成长的城市息息相关,香港经过英国的殖民造就了他在文化上的独特性,后殖民主义与现代化的功利主义。

一方面对于母国的向往,和自己本位价值的认同,对于功利盲目的追求,让这座城市充满了彷徨与疏离感,。

人们无处释放情感将自己深藏在那一窗一瓦之后,就像周慕云之于旅店里的2046房间,在那里时间不曾改变,对于苏丽珍的爱与懊悔也将完整的被保留。

最糟糕的爱情

王家卫的作品,我最爱《春光乍泄》与《花样年华》这两部电影,虽然两部电影的题材截然不同,不过抽丝剥茧,电影酝酿的爱情强度却如出一辙。

前者爱的粗暴强烈,后者爱的沉静压抑,一段同性之恋,一段婚外恋情,都爱的令人心痛。

我喜爱王家卫在这两部电影里呈现的爱情价值,爱情故事千篇一律,然而在王导镜头下的爱情,竟是如此的深切,且令人动容;动容的并非来自凄美或是难以置信,而是认同,日复一日的相同动作,留声机流泄出的乐音,在电影里都成了入口

把你带入一个面对爱情的时代,我们走进片中人物的内心,同时也走入自己的故事,打开尘封的秘密,我们也像片中主角一般,渴望有个出口。

我很佩服墨镜王在《花样年华》里,用狭隘的楼梯,拉长的背影,与那永远看不见到尽头的街道来说故事。

影片中周慕云与苏丽珍,他们活在一个被背叛的世界里,寂寞,开启了他们之间的话题。

然而,那千篇一律的话语,又是那么的言不及义,刻意画出彼此的界线,游走在扶持与出轨的越界空间,他们该往何处走?是继续向前?还是立刻停止?大雨磅礡的夜里,终于有了答案的两人,坐在计程车狭小空间里,相互依偎...

车子驶向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路,他们俩这一段不被允许的感情,究竟该何去何从?怎么逃离?亦或是一开始,就没有出口?

那是一个压抑的时代,而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时间是过去了,然而,时间带不走的,却会永远存在,夜晚时分,偶尔还会让你想起,那段只存在每个人自己心底,不为人知的花样年华。

我很爱王家卫设定的这个背景,搭配上张曼玉与梁朝伟两位演员精湛的演技,透过每个细微的肢体动作,摇曳的身影,淡淡的打字声,烟雾弥漫的环境,与两双永远只能望着对方身后的忧郁,一个对白不提到“爱情”两字的故事,却能让我在内底深处,唤起共鸣。

共鸣的只是爱情本身吗?尽然,也不尽然,或许也是出于寂寞吧,我想。

“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羞低着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他没有勇气接近,她掉转身,走了。”

因缘际会之下,周慕云一家和苏丽珍一家在同一天搬进了一栋楼成了邻居,那天彼此的家具都被「错置」了,也暗示了之后即将发生的一切,虽然两家仅仅相隔一道60公分的墙,却也称不上有交集,而后两人发现自己的配偶疑似出轨但仍不敢确信。

直到某天,周慕云看见苏丽珍拿着和他太太一样的包,为了排除疑虑周慕云决定约苏丽珍出来吃顿饭,把话说明白。

“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开始的?”

抱持着好奇心的两人试图临摹彼此配偶的初次见面和喜好,在接下来的几幕完全表现了张叔平的剪接功力,用最简约的镜头完成看似缓慢实则紧凑的剧情推演,几件旗袍换去,周慕云和苏丽珍之间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此时捎来一封来自日本的信,两人也发觉自己的另一半早已离开香港。

得知这样的事实,就算是同病相怜而产生的感情也是情有可原,然而苏丽珍却说:“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是不是也谕示了这段关系的结尾?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 ?

其实细细观察周慕云这个角色,梳着整齐地油头、套装,总是郁郁寡欢的模样,在得知自己的妻子和眼前女人的丈夫出轨后,做为一个男人心里会作何感想,是愤怒还是不甘心,这样的情绪该往哪去,是不是藉由对苏丽珍的复仇能解心头之恨,于是周慕云一步步展开了他的“计划”。

其实周慕云心里也是明白的,基于一定的感情基础苏丽珍是喜欢他的,于是他决定租下一间房,并邀苏丽珍过来一同写作,然而计划一失败了,周眼中的失落之情由此可见。

尽管计划一失败了,他仍须想办法补救,于是他决定躲在新的住所,搞失踪,他这么一消失苏的心里肯定是焦急的,正所谓欲擒故纵?

这次计划成功了,在这边张叔平利用了典型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分别利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镜位来塑造苏丽珍的著急感,在不破坏节奏之下完整地呈现了剧情氛围。

当苏丽珍来到周慕云所待的2046号房门前,周冷冷的一笑,他知道自己已经得手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两人度过了非常美好的一段时光,在苏丽珍的脸庞上似乎看见了少女般羞赧的笑颜,周慕云的眼神之中也多了几分犹豫,此时的他,开始怀疑自己对苏的复仇是否真的是自己所希望。

直到有天,晚归的苏丽珍被房东孙太太数落了一番。

在当时封建制度下,女人得遵守三从四德,就像那一套套华美的旗袍紧紧拘束,窒息式的,原本顺利的计划就这样硬生生的被打断,此时的周慕云决定破釜沉舟。

当周慕云决定前往新加坡,并希望苏丽珍能给自己一个心理准备,临摹苏的丈夫归来之时,也正是让苏丽珍体会失去自己的感受,苏痛哭失声并了解到自己原来早已离不开周慕云,然而周的笑容究竟是复仇成功的喜悦还是最终发觉自己爱上了苏丽珍的苦笑......

影片中两人的对话,大多说着他们另一半的话题,话语是那么的无奈,就连自己的心愿都不是透过伴侣完成。

我们是该说枕边人不如陌生人吗?还是陌生人更容易走进我们的内心?或者是两份寂寞可以共鸣?电影没有给我们答案,只给了我们思考的方向。

两人唯一一次说出口的爱,却是出现在揣摩与另一半的模拟谈判,你甚至分不清楚,号啕大哭的苏丽珍,究竟是为谁而哭;安慰他的周慕云,究竟为谁安慰?

越是逃避,越显清晰。

最后,两人深藏了这段感情,成为秘密,直到周慕云到了吴哥窟,把秘密塞进了树洞,才发现,原来,这段爱情是那么的刻苦铭心。我在看到这一幕时,眼泪忽然不由自主的落下。

「这是一个压抑的年代,已经不存在了」不存在的是时代本身,无法抹灭的却是曾有过的爱恋,尽管只存在两人的心理,却是更加深刻。

“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

凡事只谈如果,那么遗憾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花样年华》尾声,周慕云在柬埔寨吴哥窟神庙墙壁洞口诉说他的秘密,他说了什么?是他对苏丽珍的思念?两人爱情的遗憾?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