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永超
鸦片战争后,昏昏沉睡的中国猛然发现,自己非但不是世界中心,反而大大落后于西方。中国要去向何处?这个问题萦绕在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心中。由此,他们开始了求奋起、求富强、求发展的艰辛探索。其中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郑观应。他,大半生从事工商业活动,与徐润、唐廷枢、和席正甫并称晚清四大买办。第一个提出"商战",在甲午战争前就设想实行君主立宪。其一生心血的《盛世危言》更是直接影响了孙中山、康有为和梁启超蔡元培以及毛泽东等一大批民族精英为振兴而祖国奋斗。
郑观应(1842-1922),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又号居易、杞忧生,广东省香山县 (今中山市)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郑鸣岐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儒士,老人教诲儿孙做人首要一条就是德行为上。这对童年郑观应影响很大。
郑观应所在的香山县毗邻澳门,当地人多经商为生。他本人少年时也游历过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地。 17岁那年,由于应试未中,奉父命,弃学从商,投奔在上海给洋人当买办的叔叔。
在近代史上,有一群专门帮欧美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他们受外商雇佣,协助他们在中国的经商活动。这群人就是"买办"。他们逐渐形成一个有特殊利益的阶层,他们对近代的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这是后话。
为了更好地与洋人打交道,郑观应曾专门到书馆里读夜班课,刻苦学习外语。一番努力之下,19岁就当上了英商宝顺洋行买办。成功在上海站稳了脚跟。26岁时,他又与同乡唐廷枢创办公正轮船公司;两年后,又开办了和生祥茶栈。33岁时,当上了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总买办。为降低成本,他购买的轮船大多是烧煤少、行驶速、装货多的新式轮船。由于他经营有方,太古轮船公司后来居上,发展得极为迅速,他也赚的盆满钵满。十余年的商海浮沉,郑观应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商人。
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后,非常需要经营方面的人才。为了招揽郑观应,他亲自奏请朝廷将郑观应"一门好善"的事迹载入县志。对此,郑观应感激涕零,不久,盛宣怀又邀郑观应去拜见了李鸿章。在爱国心的驱使下,他决定放弃在洋行优厚的待遇,就任招商局帮办一职。 "若不早日维持,恐难自立,我国无轮船往来各通商口岸,更为外人所欺辱。"
怎奈,招商局的官办体制,让投身其中,想有所作为的郑观被多方掣肘,无所建树。1886年,心力交瘁的郑观应退隐澳门,一边休养,一边写作,最终著成了《盛世危言》一书。这本书1894年刊印发行。它里面有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维新改革方案。百年之后读来,依旧能从字里行间发现其中的思想光辉。
在书里,他首倡"商战"。指出,保卫国家的力量要强盛,关键在于发展商业让国家富强。有感于官办企业的低效,他认为民间资本才是商战的主角。比如让民间商人造船,不但能让"资用可以源源不穷",而且技术也会更精良。
在当时,即使是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洋务派官员也认为西方只是在武器上先进,中国的各方面,尤其是制度上,要比西方好得多。但郑观应认为,西方之所以在技艺上比中国优越,是因为他们的制度比中国先进,徒效西方技艺远远不能强国。要强国,必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郑观应此论,在当时,简直就是石破天惊。
此外,郑观应还是主张中国举办世博会的第一人。"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百年之后,他的设想终于成为现实。
《盛世危言》发行后,洋务名臣张之洞读完颇为感慨:"论时务之书虽多,究不及此书之统筹全局择精语详。"光绪皇帝览毕此书,也是大为赞赏,当即朝廷命大臣们阅看。有了皇帝的推荐,此书成为一时的畅销书,一些地方官,甚至把其中部分内容作为考试的考题。可见其影响之大。
1896年,郑观应再次出山,这回他担任汉阳铁厂总办。当时这座铁厂亏空甚巨。
一上任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如宣布吸纳民间资本,将炼铁炉改建在盛产铁矿的大冶。为了解决燃料问题,派人在湘赣等地勘探,最终选定了萍乡出产的焦炭。他重金聘用英国工程师,又开设学堂培养本国技术人才。在一系列举措下,汉阳铁厂的生产不但起死回生,而且也让汉冶萍地区逐渐形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钢铁联合体。
晚年的郑观应,将全部热情倾注到教育事业中。1922年5月,郑观应病逝于上海提篮桥招商公学宿舍。弥留之际依旧劝勉子女要耐苦自立,继承自己的创业拼搏精神,胸怀天下,忠贞报国。
回顾郑观应的一生,他生于乱世,积极投身时代浪潮,为发展工商业奔走。同时他也是一名思想家,一部《盛世危言》让他成为近代启蒙思想的先导。他的言与行都曾影响后世,无论后世的人有没有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