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十大赞美语(上)》介绍了杜甫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曾巩的“齐多甘泉,甲于天下”,黄庭坚的“济南潇洒似江南”,元好问的“有心长作济南人”,于钦的“济南山水天下无”。现介绍后五条。
六、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
此语也是元代于钦所言。笔者曾想,若从古今流传的众多济南赞语里选出10条,10位作者一人一条最好。但是掂量来掂量去,于钦的这一条和前一条实在是传播广,影响大,分量重,似再难找出其他人的一条予以替代。因此还是不要因人废言吧。
于钦在《齐乘》卷二写道:“钦尝拟《会波楼记略》云‘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盖他郡有泉一二数,此独以百计。’”《会波楼记略》的全文今天已经看不到了,这句评价性的赞语幸亏写入《齐乘》而得以流传。
“济南山水甲齐鲁”这句话的意思,元代著名文学家、艺术家赵孟頫也说过。至元二十九年(1292)赵孟頫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抵济后即给亲家季宗元写信道:“济南山水之胜甲于山东。”于钦1283年出生,1333年辞世时《齐乘》仍未完稿。尽管赵孟頫之言比于钦早数十年,但是并未公之于世,这封信札一直为私人收藏,1995年后才逐渐被世人知晓,所以于钦并非蹈袭赵孟頫,而是英雄所见略同。于钦是做文章,不同于赵孟頫随意挥洒的私信,文字更加简洁凝练。
“泉甲天下”意思实同于宋代曾巩所说的“齐多甘泉,冠于天下”。于钦在前面加了一句“济南山水甲齐鲁”,两句形成层递关系,不仅推崇济南山水在齐鲁之邦的至尊地位,而且以此衬托泉水是济南山水的至美,在天下各地的泉水中无与伦比。
晋唐至明清,山东各州府,论政治地位,综合各朝代各方面而言,唯青州可与济南比较;论山水形胜,泰安有泰山,蓬莱有海景,皆大有称雄道尊之处,然就城市风貌整体而言,则皆难与济南相提并论。
进入20世纪后,随着海洋文明、国际贸易的中国进程,青岛市诞生、成长、兴盛,终以依山傍海的自然特色和地理优势,而与济南形成分居东西、相互辉映的齐鲁双星。加之今天的人们看待事情的眼界更宽更远,要比较,也是放在全国全世界的范围内,所以“济南山水甲齐鲁”几乎不再说起。
而“泉甲天下”一语前承曾巩,又为后人踵事增华。清乾隆十三年(1748),后来出任山东按察使的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沈廷芳作《贤清园记》,开头第一句:“济南名泉甲天下,旧传七十有二。”贤清园内有济南名泉贤清泉,所以沈廷芳言“名泉甲天下”,然而后人或许嫌“名泉”缩小了泉的范围,不能代表泉的整体,因此多讲古人言或世人称“济南泉水甲天下”,并不提沈廷芳的名字。
如1964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任山东省政协驻会委员、曾任济南市博物馆副馆长的郑亦桥撰著的《济南》写道:“济南泉水著称全国,有‘济南泉水甲天下’和‘泉都’之称。”1979年第7期《山东文艺》刊登济南著名作家任远的散文《南山藏珍——谈济南的佛教艺术》,写道:“古人云:‘济南泉水甲天下。’如今,人们亲切而形象地将济南称为泉城。”济南著名学者徐北文1997年在《<济南名泉咏>序》写道:“世称‘济南泉水甲天下’,盖以处泰山北麓使然。”
若“济南泉水甲天下”出自沈廷芳的手笔,我会毫不犹豫地选入十大赞美语,取代于钦的“泉甲天下”。然而“济南泉水甲天下”并不是沈廷芳或其他古人的成句,只能视作民众按照普遍认知和表达习惯,对于钦和沈廷芳语句的拼接改写。
“济南泉水甲天下”实在太有影响且易于传播了,因此我们也不是不可以将“济南泉水甲天下”放在于钦名下。就像人们熟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并不是清代顾炎武的原话,他的原话见于其名著《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相关论述达数百字,是梁启超1915年在《痛定罪言》一文中将其概括成这八个字。
如今还有人写作“济南甘泉甲天下”,这又糅进曾巩“齐多甘泉,冠于天下”的用词,“甘”字显得多余,不如“济南泉水甲天下”利落和醒豁。
据目前所知,“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语,最早见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暂代静江(今桂林)知府王正功,宴请新科举人时所做的七律。言此是为大家解读于钦语提供一个历史坐标或称时间参照。
七、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此联撰者刘凤诰,号金门,江西萍乡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探花,嘉庆六年(1801)七月任山东乡试主考官,旋任山东学政。
嘉庆八年(1803)正月,铁保来任山东巡抚。铁保,号梅庵、梅花庵侍者,满族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工书法,时与翁方纲、刘墉、成亲王永瑆齐名。
嘉庆九年(1804)七月,铁保与刘凤诰等人在大明湖北岸小沧浪宴集,席间刘凤诰作此联句。铁保书之,上联书有题记:“甲子七月,偕金门学使小集大明湖,金门得句,遂书之以纪一时师友雅会,觉湖光山色亦叹兹游也。”下联署“梅花庵侍者铁保”。“学使”即“学政”,主管一省教育与科考,由朝廷派驻各地,类似钦差,品级不定,一般低于巡抚,但是与之并无隶属关系。此次宴集时,刘凤诰与铁保皆为正二品官员。
刘凤诰亦擅书法。据清道光初年昭梿撰《啸亭续录》卷二记载:刘凤诰参加殿试时,天黑了文章还未写完,众监考大臣不耐烦了,要撵他出去,“常宗伯青曰:‘此生书法极秀劲,可给烛使终篇。’榜发,中高第。”“常宗伯青”即礼部尚书常青。正因刘凤诰书法秀美有力,方得常青赏识,给以蜡烛照明,进而高中探花。铁保比刘凤诰年长九岁,刘凤诰考取进士时,铁保是会试副考官,故二人有师生之谊。刘凤诰请铁保书写,乃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一城山色半城湖。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德国恩斯特·柏石曼摄。近处庭院为“小沧浪”。
这次宴集的下月,刘凤诰即奉旨火速回京任实录馆副总裁官,转过年正月,铁保亦赴南京任两江总督。由此可知,济南能得到这副对联是多么偶然、多么幸运,可遇而不可求。
这副对联实则是写大明湖的。上联写大明湖满目荷柳,铺水绕岸。下联写由小沧浪远眺,泰岱余脉绵延起伏,山色围城;近观,湖波浩广,几近古城之半。
然济南乃水乡,荷柳自古遍植,是济南最有代表性的花木,且于当代被评选为市花市树。“一城山色半城湖”则有从空中俯瞰的感觉,高度概括了济南古城的地理和风貌特征。因此说它是济南的城市赞美语,并无一丝一毫的不合。
裴国昌主编的《中国名胜楹联大辞典》(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收录了一副作者佚名的旧时“济南城门”联:“一面荷花三面柳,半城波浪半城春。”
这副对联在顾平旦等主编的《中国对联大辞典》(新华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里,为作者佚名的“济南城”联:“一面荷花三面柳,半城波浪满城春。”文字有一处不同,前者误,“半城春”不通。这副对联基本袭用刘凤诰联而略加改动,可作为上面所言的佐证。只是不知由何处选入这两部大辞典。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作为济南的赞美语200多年来日久弥新,长盛不衰,唯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可以比肩方驾,较刘鹗《老残游记》里赞美济南的名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或更为今人提及。
近百年来,刘凤诰及诗文远不如刘鹗与《老残游记》有名,缘何这副对联更为人们津津乐道呢?原因可列举多种,但是有一条值得重视,即这副对联自古至今一直有木对或石刻置于湖上,供万千游人观瞻、诵读、讲解、评说,写入游记,摄入镜头,绘入画卷。“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也有此待遇,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书写的此联,一直嵌于历下亭南的园门两侧,而“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在济南则没有以类似的形式呈现。前面说到“济南潇洒似江南”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频繁出现在书报刊和广播电视里,如今连济南人都很少道及,倘若在济南某著名风景区里,有一大影壁动人心目地展示这句诗,您想想,天长日久它会有怎样的效应?由此类推,便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济南可做而应做的事实在太多了。
八、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刘鹗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上海《绣像小说》杂志,以笔名“洪都百炼生”发表著名小说《老残游记》,其第二回写老残(人物原型即刘鹗本人,“老残”亦刘鹗别号)“要往济南府去看看大明湖的风景”,从古千乘(位于今山东博兴西北)“动身上车去了。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随后刘鹗以大量篇幅和精彩文笔描述了济南。
刘鹗出生在江苏六合(今属南京),曾到处游历,对江南风景甚为熟悉。自光绪十六年(1890)三月至二十二年(1896)正月,在济南陆续居住了三年时光,对济南也十分熟悉。他在《老残游记》第十三回所附自评中说:“野史者,补正史之缺也。名可托诸子虚,事须征诸实在。此两回所写北妓一斑,毫厘无爽, 推而至于别项,亦可知矣。”书中对济南景物的描述秉持写实原则,不作虚构(个别细节或记忆有误),100多年来即使在济南也无人指摘。因此刘鹗说济南城内“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乃形容之语,而非夸大之辞。
上海《绣像小说》杂志所载《老残游记》第二回绣像
相比前面列举的曾巩、黄庭坚、于钦、刘凤诰的赞美语,刘鹗的着眼点,不在于对济南的山水风貌进行描述,也不在于将其与别的地方的山水风貌进行比较评判,而是准确、形象地提取出城内寻常百姓居所的鲜明特征。这具体生动的特征,放眼四海,是济南独有的。“家家泉水”既从数量和亲民方面,证明了济南泉水“甲天下”,也从泉与城市、泉与人家的关系方面,证明了济南可比江南。“户户垂杨”江南或许可以做到,“家家泉水”则是大自然对济南的独钟,是江南所不及的。刘鹗所言“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乃是由衷的赞美。
“家家泉水”可以说是“济南潇洒似江南”“济南山水天下无”“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的具体表述,无此风景或称特色则“似江南”“天下无”“甲齐鲁”就要大打折扣,“甲天下”更无从谈起。老济南人都明白,“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城市风貌,已经大不如从前,泉水问题讨论起来很复杂,垂杨应该多种一些,尤其在水边。因此在当前和以后的老城更新中,如何全力保留、努力恢复、倾力呈现“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是全体市民都应关注的一件事情。
近几十年,济南人常说,20世纪对宣传济南贡献最大的是“二老”,老残与老舍,确实如此。但是济南却至今没有老残的纪念设施,2001年芙蓉街口设置了名为《老残听曲》的一组雕塑,但那只是街头小品,算不得纪念雕塑。从这点来讲,济南对不起老残。
九、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1930年5月25日,老舍结束了在英国和新加坡五年半的教书生活,回到家乡北京,7月即应齐鲁大学聘请来到济南,任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兼文学院教授,并任《齐大月刊》编辑部主任。
老舍是满族人。清朝覆亡进入民国后,满族人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不仅普遍陷入贫困,而且备受怨恨和歧视,遭受极大的精神压力。这种事势在北京尤甚。而老舍来到济南,有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和高达3168块大洋的年薪,尤其是济南人热情友善,敦厚阔达,崇文礼贤,不但不欺生,不排外,还予以外地人和教书先生格外的礼遇和照顾,这使老舍如鱼得水,度过他平生最安逸最悠闲的一段时光。
正如1937年底老舍离开济南,投身抗战奔赴武汉,在《吊济南》一文中所言:“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我整整的在济南住过四载。”“在那里,我交下不少的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总有人笑脸的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那里总有人惦念着我。”“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地休息。”“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李耀曦、周长风编著《老舍与济南(增订本)》书影
本来济南就是湖山似江南,泉水甲天下,这时在生活舒适、心情欢畅的老舍眼里,那就更美啦。这也触发了老舍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他刚到济南时,教学和文化研究以及事务性工作一一展开,十分忙碌,然而他还是迫不及待地向人们倾吐他对济南的独特印象,与一见钟情的炽烈感受。他写了关于济南的马车、洋车和石板路、大葱的三篇散文后,第二年春天即写了《济南的秋天》和《济南的冬天》,以后还写了《趵突泉的欣赏》《更大一些的想象》《大明湖之春》等描写济南风物的散文。
《济南的冬天》长期入选初中语文教科书,影响极其深远。而对济南城最概括最经典的赞美语,则出现于《济南的秋天》: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熟睡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笔者所截取的老舍的赞美语,文字相对是多的,若一字不差地记住,的确须花点时间,然而文字多,主要是由表达的内容所决定的。老舍不同于前人之处,一是他不着眼于山水、清泉、荷柳、名士、民居等景物和人文元素,而别出心裁着眼于季节;二是将济南放在世界范围内加以比较。1929年夏天,他结束了英国的工作,在欧洲大陆旅行三个多月,到了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士、德国和意大利,所以瑞士的夏天,老舍不久前亲身经历过。他的这种国际视野是前人不会有的。三是他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也完全是现代的,与古人迥异。
老舍对济南的贡献,影响最大的,若论文章,是进入小学与中学课本的《趵突泉的欣赏》和《济南的冬天》;若着眼整座城市选一句话,这句赞美语无疑是最令人感动和激赏的。
十、泉城自古是诗城
这是徐北文先生的诗句。徐北文(2014-2005),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书法家,山东泰安人,1940年16岁到济南正谊中学读书,1945年后一直在济南工作生活。徐北文先生年轻时钟爱现代文学艺术,中年后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顺应时代的感召、民众的意愿、城市的需要,徐北文先生较之以往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对济南地域文化的发掘、研究、阐释和宣扬,此类作品数量巨大,话题广泛,体裁皆备。
徐北文先生功底深厚,学识广博,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认的研究和宣扬济南地域文化的第一人。且不论专著和文章,您到济南的“三大名胜”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便可随处感受到他的存在,触目可见的他创作并书写的诗赋、联匾,艺术水准超拔于众。
当代研究和关注济南地域历史文化的读书人,没有不受徐北文先生影响的,没有不从他的论述中得到教益和启发的。
徐北文先生自1962年至1997年,作济南竹枝词100首,为吟诵济南风习景物之绝句,诗后缀以解说纪事,统收于1999年济南诗词学会编印的《济南竹枝词(合集)》一书。
徐北文先生的济南竹枝词最早发表在1962年第8期《山东文学》,共八首,题目是《济南柳枝词》。这种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风的七言四句诗,旧时各地也有称《橘枝词》《桃枝词》《松枝词》《桂枝词》等等。如南宋叶适(字水心)作《橘枝词记永嘉土风》,有句云:“不唱杨枝唱橘枝。”而《柳枝词》皆是写柳之词,不比“竹枝”泛用。故徐北文先生1997年在其《济南竹枝词》的前言说道:“吾前此之咏济南风土,或题名‘柳枝词’,则窃效叶水心之意,因吾乡向以‘户户垂杨’名世。虽为切合,终因与专咏柳树者同名相混,与‘橘枝’专名者不同,不如仍称竹枝为宜也。”
这八首竹枝词的第七首:“才华横溢泉三股,字吐珠玑水一泓。多少诗人生历下,泉城自古是诗城。”第一二句有注云:“趵突泉,泉三穴,涌水如柱。济南泉水多冒气泡,状如串珠,珍珠泉尤多,故得名。”第三四句有注云:“《诗经》之《大东》诗,作于济南。其后出诗人于全国诗坛享大名者,宋有李清照、辛弃疾,元有张养浩,明有边贡、李于鳞,清有王士禛。”
徐北文先生撰书济南竹枝词 ( 张亮供图)
徐北文先生还在《济南简史》(1986年齐鲁书社出版)的前言中说:“一座城市,著名诗人代代出现,而又如此众多,为古今中外所少有,故济南又有‘诗城’之雅名。”
山东社会科学院知名学者贾炳棣在《“淙淙鸣玉听流泉”——读徐北文先生《济南竹枝词》》一文里说:“称济南是‘诗城’,是先生的首创,并得到国人的认可。称济南是‘诗城’,完全符合济南的历史状况,深刻挖掘并高度概括了济南文化的内涵,提升了人们对济南的认识,这是先生对济南文化的一大贡献。”此语当属确评。
这句赞语不是像大多数赞语着眼于济南的自然造化,而是着眼于济南的历史人文,与第一条杜甫的赞语首尾呼应,但是它又使用了出现于当代的济南雅称“泉城”,从而点出济南最珍贵、最美丽的自然禀赋。
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把趵突泉与珍珠泉比作“才华横溢”“字吐珠玑”的诗人,将泉水与诗人合二为一,第三句由前两句的描写转入叙述与感叹,第四句升华为精彩的议论与观点。“泉城自古是诗城”,仅仅七字便将济南的古代与当代、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一体呈现,非有大学问、大才华、大格局而不能为。它必将作为城市的骄傲与荣光,永远激励和鼓舞世世代代的济南人。
“字吐珠玑水一泓”,这一句在徐北文先生晚年的书法作品中,常写作“字吐珠玑水百泓”,由专指珍珠泉变为泛指济南所有的泉。想必是考虑读者若只看到四句诗而看不到诗后的注文,难以明白“水一泓”是专指珍珠泉吧。这一版本徐北文先生也付诸铅字,最早见于在1997年第1期《济南大学学报》发表的论文《济南诗风的演变与神韵派诗人王苹》。(周长风)
编辑:张钰
相关链接:济南的十大赞美语,哪些让你脱口而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