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神武天皇和徐福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何说日本皇室是中国人的后代?


日本侵华时的宣传标语

现在对中日文化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认为中日文化同属“汉字文化圈”,即以儒教、佛教与汉字为基础的文化圈。

第二种认为日本是属于岛国文化,而中国属于大陆文化,所以中日文化有本质的区别。

若说地球上真的有和中国是同文同种的国家的话,恐怕也就只有“黄皮白心”的新加坡了。再扩大一点,西方的华人社区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区,他们也全都是如假包换的“同文同种”。除华人的同文同种现象之外,东北亚的韩国与朝鲜,也是同文同种。

但是中国和日本,完全不是同文同种,也可以说日本文化不是中华文化。

相反,他们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将世界文明分为了: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七大文明或八大文明。

很显然,亨廷顿将中华文明与日本文明区分开来,一定是两种文明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使得亨廷顿无法将二者等而视之。可是,中国为什么会有存在这种妇孺皆知却又偏离事实的说法呢。

一 同文同种产生的历史原因

众所周知,19世纪是西方列强争胜的时代,非洲、亚洲以及拉丁美洲的大多数国家都蹂躏于西方列强的铁蹄之下。当然,中国这块膏腴之地更是各国列强觊觎瓜分的焦点。那时一海相隔的日本看到中国的凄惨境遇,深受震动。1868年日本朝野自上而下,兴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自强自新的“明治维新”运动。

从此转师欧美的日本,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奋发,在1895年的甲午海战中一举歼灭了号称“世界第八强”的中国海军。

战后,日本侵占了台湾并获得了丰厚的赔款,借此日本迅速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又过了十年,在辽东半岛,日俄之间打了一次仗。而此次战争的结果也是众所周知的俄国败阵,日本胜利。如果说日本和中国的海战是小试牛刀的话,那么其与俄国的陆战则是拿了一张通往强国俱乐部的入门券。

此后豺狼之国的日本不甘居于中国之下,膨胀的野心使他们要永久称霸东亚,称霸亚洲,甚至称霸世界,直至今日,仍是如此。

日本战胜俄国这一事件,对于中国朝野上下而言是冲击力,并不亚于一场突发的七级地震。

试想一直师法华夏的东海蕞尔小邦,竟能战胜天朝并且打败了强大的俄国列强,对于中国士大夫们而言,简直不可想象。日本的迅速崛起促使中国的仁人志士,产生了一种与其向西方学习不如转向东方学习的思潮。

二十世纪初,中国有这种思想,无非有如下原因:

(1)千百年来日本对中华文物趋之若鹜,而且平安时代以来天皇以下的贵族阶层都有很深的汉学修养,并且使用汉字书写。较之西方的横写文字以及社会制度,当时的中国士大夫阶层对于日本更有认同感。

(2)江户时代的日本和中国一样都采取了限定贸易的措施,而且除了与中国、朝鲜有外交贸易往来之外,与西洋诸国绝少瓜葛。自“黑船来袭”之后,(大致和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相近)日本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使得日本迅速从孱弱之邦,迅速崛起成为强盛之国。中日两国同样的经历,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作为由弱至强的成功案例,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是很有必要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的。

(3)当时留日的中国留学生很多,而且明治时期的日本社会仍然保留着用文言文记事的习惯。这种在异国他乡,中日人员之间即便言语不通,但以“笔谈”的形式也可以做到交流无碍。

二“同文同种”思想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随着日本不断的对外扩张,日本思想界出现了冈仓天心的“亚洲一体论”的思想。要而言之,冈仓天心的“亚洲一体论”的思想则认为“亚洲本为一体,而日本则是亚洲文明的中心。”

真有一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王霸主义感觉。此后,日本政府鼓吹的“大东亚文化圈”便是“亚洲一体论”的升级版。

日本所鼓吹的所谓“亚洲一体”或是“大东亚文化圈”理论,细究起来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货。如我国政治思想中的“天下观”以及朝贡体系,便是此类思想的祖先。

但是中国的朝贡体系其本质上并不是为了武力征服异邦的,朝贡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天朝上国的一些虚的面子而存在的,其重点是在于文化输出,再夹杂一点少许的经济交易。

日本提出的“大东亚文化圈的”概念,纯粹是为了日本政府实现建立“八纮一宇”的大帝国这一目的服务的,具有十分浓烈的殖民扩张的色彩。

另外,同时代美国总统门罗也曾提出过的“美洲是的美洲人的美洲”,也是这方面的代表。

当然对于日本这种昭然若揭的狼子野心,抗战时期的中国政府是嗤之以鼻的,从来不理会什么“同文同种”的这一鬼怪理论。但是也有些文人墨客为了“官帽”“钱财”甘为日人走狗的。如汪伪政权的官僚政客以及周建人等毫无风骨的文人。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一段时期内,“同文同种”便销声匿迹不再提了。但是五十年代中国政府与苏联关系恶化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多边外交”的新策略,积极主动的和曾是分属两个阵营的主要国家谋求建立外交关系。东方的日本自然也进入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眼里。1972年中日建交,中日关系迅速进入了蜜月期。

此时,聪明的中国政府利用历史上中日文化交流,不断地向中国民众宣传所谓的“同文同种”的思想。

周恩来也曾多次表示:“从中日关系的历史来看,我们两千多年来是和平共处的。“只有两个时期敌对过,但时间很短。一次是元朝进攻日本失败了;明朝时,日本进攻我们也失败了。另外一次是甲午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经过了50年,时间比较长,但从2000年的历史看来,这只是一瞬,”“同两千年比较起来,50年的时间是很短暂的,而且已经成为过去。我们应该往前看,应该努力促进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恢复邦交,发展经济文化交流。”

这样讲的目的不外乎:1 进一步拉近和日本的关系,以求得更加丰厚的日本援助。 2 邦交正常化之后,要淡化两个民族的历史仇恨。可见都是政治目的,我们现在所谓的与日本“同文同种”,基本上都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政治宣传的结果。

这种“同文同种”的政治宣传口号,对于本国人民具有很大的软化作用,但是日本社会从来是很少理会这种所谓同文同种的政治口号,因为他们的强大并不需要借用这种政治口号以讨好中国。

第三阶段:二十一世纪,中日之间的政治摩擦不断,两国之间的蜜月期也随之消失。在国力对比上,平成时代的日本,是经济不断萎靡的时代。即“失去的三十年”,而中国的经济实力却是一路超车,迅猛发展。此时的中国显然然已经不需要来自日本的经济援助了,因此官方意识形态也不必宣传什么“同文同种”代之而起的是“中日友好”。

但并不能说“同文同种”已经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了,在其他方面仍然有其市场。只是看政治家和学者们什么时候去翻他的牌子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同样,“同文同种”的思想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和政治目的、利益诉求捆绑在一起了。无利不起早,如果不能达到自己目的,即便“同文同种”又能如何呢。

即所谓中日“同文同种”,都是利益述求而已,并非学术的结论。

三、所谓同文的辨析

无需赘言,中国人讲话是汉语,日本人讲日语。从学术角度分析,二者分属截然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日语,属于孤立语言。

单从字面意思理解便可以得出中文和日语之间,是没有联系的。

话虽如此,但是日本自平安时代便一直借用中国的汉字来记载自己国家的历史的,其间必然会有大量的汉语词汇流入到日语里面,从这一点来看日语汉语之间似乎又有了联系。但是并没有到同文的地步,例如现代的中文里也有很多词汇也被引入到了英语当中,但是二者之间并没有产生同文现象的解读。

可以这么说,文化之间的交流,必然存在着互相影响的结果,尤其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输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华文化在东亚一直保持着霸主地位。换句话说周边的许多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以及泰国,缅甸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来自中华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朝鲜以及日本,对于中华文化从器物到思想,无不尽其可能的去模仿。如果说同文的话,那么朝鲜应该和中华的联系要比日本更强。至少朝鲜曾经确确实实的接受过来汉王朝中央的亲自管辖,而不像日本那样游离于“朝贡体系”之外。

在政治制度上,日本从平安时代起一直到江户时代末期,始终是“封建社会”,而中国自秦汉直到清末基本上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另外,日本的天皇不像中国的皇帝那样手握实权,是政治运作的核心。

很多时候日本天皇更像是东周时期的周天子那样,只不过徒有“天下共主”的象征。

全国政治权力的运作不是在外戚,就是在幕府将军的手里。

江户时代,曾经颁布过一项专门针对天皇的法令《禁中并公家诸法度》。其中第一条明确规定:天子诸芸能ノ事、第一御学问也。译:天皇在各种技艺能力之中应当以研习学问为先。

并且还规定了天皇的活动限于追求传统文学及执行礼仪、公卿的委任须有大将军的同意,而且将军有权干涉皇家的婚姻以及以宗教名义强制安排皇族成员出家修道。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在中国看来是完全的以下克上,但是在日本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了七八百年之久,并且将其法律制度化了。

然后就是日本没有产生像中国那样的科举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所以日本选拔人才的方式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形式,即将一份官职完全垄断,世袭化。这样就出现了“家职”“注重血统”“世卿世禄”的现象。千百年来日本也只出现了一位出身草根阶级的大人物,即丰臣秀吉。而在中国普遍的是通过科举取士的方式,尤其是宋明清诸朝,科举的施行使很多出身低微的人都有了改变家族社会地位以及“封侯拜相”的可能。

世上为什么会有中国人喜欢打破陈规,而日本人甘于墨守成规的现象,或许和此一世袭政治制度有着莫大的关系。

但是现如今的日本文化其实是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儒家文化的冲击以及西方近代文明的压迫下的产物。它的特点既有儒家文化的一面,又有西方文化的因子,同时还保留了本土的文化因素。客观而言,日本并不是任何一种文明的附庸,而是既有独立性、排他性和融合性的“怪胎”。一如他们的民族性格一样,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随着十九世纪西风东渐,黑船之后“文明开化”。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背离越来越明显。有人把日本文化比喻成“洋葱”,虽然我认为未必准确,但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比喻。

而且这之后,迈入强国俱乐部的日本,也成为了中国的师法对象。这其中的两个高峰是20世纪初和20世纪70年代。如果说中国当了日本两千多年的老师的话,那么20世纪事实上是中国向向日本学习的过程,这一历史事实是不可否认的。

四、所谓同种的辨析

一谈到“同种”,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会想到那一个著名的传说‘徐福东渡’。相传,秦始皇为了去东海寻找不老仙药,派方士徐福等人率领三千童男女出海东征。而徐福出海之后,并没有回到秦土,因为世上并没有所谓的不老仙药。徐福的船队经过几个月的航行,最终停靠在了日本的九州岛上。

由于日本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徐福的到来无异于是先进的外星人对抗落后的地球人那样简单粗暴。

之后,徐福在九州当了皇帝,也就是传说中的神武天皇。接着又进行了东征,迁都到了关西平原地区。

日本常说天皇万世一系,那么可以这么说日本皇室应该是姓徐,都是徐福的后代了。关于这个传说,其可信度有多少暂且不论。但是却是很多中国人相信日本人(或日本天皇)是中国人后代的最爱用的证据。

这些多多少少带有一点自淫的意味在里面。不可否认,在大和王朝建立时期——即古坟时期,大量的渡来人从大陆迁移到日本。并且在大和政权草创时期,这些人以贵族的身份出现。但并没有证据说明神武天皇谱系是渡来人。

从基因学的观点来看,中国人和日本人同属于蒙古人种。但是再细分开来,中日两国人无论是相貌还是语言以及Y染色体,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很难说是同种。

不仅如此,日本本土本身并不是什么单一民族,如北部的北海道,生活于北海道的土著一直被称之为虾夷人,一直到明治时期日本政府才真正的把北海道归于中央的控制之下;南部的冲绳县,中国人又称其为琉球。琉球在被日本吞并以前,一直是东海上的独立国家,在向中国保持臣属关系的同时,和日本的萨摩藩乃至于德川幕府也保持着某种关系,直到废藩置县的施行,琉球才变更为冲绳。

无论是从基因学上,还是从文史角度来看,日本人根本就不是什么单一民族,也更谈不上纯种。

也就很难说日本人是中国人的后代了。

神武天皇

很多史学家认为绳文人就是所谓原住民,弥生人就是渡来人。日本天皇的皇族血统里也并不是纯种的,虽然为了保持其血统的高贵性,日本皇室仅与特定的贵族通婚,但是历史上天皇也曾与新罗王室通过婚,所以日本天皇的血统里也有一部分的朝鲜血统,但是历经几十代的繁衍生息,新罗血统恐怕也已消弭殆尽了。

也只有在蒙古人种这个问题上,中国和日本才勉强算“同种”。

但是如果人类都源于非洲,那么人类一家亲啊!中日之间的“同种”,还有啥意义呢。

五 结论

(1)同文同种是政治宣传的口号,也不必当真。

(2)中日两国,一海相隔。互相影响,乃是必然。或是中国影响日本,抑或日本影响中国,总之文化交流是持久不衰的。

(3)中日之间既然没有同文同种的可能性,那么中日之间文化上也是有很多相似性的,即可以说是“近文近种”,更准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