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世界和平
前文说过,《巴黎非战公约》和《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种原则及政策之条约》一起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国际体系,但是以英国和法国组成的国际联盟并不能在国际事务上完全说了算,因为英国和法国为首组成的国际联盟里的高级董事只有: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而当时两个强国:美国和苏联并没有加入国际联盟,这也就意味着支撑国际联盟的平台,并不牢靠。
《白里安-凯洛格非战公约》(也就是《巴黎非战公约》)签订现场
《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种原则及政策之条约》苦了日本,本来嘛,借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人互掐的良机,日本都打算把中国独吞了,现在倒好了,大家工商业“机会均等”,日本觉得很委屈:煮熟的鸭子竟然飞了,这是什么意思嘛!
那么请问《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种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真的对日本来说是委屈吗?
当时的日本,在国际上是公认的一等强国。拿《九国公约》(也就是《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种原则及政策之条约》)来说,该公约对于中国有保全领土主权与机会均等的种种条款。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一种耻辱,其实对于日本而言,反而是一种“荣耀”,因为对于日本而言,他并没有独自吞下整个中国的实力和底气。就好比大家一起吃饭,人家请你坐在首席,你却非要霸占整个桌子让所有人都走开。这种无限制的野心在明治天皇去世之后,日本在外交上就不再拥有之前的小心翼翼和如履薄冰,其大张旗鼓的扩张政策反而加剧了世界的疑心:例如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苏联在远东的兵力从之前的几乎不设防增至了几十万;在远东的新加坡,英国建设起了远东最大的军港。
《九国公约》确定一战之后远东的利益分配体系
早在俾斯麦时期的德国,普鲁士在明明打赢了普奥战争之后,却放弃了唾手可得的维也纳,这也是变相的保护自己以免在将来的普法战争里两面受敌,暂时放弃眼前的利益让德国最终得到了统一!因为老谋深算的俾斯麦深知,德国并没有强大到可以四面树敌,如果得罪了自己全部的邻居,那么德国将陷入外交的绝境。
德国首相俾斯麦,在任期首相间统一了整个德国
那么当时的日本,到底是一个能够堪比美苏英法的强国吗?
在20年代美国著名的“柯立芝繁荣”时期,太平洋上的美日航线一直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仅美国一国就承销了日本出口商品的40%,并向日本提供了30%的进口物。日本从中国和印度以低廉的价格买入原料,通过借助并且引进欧美先进的技术并且依靠日本低廉的工资水平迅速发展起来的加工工业(尤其是棉纺业),将生产的大宗消费品出口至欧洲特别是的美国的市场以踏入世界经济圈的梯队。
1920年代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史称“柯立志繁荣”
对于日本这种经济生产模式,以下摘自于原文:约瑟夫 格鲁参观日本丝厂的日记:
1932年11月2日
今晨爱丽丝、埃尔西和我在商务参赞巴茨夫妇的陪同下,赴大宫参观片仓缫丝厂…………全日本生产的92%的生丝都销往美国。最有趣的工序是抽丝,机器排成长龙,数以百计的日本姑娘同时看管着二十台各不相连的机器,五个茧上的丝通过一个洞眼扭成一股线…………
以上的文字想必大家也能看清楚当时美日之间不对等的经济关系了:美国和欧洲依靠着工业革命和辽阔的国土掌握着技术、资金和原料,而日本却因为人口众多和资源匮乏的先天劣势,只有廉价的劳动力。所以日本和美国乃至全世界之间的关系,表面上显得大家“机会均等”,“门户开放”,其实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看,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显得则是完全的不对等。面对着美国的技术、资本、资源三重优势的挤压,美日之间存在的摩擦和矛盾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战后日本的经济快速发展,史称“大正民主”
当时的日本在世界产业链中的位置,促使了日本这种劳动密集型畸形的产业结构。而伴随着日本产业的发展和投资额的上涨,过去廉价的劳动力也由因为工人工资水平提高逐渐失去了对外的竞争力。作为资本家,为了提高利润,不得不压低工人工资待遇,日本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增大,工人的生活负担加重,消费者也由于没有消费的资金导致庞大的产能无法内部消化。
富的富死,穷得穷死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百废待兴,经济呈现上升的趋势,导致日本城市的人口大幅增加,在城市出现了大批的中产阶级,新生的市民阶层们开始出现了自己的政治需求。明治开国已经五十余年,然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财阀垄断经济依旧占据高位,主导着国家的经济政治命脉,所谓的“大正民主”其实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人心思变”。
1876年,日本第一家火柴厂,第二年,日本火柴便出口国外
过去的日本是靠着政府帮忙,发展自己本民族的工业,那么政府投入的钱请问又是从哪里来的?日本实业家矢野恒太曾经统计过:“课于消费者约百分之四十,课于所得者约有百分之二十一,课于财产者百分之二十,其他的杂税约占有百分之十九,且绝大多数含有消费性质”。也就是说日本近半以上的钱都是通过消费税进行征收的,然而在当时的日本,农民的占比达到了百分之六十以上,从农民身上征税让这些农民生活在了穷困困苦之中,农村的负债已经不能够进行偿还。这也变相造就了一战之后日本的移民潮,大多数日本人纷纷移民美洲和朝鲜以谋他路。
九一八事变之后,大量的日本人来到中国东北
农民要种地,种出来的大米却因为自己急需现金不得不把自己的口粮也挑到集市上去卖,却最终又得花钱赎回自己的口粮,这一来一回,农民的资产被雁过拔毛,徒增日本的贸易数字,实际上日本底层民众的贫困依旧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是变本加厉的贫穷,而日本的工商界却日进斗金,完成了对财富的积累。
经济大危机,祸从天上来
毕竟日本相对于当时的列强而言:既没有英法这种老牌国家几百年积攒的殖民地作为家底,也没有美苏这种本身的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家当。这也就说明,这种代加工的产业极度依赖国际间的贸易体系,要是经济形势不错也就算了,结果偏偏赶上了个1929-1933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灾年,日本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矛盾尖锐,这个时候再“机会均等”咱们得饿死,但是身居高位老一辈的政治家们自然是体会不到年轻人的生活处境,毕竟危机再严重最先饿肚子又不是现在已经身居高位的老人们,日本军部的思想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再年青一杯的心里埋下的种子,日本社会矛盾的尖锐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逐步迸发,最后乃至不可逆转之势。
1929-1933经济大危机
1929年至1933年的全球大萧条,更是给日本这个根基薄弱的工业国家造成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在大萧条前一年,日本的对外贸易总额为43.6亿日元,然而在大萧条期间,日本的对外贸易总额却锐减到了27亿日元;同理,在大萧条前一年,日本的工业生产总值为77亿日元,然而在大萧条期间,这个数字锐减到了不足45亿日元,日本境内先后倒闭破产的大型公司有1600多家,日本全国失业总人数有250万,广大基层民众不得不男的卖苦力女的卖身来糊口度日,甚至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还有人卖儿卖女。贫穷是产生不满的土壤,姑且先不论日本法西斯运动和军部嚣张到何等地步,这是后话。但在当时,马克思的《资本论》早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就在日本累计销售了一百多万册,如果用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进行分析,日本已经具备暴动革命的条件了。
尾声
“黑船来航”惊醒了一个东方的国家,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人的钱,又将这个新兴的国家引入了一个饱受外界世界诱惑的世界。日本有一个博士叫河上肇,这人最有名的就是写了一本书叫《贫乏物语》,本来打算就写写赚点外快的,该本书籍主要描述了日本无产阶级的由来和痛苦,没想到成了畅销书籍,最后却遭到了日本当局的注意锒铛入狱。
那么为什么日本的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型和缓解?日本军部的上台和社会矛盾的危机为何不可避免?明天将为大家详细地分析日本政坛与社会、政客与军部的割裂始末,为大家带来一个走向军国主义道路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