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为什么世界500强公司有那么多印度裔CEO?

为什么世界500强公司有那么多印度裔CEO?为什么世界500强公司有那么多印度裔CEO?

2015年8月10日,谷歌公布了一项重组计划,将43岁的印度高管桑德·皮查伊提升为首席执行官。这令外界意识到印度人在硅谷的势力:谷歌和微软这两间硅谷巨擘,均由印度人执掌。

印度势力崛起硅谷

事实上,印度人在硅谷的势力不止于此。除了谷歌新掌门皮查伊和去年上台的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诺基亚首席执行官拉吉夫·苏里、日本软银集团总裁尼科什·阿罗拉、存储卡制造商SanDisk公司首席执行官桑杰·梅赫罗特拉、半导体企业Global Foundries公司首席执行官桑杰·贾、制图软件公司Adobe首席执行官山塔努·纳拉延、数据存储公司NetApp首席执行官乔治·库里安……一长串名字足以说明印度裔在全球科技业中有多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印度CEO并不是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他们几乎都出身于印度普通家庭,远赴英美深造,通过上大学进入“国际化”轨道。

他们多数都不是所掌管公司的创始人,而是凭借强大的技术背景,在公司出任多个职位,一步一步从底层干上来。

印度人“攻陷”跨国巨头

印度裔经理人的杰出表现并不囿于科技领域。

百事可乐CEO卢英德(2006年上任,曾被《财富》杂志评选为商业界最有权势女性的第三名)、万事达卡CEO阿贾伊·邦加(2010年上任)、拥有近200年历史的消费品巨擘利洁时CEO拉凯什·卡普尔、英国酒业巨头帝亚吉欧(Diageo)CEO伊凡·梅尼斯(2013年上任)、全球音响产品领导者Harman国际CEO迪内希·包利华、新加坡星展银行(DBS)全球CEO高博德等,印度裔CEO已成为跨国大企业的一道亮丽风景。

这些还都是现任CEO,如果再加上德意志银行前CEO安舒·贾恩(2012年上任,今年7月离职)、标准普尔公司前总裁德文·夏尔玛(2007年~2011年在任)、联合利华前CEO文迪·邦加(阿贾伊·邦加之兄)、英国移动运营商沃达丰前CEO阿伦·萨林(2003~2008年在任)……这一群体将更加壮观。无怪乎美国《时代》周刊惊叹,CEO成为了印度头号“输出品”,并形容印度是“培育全球老板的理想之地”。

印度企业鲜少外来CEO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非印度人领导的印度企业却寥寥无几。自从印度主要汽车制造商塔塔汽车公司总经理卡尔·史莱姆(英国籍)2014年坠楼身亡之后,七大《财富》世界500强印度公司,没有一家是由非印度裔的CEO领导的。

据悉,今年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的印度公司分别为:印度石油公司、信实工业公司、巴拉特石油公司、印度斯坦石油公司、塔塔汽车公司、印度国家银行以及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

科技界六大印度裔掌门

谷歌新晋CEO

为什么世界500强公司有那么多印度裔CEO?

桑德·皮查伊 险被Twitter挖角的好好先生:皮查伊和妻子安贾莉皮查伊和妻子安贾莉

皮查伊出生于印度东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长期以来一直是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的得力助手。

受任职工程师的父亲影响,皮查伊自小对科技深感兴趣。高中毕业,他考入了许多印度人梦寐以求的印度理工学院。

1993年考取奖学金前往斯坦福大学,父母当时花尽积蓄将他送往美国,让他有深入接触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机会。2002年从沃顿商学院拿到MBA学位后,皮查伊在麦肯锡短暂工作过。

自2004年,皮查伊加入谷歌。刚开始一段时间,他在谷歌一个专门负责搜索工具栏的小组工作。随后,他提议谷歌开发自己的浏览器。他说服当时的上司带着Chrome加入浏览器大战,结果Chrome不负众望成为互联网最受欢迎的浏览器之一。

Chrome推出后不久,皮查伊升任副总裁,并最终晋升为高级副总裁,负责监督包括Chromebook,Chromecast和Gmail在内的Google产品。

2013年,佩奇任命他掌管安卓业务。也是从那个时候起,皮查伊成为谷歌最有影响力的高管之一。

据《商业周刊》的描述,皮查伊为人友善,管理风格温和,是谷歌出了名的好好先生,在公司内部有着好人缘。

硅谷还流传着一个关于他的八卦消息。据称,2011年,Twitter试图挖他来当CEO。据说,当时事情已经谈得七七八八,谷歌为了阻止他跳槽,支付了5000万美元的奖金。投资银行FBR分析师威廉·伯德指出,将皮查伊升为CEO可能是佩奇留住他的策略。

2014年,他还曾被视为填补微软CEO职位的潜在人选。

微软CEO

为什么世界500强公司有那么多印度裔CEO?

萨蒂亚·纳德拉 在微软服务22年的技术大神

纳德拉是首位执掌全球最大软件公司微软的印度人。纳德拉是首位执掌全球最大软件公司微软的印度人。

47岁的萨蒂亚·纳德拉书写了印度人在科技领域的成功典范,他创下纪录,成为第一位执掌全球最大软件公司微软的印度人。

纳德拉出生于印度,先在印度曼尼帕尔理工学院拿到了电子通讯工程学位,移民美国后,他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

他1992年加入微软,旋即声名崛起,是科技界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大神。《福布斯》杂志近期将纳德拉评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72强之一。

自2014年出任微软首席执行官以来,纳德拉取得了曾经被视为无法实现的业绩:让硅谷再次喜欢微软。他倡导协作和不敌视竞争对手的产品等途径做到了这一点。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纳德拉的管理方式与微软耀眼的前任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大为不同。除了深厚的技术背景,他最大的优点在于和蔼可亲、善于合作的风格,极其谦逊。

在接替鲍尔默出任微软首席执行官前,纳德拉在微软的职位是云计算和企业集团的执行副总裁。

SanDisk CEO

为什么世界500强公司有那么多印度裔CEO?

桑杰·梅赫罗特拉 曾多次遭美拒签

梅赫罗特拉十几年前和友人一同创办SanDisk公司。梅赫罗特拉十几年前和友人一同创办SanDisk公司。

57岁的桑杰·梅赫罗特拉1998年帮助创建了闪存公司SanDisk,公司如今已成为世界三大存储卡制造商之一。梅赫罗特拉曾担任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工程高级副总裁、产品开发副总裁以及内存设计和产品工程主管,自2011年以来担任首席执行官。

梅赫罗特拉也是印度家长望子成龙、实现美国梦的代表。他在印度完成了11年的中小学教育后,成功申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但他去申请美国签证时,却连续三次被拒,他的父亲很顽强,前往领事馆攻关,为儿子铺就赴美路。最终,他在伯克利拿到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毕业后,他进入英特尔公司,并在那里遇到了SanDisk共同创始人埃里·哈拉利。

诺基亚CEO

为什么世界500强公司有那么多印度裔CEO?

拉吉夫·苏里 将诺基亚移动网络部扭亏为盈

47岁的印度裔新加坡人拉吉夫·苏里是电子和电信工程师,在成为诺基亚公司首席执行官之前,已经在诺基亚公司工作20年之久。

苏里自2009年以来领导诺基亚移动网络部门,被认为是将诺基亚移动网络部门大幅改组并实现盈利的功臣。

2014年,昔日世界第一的手机制造商诺基亚将手机业务出售给微软,不久后,苏里成为诺基亚新任CEO。据称,苏里的上位除了他的业绩——移动网络部门将成为没有手机业务的诺基亚的主力,和他的印度血统也不无关系。

巧合的是,和微软CEO纳德拉一样,苏里也曾就读于印度曼尼帕尔理工学院。

Adobe掌门

为什么世界500强公司有那么多印度裔CEO?

山塔努·纳拉延 领导Adobe大幅度转型

纳拉延在Adobe奋斗9年成为CEO。纳拉延在Adobe奋斗9年成为CEO。

53岁的制图软件公司Adobe掌门山塔努·纳拉延,一直被同事们描述为低调但有竞争力的人。

纳拉延毕业于印度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奥斯曼尼亚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学学位,随后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BA,美国俄亥俄州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2007年,在加入Adobe 9年后,他出任首席执行官。他以卓越的领导能力、不凡的技术洞察力和过人的经营能力,领导Adobe实现了大幅度转型。

软银集团总裁

为什么世界500强公司有那么多印度裔CEO?

尼科什·阿罗拉 从谷歌副总裁到软银接班人

阿罗拉曾在谷歌工作了10年。阿罗拉曾在谷歌工作了10年。

47岁的尼科什·阿罗拉毕业于印度理工学院,拥有美国波士顿学院的金融硕士学位和美国东北大学的MBA学位。

他最早是一名投资分析员,还在德国电信工作过。2004年,他加入谷歌,曾在谷歌经营盈利颇丰的欧洲业务,最终成为这家搜索巨头的高级副总裁兼谷歌首席商务官。

2014年8月,阿罗拉离开谷歌,闪电跳槽至软银集团,负责新设立的互联网和媒体业务,身份是软银集团副董事长兼软银互联网和媒体公司CEO。今年5月,他被任命为软银总裁,并被看好成为未来的CEO。

他们为什么能打破“玻璃天花板”?

2013年,一份关于《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按营业收入排名)的系统分析数据表明,仅有3家非印度公司由印度人担任CEO,它们分别是由拉克希米·米塔尔领导的安赛乐米塔尔集团(米塔尔创立的横跨10数国的国际钢铁公司),安舒·贾恩坐镇的德意志银行,以及卢英德领军的百事可乐。

身居《财富》世界500强CEO高位的印度人并没有想象的多。这是否说明,《时代》杂志所称的“印度是培育全球老板的理想之地”并不属实?其实不然。印度确实输出了相当多的经理人。

还有这样一组数据:针对美国标准普尔500强企业的一次权威调查发现,这些企业中的CEO美国人最多,其次是印度人,他们领导着其中7家公司,加拿大人则有4个,甚至连标准普尔都曾选了一位印度裔(德文·夏尔玛)当总裁。

纳德拉、皮查伊先后执掌微软、谷歌,则无疑是里程碑式的。

为何全球首屈一指的高科技企业、跨国大企业如此青睐印度裔高管?他们为何能打破“玻璃天花板”?

为人谦逊 职业意志强大

南新罕布什尔大学最近进行的一项跨文化研究,对来自美国和印度的经理人进行分析,发现更多印度管理人员的领导素质能达到最高水平。

该研究称,印度经理人面向未来,“集真诚的个人谦逊态度与强大的职业意志品质于一体。这些领导人能取得非凡的成就,低调地建立优秀的组织”。

印度企业家在海外的抱团文化,也是造成印度人才冒起的原因之一。

上一代在硅谷闯荡的印度人站稳阵脚后,便努力协助后来者,他们建立组织和天使基金等,让随之而来的印度人加快成功,又帮助后辈打破印度人只能当工程师的框框,教导他们做好管理工作。

语言和文化优势明显

语言优势和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使得印度裔在管理层之中相比其他亚裔更容易脱颖而出。

由于英国的长期殖民统治,英语和印地语并列为官方语言,英语成为很多印度人接近母语的语言。在大城市里,出身中产家庭的年轻人过着西方的生活,看好莱坞大片,听西方流行音乐。

语言思维和欧美相近,加之印度人开放热情的性格和崇尚个性使得他们更加适应欧美文化。

印度人能歌善舞,从小生活在大家庭里,容易养成外向和热情的性格;印度人平时就喜欢侃大山和辩论,也使得他们大多巧舌如簧,口若悬河,这些都助力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更加融入公司和团队。

高等教育国际化

印度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在融入国际市场的经济管理人才教育方面拥有较长历史。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印度理工学院等知名学府向欧美输送大量技术人员。

印度人在理工特别是数学方面的天赋早已世界闻名,凭借在这方面的专才,再加上近乎母语般的英语水准,印度向硅谷输送了大量的IT工程师。

据印媒报道,目前在美国的印度学生已超过10.3万名,是第二大外国学生群体。有数据显示,2014年,78%的印度学生选择学习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学科。

著名的印度理工学院正是培养这类技术精英的摇篮。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大批涌至美国。他们进入美国名牌大学如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然后加入美国的高科技企业,继而在风起云涌的八九十年代,在电脑、金融、跨国公司等领域尽领风骚。如今,这些来自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分子,已在世界上形成一个庞大的“兵团”。

谷歌新晋CEO皮查伊、软银集团总裁尼科什·阿罗拉、英国移动运营商沃达丰前CEO阿伦·萨林等可谓其中代表。

更为重要的是,印度商学院教育很早就与国际接轨。

印度管理学院(IIM)等高等学府就是培养印度管理人才的摇篮。

早在20世纪50年代,该校在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的帮助下成立加尔各答分校,在60年代又与哈佛商学院联合创立印度管理学院艾哈迈达巴德分校。

百事可乐CEO卢英德、万事达卡CEO阿贾伊·邦加和哥哥联合利华前CEO文迪·邦加、英国酒业巨头帝亚吉欧CEO伊凡·梅尼斯等都是该校毕业的。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开始担任欧美知名商学院的院长。

2010年,著名的美国哈佛商学院任命印度裔的尼廷·罗利亚为该学院第10任院长,罗利亚也成为这座著名学府102年历史上的首位外裔院长;芝加哥商学院也选定印度人苏什·库马尔担任新一任院长;在欧洲,原籍印度的前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名誉院长迪帕克·詹恩2011年出任INSEAD商学院院长一职。

为什么世界500强公司有那么多印度裔CEO?

国外世界500强或美国500强掌门人、硅谷创业公司、哈佛的教授、麦肯锡的顾问、商学院院长多是印裔;在硅谷,印裔就业人口6%,但创业公司占16%;美国的高科技企业,大体结构:中国人为基层,印度人中层,本地白人为高层;美国印裔只占1%,但在大公司的高管人数仅次于美国本土白人,远超过华裔。

印裔群体的成功远超过了华裔群体的成功,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与华裔比较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16个方面来分析,可以明确地看到印裔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1、硬件相同: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华裔无论从体型体态、还是肤色,与美国主流人群差距都比较大,接纳难度自然大一些;印度人虽然非常黑,和黑人不分上下,但种族依旧是白种人,被美国以白人为主体的主流社会自然接受度更高。

2、思维相似:印度曾受到英国190年的殖民统治,英语也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人不但习惯于使用英语交流,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用英语来思考,精英阶层西化程度高。

3、性格接近:印度人开放热情的性格和崇尚个性使得他们更加适应欧美文化,印度人能歌善舞,从小生活在大家庭里,容易养成外向和热情的性格,印度人平时就喜欢侃大山和辩论,也使得他们大多巧舌如簧,口若悬河,这些都助力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更加融入公司和团队。

4、喜欢交际:印度人十分重视感情的维系,即使平时无事,他们也愿意约朋友和客户喝喝茶,或者是一起去酒吧聊天,天生乐观的印度人十分幽默,一些看似挖苦和讽刺的自嘲,往往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在社交上游刃有余。

5、抱团文化:强烈认同自身族裔,重视本族裔的团结互助是印度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印度裔精英阶层,很注意帮助本族裔,一个印度经理如果站住脚,在招聘,工作安排上会刻意提携本族裔的人,很快就会有一批印度手下,被提携的人也如此炮制,这样藤藤蔓蔓,形成各种团队,自然在管理职位往上走的时候有更多的竞争力。

6、教育国际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印度理工学院等知名学府向欧美输送大量技术人员,印度商学院教育很早就与国际接轨,印度管理学院(IIM),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的帮助下成立加尔各答分校,在60年代又与哈佛商学院联合创立印度管理学院艾哈迈达巴德分校。

7、长远的职业规划:事业雄心决定了印度经理人在跨国企业的职场上走得更远,各国在美国的移民群体当中,印裔平均收入最高,在优越的经济条件之下,这些印度裔经理人仍是不满足现状,宁愿自己合租拥挤的公寓楼,花钱去上MBA,不断“折腾”,甚至很多高级经理人辞去工作,自己创立公司。

8、善于妥协:印度高管最为重要的特质在于善于领导和管理不同政见的人,印度高管从小生活在多民族国家,从小就擅长辩论,擅长处理与自己意见不同人的关系,热衷于表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更善于接纳不同意见的人。

9、成长环境:印度国内特殊的社会环境还让这些印度裔高管具备了一些与生俱来的天赋,文化具有极强的多样性,这使得印度人接受和融入全新的环境更迅速,而且印度的官僚体系是世界上最腐败、最低效的体系之一,印度商人长期浸淫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精通“Jugaad”(印度俗语,意为“随机应变,想尽办法达到目标”)的奥义。

10、谦逊作风:出生卑微决定了他们的管理风格不像盖茨、鲍尔默、乔布斯或佩奇那样强势,而且他们更善于化解冲突,微软的纳德拉总是穿着同样的服装,总是迅速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而道歉,他在行业内以“合作性和老好人式的管理风格”而著称,这与他的前任、以好斗和铁腕著称的鲍尔默大相径庭。

11、印度式管理:印度高管倾向于参与式管理,喜欢和下属建立非常深远的关系,这种管理艺术可能来自于印度古老的学徒传统,在上下级之间会建立情感纽带”,印度裔高管的风格,上级会非常真诚地替下属考虑,两者之间往往会建立极强的忠诚感,甚至超越了薪水回报”。

12、生态圈:印度裔在硅谷创造出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印度圈生态,包括引荐人脉、设立天使投资,专门帮助初来乍到的印度创业者,当第一代硅谷的印度移民成功打碎职业上的玻璃天花板后,他们还决定要从此互相扶持着前进,他们意识到后来者将面临同样的困境,要想突围,只有抱团;由前人来为后来者打破更多障碍,提供更多经验,开启机遇之门。

13、愿意外派:印度国内机会少,印度人远比中国人更愿意到别处去工作,而中国人在国内有更多的机会和不错的薪水,往往不愿意背井离乡出去闯荡;中国主管职位(director)的年薪已经达到13.1万美元,几乎与日本并肩,比印度更是高出三倍;印度这种层次高管的平均年薪只有3.5万美元;中国大陆的高管薪资水平仅比美国低五分之一,比韩国和台湾都要高。

14、美国倾向:印度即使发展也不会对美国构成地缘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等方面的威胁,因此印度裔在美国高科技、金融、商贸、教育等领域,尤其在涉及或可能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担任高端职务,自然更令美国人放心。同样条件下,美国对印度裔倾向为印度裔领袖级人物的出现提供了土壤,比如,专门引进高科技人才的H1-B(外籍专业技术人员)签证中的绝大多数被印度人分享。

15、管理层控制:美国500强多为小股东管理层控制模式,没有控股老板,在这种模式下,成为企业高管的支持更多来自企业内部的各个层级“群众”的意见,印度人的平衡、妥协能力优势就可以充分发挥;而大股东控制模式,老板最看重的还是职业经理人的工作实效与业绩,成为高管的支持更多来自“大股东”,印度人那一套在印度的家族企业和中国的民营企业就不会有那么好使。

16、做人底线低:印度人不讲面子,因此少了自傲、狭隘、固执等自念情结,显得从容而谦虚,更加能“忍人之所不能、容人之所不能容”,有了更宏大的胸怀,这是成为管理者的最基本素质。

从上述众多的客观与主观条件来看,印裔群体在美国取得的成功远远超过华裔群体是必然的。

图1:印度裔与华裔成功要素的比较:

为什么世界500强公司有那么多印度裔CEO?

从竞争手段来看,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美国信仰中,崇尚竞争的美国文化还是处于相对公平的自然竞争状态,但印度裔用抱团的办法,首先在局部行业或企业打破了美国自由、自然竞争的平衡,把竞争变得不平等了,自然取得竞争优势,然后又把这种优势逐步扩展开来,涉及到更多行业或企业,形成了更大范围的不公平竞争,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印裔的这种薇甘菊(植物杀手,群落寄生在乔木或灌木,让宿主无法吸收到阳光而枯死)玩法优势也会越来越明显,让个体自由、自然竞争的少数族群处于劣势,将会取得更加耀眼的成功。

曾经有研究报告称,改革开放后的高考状元,没有人成为行业状元或学术带头人,没有人在政治、经济、教育等行业成为拔尖人物,其中相对一部分状元跑到以美国为主的国外去了,也鲜有大成功者。为什么呢?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且世界早已进入大协作时代,单打独斗已经过时,进入价值链甚至生态链的竞争。

人的成功究竟靠什么呢?当然靠智慧,什么是智慧?估计100人有100个答案,个人认为,智慧=4Q=IQ+EQ+AQ+EQ,在大协作时代,大成功需要团队共同来完成:

IQ(IntelligenceQuotient)智商:对事物的理解智慧,修炼主要是提高知识水平;

EQ(Emotional Quotient)情商:对人性的理解智慧,情商指人的综合心理能力;

AQ(Adversity Quotient)逆境商:面对逆境的智慧,指人在逆境中的心理抗衡能力;

TQ(Team Quotient)集商:团队的集体智慧,集商主要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面对机器做事,主要靠人的IQ;面对人,成为管理者或领导者,主要靠EQ/AQ/TQ能力,即EQ=人际交往能力,AQ=抗压能力,TQ=团队协作能力,比如,TQ低,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群中国人就是一条虫。当然要取得超越常人的成功,这些能力也是相对平衡的,必须达到5433原则,即至少有一Q是5(满分),最差的也必须达到3(及格)。中国的高考状元往往是IQ高,EQ/AQ/TQ中甚至不及格,因此无法带领大团队协作,自然难以成为行业的翘楚。

人们又常说“感性做人,理性做事”。理性做事,事靠谱,有力度;感性做人,人靠谱,有温度。中国台湾人喜欢说,这个很“过心”,其实就是很感性的意思,有感觉;中国人偏感性,就是“用心”思考的人,其实侧重右脑思考的人;欧美人偏理性,“过脑”其实就是侧重左脑思考的人。也可以说,人的大成功就是在对人、对事的思维模式要正确,并且如果做到极致,就更容易成功。

理性和感性与4Q是什么关系?简单对应,感性=EQ/AQ/TQ,与人有关系;理性=IQ,与事有关系,大成功就是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并且运用得当。我们把感性和理性、对事对人,做四象限,可以把人的思维模式分为四类,见

图2,对人对事四象限分类图:

为什么世界500强公司有那么多印度裔CEO?

对人感性对事理性的人,可以成就大事;对人感性对事感性或对人理性对事理性的人能成事;如果对人理性,对事感性,这样的人就没有救,很难成事,往往是组织中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角色。

从人口比例来看,印度裔取得的成就不仅远远超过了华裔群体,也远远超过了美国本土白人群体,成为美国最成功的族群。印度裔为什么在美国取得更大的成功?引起了科技界、商界及教育界的关注,美国有商学院还正在做专题研究,探析这一神奇现象。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印裔是全脑思维,对人感性对事理性,对人感性具体表现就是总体显得谦逊、容易妥协,对本族印裔不计代价的关照,一方面获得广大族群的认可至少不坚决反对,另一方面,得到本族同仁的坚决支持;对事理性,印裔的技术水平和干活能力也是出类拔萃的,即使比华裔具体干活弱一些,但其对人感性方面处于绝对优势,因此在管理岗位的竞争上处于优势地位。

图3:华裔、印裔及美国本土人成功的要素比较

为什么世界500强公司有那么多印度裔CEO?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出,华裔IQ(对事,理性)高,干活能力最强,但EQ/AQ/TQ(对人,感性)中,比如TQ甚至不及格,因此华裔更需要适合做具体工作,不适合带团队特别是大团队,无法干大事;印裔恰恰相反,IQ中,但EQ/AQ/TQ高,适合面对人,带团队。

实际上,与中国相比,印度盛产CEO是一个伪命题。2015年度,印度世界500强7家,并且有5家排名下降,而中国世界500强106家(1995年3家),美国世界500强128家,2011年至2015年中美企业数量相差分别为64、53、37、28、2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着强有力的发展状态,预计在2-3年内,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500强最多的国家,中国才是盛产CEO的国家。因此印度盛产CEO一定要加一个定语:那就是输出到国外特别是美国的人成为国外大企业的CEO。

这就奇怪了,传说中国的一流人才都留学出国了,但在国外混得很不好,与印度裔相比,中国裔在国外取得大成就的就更差了,与盛产国外世界500强及美国500强CEO的印度裔相比,更是尴尬是大陆出去的人全军覆没,一个也没有;另一方面,中国留下来的二流人才,确把中国做得风生水起,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远超过印度。

如果中国和印度的一流人才都去了以美国为主的欧美国家,二流人才留下来搞本土建设,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在本土,中国的二流人才完胜在印度的二流人才;在美国,中国的一流人才完败印度的一流人才,这么大巨大的反差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看看什么的中国大陆人或大陆华裔移民到美国,并进入高科技、金融、教育等高端职场打工圈子呢?大概有以下6类人:

l 留学生:到美国留学读书,留下来就业的;

l 技术移民:靠申请人的文化程度、职业技能、语言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来;

l 中国外派:在中国外企的工作人员,再派遣到美国总部工作;

l 中国国际化企业:代表中国企业到美国分公司工作,再跳槽到美资企业的;

l 投资移民:官僚家属或富裕人群;

l 华裔:第一代移民的后代,在美国本土成长起来的。

在这6类当中,中国外派到美国总部工作的人员数量不多,一般也不愿意去;中国国际化企业到美国工作跳槽到美资企业的也应该不多;投资移民的富裕人群,这些人宁愿自己当老板做点什么,也不愿再打工;留学生和技术移民及其后代应该占绝对主体。也就是说,进入美国高端职业打工圈子拼杀的人,基本都是留学生、技术移民及其后代,他们的竞争力与印裔相比,有天大的劣势,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中国学校教育的缺陷。

中国从孔孟时代开始,就倡导“士大夫”精神,“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不为五斗米折腰”,“无脸见江东父”,“知行合一”……,成为文人为人为官的精神追求与写照,而事实上,这种理性主义或浪漫主义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混不好,写这些观点的人,往往也都是愣头青,在官场混得不得志的人,往往生得卑微,死得凄惨。接受这种“面子文化”忽悠模式的结果,培养出来的人多半是IQ高,EQ/AQ/TQ低。

时至今日,中国的学校教育还在大力提倡与宣扬这些所谓的贵族精神,特别是能够留学美国的人,一方面,这些人从小在人文方面完全是正统教育,对真实的社会根本不了解;另一方面,在激烈的中国考试竞争中,他们从小到研究生,靠自己的努力,一路过关斩将,实在了得,这样就更加剧了他们自负的资本。如果家庭也不注重这些人的社会现实教育,这些人实际上是幼稚、单纯的,自以为是自己是天之骄子,养成孙悟空性格,不服管,不巴结上司,不讨好下属,喜欢单打独斗,绝大多数人最后成为IQ高,EQ/AQ/TQ低的人。这个群体中,EQ/AQ/TQ高的人,不少又回国打工或创业了,留下来的EQ/AQ/TQ高的就更少,一些人甚至EQ/AQ/TQ过低,已经无法在国内立足了。

中国的高速发展,只要EQ/AQ/TQ高的人,谁会一直干技术,早转做管理或创业了。技术移民这个人群,即使在中国工作过,往往也是在EQ/AQ/TQ方面不太好,在团队协作方面的能力不足,混得足够好往往是投资移民为主的人群。正是这个原因,无论是留学生还是技术移民群体,他们因EQ/AQ/TQ不足,因此在社会人脉、社会地位、家庭教育都无法实现大的飞跃性突破,仅靠勤奋、自律、会干活维持高于平均水平的中产生活。他们的后代又成长在美国环境,无法得到锻炼,获得超越美国主流社会群体的EQ/AQ/TQ,基本继承了父辈的优点与缺点(IQ高,EQ/AQ/TQ低),很难再有大的突破。

留在国内的二流人才,同样受的正统教育,哪些牛X的人又是如何完成跳变的呢?进入社会后,绝大部分人还是学校教育的那一套,多次撞南墙后,有的撞清醒了,才发现真实的社会是怎么回事,慢慢领悟到人及社会的潜规则,社会真实运作的规则与过去听说的、想象的差距甚大,甚至是相反的,于是快速调整心态,努力提高EQ/AQ/TQ,这一部分人成为优秀的管理者与领导者。中国的高速发展,很多没有受过多少的教育的人,凭借在社会大学课堂的实践与经验,EQ/AQ/TQ高,很多人取得了巨大成功,比如,买菜哥宝能姚振华正逼得商界牛人王石(理想主义,做事不理性)走投无路。

什么是企业家精神?说得通俗一些,企业家精神有两个最关键:其一,不要脸(面子),专注于里子,企业家给别人面子,自己不要面子,就可以获得更多里子,企业家的里子才是真正的面子,“客户导向”就是向客户放低姿态,给客户面子(客户牛),体现服务精神,获得商业上的成功(里子),企业及及企业家才有真正的面子;其二,会装B,马云与孙正义谈融资,软银10亿美元占阿里集团40%的股份,孙正义信了马云的愿景描述,马云自己相信吗?当然马云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愿景描述,因此融到软银的钱,马云当时认为占了很大的便宜,他自己根本没有想到阿里的今天,否则他不可能10亿美元卖掉40%的股份,那马云忽悠的时候实际上是装B。

可以说,“不要脸(关注实际利益)、会装B(展望未来)”是成为高层管理者或领导者的基本能力。一般来说,刚毕业进入社会工作,我们的IQ非常重要,能够做一些具体工作,随着年龄与经验的增长,需要担任带领团队的责任,这时候,EQ/AQ/TQ就越来越重要,真正成为优秀管理者或领导者,厚黑学、马屁学、宫斗术、阳谋与阴谋都是长期安身立命的基本保障。

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极端的结合往往造就杰出的成就,比如特区开发,深圳非常成功,而珠海的发展就是正常状态,为什么呢?除了深圳背靠香港的地缘优势外,最重的因素就是:深圳政府的中高干部基本都是豪放的北方人,敢大干;中基层是细腻的南方人,会落地。深圳市粗放与细腻的完美结合,大事就做成了;而珠海高、中、低都是原来的广东人为主,细腻+细腻,步子就走慢了。

同样,中国人本身比较感性(右脑思维),但有成就的中国人,却又是非常理性的人,即感性+理性结合完美的人,并且对人极度感性,对事极度理性。凡是做大事的中国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绝对理性,才能赢得竞争的胜利。王石如今的溃败一个原因就是当年放弃股权的不理性,另一个原因就是对掌控万科的能力过于自信,没有在公司章程设置保护措施,还是不理性。

美国人是左脑思维,理性思维,因此特别喜欢感性思想:人性、美德、希望、勇敢,爱、民主、平等、自由、公平、人类,美国电影一贯的正义、拯救人类,就符合他们缺少的感性思维模式,反正把自己的格局显得越崇高越好,美国人越喜欢。名噪一时的“哈佛女孩”,就是凭借其向哈佛来的招聘老师展示人生理想:将来服务于贫困地区的宏愿而打动,给了她上学的机会。哈佛今安在?,在美国茫茫人海中被淹没了,说明她也只掌握了小的忽悠技巧,在美国不堪大用,没有真正掌握国学的精髓,真正做到对人感性。

印裔为什么牛呢?印度一直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属于感性文化,被殖民时间太长,西化比较多,又多了一重理性文化,因此印度人精英阶层同时具备理性和感性的双重特性,对人极度感性,对事极度理性,他们运用起来游刃有余,比如,对付,美国本土人,他用感性打动情感;对付中国人,他用理性捞取实地。

华裔群体好面子,不会装B,还不团结,甚至欺负本族华裔,对人极度理性,美国主流社会不认可,华裔自己也不支持,因此无法俘获人心,即使自己做得出色,也很难被提拔或推举成为高层管理者,这才是被印裔超越的根本原因。

靠中国本土的国际化企业CEO成长,世界500强CEO,中国人或华裔总体持续领先印度人及印裔应该没有什么悬念,但华裔能否在欧美超越印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一方面,关键在于华裔这个群体是否有极强的自我批判能力与行动改变力;另一方面,通过中国区高管回流、中国国际化企业高管跳槽、投资移民及后代这些具有高EQ/AQ/TQ的人群加入助阵,改善华裔的竞争基因,看是否会有所改变。

历史会给出答案,我们拭目以待。

为什么世界500强公司有那么多印度裔CEO?

您的赞赏

是我们源源不断的动力

为什么世界500强公司有那么多印度裔CEO?为什么世界500强公司有那么多印度裔CEO?

想第一时间接收英语演讲文章&视频?置顶精彩英语演讲就对了!操作办法就是:进入公众号——找到“置顶公众号”—— 开启。

为什么世界500强公司有那么多印度裔CEO?

上一篇新闻

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购买报告书(草案)摘要

下一篇新闻

游戏硬件周报:内存工厂再发故障降价无望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