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
前言
1990年春节,朱镕基来到邓小平居住的宾馆,向他拜年。话题渐渐谈到浦东开发上,邓小平说:这是好事,可惜你们迟了5年。朱镕基说:浦东开发的报告我们写得不好,所以不敢报。邓小平说:报嘛,你们怕什么?
01
从1988年到1994年,邓小平先后7次在上海过春节。老人家对上海很有感情。从青少年时从这里跨上轮船,到海外去寻求革命真理;到在这里参加革命工作,上海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伟人的足迹。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更关心上海的工业发展,城市建设,以及普通居民的生活。
邓小平
1990年的春节。除夕之夜,上海下起了大雪,在西郊一座宾馆里,已经86岁高龄的邓小平还在紧张地思索,他一根接着一根地吸烟。早在几天前,他接见上海市领导朱镕基等人时就说:“请上海的同志们思考一下,能采取什么大的动作,在国际上树立我们更加改革开放的旗帜?”
早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制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与过去“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一样,中国的改革也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了顺应农民的呼声,“家庭联产责任制”首先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随后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
一年后,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从而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步伐,“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深圳特区的设立。当1979年4月,广东省有关部门建议在毗邻港澳的深圳、珠海开办出口加工区时,得到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关于出口加工区的名字,邓小平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邓小平通俗易懂的话里,透露着一股干劲。
邓小平
经济特区应该怎样办,那时候并没有先例。但显而易见的是,在特区设立之后,犹如一个“点石成金”之地,深圳快速发展起来。使人很难相信这里曾经是一个村庄。一时之间,深圳的大名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了全国“最开放”、“最先进”、“最具活力”的城市。1982年,两万基建兵南下深圳,成为深圳建设的主力军。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务工人也云集在这里,成为这座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深圳的发展犹如插上了翅膀,在短时间内具备了腾飞的态势。
到深圳去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是当时深圳叫得最响的口号。的确如口号所说的那样,深圳的国贸大厦曾创造了“三天盖一层楼”的记录,“深圳速度”成为中国高速度发展的象征。
80年代的深圳
早在1977年11月,邓小平外出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了广东,并到深圳进行考察。深圳成为特区后的1984年,邓小平再次来到深圳考察。此时经济特区已经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亲眼看到深圳的发展后,邓小平心里无疑有底了,他欣然挥毫题字,肯定深圳和广东的探索,为深圳的发展加油助威。深圳的成功表明,改革开放的步子是走对了,因此在不久后,中央又进一步做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决定,这样,就使全国的对外开放进一步展开。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
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上海如何发展,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邓小平给深圳的题词
与深圳不同,上海从很早以前就是一座国际化的城市。当深圳还默默无闻时,上海就已经在全球闻名。但是到了1980年,由于城市人口呈“爆炸式”发展,上海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平衡状态。
80年代的的上海
浦西聚集了大量人口,由于长时间没有合理的规划更新,住宅、商业、工厂、学校混杂在一起。居民住房紧张,厨房和卫生间稀缺,因此每到一早一晚,居民们在马路边上生火做饭,到处是煤球炉子,烟雾腾腾,做饭是个大问题。与此同时,上厕所也是个大问题。由于公共厕所不足,因此在马路边上刷马桶成了上海的一景,尤其是早晨,那么多人家把马桶提出来,在马路边上洗刷,奇怪的味道四处弥漫。城市令人向往,但大量人口聚集的城市也有难言之隐。
拥挤的上海
时任上海市代市长的汪道涵曾说:“我真感到痛心,但上海实在没有多余的资金来改善和发展市民的生活。”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当1988年朱镕基出任上海市长时,还是感叹道:“现在我们一天收到100多封市民来信,都是讲粪便纵横、垃圾成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简直要爆炸了。”
80年代,朱镕基视察上海市政建设
由此可见,在80年代,上海已经臃肿到什么程度。
改革和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尤为主要的是,80年代,深圳等南方城市已经快速发展起来,两相对照之下,就愈发显得上海步履瞒珊。如何让上海快速发展,改善市民生活,成为上海当地官员和学者共同的话题。
80年代,上海时期的朱镕基
那时候形成了4种发展方案。一是向虹桥机场以西拓展;二是向北发展;三是向南发展,重点在闵行、金山一带;四是向东发展,跨江发展浦东。最终,因为地理位置和资金成本的考虑,“东进”成为上海发展的共识。
80年代的上海规划图
但是,发展浦东最核心的问题是过江。一直到80年代末期,浦东与浦西之间的交通往来都是靠轮渡。仅陆家嘴轮渡线一天就有20万客流。轮渡的交通十分拥挤,不便,尤为主要的是,遇到恶劣天气,比如大雨大雾天气,轮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1987年就发生了“陆家嘴轮渡踩踏事故”,因为大雾停航的轮渡在大雾消散后,人潮汹涌地向前挤,致使16人死亡,近百人受伤。
80年代的陆家嘴轮渡
因此,开发浦东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交通问题。
但不管怎样,事实已经显而易见,发展浦东势在必行。
浦东在开发之前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这一点是与深圳特区相比独特的地方,它是由民间和政府共同聚焦于一个地区,并自觉进行研究的现象,这也充分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上海发展的迫切心情。
对于上海的发展,邓小平也在思索。
1990年1月,邓小平来到上海。
这是进入90年代后他首次外出视察。
大年初一,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的朱镕基来给邓小平拜年。
两人的话题渐渐谈到浦东的开发建设上。
当朱镕基向邓小平提出要开发浦东的设想时,邓小平当即说道:这是好事,可惜迟了5年。
上海时期的朱镕基
1990年2月13日晚,邓小平再次与朱镕基谈浦东开发的事:“你们搞晚了,但现在搞也快,上海条件比广东好,你们的起点可以高一点。”他吸了一口烟说,“我一贯主张胆子要放大,这十年以来,我就是一直在那里鼓吹要开放,要胆子大一点,没什么可怕的,没什么了不起。因此,我是赞成你们浦东开发的。”
对于这段对话,在《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一书中有详细的记载:
我送小平同志走时,在车上他的几句话对我的鼓舞很大。他说:“我一直就主张胆子要大。这十年以来,我就是一直在那里鼓吹要开放,要胆子大一点,没有什么可怕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因此,我是赞成你们浦东开发的。”另一句话说:“你们搞晚了,搞晚了。”马上,下面一句话又说:“现在搞也快,上海的人脑瓜子灵光。”他还说:“肯定比广东要快。”
“你们搞晚了”,“晚了5年”,面对邓小平委婉的批评,朱镕基很有感慨和触动。其实朱镕基早就认识到:上海要想发展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像深圳一样搞经济特区!但是,深圳已经是经济特区,上海也要搞特区的话,怎么向中央提出这个设想来?朱镕基也是有顾虑的。
朱镕基表示:关于浦东开发的报告不理想,因此不敢报。
邓小平当即说:“不用怕,报嘛!”
朱镕基指导上海城市建设
对于浦东开发,邓小平既感到欣慰,也感到有些着急,甚至是有些自责。1990年2月17日,邓小平回到北京后,那天在人民大会堂与其他中央领导一起参加活动,他又谈起浦东开发的事。
时任邓小平警卫秘书的张宝忠回忆道:
小平同志进了福建厅以后,没有说别的话,就说上海啊,浦东要抓紧开发。在第一批考虑开发沿海城市,他说没有把上海放进去,这是我的一大失误。为什么呢?说当时考虑沿海城市主要有香港这个背景。考虑到沿海城市有这个背景,觉得沿海发展可以带动珠江三角洲。他说上海,是一个有工业基础的城市,有科技基础,科学技术,有科技人员,上海工人阶级是牵头羊。上海开发搞好了,不但带动长江三角洲,还可以带动内地。说这个要赶快抓紧时间开发浦东。
中央的部署很快,2月17日下午,李鹏总理就让国务院副秘书长何椿霖给朱镕基打了电话,讲了一些浦东改革开放要注意的问题,建议出一个书面报告。
朱镕基回答说,上海的报告已经讨论了两三个月,总是不太满意,要催的话,今天晚上他就加班弄好。
朱镕基果然当晚就改好报告,第二天就送给何椿霖。
此后,朱镕基向中央领导说:“我们现在希望增强中央下决心的力量,批准我们这个报告。”
他还代表上海保证,会为全局做贡献:“让上海真正在全国一盘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有这个决心。”
为了浦东开发,邓小平可谓尽心尽力,他多次强调开发浦东的重要意义:
“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机会要抓住,决定要及时。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
“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1990年4月10日,中央召开会议,通过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
6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开发和开放浦东的批复》。
浦东开发办公室成立时,中间挥手者为朱镕基
由此,上海焕发出新的活力。
90年代初期浦东的设计模型
在谈到浦东开发时,时任总理的李鹏说道:“当时全国不少城市都要求成立特区,如果特区太多就不‘特’了,那么我们商定,浦东就不叫特区,叫浦东新区。”
90年代的浦东设计模型
浦东的开发建设很快引起国际媒体的注意,《时代周刊》报道称:如果这个宏伟的计划能够实现,浦东这块占地350平方公里,约半个新加坡大小,主要由农田构成的土地,将成为“社会主义香港”。
02
发展和开放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没有先例可以遵循,一切都需要自己去摸索,就像小平同志说的那样:“杀出一条血路来。”深圳是这样,浦东的开发也是这样。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不仅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基层的主动谋划和作为,因为每一个地方都不一样,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不可能用一个模式来套用,每个地方的发展都需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90年代初期,建设中的浦东
同样,每个地方的发展都与全国的发展息息相关,是一盘大棋局上的一个个棋步,每一步走好了,才能下好这盘大棋。
对于浦东的开发和上海的发展,邓小平始终铭记在心。
1991年1月28日,邓小平再次来到上海。
1991年,邓小平视察上海
他一到就立即听取朱镕基汇报,再次谈到浦东开发。
邓小平说:“那一年确定4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没有考虑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上海人聪明,素质好,如果当时就确定在上海也设经济特区,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邓小平视察上海
邓小平用他一贯的自信和乐观做了总结:这是件坏事,也是好事,你们可以借鉴经验,可以搞得好一点,后来居上。
2月18日,农历大年初四的上午,邓小平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新锦江大酒店41层的旋转餐厅,一边透过宽敞明亮的玻璃窗眺望上海中心城区的面貌,一边嘱咐身旁的朱镕基:“我们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
朱镕基向邓小平汇报了浦东开发开放中“金融先行”的一些打算和做法。
邓小平听完后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
邓小平指导上海城市规划
邓小平再次强调:“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思想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三个一点”大大鼓舞了朱镕基。
他说:“何以解忧,唯有改革。”
结语
从1990年决策开发浦东,到今天已经有32年时间,浦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这中间凝聚着邓小平的心血和智慧,也凝聚着朱镕基等领导人的心血和智慧。更重要的是,浦东开发不仅仅是上海的事,深圳开发不仅仅是深圳的事,是事关中国改革开放千秋大计的事,正如邓公所说:上海虽然在与深圳的发展中晚了,但条件好,可以后来居上,上海发展好了,可以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发展!
今日浦东
小平同志之所以说“浦东开发晚了5年”,就在于那时候深圳特区已经发展起来,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5年一个发展规划,假如浦东开发在1985年就实行的话,就可能让上海发展地更快,对全国的改革开放起到更大更快的引领作用。但实际的情况是,浦东在深圳特区已经发展了近10年后才设立。所以当上海提出要开发浦东时,邓小平才批评说开发晚了,因此要尽快开发,后来居上。并不断强调:“这是上海最后的机会”,他要求上海胆子要大,步子要快。
90年代邓小平视察上海
深圳的成功促成了浦东的成功,犹如一盘大棋局,几个棋子落下,满盘皆活。正是从深圳和浦东开始,全国各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新区,才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依托各个地方的优势和特色迅速发展。32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由衷佩服邓公擘画未来的高超智慧。
邓小平视察上海
1990年,邓公已经86岁高龄,令人惊讶的是他的思维仍然是那么活跃,一再鼓励人们解放思想,胆子要大,步子要快:“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富带动后富”,这些耳熟能详的话都出自邓公之口。作为一个从硝烟弥漫中走来的革命家,邓公又在和平时期擘画建设发展的蓝图,不愧为总设计师的称号。他在改革开放中进行的战略擘画,发展经济中实行的具体措施,体现了伟人的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