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深圳住房其实只能学“新加坡模式”

作者:今纶

前两天和一位深圳户籍的朋友在广州吃饭,说到广深两地的房价,他很感慨。他属于比较富裕的阶层,在广州有比较大的房子,还有自己的院子。后来因为工作原因,他回到了深圳,在深圳买房,孩子也在深圳上学,结果发现支出一下子大了很多,虽然对他不构成压力。

深圳不但房价贵,而且孩子上各种辅导班的费用也特别贵,比如上一节钢琴课,45分钟600块,连着上两节,1200元就没有了。我说,可以考虑每周一节嘛,他说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比如孩子中途上个厕所,所以只能两节连着上。

他是公司老总,手下有几百名员工,他自己都说现在深圳工薪阶层的年轻人在深圳看不到希望,只有绝望

在这种背景下来看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学凡关于深圳住房要学习“新加坡模式”的讲话,其实有特别的味道。

喊“市场化”很正确的,不过没用


就城市而言,深圳楼市是投机最厉害的楼市,这一点没人反对吧。

没错,深圳有刚需,可是多数刚需根本就不是刚需,因为完全买不起。没错,深圳富人多,可是普通工薪阶层更多。

“7·15”楼市调控政策发布后,据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根据深圳市住建局房地产信息平台预录网签合同数据分析,7月27日至8月2日深圳二手房网签1866套(含自助网签),这一数据在之前两周分别为5143套和1700套,在新政出台前更达到10023套和5143套,市场明显降温。

可见,深圳楼市的高烧就是投机为主。

那么,深圳楼市的当下模式是什么呢?和其他城市大致差不多:

土地供应当然是政府说了算,此外,还有一手房价格备案,各种限购,限贷。

在这种模式下,因为深圳土地供应经常低于下限(根据深圳市住建局今年4月发布的《住房发展2020年度实施计划》,深圳居住用地占全市总建设用地的22.6%,低于国家相关标准中25%~40%的下限),所以,面粉是不够的

在这种情况下,“备案、限购、限贷”力图稳定房价,其实作用不大,总有“聪明人”会通过离婚、补社保以及让符合条件的亲人入户深圳等手段来获得买房资格。

偏偏深圳的入户门槛是四个一线城市最低的,只要大专毕业就可入户。

而北京、上海的入户早就对大专关门了,广州是本科才能入户。

深圳住宅土地供应很少,这是上游的资源匮乏,下游再怎么努力管控其实都是没用的,同理,在这种局面下努力喊“市场化”当然是完全正确的,不过,也没啥用。

为什么?很简单,一个城市一年卖地收入几百亿,有的甚至上千亿,再加上地产销售过程中的税费以及各种费用,难道因为你喊一个“市场化”就拱手让出?

所以,“市场化”完全正确,但绝对不会被选择。

还有一些“聪明”的开发商、炒房客、地产经济学家一直在鼓吹销售端口的“市场化”,即取消限购限贷,这对于他们当然是好事,房价可以一飞冲天,然后呢?所有一二线城市楼市全面“香港化”,他们都移民,钱赚够了。

德国人新加坡人为什么不焦虑?

深圳楼市应该怎么办?一个城市是没有办法改变土地制度的,现实一点就应该是自己动手解决能解决的问题。


深圳提出一个大规模建房行动。张学凡表示,大规模建房行动包括商品房和公共住房这两大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这一块,有110万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目标,每年公共租赁住房建设10万套,深圳将通过五年甚至八年的补短板,力争使得住房供需矛盾得到较好地缓解,以此稳定房地产市场,让市民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

我大体是支持这个方向,至于深圳能不能落实,是另外一个问题,我希望能落实。我也是近年来呼吁深圳住房“学习新加坡”的参与者之一。

让所有人拥有自己的房子不现实,那么逐步让多数人至少有可以租的房子,其实是相对现实的。

增加供应量,缓解问题,逐步解决问题,我没看出来有什么不对。

一些人反对深圳此举是因为不够市场化,不够深圳,这完全是瞎扯。德国、新加坡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有大量的公共租赁住房或者国民拥有产权的“组屋”,所以,在房地产市场面前,德国人、新加坡人没那么焦虑。

一说市场化,有专家就恨不得把土地供应限制、限购限贷的这一套全部取消,非常浪漫,但是完全没有考虑中国的任何改革都是短兵相接,赤裸裸的利益搏击。动了太多利益,就会激起大面积反对,最后啥都做不成,只能在现有轨迹上狂奔,那样好吗?

做企业也好,经营城市也好,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不是煽动情绪——因为“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所以,你看绝大多数成功企业家的情商是很高的,他知道只有妥协才能前进,硬刚经常就是“玉碎”,啥也干不成。

新加坡的住房模式确实不够市场经济,确实有改进空间,但是针对深圳现状,学一学,改一改,增加供应量缓解市场焦虑,这难道不值得一试?

诚然,新加坡模式是一整套系统,不是给国民修建组屋这么简单,还有金融制度的支持,政府修改法律后可以强势拿地,还有法治环境的支持,深圳要学的东西很多。最重要的是公共资源分配的透明化,监督机制要到位,绝对不应出现开宝马住廉租房,或者某些人争取到廉租房之后出租赚钱的情况。

新加坡没有土地财政,也不指望靠卖地、抬高房价来维持政府运转,我看值得学一下。

德国也是这样,联邦政府甚至把手中持有的土地低价卖给州政府,支持它们建设廉租房。在德国,住房是民生福利体系的一部分,绝对不是政府的财源,我看,这个最重要的思路也要学一学。

最后借用两位老人的话结束本文:第一句是“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第二句是“坚决试、大胆试,一定要试好”。

深圳就该先行先试,有效解决问题是深圳人认可的方向,其他的不重要,因为这里是深圳——不看广告,看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