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十三年专注劳务输转 贫困户张维林变身扶贫能手

张维林向记者介绍400云平台。

新华网天水11月16日电(常瑞芳)探索“五位一体”形成劳务输转新模式、运用“互联网+劳务输转”首创400云平台、建立甘肃四十多个县区实现“劳务同盟”、为贫困农民开展带薪培训、开展跨国劳务输出……这些都是张维林,一个基层党员扎根在甘谷县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做的各项创新工作。2017年10月9日,张维林荣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奖”。他说:“如何打造劳务品牌,开展劳务输转,帮助更多的农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是我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走出山村,怀揣梦想来到江苏与劳务结缘

张维林出生于甘谷县谢家湾乡张家沟村,从小生活环境艰苦,姐弟三人早早就帮助父母操持家务,靠天吃饭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1992年,因为家庭贫困,未成年的张维林不得不放弃上学,作出了去南方打工的决定,经过近十年的摸爬滚打,他在江苏苏州的一家知名企业站稳了脚跟,接来老婆孩子,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然而,偶遇老乡在打工中介维权的经历,又一次改变了他的命运。张维林说:“没有组织的劳务输转,就像走钢丝,危险性很大!”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放弃了已经拥有的高薪收入,回到家乡,用13年时间走出了一条劳务输转的新路子。

回到家乡,探索“五位一体”劳务输转新模式

多年在外务工的经历使张维林明白,没有技术,劳务工只能出苦力,只有把“苦力型”转变成“技术型”,才能把劳务输转做大做强。于是他多方奔走筹钱,创办了甘谷县腾达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向苏州大智资讯配件有限公司定向培训输转学员。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初步形成了“招工、培训、输转、维权、引资”五位一体的劳务输转的新模式。

2011年,张维林将大智公司年加工20多万套工装的服装厂引资搬迁至天水市甘谷县,加工制作产品,探索开展劳务招商新方式,实现了让本地人在家门口务工挣钱的梦想。

2012年,在他的积极协调下,苏州大智公司又将价值400多万元的5套塑胶模具冲压教研教学设备运到甘谷县腾达技校,开展劳务技能培训。

在张维林看来,要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就业模式多元化,还得及时准确掌握丰富的就业信息。为此,2014年,他运用“互联网+劳务输转”,首创了“天水就业400云平台”,在全省36个县的每个村,建立务工人员信息采集网点,实现用工企业与务工者的精准对接,学员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维权和投诉。截至目前,400云平台已发布企业4862多个,用工信息上万条,储备人力资源信息30万余人。

联动全省,帮助10多万贫困家庭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张维林向记者介绍缝纫工劳务技能培训。

张维林明白,开展劳务输转,必须调动周边县区的积极性,形成劳务输转的区域化、优势化。2014年10月,张维林牵头成立了天水劳务产业协会,协会涉及甘肃东部3个市的12个县区,辐射带动人口500多万人,每年向外输送务工人员18000余人。同时,积极拓展对外务工合作,截至今年6月,腾达成立的对外劳务派遣公司已经向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有序输出劳动力3300多人。

为了进一步帮助更多的农民实现脱贫致富,2016年,张维林在全国首创贫困农民带薪培训模式,免费对6000多人开展装配工、缝纫、种植、养殖、驾驶等技术培训,“带薪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3600名,累计发放培训工资400多万元。

2017年4月,张维林当选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会新一届会长,他用3个月跑遍了甘肃40多个县,建立了各地区、各县市的劳务同盟,甘肃劳务输转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

辛勤的汗水结满累累果实,13年间张维林共组织输转甘谷、清水等14个县(区)的农村劳务人员10多万人(次),带动10多万困难家庭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我的梦想是在甘肃省建立一所蓝领培训基地,为中国制造培养一批批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型劳务人员。这样,咱们甘肃的‘蓝领’才有可能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张维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