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芦田:开启“记忆芦田”宝库,传播“甘传天下”茗香

茗镇故地忆往昔,闻香品茗话传承。

8月31日,安溪县芦田镇热闹非凡,人头攒动,一场以“记忆芦田•敬您一杯老场长茶”为主题的活动在这里启动,各地茶商、当地茶农及茶场老中青三代制茶师傅等上百名茶人汇聚一堂,品饮老茶场各个时期生产的茶品,参观老茶场曾经的辉煌,挖掘芦田茶文化底蕴,探讨乌龙茶传统制作工艺,讲述芦田茶故事。安溪县领导廖皆明、陈剑宾、苏志雄出席活动。

历任老场长冲泡年代茶

忆 往 昔

茶 场 岁 月 显 辉 煌

“芦田茶场创办于1959年,是安溪较早创建的国营茶场,也是国家乌龙茶外贸定点出口厂之一。最鼎盛时,仅芦田一镇的茶产量就占了整个安溪县的10%。”启动仪式上,原芦田茶场福谭分场老场长王世祥自豪地讲述起茶场曾经的辉煌,茶场改制前,有职工520人,茶园3700余亩,年产茶叶达70多万斤,下分5个管理区、25个分场、一个精制场、一个小水电厂,有生产股、劳工股、供销股和财政股等一套完善的业务管理机构。

每当谈及国营茶场的劳动和生活时,从那个时期走过来的老人们无不怀念那段时光,大家都对自己是国家的工人的身份感到十分光荣。另一位老场长王康定介绍,那时,茶场高音喇叭会在下班时放起《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等歌曲,劳动之余,茶场还常组织篮球赛、唱歌、跳舞等活动,极大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不过想成为国营茶场的工人并没有那么容易,据时任茶场副书记的魏宜地老人回忆,那时候茶场的正式员工大多是转业的退伍军人、上山下乡的知青和本专科毕业生,但垦荒开辟新茶园需大量熟悉劳动技术的工人,茶场就招募了许多临时工。在当时,当上国营茶场的工人跟现在考公务员的难度一样大,不仅报名人数众多还要面临严格考核。茶场会根据生产目标完成情况对临时工进行考核,不合格的会被辞退,最后能够转正的只有30%。

时任生产股股长的林玉池,那时刚从福安茶校毕业,拿着不到40块的工资就在芦田扎了根,这一干就是38年。在他负责茶叶生产期间,国营茶场的特级铁观音、特级黄金桂等产品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得了三个银质奖和一个铜质奖。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为勉励芦田茶产业发展,题词“振兴福建茶业”。

说起芦田茶叶品质优良的原因,林玉池解释,“环境优越、品种纯正、熟悉茶性的工人、标准化的厂房等都是芦田茶叶优质高产必不可少的条件。”不仅如此,为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国营茶场还时常会开茶叶生产的技术交流会和培训会,鼓励各分场之间相互竞争,评比优胜的会有一定的奖励,这更激发茶场劳动生产的热情。

国营茶场时期,林玉池老人还独创“化肥换草”的茶园管理方式,把县里批下来的化肥卖给当地农民,让农民到茶山上割草,用作茶园肥料。一来可以保持土地水分,二来避免施用化肥带来的土壤板结,保持土壤松散。由此,芦田茶产业绿色生产的传统可见一斑。

一季茶要采20-25天,各分场初制的毛茶要送到精制厂进行精加工,最忙碌的时候厂里会有几百个女工同时捡梗。毛茶初制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这使得茶场里的工人以男工为主,而通过这个共同劳动的契机,不少男工与女工喜结良缘。

因为茶叶获奖,茶场被奖励了一台黑白电视机,这成了老人们对国营茶场印象最深的事情之一。彼时一位来自泉州的知青,会一点电子技术,就带人拿着天线到处找信号。当时那台电视机只能接收3个频道,但每天播放电视时都会吸引一大批周围的村民,村里的老人更是对这个物件感到新奇……

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的芦田茶场

还有让大家记忆深刻的是,1980年,茶学界泰斗张天福带领科研人员聚集在芦田茶场,主持攻关省重点课题“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芦田茶场一度因课题实验而蒙上一层神秘面纱。经过科学攻关,课题组终于掌握人工控制气候条件下的乌龙茶“做青”工艺,从此,茶叶“靠天吃饭”的古老定律被打破。

“这第一泡茶,有着35年历史,不仅茶韵绵长,更蕴含着芦田茶场辉煌的历史篇章。”活动现场,王世祥为大家启封上世纪80年代、90年及2017年三个不同年代的茶品;到场茶人纷纷闻香品茗,一同品味芦田茶叶的甘甜,感受芦田深厚茶文化底蕴。

溯茶源

芦田梅占传天下

芦田镇地处安溪县境内西北部,东倚西坪镇、北接祥华乡、西邻龙涓乡,海拔在350米至950米之间,常年平均气温18-20℃,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是生态茶园建设的理想基地。境内拥有大片铁观音茶园,还有梅占、本山、黄旦、毛蟹等名茶树种,其中,国家级优质茶树“梅占”发源当地。

和安溪铁观音一样,梅占茶品质佳,声名远播。晚清八大诗人之一,祖籍芦田的林鹤年曾在他的茶诗《田家述》中写到:“种梅三万株,终老吾何悔。”诗中的“梅”,即是“梅占茶”。芦田梅占茶享有“甘传天下口”之美誉,这与该镇银瓶山富含丰富的矿物质火山灰土壤,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不无关系。银瓶山“瓶嘴”正对支系紫云山上那几百万年前形成的“火山口”天池,巧妙形成“银瓶斟酒入石鼎”自然景观。

梅占茶与“国父”孙中山也有着极深的渊源。在三洋村杨汉烈的故居,记者亲眼见到孙中山先生写给杨汉烈的书信,感谢他赠梅占茶的情谊。杨汉烈是民国时期著名将领,1923年春节,杨汉烈赠孙中山五箱梅占茶。孙中山感动之至,回书信称,“汉烈吾兄惠鉴:惠书暨茶叶五箱,已一一领悉……文尚未为国报功,厚赠愧曷敢当……”

多年来,梅占茶飘洋过海,出口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和香港等地。从三洋村走出的茶商在当地也颇有盛名。如民国时期的在马来西亚开办茶行的杨瑞香,在香港的杨玉霜等人都是三洋村人。他们经漳州,到广东,至香港,再到东南亚。在他们积极开拓下,梅占茶一度风靡东南亚,成为中国茶的杰出代表,深受各个国家地区爱茶人青睐。

书画家现场挥毫

活动中,芦田梅山岩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福丁还向消费者代表赠送2017年梅占新品茶礼;林鹤年后人林国新则向安溪县沼涛图书馆赠送林鹤年所撰写的《福雅堂诗钞》;安溪县部分书画家及老干部还在现场挥毫泼墨,创作有关芦田历史、文化、茶等元素作品。

循 茶 旅

茶 脉 传 承 香 飘 远

芦田因茶而生,自“开闽王”王审知之孙、安溪第二县令王直道步其内兄詹敦仁隐居佛耳山后尘,“举家迁徙招卿,带着子孙开山稼穑,傍田结庐,构屋为八扉”前后,王氏、魏氏纷纷进入芦田,开基肇祖,分枝散叶至铁观音发源地西坪,后就有铁观音“王魏之说”,成为一番美谈。

“我们镇旅游资源丰富,境内4000多亩原始森林之中,分布着两万多亩茶园。”芦田镇镇长张菊芳介绍,茶园周围,有着亿万年火山口地貌的紫云山、银瓶山、莲花山,以及芦田茶场樱花林等山水自然风光;有着清朝诗人林鹤年古民居建筑群、千年古庙显应灵祠,和圆通堂、龙藏岩、“七星坠地”太极村等人文风物古迹。

数百年间,林鹤年与梅占茶,杨汉烈赠茶孙中山,茶学界泰斗张天福到芦田茶场研究空调做青,芦田茶场知青演绎事茶爱茶的激情燃烧岁月……1990年,台商黄文聪在芦田茶场承包1800亩茶园,投资创办郁泉茶业,首开台资企业投资大陆茶业之先河,此后,安台两地乌龙茶的技术、管理、质量、市场、效益等,不断交融和提高,携手发展,也为海峡两岸缔结了新的茶缘。

今天,王吾河创办的兴溪茶厂,也选址家乡芦田,年出口茶叶量排在安溪县茶叶出口企业前三位,其生产的有机茶是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通过欧洲和美国双重有机认证的企业。三和茶业芹草洋茶庄园的铁观音更是成意大利、法国、希腊等国家总统府的定制茶,香飘“一带一路”。此外,郁泉、八马、山国饮艺等十多家国内知名茶企纷至沓来,在这里建立有机生态茶园基地,品茗园茶业则在这里建立企业总部。

如今,芦田茶产业在继承悠久历史文化和国营茶场时期的优良作风的基础上,与时代接轨,不断探索新发展道路,正在谱写着“二次腾飞”的新篇章。“要让芦田茶叶走得更远,传统工艺必须更好地传承下去。”在当天举办的研讨会上,国营芦田茶场老、中、青三代茶人,还就如何坚守、传承安溪铁观音传统工艺展开深入探讨。

展 宏 图

助安溪茶产业二次腾 飞

“茶是芦田的命脉,是芦田的根本,是芦田兴旺发达的源泉。”芦田镇党委书记赵金忠说,不管是县志记载,还是芦田各姓宗谱的详录,直至林鹤年诗集,杨汉烈赠孙中山茶礼,都彰显着这是一个和茶分不开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芦田更是在茶产业发展中率开先河,独树一帜,领风骚三四十年。从1959年的国有芦田茶场到1991年的因茶成镇,直至今天“一带一路”出口基地,芦田全域涉茶、全民事茶,茶成为芦田的符号。

赵金忠介绍,今年来,芦田以“全域庄园”的理念,向国家农业部、旅游总局申报现代农业(茶业)庄园创建,随着工作的深入,发现芦田与茶的关联中,包含有茶与人、茶与物、茶与诗书、茶与革命友情、茶与“一带一路”等,都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以“记忆芦田”为主题,举办系列活动,做一些茶的文章,讲好茶的故事,茶的关联,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安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剑宾说,芦田,一个因茶而设的乡镇。从胪传到芦田,从后周县令的归隐到海外侨亲的认祖,从林鹤年的茶诗到孙中山的复函,从战天斗地的国营茶场到“一带一路”的出口基地,星移斗转,风云际会。在这历史长河中,芦田茶叶历久弥新,芬芳永续。

陈剑宾表示,近两年来,芦田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牢记四心、推进四化”“安溪铁观音,好喝一身轻”等核心理念,先行先试茶叶“去冰箱化”,深挖老茶师资源成立专家服务团,推动茶农理性回归传统;不断推行茶品种、茶品牌“多样化”,发展好安溪铁观音,也力推当地梅占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让很多爱茶人重新认识了芦田好茶。

陈剑宾希望,通过举办此次活动,巩固首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赛参赛成果,充分挖掘芦田茶文化底蕴,讲好茶故事,传承传统制茶老工艺,推进芦田茶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工作,进一步带“热”安溪茶文化、茶庄园旅游,助安溪茶产业二次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