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2日 星期六

功夫之王李小龙


功夫之王李小龙

1973年7月去世的影坛传奇李小龙,今年即将迎来80岁冥寿。这位中国功夫片的代表人物,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造了无数奇迹,成为了世界电影史中极具象征意义的的一代巨星。与《L’Officiel Hommes》合作多年的作者撰写的李小龙传记《如果你要打,和我打!》(Si tu cognes, je cogne !)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许多不为人知的点点滴滴。让我们重温李小龙的光辉岁月。

“关于李小龙,总有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故事在流传。在一个星期中,有人说他在伦敦被击败,有人说他在纽约受伤,甚至是在香港被杀。这就是事业巅峰时期的李小龙......”在 1970 年代,李小龙绝对是国际影坛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就连大洋彼岸也不例外,哪怕是孟菲斯的卡车司机也开始把他当成“天降神人”或者“来自中国的救世主”,获得了如同约翰·列侬一般的赞誉。就像李小龙的传记所回忆的,在他开始拍摄《龙争虎斗》的时期,“他的照片无处不在”,“他是武术界的猫王”。

当他再次回到香港,开启了“功夫电影”的新时代,李小龙不再只是一个演员,他成为了一个代表,展示了一个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又能引起全球共鸣的电影流派。不管是在香港,还是罗马、伦敦、旧金山,都刮起了李小龙和嘉禾影业创造出的这股功夫旋风。随之而来,李小龙也成了潮流偶像,虽然有时有些自相矛盾,根据他妻子 Linda Lee 回忆,"他拥有非常帅气的西装,但是他又经常会穿得很随意,被媒体成为‘最不注重穿着的亚洲人士’!”但是,他散发出的美感无可辩驳,充满阳刚之力。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位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的读者在美国武术杂志《黑带》(Black Belt)的信中写道:“在玛丽莲·梦露的摇曳腰肢之后最美的事物,就是李小龙的微笑。”

李小龙是一位哲学家(作为一名热爱阅读又坚持早起的人,李小龙每天都在书房里读好几个小时的书),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武士,一个要求严苛的教练,一个前途光明的导演。他是思想家、诗人,并且留下了许多深具启发性的话语(笔者最喜欢的一句:“如果你弯下脊梁,你会发现,总有人想要爬上去。”)。李小龙绝对属于他的观众——也就是说,属于所有那些仿效他的形象、欲望、梦想的人。

“明星制”的滋味

功夫之王李小龙

“我知道人们常常讨论他的修行,但是我总觉得这就像是在说一辆停在修道院里的宾利车。”John Saxon 曾在一部介绍李小龙的纪录片中这么说。事实上,李小龙对聚光灯相当敏感,更非常了解这个体系。尽管他后来曾经抱怨说,“如今,我出门吃饭,都不得不面对墙坐,而且只能盯着我的盘子。我不能一边填饱肚子一边签名!”,但是,他还是很享受明星制的乐趣的。比如,当他决定在洛杉矶 Bel Air 山置业时,Steve McQueen 的经理人帮他介绍了房子,而这位主演了《大逃亡》的明星打算帮他付大概一万美元的首期房款。“我不得不拒绝,不然我会一直觉得欠了人家的”,李小龙跟他的朋友、传记作家 Mitoshi Uyehara 说。1960 年代末,当时好莱坞最受瞩目的天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邀请他到瑞士格施塔德给他上私人防身术课。他们俩是由 Sharon Tate(波兰斯基当时的妻子,后在家中惨遭杀害)介绍认识的,李小龙曾经在后者参演的《超级情报员麦汉 4》中帮助设计了武打场面的动作(虽然当时没有动作指导这种说法)。对于这次瑞士之行,李小龙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像波兰斯基这样的人组织的事情,一切都太令人吃惊了。到了机场,就有豪华轿车的司机在等我......喝醉和滑雪就是超级富豪们的工作。以及试图把别人带到他们的床上。”不过,他也注意到,令人心痛的,“那些 14 或 15 岁的女孩在挑逗那些至少 50 岁的老家伙”,“我发现道德规范在这里并不存在。这些女孩不是他们的女儿,也许就是妓女。”他补充道。

邹文怀吓坏了

当然,李小龙也不是天使。“从小,他就喜欢做第一名。”他的哥哥 Peter 说。他是一个活力十足、雄心勃勃而又脾气暴躁的人:“有一天我们在练棍,天气非常潮湿,”在《死亡游戏》中和他演对手戏的 Dan Inosanto 回忆说,“棍子不停从他手上滑下来,他一怒之下,就在我面前一下劈断了两根。”这跟直到如今还有人心中想象的他的禅意形象相去甚远。他的母亲 Grace 也讲过一件发生在 1970 年底的故事:“Bruce 和我一起跟一位朋友出去吃饭。饭后,我们发现我们的车胎被扎破了。不远处,有一个陌生人对我们露出了讥笑的表情。Bruce 就故意冲到他面前,朝他大吼:‘这是哪个混蛋干的?’我感觉就像是听到了一声霹雷。他们对峙着。很快,我们就被过路人包围了,有人惊呼:‘那是《青蜂侠》里的 Bruce Lee !’突然,那个人开始微微颤抖,伸出手表示后悔。这事就这么结束了。但是我真感觉就要心脏病发了。”三年后,1973 年 7 月初,香港一位电视台主持人贸贸然重提了当年深受关注的李小龙与罗维的争执,后者是李小龙最初两部成名作《唐山大兄》和《精武门》的导演。感觉遭到嘲笑的大明星一拳就把他摔倒在沙发上(不过事后,主持人何守信解释说这个场面其实是节目效果,译注)。不论如何,李小龙不需要任何人或武器,就能让他的对手闭嘴,更不用说一个发了福的老导演!

25000名影迷上街送行

他的葬礼同样展示了他的影响力以及在人们心中的位置。1973 年 7 月25 日,将近 25000 人聚集在九龙殡仪馆(香港九龙大角咀枫树街 1A 号)周围的路障后面。悲痛的泪水,拥挤的人潮,空气中的窒息感......由于现场聚集的民众过多,警方不得不出动了大量警力来维持秩序。邹文怀派出了摄影团队拍摄下了披麻戴孝的悲痛场面,这些镜头后来出现在了 1976 年的影片《李小龙传奇》中。当香港 TVB 电视台在之后的采访中,在和李小龙合作过《猛龙过江》的演员和他的挚友小麒麟和苗可秀失落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们内心的绝望心情。而在媒体、民众和亲友的巨大压力下,一度崩溃的李小龙遗孀 Linda,在葬礼当天也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气。香港葬礼之后,李小龙的遗体被运往美国西雅图安葬。7 月 31 日的西雅图葬礼,气氛更加安静。所有参与者都是受邀而来,送行的民众都被要求留在 Lakeview 墓园的大门外。在为李小龙扶灵的人中,有他的弟弟 Robert,有 Dan Inosanto,还有穿着一身牛仔服的 Steve McQueen。“愿你安息”,James Coburn 低声说,他的双眼隐藏在一幅大墨镜后面,戴着白手套的双手捧着一个花冠,花冠上有“截拳道”的图案,那是李小龙创立的武术体系。这一刻,一个传奇死去,一个神话重生。在那一天,龙涅槃成为凤凰。

李小龙传记《如果你要打,和我打!》(Si tu cognes, je cogne !),作者:Jean-Pascal Grosso,See-Mag出版,100页,约17欧元,see-mag.fr网站有售。

《龙争虎斗》,Robert Clouse导演,DVD及蓝光光碟,Warner出品

谁能成为下一个李小龙?

在李小龙之女李香凝看来,李小龙将正面的中国形象带给了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他突如其来的死亡,长久以来武术神话的缺失,让西方世界迅速接受了他,他成了明星中的武术家、武术家中的明星,而别人只能是明星或者武术家——谁能成为下一个李小龙?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是:没人。正如拳王阿里所说:“李小龙是个伟大的人,他超越了他的时代。”李小龙,等于电影、武术、哲学——和,传奇。就如纪录片《李小龙如何改变了世界》中所说:“他用人类最强有力的右拳,集中了整个流行文化,我们至今在他的重拳中晕眩。”

功夫之王李小龙

黄色连体衣、双截棍、小麦肤色、凌厉眼神,武打时发出招牌怪叫——这些元素集合起来,就是那个我们熟悉又有点陌生的名字:李小龙。

李小龙如果今日还健在,会是一位八旬老翁。这个当年的电影小童星、爱打架的少年,后来到美国武术搏击界创下声名,更把哲学思考融入武术,创立截拳道,投身电影节扬名立万。“世界武道变革先驱”“功夫片开创者”“反殖民者”“功夫之王”“最被欧洲人认识的亚洲人”“20 世纪的英雄与偶像”......这些名头下,李小龙充满奋斗和戏剧性的短暂生命完成了超越,趋近于永恒——在“全球化”这个名词尚未出现之前,他早已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本土出产、全球仰望”的文化明星;而他身上强烈的中国人意识、自信张扬的性格与中西文化交融的个人背景,碰撞交织出他的传奇人生。唯有他,才配得上“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句话。

恰到好处地找到了

功夫和电影结合的技巧

一出生就拍电影

1940 年 11 月 27 日,美国加州旧金山唐人街东华医院,为了便于登记,产科医生玛丽·格洛弗给一个刚出生的男婴取了个英文名字:Bruce Lee。她当时不知道的是,多年以后,这个名字将响彻了全球。孩子的父亲李海泉是后来著名的粤剧丑角,为远避战火而来到美国;当然,第二年,他们全家——包括这个中文名叫李振藩的男孩,重回香港。

19 岁之前,这个男孩一直在香港生活,更因家庭优势在刚满 3 个月时就“登”上了大银幕,在《金门女》中“本色出演”,成为电影童星;后来,他曾自豪地说:“我一出生就拍电影了”。9 岁时,他参演的影视启蒙之作《细路祥》,获得了编剧袁步云给他取的艺名:李小龙。

这个出生于龙年辰时的“龙之子”,从来就不是省心的角色。18 岁时,为替人出头,他得罪了香港黑社会,又因经常街头斗殴,父母决定送其前往出生地美国暂避纷争。1959 年 4 月 29 日,怀揣父亲给的 100 美元,他漂洋过海,来到旧金山。在经历了求学、精进武术、开武馆和在电影节打拼多年不得志之后,1970 年回港探亲的李小龙已经参演电视剧《青蜂侠》在港播出,香港民众的热情欢迎令他始料不及,媒体争相采访,和在美国的境遇大相径庭。

经典电影,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功夫之王李小龙

《唐山大兄》——1971 年,李小龙加盟新公司“嘉禾”,很快完成他的首部功夫片《唐山大兄》,讲述曼谷一家制冰厂华人青年与黑恶势力决战到底、惩恶扬善的故事,这部电影与以往的武侠片打斗风格迥异,拳拳到肉,招招致命,让当时的香港观众大为惊叹——350万港元的票房创造了纪录,在新加坡,2 元一张的电影票在黑市上被炒到 40 多元;在菲律宾,这部电影连续上映数月——李小龙一下成为超级巨星。

功夫之王李小龙

《精武门》—“趁热打铁”于 1972 年 3 月推出的第二部《精武门》意义更为重大——他出现了招牌的“啸叫”。为了提升观赏性,李小龙在片中加入怪叫的噱头,既可以表现人物怒火和力道,又增加本人的个性和代表性。尽管当时的配音人员都嘲笑这种声音,可上映后效果却出人意料得好——这部讲述陈真为替师父霍元甲报仇,闯入日本道馆与一众高手较量,最终手刃仇人、为国家争回尊严的故事,打破亚洲票房纪录,其中陈真一脚踢碎“狗与华人不得入内”牌匾的一幕更成为影史经典,使一出制作简单的功夫片“升格”为国族寓言,而李小龙亦摇身一变,成为“中国人不是病夫是强人”的铁证,确立了他反殖民、反侵略的民族英雄形象。

功夫之王李小龙

《猛龙过江》——《精武门》之后大放光彩的李小龙开始自组协和电影公司,远赴罗马,自编自导自演《猛龙过江》,一个香港青年受亲友之托到意大利华人餐馆,帮助老板对付黑社会分子的故事,成为香港首部票房突破 500 万元大关的电影,同时几乎打破所有东南亚地区国家票房纪录。

功夫之王李小龙

《龙争虎斗》— 1973 年,李小龙的《龙争虎斗》再下一城:投资 85 万美元在美国放映,取得9000 万美元的惊人票房,甚至击败很多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好莱坞新的功夫片由此诞生,电影的成功,也让李小龙的名声因此响彻好莱坞——这部片子还有一个人,当时还是串镜头、跑龙套的——成龙。三年不到的时间里,李小龙主演的四部半电影,从老土的本土化形象,到具有民族情怀的英雄形象,都伴随着高亢激昂的大吼、矫健迅猛的身影——他的肌肉均匀、协调、轮廓分明,挥拳劲力十足,踢腿迈步干净利落、毫无拖沓。

一个有着现代香港精神的个人

但有人质疑,李小龙可能没有什么“演技”:在与敌人对打时,除了经常发出原始啸叫之外,脸上不时流露出一种分不清是狂喜还是狂怒的复杂表情。因而,他在电影中的形象更多是个人的表达——一个有着现代香港精神的个人,而非承担了繁重道德责任感和历史厚重感的符号。这种现代气息不仅缩短了与当下观众的距离,同时提升了观众对电影的认同感和观影娱乐感。有人说,这是李小龙作为“中国品牌”的独一无二的孤傲气质——正因为这种气质,李小龙深远影响了之后香港电影向娱乐方向倾斜,推动香港电影本土化转型过程,同时也决定了成龙、李连杰和甄子丹都不能后来居上。

泽被香港电影后来者

“龙不是是神话也不是神。他是一个人,一个值得你敬仰,但无需顶礼膜拜的人。”成龙这样描述在与李小龙共度的时光里他所学到的东西。成龙仅是李小龙影响的其中一个,多年之后,他继承了李小龙的衣钵,并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除他之外,还有洪金宝、元彪、李连杰、甄子丹......李小龙的影响泽被了香港电影后来者,带动了香港电影的繁荣与复兴。除了对武打功夫片影响深远,李小龙的侧影也借由他的大粉丝:周星驰,而一直出现在香港电影:《龙的传人》中,周星驰扮演的人物叫周小龙,扮演他父亲的元华自称李小龙师弟,所以周小龙称李为师伯;《功夫》的开场音乐照搬自《精武门》配乐,《少林足球》中陈国坤一身黄底黑纹运动服的守门员扮相则是李小龙在《死亡游戏》中的经典扮相;《千王之王 2000》中他模仿《猛龙过江》的经典步伐,《食神》则模仿了李小龙的经典转掌动作......毫不夸张地说,李小龙一直活在周星驰的电影中。

好莱坞电影中的李小龙风骨

功夫之王李小龙

而对世界影坛而言,李小龙的出现——改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刻板印象,很多西片自此豆浆中国人设定为武术高手。特别是随着华人动作演员和武术指导进入好莱坞后,李小龙的魅力也被植入了好莱坞电影之中:《黑客帝国》、《霹雳娇娃》、《杀死比尔》等片中,都可以看到李小龙的动作电影风骨,《杀死比尔》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意为女主角乌玛·瑟曼设计了一套黄底黑条运动服,从外型上向李小龙致敬。李小龙恰到好处地找到了功夫和电影结合的技巧,同时也让武术通过电影成为一种表达方式——从这一点而言,在功夫电影领域,在他之后还没有真正可以与之比肩的人物出现。

最好的武术是对自我的表达

功夫之王李小龙

“截拳道并非(仅仅是一种)伤残之法,而系一大道,一种朝向生命真谛追寻的坦荡大道。”李小龙曾说。“我首先是一个武术家,然后才是演员。”

1954 年,自幼体弱的李小龙 13 岁那年,拜咏春拳名宿叶问为师,并在家中设一木桩,每天对着木桩勤练不辍,后来追忆师父,他说:“他首先是一位精明的学者,他很了解我的个性,知道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甚至在我踢打得浑身没劲时才让我学习一些新动作,以磨练我的耐性。由于这时我已没有了体力,故练习起来便不会心焦意躁......我已完全沉醉在这个独特的咏春拳世界里了”,此外,他还练过螳螂拳、洪拳、少林拳、戳脚、截拳、白鹤拳,师从各家,融汇所长,结合自己喜爱的道家文化,于 1967 年创立了截拳道,这也为他后来闯荡影坛奠定了基础。

截拳道并非一个门派

功夫之王李小龙

截拳道不是一个门派,而是一种直接的终止战斗的方式——直线出击,防守就是进攻。它是一种融合世界各种武术精华的全方位的自由搏击术,意即阻击对手来拳之法,或截击对手来拳之道,它倡导搏击的高度自由和本能性,抛弃传统形式,忠实地表达自我。在李小龙看来,终极的武术家是可以通过功夫,恰到好处地表达自我;最好的武术是对自我的表达,而非暴力的实施。

出拳的速度难以想象

在银幕上,截拳道的“表演”颇为好看:李小龙一拳的完成,从出到收整个动作仅仅需要 6 帧画面,相当于只使用了 1/4 秒;而现代美国武术研究机构的结果表明,李小龙可以在 0.05 秒内从 0.9 米外出拳击中对手,如果距离增加到 1.5 米,李小龙能够在 0.08 秒内击中对手,他的疾步侧踢更是能在四分之三秒内向前推进2.5米。1962年在西雅图,李小龙在11秒内用15 拳和 1 腿击倒了一名挑衅的日本空手道黑带选手,日本武术家木村武之评价李小龙的速度简直具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截拳道的终极意义,就是磨练人的意志,将人类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他说。

美国人眼中的“武打芭蕾”

功夫之王李小龙

在美国,他靠教授武术、开设武馆获得经济来源,丹尼·伊鲁山度、查克·诺里斯、詹姆斯·柯本以及导演罗曼·波兰斯基都向他请教;美国女子综合格斗拳手吉娜·卡拉诺说:“如果说我生命中还缺少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一个像李小龙一样的男人。”在综合格斗领域,无论是世界冠军还是著名教练,都对他怀着神明一般的崇敬。李小龙的动作被誉为“武打芭蕾”“像猫一样优美”,在他看来,武术是“心灵与身体配合的精妙的艺术”。

李小龙的武术哲学

功夫之王李小龙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界为有界”是截拳道的纲领和要义;与此同时,李小龙更深入思考了“水”的意义——在叶问门下求学期间,他曾划船出海,在海上跟自己生起气来,用拳头猛击水面,他后来说,这是他顿悟的时刻—水,是最基本的物质,正是功夫的要义。

“清空你的思想,摒弃一切形式,像无形的水一样。当你把水倒入杯子,它就成为杯子的形状,当你把水倒入瓶子,它就成为瓶子的形状,当你把水倒入茶壶,它就成为茶壶的形状。水可以流动、渗透、滴落,也能摧毁一切。”在他看来,让思维如水一般没有束缚,招式变幻的伟大可以在水中得到启迪。这样的理念,来源于他对老子、禅宗、周易及尼采、克里希那穆提等思想的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化为己用,“学习技巧之当时亦同时在智慧上增长自己,且更要学习和理解禅学和截拳道的哲理为何。”

书架上是柏拉图、笛卡尔......

“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九曾教过李小龙,他说:“武术是 99% 的哲学加 1% 的动作,缺乏哲学的武术就好比巷战。”李小龙亦酷爱哲学,他的书架上有柏拉图、大卫·休谟、笛卡尔、托马斯·阿奎那等西方哲学家的著作,也有铃木大拙、卡尔·罗杰斯等人有关宗教和心理学的书,这与他童年时的好勇斗狠有关系:“我常问自己,胜利了又怎样?为什么人们会把荣誉看得这么重要?什么才是荣誉?什么样的‘战胜’才是光荣的?”1961 年,李小龙考入华盛顿大学,主修戏剧,选修哲学,“武术和哲学看来是两个极端,但我以为国术的穷理部分,似乎已经日渐晦涩,而国术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有他的道理的。我希望用哲学精神,融进国术里去,所以,我坚持读哲学”——这就是李小龙和其他功夫明星的最大区别。

他超越了他的时代

功夫之王李小龙

“我,李小龙,会成为美国最高片酬的东方巨星。作为回报,我将奉献最刺激的表演,并竭尽我作为演员的才能。从 1970 年开始,我会扬名世界。从那以后,直到 1980 年底,我会赚到 1000 万美金以上的财富。然后,我将随心所欲地生活,获得内心的和谐与幸福。”

功夫之王李小龙

李小龙曾经的“狂想”实现了一半,然而他没有“1980 年”了——1973 年 5 月,他在片场晕倒,有过一次濒死经历,未查明病因。7 月,他准备大展抱负,回港继续拍摄因《龙争虎斗》暂停的《死亡的游戏》,20 日晚,他编排好后续拍摄流程,来到演员丁佩家中,头疼不适,死在床上,年仅 32 岁零 8 个月。《死亡的游戏》一语成谶,1978 年,罗伯特·克洛斯特将他的影像加以剪辑,由韩国功夫明星唐龙作为替身拍摄了侧脸及背影镜头,完成了《死亡游戏》。而关于他的死亡,至今人们谈论不歇,药物过敏、对身体的严苛要求、事业巅峰的心理压力、缺乏睡眠、突发癫痫症甚至更为惊悚的谋杀说......层出不穷,“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死去,会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他又之说对了前半句——近半个世纪以来,他的才华、辉煌,都已成为一份无法复制的神话,一个东方传奇。

功夫之王李小龙

华人世界里最大 IP

他的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 IP,被后人毫不掩饰地模仿——长相、拳脚、叫喊和名字:黎小龙、吕小龙、唐龙、巨龙、梁小龙、肥龙、成龙,甚至在中东和非洲,也有演员一招一式地学他。NBA 运动员贾巴尔、霍华德,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都是他的忠实粉丝。“李小龙是许多人的偶像。对于像李小龙这样的人来说,其最伟大之处在于他激励着千百万年轻人追随他的足迹。他们希望成为武术家;他们希望成为电影明星......他对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想他会赢得长久的赞赏与尊重。他是出类拔萃的。”阿诺德·施瓦辛格说。除了他的四部半电影,好莱坞还投拍了《李小龙:失落的访谈》、《李小龙:勇士的旅程》、《李小龙——不死的龙》、《李小龙传》等不少纪录片和传记片来缅怀这一代巨星。

功夫之王李小龙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电子游戏逐渐普及,制作人们也瞄准了李小龙这个大 IP:以李小龙为原型的角色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电子游戏和漫画中:《街头霸王》、《铁拳》、《真人快打》、《火影忍者》、《忍者神龟》......漫威首部华人英雄电影《上气》的灵感也源于他;李小龙纪念日、李小龙头像钱币发行等新闻也屡见不鲜,甚至美国特种部队都供奉李小龙的画像——电影、武术、格斗、哲学、音乐、街舞、健美、漫画、跑酷......众多文化领域都有他的影响。

功夫之王李小龙

他被《时代》杂志评选为“影响美国社会的十大明星”“20 世纪的英雄与偶像”——当一些明星的本质已经超越明星的时候,当他能够影响整整一代人,那么他就成为了一种现象:我们谈论的仿佛不是一个人。在华人社会,他是电影明星,也是民族英雄 ;在西方世界,他是格斗家,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超级英雄”;在另一些人眼中,他是一个思想者,也是一个流行符号。

功夫之王李小龙

上一篇新闻

“杀死”昨天的自己,庞巴迪会迎来更好的明天吗?

下一篇新闻

72岁许冠杰打破惯例 只为给香港人加油打气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