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关于斜桥之斜桥榨菜,吃背后的故事

几乎人人都喜欢吃斜桥榨菜。

浙江海宁有一座桥叫斜桥,斜桥旁边有一家斜桥榨菜厂,名扬天下的斜桥牌榨菜就是这里生产的。厂子不大,至多算个“中小企业”,可是浙江的斜桥牌榨菜和四川的乌江牌榨菜(上市企业)在中国平分秋色,从口味上说斜桥牌还更胜一筹。

海宁的榨菜由来已久,原来是老百姓自己种自己腌自己吃,腌多余了,让一点给别人。民国23年,海宁大荒,想不到老百姓以菜充饥,才度过大灾。抗战爆发,四川榨菜不能运到江南了,有个商人在斜桥腌制了一批榨菜运到沪杭,没料到极受欢迎,上海和杭州的食客到处打听海宁何处有榨菜。

1949年之后,正规的榨菜厂在斜桥成立了,草棚棚上盖油毛毡,变成大楼盖瓦片;纯手工制作变成了半机械化;坛装榨菜发展到真空小包装。

那时候榨菜厂叫“国营海宁蔬菜厂”,请上海书法家任政为厂子题名。任政写了七个大字,每个字润笔费是5元,总共35元。

为何不能全自动化生产呢?厂长解释:不能。因为新鲜榨菜运来之后要放到窖池里腌制,腌上四天,接着要翻池,把榨菜上上下下翻一遍,然后再腌,这一次要腌三个月,然后才能开始加工。这时候就要集中几十个员工,借助小刀,把比拳头还大的菜头上的筋一根一根剥下来,这叫挑筋修剪……必须手工,否则榨菜吃起来就是筋筋拉拉。

厂长是土生土长的海宁人,先在榨菜厂当工人,后来当车间主任,再担任厂长,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了。

斜桥牌的榨菜人人喜欢吃,但是,具体到这家到处弥漫这酸酸辣辣气味的厂子,并不是人人喜欢:眼下,海宁的农民不太愿意种榨菜了,都想开农家乐,都想种植赚钱的果树。种榨菜有什么钱赚?榨菜能卖到肉价钱?只有四川涪陵的农民还愿意种榨菜。于是,厂长就向涪陵订购。千里迢迢通过水路把鲜榨菜拉到浙江,运费自然加到成本里去了。船到海宁斜桥,环保部门立刻告知:厂长,你在吊装时,榨菜的汁水不能嘀嘀嗒嗒滴在河里,污染了河水!

斜桥牌的榨菜人人喜欢吃,日本人都吃上了瘾,但是他们“狡猾狡猾地”,要自己加工。新鲜榨菜运来了,必须按日本的规定,放到一个个长宽都是4.5米、高3米的窖池里,一个窖一次可腌鲜榨菜60多吨。经过三个多月的折腾,眼看着要分级整形,淘洗干净,拌料装袋,复口封口,加工成真空小包装出口了,日本人却说NO,他们要求把腌制过的榨菜头直接装箱,一吨一箱,运往日本。一吨腌制过的榨菜头只给人民币6000元。

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缅甸、马来西亚等国都要斜桥牌榨菜,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是只要原料不要成品的。

最兴旺的时候,海宁地区有各种榨菜厂一百多家,牌子不同,口味有异。但是,“斜桥牌”牌子最响,产量最高,因为菜块均匀、质地厚实、色泽鲜明、味鲜而辣、香脆爽口。老客户闭着眼睛吃一根,就可以判断出是不是斜桥牌。如今,一百多家榨菜厂关的关、倒的倒,只剩下13家。原因很简单:赚不到钱。

榨菜厂辛辛苦苦干一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纯利润只有90万元。90万不过是上海一个金领的年收入,而榨菜厂的90万分摊到全厂职工头上,是个太不起眼的数字。

我试探道:您的厂不会关门吧?他回答得很朴实:厂里100个员工都是乡里乡亲的,厂子倒了,他们就失业了。

走上斜桥,要和厂长握手道别时,我说:希望您能坚持。我们都吃惯了斜桥牌榨菜,没得吃是不行的呀!前几天我到多家超市去买斜桥牌榨菜,都没有货。你们年产量3000万包,就算只供应给上海,那么每个上海人一年吃得到一包多点,怎么够?我周围许多叔叔阿姨到国外去旅游,什么都可以不带,斜桥牌榨菜是必备的。吃披萨、吃三明治、吃热狗、吃薯条……实在吃得倒胃口了,就拿出几根榨菜来吃。

厂长说:现在我是“海宁斜桥榨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我会让我们的榨菜技艺传承下去的。我尽量坚持吧,开展深加工和精加工,争取在国内外市场有更大的竞争力,叫“斜桥牌”处于不败之地。

(本文编辑朱蕊)

栏目主编:伍斌 文字编辑:朱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