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前沿对话|⑦坚守经济规律底线补齐市场短板

坚守战略底线补齐乡村振兴七大短板

——陈文胜三农前沿问题对话

即将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习近平书记提出“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范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明确要求,表明党中央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坚定决心。农业农村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央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地方的相关工作迅速铺开,全国上下掀起了乡村振兴的热潮。那么,当前农业农村有哪些短板?对此,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央农办专家委员陈文胜,湖南省社科院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智库团队首席专家、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改革发展研究所所长王文强,湖南省社科院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陆福兴博士进行了对话。这是其中之一,欲知后文如何,且待连载分解。

七、坚守经济规律底线补齐市场短板

陈文胜:

乡村振兴,产业为重。而如何发展产业,农村经济一直没有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近几年的扶贫,我发现已经造成不少农产品的产能过剩。因为每一个扶贫点都不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能够推进的地方,就只能搞农业,也就大多是种植业、养殖业具体种什么、养什么,贫困户和扶贫干部就只能根据身边的经验因地制宜决定项目,盲目的推广。如有一个县的黄桃作为地域品牌卖到30元一斤,周边地区为了产业扶贫大规模地复制、推广,造成产能过剩而供大于求,价格直线下滑到5元一斤。

问题是,在开发种植黄桃的农户中,那些非贫困户的专业户已经奋斗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这些成本都是自负盈亏的市场行为。而在产业扶贫的推动下,基层政府不仅为贫困户买树苗、投资或提供优惠贷款、提供技术,甚至帮助提供市场服务和管理服务,就迅速地扩大了生产规模,导致价格下跌、产品大面积滞销。

即便如此,自负成本的专业户可能需要卖10块钱一斤才能挣钱,而没有投入多少成本的贫困户可能只需要卖5块钱一斤都赚了。导致的结果,不仅是靠自我奋斗的那批专业户可能破产,贫困户也可能最终因产业发展困境而大部分返贫,这就是典型的市场严重扭曲,造成农产品结构失衡,给农业发展带来极大的市场风险,势必将造成整个地区的整体返贫。

更为复杂的是,中央提出高质量发展,在农业上就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那些低端产品,生产高质量的品牌农产品。问题是,品牌农产品需要久久为功,在脱贫攻坚中远水难救近火。而淘汰那些低端产业,牵涉到的绝大多数又是贫困户,高质量发展难成,如果低质量发展又限制的话,就严重影响到贫困户的收入,怎么脱贫?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谈何容易。

我最近两年在很多场合都讲了,未来的5年农产品的价格会大幅度下降,尤其是水果。为什么呢?因为扶贫地区大都在偏远山区,山区的生态条件优越,发展经济主要是种水果为主,由于大多数地方的气候环境基本相同,很多水果种植模式都可以大量的复制。如湖南的扶贫地区大都在湘西、怀化这样一些山区,整个湖南农产品品牌的区域发展没有一个统一的严格规划,到底哪一个区域生产什么品种,哪个区域不能生产什么品种,缺乏技术指导。像日本就是一村一品,每一个村只能种什么不能种什么,有明确的规定,就是防止同质竞争导致小农破产。

陆福兴:

应坚持乡村产业特色化发展底线,防范产业同质化风险。当前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自主性不足,特别是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较大,于是,很多乡村就在政府的推动下,发展和复制一些外地的产业,如果没有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和产业的科学布局,这样东村复制西村的做法,就会使乡村形成同质化的产业,特别是有些地方政府喜欢用几千亩、几万亩的产业规模来制造政绩,很容易造成产业规模的好大喜功而连片同质化,没有产业特色就没有产业竞争力,很容易在丰收年导致产品卖不出去或价格不好,致使农民丰产不增收,形成乡村产业同质化的风险。

王文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国家战略,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投入、引导、服务,但政府也很容易出现求快或好大喜功的冲动,忽视市场配置资源要素的决定性作用、农民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决定性力量,包办一切,运动式推进乡村振兴,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这类例子在以往的农村工作中并不鲜见。尤其是在引导资金向农村投入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忽视市场规律,喜欢大包大揽,如在推进农村两权抵押(住房财产权抵押和土地经营权的抵押)贷款中,由政府兜底担保,鼓励抵押贷款;在金融扶贫信贷中,政府全额贴息并承担风险,想办法让贫困户贷款。这实质上就是政府在为农民贷款,而且往往是规模较大的贷款。一旦在某个地方出现农产品滞销、自然灾害等问题,农民还不起贷款,则农民、政府、金融机构全部被“套牢”,形成区域性融资风险。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是政府、市场、农民多重力量的推动,但需要各司其职、各担其责,尤其是政府不能越位,这应该也是乡村振兴的一条底线。

陈文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必然需要政府的优先投入。如何投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要求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无论是落实中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常识,都应该以具有确定性的成熟型产业以及相应的企业和专业大户为金融贷款的申请门槛或资格,支持扩大高质量产业的发展,从而优化品种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形成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而在产业扶贫工作中,所体现的却主要是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将产业扶贫贷款金额纳入扶贫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却只有完成发放贷款的指标,缺乏任何贷款的门槛或资格的规定,使一些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偏低的产业、产品继续生产甚至扩大生产,严重偏离了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目标,无疑将导致金融风险,影响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转型升级进程。

根据调研发现,一些地方的产业扶贫只是为了套取财政补贴。比如有的获得养牛、养猪的扶贫补贴在通过验收以后,就卖掉甚至是借来的牛、借来的猪还给别人。种植农作物也是“只管种,不管收”,只需要在验收时拍照即可,后期农产品的产出、销售基本上就是一个纸上的数字。这个现象不仅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不能为贫困地区造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扶贫干部和贫困户“共谋”的腐败行为,更为财政投入带来了不小的风险。

同时,扶贫干部大多没有做过生意,只能硬着头皮把贷款发放下去了。不少地方的做法就是把贫困户的贷款投资到一个企业,贷款借据是贫困户签的,贫困户到投资的那个企业分红。贫困户很高兴,反正不用还钱,签字就签字。企业也很高兴,反正没有签字,不拿白不拿。问题是,这个贷款谁来偿还?基层干部反映,很多资金已经打了水漂,不少的企业、不少的产业(特别是农业)都已经垮了,还有不少的企业、不少的产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所以在这个层面,我就感觉到债务风险、金融风险不小。怎么防范?要怎么样进一步规范?最核心的还是如何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政府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一直没有很好地对接起来,不负责任的时候说这是市场行为,要乱作为的时候说这是发挥政府的作用。

我既反对全面由政府保护,缺乏市场导向的农业发展方式,造成农产品结构性过剩,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也反对放任市场对农业的控制,中国的农业和农民太弱势了,需要政府的全面的保护。美国那么强大的农业,政府对农业的市场保护那么大,日本政府对农业的市场保护更是全方位的。日本和美国是盟国,从社会到政府都坚决抵制对美国农业市场开放,而中国对美国农业开放的程度远远高于日本。

在市场风险下怎样建立保护小农的市场保护体系?我们应更多的是要向日本去学习。改革开放以前关注苏联多一些,改革开放以后关注美国又多一些,关注新加坡多一些,但关注日本的不多。同为东亚小农社会的日本,重农、保护小农一直是日本国家战略的一个基石。日本对农产品是垄断性经营,凡是经营农产品必须通过农协先向农民下订单。而且日本从社会到政府形成了保护本国的农产品的高度共识,即使国外的农产品价格再便宜,品质再好也不买你的。学习日本,就是要建立一个保护小农的市场体系。一方面提高农产品品质,一方面提高农产品价格。对于中国而言,耕地是稀缺资源,应该逐渐向生产特色高端农产品为主,低端产品逐渐以从耕地资源优势、大规模经营的农业强国进口为主。

(本文由中国乡村发现网根据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前沿对话|①坚守农产品数量保障底线补齐粮食安全短板

⊙前沿对话|②坚守农产品质量保障底线补齐食品安全短板

⊙前沿对话|③坚守城镇化底线补齐农民工市民化短板

⊙前沿对话|④坚守种业安全底线补齐特色种养体系与农业技术短板

⊙前沿对话|⑤坚守民族传统美德底线补齐文化与道德短板

⊙前沿对话|⑥坚守绿色发展底线补齐乡村生态环境短板

⊙陈文胜:敢问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何在?

⊙陈文胜:解码农业大国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陈文胜:农业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三大动力

⊙陈文胜: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经济发展的变迁

⊙陈文胜:揭开中国农业的真面目:是兴是衰?

⊙前沿问题对话|①春节返乡话题为什么热度不减?

⊙前沿问题对话|②如何观察中国乡村的社会变迁?

⊙前沿问题对话|③“反向过年”反映中国乡村社会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前沿问题对话|④国民经济下行背景下振兴乡村产业的路径是什么?

⊙前沿问题对话|⑤乡风文明建设如何处理移风易俗与尊重传统文化的关系?

⊙前沿问题对话|⑹如何在希望的田野上找回失落的故乡?

⊙光明日报圆桌对话:陈锡文、曹锦清、陈文胜论道乡村振兴

⊙陈文胜:释放改革红利推进农业现代化

⊙陈文胜:乡村振兴的资本、土地与制度逻辑

⊙陈文胜: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何以实现

⊙经济日报|陈文胜:推进三大变革实现乡村振兴

⊙陈文胜:中国迎来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

⊙陈文胜人民日报撰文: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陈文胜人民日报撰文:以“三治”完善乡村治理

⊙陈文胜:警惕压力型乡镇管理体制使乡村振兴陷入形式主义泥潭

⊙对话|小岗村与华西村的不同道路及其困境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