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一评|两年了,深圳让市民有了更多的幸福感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公布。两年来,深圳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先行示范区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47条创新举措获全国推广,综合改革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人民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更应该坚持人民至上,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过去,民生问题一直是制约深圳发展的短板,尤其是教育、医疗、住房这“三座大山”。那么,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这些民生问题改善了吗?

先说教育。2019年,深圳10个区有9个区发布学位预警,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学位缺口超过7万个,学位竞争异常激烈。

为了推进“学有优教”,深圳两年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7.4万个、增量创历史新高。到2021年,深圳义务教育学位虽然仍有不小的缺口,但形势已经扭转。

在高中学位方面,深圳2019年公办高中计划招生3.5万人,2021年公办高中计划招生46278人,招生人数两年增长了32%以上。

此外,深圳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和联盟式发展新模式,建成28个中小学教育集团,包括深中、深高、深外、深实验、红岭教育集团、荔园教育集团、翠园教育集团、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螺岭教育集团、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宝安中学(集团)、龙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百外教育集团等,让更多孩子有机会入读名校。

深圳还推出中小学免费课后延时服务,705所义务教育学校提供午餐午休服务,为没时间接送孩子、无力辅导作业的家长减轻负担。

这些创新举措,为深圳补足了教育短板,实实在在增加了家长的幸福感。

在医疗方面,深圳2019年共有医院144家,其中三甲医院18家,床位5.13万个,卫技人员10.28万人,其中医生40135人,护士44273人。深圳医疗资源不足一直为人诟病,所幸“十三五”期间,深圳累计投资超过1500亿元,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大幅增加,完成33家医疗卫生机构新改扩建工程,新增三级医院23家、社康机构125家,基本实现大病不出深圳。

“十四五”开局之年,深圳半年多的时间增加了5家三甲医院,增势迅猛。到2025年,深圳预计还将增加7家三甲医院,全市床位总数达到8.29万张,医生总数达到5.5万人,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医疗中心城市、全球影响力卓著的健康城市,市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

在住房方面,深圳学习“新加坡模式”,加快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近两年累计建设筹集公共住房21.7万套。坚持“房住不炒”,持续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率先建立二手房成交参考价发布机制,加大商品房和租赁住房供应,推进“租售并举”,探索租售同权,打造“住有宜居”民生幸福标杆。

两年来,深圳不断增加教育、医疗投入,创新不断、力度空前。其中,《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两融合、一协同”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集团化办学、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模式等创新举措获全国推广。深圳不断加码楼市调控,首创二手房调控深圳模式,效果突出,具有全国示范意义。

另一方面,深圳交通、治安、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让深圳城市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以交通建设为例,过去两年,深圳开通了8条地铁线路,地铁运营总里程超过400公里,大大方便了居民出行。深圳人平均通勤时间36分钟,是一线城市中最有“交通幸福感”的。未来,深圳规划建设1000公里地铁、1000公里轻轨和城际铁路、1000公里高快速路,要与周边城市构建半小时交通圈。届时,将会有更多深圳人生活在东莞、惠州,深圳人将住上更大更便宜的房子,交通出行也更方便,老人养老、孩子上学都将有更多的选择。

要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关键还在于把更多改革红利转化为市民的收入,让市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据报道,2020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49万元。预计到2025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超过9万元。

幸福感因人而异,两千多万深圳人,每个人生活过得好不好,自己最有发言权。而深圳要做的,唯有永葆 " 闯 " 的精神、" 创 " 的劲头、" 干 " 的作风,持续聚焦“民生七有”目标,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解决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幸福标杆。

奥一新闻评论员 蒋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