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还是要交给市场。
文/杨林 张嫣 高小倩
Uber正在加速IPO进程,而其估值也在跟着飙升。
日前,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全球最大打车应用Uber可能明年初首次公开募股(IPO),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两家华尔街投行对它的估值预期高达1200亿美元。随后,《金融时报》也指出,Uber将在未来六个月IPO,上述所提及的两家投行是主承销商,而对它的目标估值将超过1000亿美元。
在屏幕上使用超级徽标的智能手机在沙发上拍摄的女人
Uber正在从负面不断的泥潭中努力爬上岸,新上任的CEO Dara Khosrowshahi招来了空缺3年的CFO,并明确了上市和盈利时间表——明年下半年IPO、三年内实现盈利。从如今密集的报道来看,Uber的上市计划有所提速,而超千亿美元的IPO估值体量,也足以创造资本圈神话。
要知道,去年12月底,软银、腾讯等财团收购Uber部分股权时,后者的估值只剩480亿美元;上个月,Uber从丰田筹得5亿美元,当时的估值为760亿美元;而上市之时,这一数字可能提升至1000亿美元,甚至是1200亿美元。
在出行领域,估值最高的独角兽,当属Google旗下的无人驾驶公司Waymo——1750亿美元。而在同类的打车公司中,与Uber互相持股的滴滴估值有550亿美元,Uber在美国的竞争对手Lyft估值为151亿美元。
不过,1200亿美元的估值是两个月前Uber融资中估值的两倍,这也意味着Uber目前的估值超过了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和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总市值。
对于这么高的估值,外界充满着好奇。如果拆解的话,主营的网约车业务,以及延展出来的无人驾驶、滑板车、共享单车、外卖、直升机等业务,都在不断讲着新故事。但真正走进资本市场时,Uber超千亿的估值是否能经得起推敲,是否会面临小米式的腰斩,以及是否能如期扭亏为盈?
还值得思考的是,Uber等网约车公司狂揽巨额资金并登陆资本市场后,接下来等待它们的挑战又是什么?
1200亿美金估值可能是怎么算出来的?
虽然还没有看到Uber具体的招股书,不过有网约车领域分析人士认为,Uber在过去几年投资并购或者在内部占股的一些出行领域大公司,显然在1200亿美金的估值中贡献了不少“力量”。与Uber相互持股、互为股东的滴滴已经有近600亿美金的估值;被Uber持有27.5%股份的东南亚打车平台Grab目前的估值也超过了100亿美金;另外,还有接受了Uber投资的美国共享单车平台Lime、Jump Bikes,也都估值不菲。
虽然从2016年开始,Uber已经先后从中国大陆、俄罗斯和新加坡等市场退出,但是在当地主要的出行平台依旧拥有或多或少的股份,所以这些国家依旧可以划分到Uber的生意大盘中。
过去的两年,Uber的营收做的还不错。就在今年9月,滴滴承认上半年共亏损40亿人民币的时候,Uber反而传来好消息。根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披露,2018一季度Uber实现了24.56亿美元的盈利。尽管二季度又亏了8.91亿美元,但综合下来Uber在2018年上半年共盈利了15.65亿美元。
这可能是因为,和滴滴相对单纯的商业模式不同,Uber在出行领域一直处于多元化扩张,无论是老业务还是创新型业务,一直主打的模式在于,要有极高的想象空间。作为全球覆盖最广的网约车公司,Uber切入的一直都是高频、刚需、能够快速起量的生意,GMV极高。
Uber在今年7月曾宣布,至今年6月底,司机已完成100亿次行程。36氪了解到,Uber在全球范围内的单量未必有滴滴高,但是其优势在于有着较高的客单价。一名Uber前员工称,公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平均客单价一直都在20到30美元之间,而滴滴在中国的均单价则是这个区间值的人民币,换算后会发现这中间就有了明显的的差距。
Uber另一个主营业务外卖(Uber Eats)也是相对比较高频的生意,去年年底,Uber Eats驻伦敦总经理杜桑-瓦坦尼曾透露,Uber Eats在欧洲19个城市的规模已经超过了Uber打车业务的规模,这项业务是全球增长最快的食品外卖服务之一。而上述Uber前员工称,Uber Eats每天在全球已经有上千万的单量,并且同样有着较高的客单价,在去年,外卖服务营收超过了30亿美金。
另外,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网约车+外卖业务,近年来在墨西哥等拉美地区以及印度等人口密集的国家增速很快,而且在当地没有非常强大的竞争对手。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Uber也在不断寻找业务增长点,并借此提高估值。目前Uber大的创新型业务包括自动驾驶、共享单车、滑板车以及直升飞机,“新业务也都还比较有想象力,而且Uber在出行领域的技术能力和经验,在全球范围内都首屈一指,这些都很值钱”。
换句话说,这家成立于2009年的科技公司,在过去的几年中把全球出行行业极大冲击了一把,“可能也就只有摩托罗拉、微软和苹果这样的老牌硅谷企业曾对一个领域达到过如此大的冲击力”,上述前员工称,“所以Uber有着比较高的估值并不意外”。
但是它到底值这么多钱吗?
但是,即便Uber毫无疑问是一家成功的公司,但是它真的值这个价钱吗?
照比上个月760亿美金的估值,Uber这次的1200亿美金确实有一个跨越式的涨幅。这也引来了专业人士质疑,一家美元基金分析师表示疑惑,“照理来说不应该,这种融资这么密集的公司估值是比较连续的。这个跨度太大了。”
“其实一般公司会给业绩指引,投行再了解也没有公司自己了解未来的业绩动向的。高盛的业务能力非常强,只要路演的时候能给机构卖出去这个价钱,就可以这个价格IPO,不过投资机构也不傻,他们应该会给出一个他们觉得合理的区间吧。”上述美元基金分析师称。
事实上,1200亿美金的估值,确实存在投资人在刻意推高的可能。根据鲸准等第三方数据显示,从成立至今,Uber及其海外业务已经完成超过15次共计100亿美金以上的融资,机构股东高达数十位。各个股东之间利益捆绑严重,如果不把估值抬高,可能就意味着没有收益。
但是,最近一年多来,Uber的发展进程并不“消停”,负面消息不断,官司缠身、创始人离开,在海外很多地区的业务也在被竞争对手不断蚕食。
Uber仍处在巨额亏损中,第二季度亏损达到6.59亿美元。另外,在美国市场,Uber还有Lyft竞争,10月17日,据《金融时报》报道,Lyft打算最早在明年3、4月进行IPO。另据《华尔街日报》消息,Lyft的最新估值为151亿美元。
造成两家公司估值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Uber的业务更多,触手更长。但是Uber的非主营性业务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能否支撑起这么高的估值,其实还有待观察。
例如无人驾驶业务,多位分析人士告诉36氪,之所以给出1200亿美金的估值,一部分也是在赌Uber的无人驾驶能做出实质性进展。不过,本寄于厚望的自动驾驶,则成为了Uber未来发展里最不确定的因素。技术不过硬、事故发生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以及过往的持续“烧钱”则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Uber。
此前Uber已经关闭了亚利桑那州等多地的无人车测试项目,300多名测试车辆的司机全部被解雇。此后,Uber再度宣布关闭自动驾驶卡车项目,全力开发自动驾驶轿车。在8月,负责无人车人工智能的高管甚至已经离职并投奔竞争对手Lyft。
对于Uber“技术不过关”的信息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层出不穷。2017年时,Uber增加了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里程,但是“每两次人工干预之间行驶的平均里程数”这一指标并未改善。
“人工干预”指的是车内司机必须手动接管驾驶的情况,对于自动驾驶汽车而言,这一是衡量实际运行性能的重要指标。根据Uber的内部文件,从3月1日到3月8日,总共有43辆路测汽车,然而几乎每行驶0.8英里,就需要辅助司机接手一次。即使是与谷歌旗下的Waymo在技术积累上有一段距离的百度,在自动驾驶测试的表现也优于Uber。
更重要的是Uber自动驾驶项目的烧钱。据 The Information 于今年7月的报道,在过去的 18 个月里,Uber 的自动驾驶汽车项目每季度亏损 1.25-2 亿美金,约占当季度总亏损的 15%-30%。此外,有知情人士称,Uber 每天在硬件方面烧掉的成本就高达 100 万-200 万美元的现金,这些花费主要用在高昂的自动驾驶测试的汽车和传感器上。
包括硬件、人力、计算、数据存储成本在内,过去3年,Uber 在无人驾驶汽车项目上已经投入了至少 20 亿美金。但与其他诸多明星自动驾驶项目一样,Uber也还没有找到技术变现的路径。
另外,包括直升机和滑板车等创新型业务如果想在短时间内落地,也需要极大的资金支持,乃至政策允许,这些都成为Uber能否支撑起如此大估值的风险因素。
还有哪些风险会让它“掉价”?
一个显著的趋势是,在全球范围内,网约车公司已经成为近几年获得融资最多的领域之一,其中的主要公司在加码几轮融资后,不约而同地会迎来上市潮。不止是Uber,它的竞争对手Lyft、Go-Jek等都在近期将IPO计划提上日程,而它在中国的老对头滴滴,也早就在探索上市的可能性。
Uber创始人TK(Travis Kalanick)曾在2016年接受采访时说过,公司并不急着上市,因为最近几年绝非Uber上市的最好时机。那么Uber之所以提前上市,其中一个原因业务是担忧再晚一点,市场会冷却,甚至撑不起比较高的估值,某种程度上说,这意味着Uber对自己的业务体量并没有那么大的自信。
而且,如果在竞争对手上市之前急着IPO,也有可能面临被做空的风险。此前,就有国内网约车分析人士称,滴滴如果选择美股上市,有很大几率是在Uber之后,为了避免被做空的可能性,“不过软银同时是滴滴和Uber的主要股东,就看孙正义能不能允许自己投资的公司这么做了”。
一位来自出行领域基金的分析师向36氪表示担忧,认为Uber1200亿美金的估值有被腰斩的可能。“Uber、滴滴的估值有虚高的成分,前者做自动驾驶、直升机、外卖等业务,某种程度上来说,依旧还是在讲故事。”
上述分析师还认为,Uber的创始人TK是一个trouble maker (麻烦制造者),曾经给这家公司在出行市场上带来了不小的风险,一些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所以二级市场未必会为这么高的估值“买单”。
另外,IPO掩盖不了Uber巨额亏损的现实,所以可预见的是上市之后,这家公司会加紧变现的步伐。而这个过程中会带来什么具体的改变,例如长久无法盈利的业务是否会收缩,创新业务以及海外市场的扩张,依旧还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所以,Uber能否如愿以1200亿美金估值成功上市,可能并不取决于承销商,也并非几家投行能够决定,最终还是取决于市场。而种种现实都暗示着,Uber得偿所愿的道路,并没有那么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