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孙春燕) 老字号,一块招牌,一段传奇。“老”是它的味道,也是它的沉淀,是它延续的根基。
可著名老字号狗不理却栽在了“老”上,上月初,狗不理北京王府井店因一番“顾客打差评就报警”的迷之操作,引发外界的热议,继而引发业界关于“老字号”还能“卖老”到何时的思考。
导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有30多个厦门老字号在时代的洪流中消失不见,即便是名列厦门认定授牌112家的“厦门老字号”,依然有不少面临经营困局,未来并非坦途一片。
叹息 30多个厦门老字号消失
传承多年的老字号,正面临考验!来自商务部的信息显示,在现存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中,仅10%的企业蓬勃发展,40%的老字号勉强实现盈亏平衡,而近一半都是持续亏损状态。
事实上,除了部分老字号盈利状况堪忧,另有不少老字号已经为时代的洪流所淘汰。
商务部发布的一项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时,中华老字号企业约有16000多家,但目前依然存在的仅仅1128家,存活率不足10%。
正和的六味地黄丸、怀德居的儿童惊风散、留春阁的燕窝、同英布店的绸缎……这些曾经在厦门市场有口皆碑的老字号,现在已经鲜有人知了。“正和配制的六味地黄丸相当有名气,曾经远销东南亚一带。”厦门知名文史专家洪卜仁感叹,这家有300多年历史的厦门制药老字号,经过建国初的公私合营之后,品牌就逐渐失传了。
另一家制药名店是怀德居,其配制的小孩服用惊风散,几乎是父母的最佳帮手,而晕船药,则是厦门人乘船出海的必备品之一。
老字号庆兰,1892年由诏安人邓央仔夫妇创立,最早在桥巷头摆摊做饼,后在西门磁街开办“庆兰斋”。因其内润外酥的精致口感,“庆兰”馅饼风靡厦门,驰名港澳、新加坡、菲律宾等地。但此后“庆兰”并没有持续高速发展,反而是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直到今年才又有“庆兰”面包面世。
据洪卜仁初步统计,那些已经在市面消失但有较为详细资料可整理的厦门老字号,目前仅他掌握的就有30多家。
保护 厦门评定老字号112家
如何保护和传承好老字号?厦门相关部门一直在探索。2015年2月,厦门文史专家朱奖怀等10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立法保护“厦门老字号”的议案。2017年,厦门又出台了《厦门老字号保护发展办法》,成为国内率先尝试依法认定核定、保护和发展老字号的城市。
前后历时近五年时间,“厦门老字号”走过了立法、首次依法认定核定等历程,形成了“厦门样本”,为老字号品牌定制了“护身符”。昨日,导报记者从厦门市商务局获悉,好清香、黄则和、古龙、阿吉仔等112个商号已获授牌为首批“厦门老字号”。
首批“厦门老字号”商号涵盖酒店餐饮、医药保健、日用百货、交运建筑等12类领域,不仅有黄则和、好清香、海堤茶叶等“意料之中”的品牌,还有中燃、鼎炉中药、旷野茗、东顺等“生面孔”,甚至还包括了厦门航空、厦门港务、奥佳华等品牌。
荣获“厦门老字号”的商号,在政策、规划、补贴资助、旅游、展示、人才等方面,均可获得特殊保护及鼓励;在商品包装、装潢、说明书、交易文书、广告宣传等中使用“厦门老字号”的字样或者标志;擅用或者傍用“厦门老字号”的,最高可处1万元罚款。
思考 不能“卖老”怎么办?
有了政府的“尚方宝剑”,老字号就“衣食无忧”了吗?并不然。
阿里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王锐教授于2018年共同完成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指数》显示,经过对阿里平台上100多家老字号企业的调研发现,大部分老字号企业都存在创新发展的障碍,产品创新动力不足、组织架构陈旧、人力资本匮乏成为阻碍老字号进一步发展的三大障碍。
事实证明,老字号“卖老”的空间并不大,只有不断创新才是王道。
比如今年疫情,令餐饮业受到首当其冲的打击,厦门味友、临家等系列老字号就选择拥抱互联网,玩直播、卖半成品,不仅减少了损失,还让老品牌换发出新光彩。
味友复工后立即上线饿了么,靠外卖撑起一片天;黄则和推出了面向上班族白领研发的套餐“佛跳墙+红烧肉粽”、“鱼丸汤+海蛎煎”,线上销售也很受欢迎;临家闽南菜今年也第一次登陆外卖平台,前期四家门店率先试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美团发布的《中国餐饮报告2019》显示,目前“90后”消费者占比已超过50%。有业者指出,新一代年轻人主导着市场,热衷于通过互联网寻找消费目标,老字号主动拥抱数字化或是抓住年轻消费者的最佳捷径。
上海市商委指导的一份《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指数》也显示,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浪潮下,涌现了一批积极转型的老字号品牌,借助新技术和平台,在产品、营销、渠道甚至组织架构上不断创新,以新零售为路途,焕发新活力,开辟新市场,并用实践为更多老字号品牌发展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