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敢看的体检报告,到底藏了什么危险
转载自公众号浪潮工作室
前一阵子,“90后不敢看体检报告”的话题上了热搜。相比起账单,年轻人更不敢面对的是自己的体检报告。
这并不是矫情,而是实实在在的风险。《2019上海白领健康指数报告》显示,98.75%的人会在体检中查出异常,比非法贷款还容易暴雷。
再年少轻狂的人,翻开体检报告的那时候也是怂的。平时熬起夜一个比一个猛、加起班一个比一个拼的人,到了体检出结果的时候,都像等待月考成绩的高中生。
试想想看,打开体检报告,扑面而来的是胆结石、肾囊肿、甘油三脂高、脂肪肝、前列腺肥大、血压偏高、尿酸高、肝血管瘤、腰椎间盘突出、甲状腺结节、颈椎病,这可比装神弄鬼的恐怖片恐怖多了。
更多的危险,都隐藏在你的这份体检报告单里。体检单上令人头大的项目和数据,到底在警告你哪些健康风险?
心血管病找上了年轻人
看到体检单上超标的血压血脂,你才知道自己一直离心血管病不远,却有病而不自知。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人群的疾病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1]。
2017年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表明,心血管疾病是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2]。
高油高盐高糖的饮食,也是心血管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然而,有自知之明的人却不多。2018年西安交通大学发表的研究显示,在一万多位受访的中国成年人中,高血压的实际患病率达到了28.8%,但只有15.7%的人知道自己血压有问题[3]。
虽然高血压常被视作老年病,但残酷的现实是,年轻人的高血压患病率正不断上升[4]。
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而这种压力,80年代来就被公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4]。
2016年4月27日,北京,凌晨时分结束工作员工在办公室行军床上睡觉
2017年发表的一项湖北地区的调查还发现,就职业来说,劳心不劳力白领的高血压患病率比起蓝领工人要高得多[4]。
同样被年轻人忽视的还有高血糖。2013年的全国调查显示,成年人的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10.9%,然而知晓率只有不到四成,年轻人的知晓率甚至比老年人更低[6]。
另外,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也在持续壮大。2015年时,我们已经有3.16亿烟民,中国男性的吸烟率已经超过了一半,烟民们平均居然一天要抽15根烟还多[5]。
如果你爱抽烟,除了关注体检单上肺相关的指标,更要关注你的心血管。
慢性肾病,高尿酸血症、高胆固醇血症,这些问题也都与心血管疾病息息相关,心血管病,只是一个开始[2]。
悬在每个人头上的猝死风险
心血管病最可怕的一点,就是它会突然夺走人的生命。
2009年阜外医院牵头的一项覆盖了国内四个代表性城市的大样本调查发现,中国人群的年度心源性猝死率,每10万人中就有41.8例[6]。
这个数字虽然比老牌西方国家要低,但却是同期日本、韩国、新加坡的两倍以上[7]。
年轻人也不能逃脱猝死的威胁,2016年中山大学发表的一项研究则显示,在该校法医中心尸检的一千多宗心源性猝死病例中,主要的受害者是中青年男性[8]。
2011年6月15日,西安市一男子猝死在上班路上
在每个奉行加班文化的职场,都流传着关于猝死的都市传说,而它也正逐渐威胁着全世界年轻人的生命。在新的一年里,每一万人中大约有4个人会猝死,你所在的城市有多少人?
要预测猝死是非常困难的,而从发病到死亡往往不到一个小时,你永远不会知道在你身边行色匆匆走过的那位上班族,会不会就是下一个牺牲品。
男生更要注意,目前国内猝死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例约为5:1,这可能与男性的工作压力、家庭压力、长期精神紧张及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9]。
2013年11月3日,北京地铁。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加班晚回家已成常态,增加猝死风险
想要预防猝死,只能采用最简单最笨的方法。
重视常规体检,可以在早期发现血压升高等等问题。已经有这些风险的人,则要避免喝酒和剧烈的情绪变化,一旦感觉到身体不适,一定要及时求医[9]。
幽门螺杆菌感染
拿到体检单,发现自己的血项肝功能都正常,你可能松了一口气,完全想不到体检单上还有一个小小的角落,隐藏着致命的危险。
中国人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超过了55%。这是一种能在胃部生存、能够通过唾沫传播的致病菌,是导致消化溃疡以及胃癌的主要病因[10]。
2016年1月12日,意大利,科学家从一具5300年历史的木乃伊身上检测到幽门螺旋杆菌的痕迹
2012年,中国超过六成的新发胃癌病例要归咎于幽门螺杆菌感染[11]。绝大多数感染者并不表现出症状来,所以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感染,更不会无端端跑去检查,发现就晚了。
别以为年轻就没事。从2006年到2013年,中国的胃癌死亡率增加了8.2%;但其实30岁以上组别的患病率是下降的,唯有0~29岁年龄组的胃癌死亡率增加了16.2%[12]。
今年年初上海交大发表的一篇论文也认为,即使是让毫无症状的人去做幽门螺杆菌的筛查,长远地说也是划算的,及时发现治疗消化疾病,这是替你以后能够省钱[13]。
年轻人确实是需要养生养胃了,可是如果幽门螺杆菌一直赖在那里,怎么看都更像是在养蛊。
虽然粥很好喝,但并不养胃
好消息是,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并不复杂,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标准三联疗法的治愈率已经降到了80%以下[14],但治疗方案可以调整,相比之下,幽门螺杆菌还是比乙肝、结核好治多了。
久坐带来的颈背腰痛
如果体检单显示你的五脏六腑都状态良好,你还是不能就此放松。天天坐办公室,赶紧看看自己的腰椎颈椎怎么样吧。
2009年,研究人员在广州调查了两千多位10~18岁的学生儿童,发现这些花骨朵们腰背痛的患病率已经高达29.1%[15]。
大部分学生就是这样从小学坐到高三
腰背痛是成年人中的常见病,而青少年时代的腰背痛很有可能延续到成年,并常常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恶化。十年过去了,从小低头伏案的90后的颈肩腰背,估计已经磨合的快废了。
肌肉紧张劳损、韧带扭伤等非特异性因素带来的颈背腰痛,是极为常见的疾病,也是全球范围内致残的主要原因。学生、办公室上班族的发病率很高,主要是因为长时间维持着不正确的姿势[16]。
2015年,浙江一项针对平均年龄29岁白领人士的调查显示,有颈痛或腰背痛问题的人分别都在八成左右。
工作时间过长、或是电脑屏幕没有摆放在正前方的合适高度,都是颈背腰痛的危险因素。另外,冷刺激也是公认能导致肌肉骨骼系统疼痛的危险因素,所以办公室温度最好不要调得太低[17]。
上班族几乎就是这样,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 unsplash
在颈背痛的广大人群中,少数人可以在体检中查出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明确的病因。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要立即手术:大多数腰背痛都可以通过镇痛药、多锻炼活动来改善控制。
85%以上的椎间盘突出患者可以在6周内自行恢复,除非症状持续加重恶化,否则一般保守治疗就可以了[17]。
可怕的肿瘤
在体检时,最吓人的结果莫过于存在于各处器官的结节和肿物,医生告诉你肿瘤标记物偏高,估计你会当场吓晕。
别说,体检的时候查出这些还是很常见的。2018年发表的一项针对华北地区的调查显示,在七千多位受试者中,肺结节的发病率达到了26.32%[18]。
不过你不用怕,肺结节固然有可能是早期肺癌,但在40岁以下人群中,这个概率低于3%,只有当患者年龄大于60岁时,恶性肿瘤的概率才会超过一半[18]。
2017年11月2日,太原,一位患癌女孩仍然备战高考。虽然很多人觉得自己离癌症很远,但是很多癌症确实有年轻化的趋势
另一种经常查出来的病,是甲状腺结节。
2016年,浙江省的调查显示,在18~44岁人群中,甲状腺结节的查出率达到了接近五分之一[19]。好消息是,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大多数人只需要定期随访观察,不需要立即做手术。
2015年12月8日,泰安市中心医院甲状腺外科的一台手术,大部分甲状腺结节不需要手术,但还是要注意危险
然而比较特别的是,甲状腺结节和肺部结节截然相反,对前者来说,越年轻,越危险。
甲状腺结节在成人中的恶性几率大概只有10~14%,而未成年人中的恶变率几乎翻了一倍[20]。
湖北省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对于甲状腺结节患者来说,“小于40岁”是最终检验为恶性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21]。查出了甲状腺结节,你要更小心一点。
不过更要小心的是你的肝。中国是肝癌大国,长久以来,乙肝病毒的感染一直被视作肝癌发生的主要原因。
然而,虽然中国依靠乙肝疫苗的接种,实现了对新生人口乙肝感染的有效控制,但是肝癌的发病率只在2000~2011年下降了一下,如今又回到了增长的状态[23]。
2014年11月10日,深圳,封口的乙肝疫苗。中国乙肝疫苗进展显著,但是肝癌的另一个因素,非酒精性脂肪肝却在加剧肝癌的祸害
这意味着,可能有乙肝以外的肝病在悄悄推动肝癌的发生。
在西方国家,非酒精性的脂肪肝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它在中国的发病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飙升。近十年间从18%跳跃到了29%,已经超过了西方国家的平均患病率(25.2%)[22],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十几年里,还将继续迅猛地增长下去[23]。
其实这并不让人意外: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几个重要危险因素,包括肥胖、含糖饮料和睡眠不足等,都是很难戒掉的肥宅快乐元素[24]。
少吃零食多睡觉,佛系生活或许才是社畜保命的关键。
本文文献及科学性已经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学研究生何一白审核
参考文献:
[1]Zhang, S.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Europace 2015, 17, ii14–ii18,
[2] 陈伟伟; 高润霖; 刘力生; 朱曼璐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概要. 中国循环杂志 2018, 33, 1–8,
[3]Su, M.; Si, Y.; Zhou, Z.; Shen, C.; Dong, W.; Fan, X.; Wang, X.; Wei, X. Comparing the income-related inequity of tested prevalence and self-reported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Int. J. Equity Health 2018, 17, 1–12, doi:10.1186/s12939-018-0796-
[4] Liu, X.; Xiang, Z.; Shi, X.; Schenck, H.; Yi, X.; Ni, R.; Liu, C. The Risk Factors of High Blood Pressure among Young Adults in the Tujia-Nationality Settlement of China. Biomed Res. Int. 2017, 2017, 8–13,
[5] Landsbergis, P. A.; Diez-Roux, A. V; Fujishiro, K.; Baron, S.; Kaufman, J. D.; Meyer, J. D.; Koutsouras, G.; Shimbo, D.; Shrager, S.; Hinckley Stukovsky, K.; Szklo, M.; Landsbergis, P. Job strain, occupational category, and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 HHS Public Access. J Occup Env. Med 2015, 57, 1178–1184,
[6]Hua, W.; Zhang, L. F.; Wu, Y. F.; Liu, X. Q.; Guo, D. S.; Zhou, H. L.; Gou, Z. P.; Zhao, L. C.; Niu, H. X.; Chen, K. P.; Mai, J. Z.; Chu, L. N.; Zhang, S.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 Analysis of 4 Regional Populations. J. Am. Coll. Cardiol. 2009, 54, 1110–1118,
[7]Wong, C. X.; Brown, A.; Lau, D. H.; Chugh, S. S.; Albert, C. M.; Kalman, J. M.; Sanders, P. Epidemiology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Global and Regional Perspectives. Hear. Lung Circ. 2019, 28, 6–14
[8]Wu, Q.; Zhang, L.; Zheng, J.; Zhao, Q.; Wu, Y.; Yin, K.; Huang, L.; Tang, S.; Cheng, J. Forensic pathological study of 1656 cases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Southern China. Med. (United States) 2016, 95, 1–8
[9]Ding, Z.; Yang, M.; Wang, Y.; Wu, S.; Qiu, X.; Liu, Q.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769 cases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from 2006 to 2015: a forensic experience in China. Forensic Sci. Med. Pathol. 2017, 13, 336–341
[10] Hooi, J. K. Y.; Lai, W. Y.; Ng, W. K.; Suen, M. M. Y.; Underwood, F. E.; Tanyingoh, D.; Malfertheiner, P.; Graham, D. Y.; Wong, V. W. S.; Wu, J. C. Y.; Chan, F. K. L.; Sung, J. J. Y.; Kaplan, G. G.; Ng, S. C. Global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Gastroenterology 2017, 153, 420–429, doi:10.1053/j.gastro.2017.04.022.
[11]Huang, H.; Hu, X. F.; Zhao, F. H.; Garland, S. M.; Bhatla, N.; Qiao, Y. L. Estimation of cancer burden attributable to infection in Asia. J. Epidemiol. 2015, 25, 626–638
[12]YIN, J. I. E.; SONG, J.-N.; BAI, Z.-G.; CAI, J. U. N.; ZHANG, J. U. N.; ZHENG, Z. H. I.; WU, H.-W.; YE, P.-P.; GAO, X. I. N.; ZHANG, Z.-T. Gastric Cancer Mortality Trends in China (2006-2013) Reveal Increasing Mortality in Young Subjects. Anticancer Res. 2017, 37, 4671–4679.
[13]Chen, Q.; Liang, X.; Long, X.; Yu, L.; Liu, W.; Lu, H.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screen-and-treat strategy in asymptomatic Chinese for preventing Helicobacter pylori-associated diseases. Helicobacter 2019, 24, 1–13
[14]Xie, C.; Lu, N. H. Review: Clinical 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hina. Helicobacter 2015, 20, 1–10
[15]Yao, W.; Mai, X.; Luo, C.; Ai, F.; Chen, Q.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of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among 2083 schoolchildren in China. Spine (Phila. Pa. 1976). 2011, 36, 1885–1890
[16]Ye, S.; Jing, Q.; Wei, C.; Lu, J. Risk factors of non-specific neck pain and low back pain in computer-using office work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J Open 2017, 7, 9–11
[17]Rubin, M.; Neurologist, A. 椎间盘髓核突出. In 默沙东诊疗手册; 2019; pp. 1–3.
[18]He, Y. T.; Zhang, Y. C.; Shi, G. F.; Wang, Q.; Xu, Q.; Liang, D.; Du, Y.; Li, D. J.; Jin, J.; Shan, B. E. Risk factors for pulmonary nodules in north Chin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ung Cancer 2018, 120, 122–129
[19]Gu, F.; Ding, G.; Lou, X.; Wang, X.; Mo, Z.; Zhu, W.; Zhou, J.; Mao, G. Incidence of thyroid diseases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after 15 years of salt iodization. J. Trace Elem. Med. Biol. 2016, 36, 57–64
[20]Osipoff, J. N.; Wilson, T. A. Consultation with the Specialist: Thyroid Nodules. Pediatr. Rev. 2012, 33, 75–82
[21]Huan, Q.; Wang, K.; Lou, F.; Zhang, L.; Huang, Q. X.; Han, Y. F.; Sun, H. C.; Zhu, L.; Lin, P.; Song, J.; Liu, F. Q.; Wang, Q.; Hou, W. K.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yroid nodules and risk factors for malignant nodules: A retrospective study from 6 304 surgical cases. Chin. Med. J. (Engl). 2014, 127, 2286–2292
[22]Zhou, F.; Zhou, J.; Wang, W.; Zhang, X.; Ji, Y.; Zhang, P.; She, Z.; Zhu, L.; Cai, J.; Li, H. Unexpected Rapid Increase in the Burden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China From 2008 to 2018: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Hepatology 2019, 70, 1119–1133,
[23]Estes, C.; Anstee, Q. M.; Arias-Loste, M. T.; Bantel, H.; Bellentani, S.; Caballeria, J.; Colombo, M.; Craxi, A.; Crespo, J.; Day, C. P.; Eguchi, Y.; Geier, A.; Kondili, L. A.; Kroy, D. C.; Lazarus, J. V.; Loomba, R.; Manns, M. P.; Marchesini, G.; Nakajima, A.; Negro, F.; Petta, S.; Ratziu, V.; Romero-Gomez, M.; Sanyal, A.; Schattenberg, J. M.; Tacke, F.; Tanaka, J.; Trautwein, C.; Wei, L.; Zeuzem, S.; Razavi, H. Modeling NAFLD disease burden in China, France, Germany, Italy, Japan, Spain, United Kingdom, and United States for the period 2016–2030. J. Hepatol. 2018, 69, 896–904
[24] Perumpail, B. J.; Khan, M. A.; Yoo, E. R.; Cholankeril, G.; Kim, D.; Ahmed, A. Clinical epidemiology and disease burden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7, 23, 8263–827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