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海底捞能挺得住吗

“海底捞,你学不会。”

曾是一句风靡中国创业圈的名言,也承载着一段中国餐饮界的传奇。

但一场铺天盖地的疫情让创始人张勇跌落新加坡首富宝座,海底捞推出破天荒65折优惠,一天亏损8000万,菜品涨价遭遇全网骂声……这一切,让我们在薅海底捞羊毛之余,不禁要问:

海底捞能挺得住吗?

01

张勇:屌丝逆袭

张勇出生在誉有“天府雄州”的四川简阳,这里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龙泉山东麓。

家中一共六口人,父亲在镇上国营拖拉机厂当厨师,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张勇是家中长子,下面有两个弟弟,家里还有一位年迈的奶奶,全家与五户人家共住在一家大杂院。

不过,并不像书中从小自带光环的主角一样, 20岁之前的张勇,身上没有一丝励志富豪的痕迹,从小学习成绩很差,在年段中居于末位。

初中毕业后,张勇没能升入高中,进入简阳空分技校,一所可以分配工作的学校,学习电焊技术。

在这,他认识了后来一起创立海底捞的同学施永宏。

张勇并不喜欢电焊。学习期间,他把学校发的各种专业资料送给同学。自己除了读课外书和看报,只剩逃课了。

18岁毕业后张勇被分配到父亲所在的国营拖拉机厂,做一名电焊工。由于在学校没有用心学技术,他对电焊知识一点都不了解,整天游手好闲,成了厂里一名整日无所事事,不务正业的青年。

让父母唯一欣慰的是,张勇虽然不算个听话的孩子,但他从不惹事,不给家里添麻烦。

张勇很爱读书,各种言情、武侠小说、尼采、孟德斯鸠、泰戈尔等西方哲学家的书籍如数家珍,甚至还看完了《仲夏夜之梦》《亨利四世》这样的书。80年代受改革开放影响,报纸上经常刊登的自由主义思想浪潮文章成了张勇每天的必修课。

喜爱阅读、博览群书让他逐渐成为伙伴中的领头人物。即便长大后他也总说:从小时候开始,别人总是会听我的。

同时,从小物质极度缺乏,贫穷的生活状况,在张勇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他暗自发誓要用双手去改变命运,依靠勤奋去创造梦想,这是张勇人生中一直信奉的价值理念。

02

海底捞是怎样炼成的?

在经历了几次“走捷径”的创业失败后,张勇决定正正规规开家火锅店,就在他为取名而烦恼时,一旁打麻将的女友舒萍,正好和了把“海底捞”,于是一家具有传奇色彩的火锅店诞生了······

最开始,海底捞有四个合伙人,分别是张勇和女友舒萍、技校同学施永宏和女友李海燕,四人各占四分之一的股份。

1994年3月,第一家海底捞火锅在简阳开业,虽然只有四张桌子。

刚开业时,张勇不会炒料,他买来一堆书。经常是左手拿书,右手炒料,这样炒出来的火锅料味道自然不会很好。

可是四个人对待店里来的每一位客人都是关怀备至、热情似火,在这种情况下,客人走时一致对他们的味道给予满意的评价。

从此,张勇深信一个道理:实力固然是关键,但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服务,是态度。

张勇开始制定征服顾客的法宝:服务必须要好,态度必须要好,速度必须要快。顾客有不满意的地方,赔礼道歉一定要诚恳。

张勇发现,优质的服务确实能给自己带来不少回头客,这让他服务更加卖力了。

他开始主动帮客人拎包、带孩子、甚至于擦鞋……

第一家店颇有起色后,海底捞正式向外扩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走出简阳,进军西安。

随着店铺、团队扩大,海底捞的经营管理水平也迈上新台阶。在这个时候,海底捞后来的唯一副总杨小丽,也加入了海底捞成为服务员。

此时的张勇,心思已经跳出简阳这个小县城,开始计划着第二家分店。1999年4月,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大雁塔北广场的西安首家店正式营业。

之所以第二站选择西安,除了西安饮食多元化适合火锅发展之外,更重要的是有人愿意与海底捞合作开店。

张勇将培养几年的得力助手杨小丽派往西安。

然后过去了几个月时间,西安店不仅没有达成预期营收目标,反而持续亏损。险些把这几年挣的老本亏空,三位合伙人逐渐对张勇失去耐心,他们指责张勇;

不应该去人生地不熟的西安开店”、“张勇心太高,野心太大”、“张勇不愿听取意见,独断专行”等等。

被派往西安的杨小丽也向张勇提出辞职。

理由是,西安的合作伙伴对经营中的一分一毫都斤斤计较,海底捞的特色服务在西安也没有实行下去,她人微言轻,做事处处被束缚。

张勇开始总结海底捞西安失败的教训,他发现最大的问题在管理上。张勇决定让西安合伙人撤资,并委以杨小丽重任,重新树立起海底捞的核心理念——服务高于一切。

在张勇指引下,杨小丽在西安带领员工发挥出了超乎寻常的真诚、热情和耐心,免费向顾客提供大量“特色服务”。

用餐前后:提供围裙、眼镜布、装手机的透明胶袋、头绳、送点心、水果、菜肴等。用餐中:做到服务在顾客开口之前,不仅主动加茶添水,及时清理桌面。

这些服务要求也一直了保留下来,成为至今众多海底捞门店的标配。

这种经营方式与理念,不到两个月时间,通过口碑传播,让海底捞生意很是红火,即使节假日即便排队一两个小时,顾客也是乐此不疲的等候。

2003年受非典影响,到店就餐顾客极少。海底捞决定推出火锅外卖服务,为了送餐方便,海底捞将传统的煤气罐换成电磁炉,第一天送餐后,第二天上门取回设备。

此事被《焦点访谈》栏目作为“非典”期间餐饮行业的创新进行了专题报道。

这让海底捞赚足了眼球,当时西安没有不知道的。非典过后,门口每天排成长队,日接待量已是之前的数倍。

2004年海底捞在简阳、西安、郑州共布局6家店,张勇有了进军北京的想法。他召集其余三位股东商议。

据统计,北京当时至少有4000多家火锅店。这几千家店中,除了我国本土的北京涮羊肉、内蒙古肥羊、港式海鲜、广东打边炉、重庆四川麻辣、贵州酸鱼、串串火锅等,还有韩国、日本、印度、泰国的异国火锅。

可谓是“千锅大战”,竞争激烈。因此,张勇要进军北京的提议受到施永宏在内三位合伙人的一致反对。

张勇认为,正是因北京大、北京寸土寸金、北京的火锅行业竞争激烈,才能检验和提高海底捞的经营水平。

但这一次无论张勇如何劝说,另外三个合伙人都始终联合反对。那一刻,他算是感受到家族企业的模式,在目前这个阶段只会阻碍公司的扩张。

于是,张勇决定拆散三人组,将自己的太太舒萍和施永宏太太李海燕辞退,孤身一人的施永宏出于无奈,只得同意张勇的意见。这次调整为日后张勇开疆拓土清除了内部“拦路虎”。

7月,北京首家店(大慧寺店)营业,最初海底捞像所有前来北京发展的新火锅店一样,根本没有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但几个月时间,其凭借超乎寻常的服务标准,在顾客中快速建立口碑,一跃成为了行业标杆。

甚至不乏中央电视台和北京各大媒体对海底捞进行采访报道,当时新兴的大众点评网上,排在北京火锅前三名的就有海底捞。

2011年初,北大教授黄铁鹰的著作《海底捞,你学不会》热卖,将海底捞从一家小有名气的火锅店推向“神坛”。

各行各业都开始试图一窥海底捞的成功秘笈,小米创始人雷军要求高管亲身“试吃”海底捞;乐视创始人贾跃亭把张勇邀请过去讲课;华为也指定要求公司高管借鉴海底捞的服务……

03

海底捞走进新加坡

创立仅5年之后,海底捞走出四川,从西安、郑州到北京、上海……火锅版图不断扩张,据其官网数据,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海底捞自营有768家餐厅,其中716家位于中国大陆,52家位于香港、澳门、台湾及海外,包括新加坡、越南、日本、韩国、美国等地。

海底捞海外首站便选在了新加坡,刚开业时,70%顾客有中国背景,不过仅半年过后,新加坡人占60%左右,其中不乏孙燕姿等名人。

那时的张勇在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采访时说,海底捞来新加坡开分店,不敢谈对本地餐饮业产生什么改变,而是来学习和取经的。他还表态,海底捞的新加坡分店,也是为了给之后海底捞的国际化打下基础。

截至目前,不大的新加坡岛上已有12家海底捞分店。分店密度堪称全球之最。

海底捞走遍全国,再到走出国门,张勇夫妇二人也随之走出国门。

在2018年年底,海底捞上市前夕,张勇就已经低调地变更了国籍,正式入籍新加坡。张勇在新加坡的传奇故事从此悄然开场。

直到2019年8月28日《福布斯亚洲》杂志发布最新的新加坡50大富豪榜,其中海底捞创始人张勇,以138亿美元身家,首次入榜便登上首富之位。这也是新加坡首富宝座十年以来首次易主。此前新加坡一直由远东机构黄志祥和黄志达兄弟所占据。

04 海底捞的至暗时刻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突如其来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给了春风得意的张勇当头一棒。疫情期间,餐饮业停业的打击首当其冲。

疫情停业期间,餐饮企业的亏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营业收入急剧下降,同时还要承担人员、租金、库存成本、物资过期、防疫物资采购等多项成本。

自1月26日起,海底捞内地门店全部暂停营业,直到2月15日,海底捞外送官方微信发布公告称,全国部分门店开始推出外送服务,北京地区最先启动,上海部分门店2月16日恢复营业,西安、深圳、南京部分门店2月17日恢复营业。在停业20天后,海底捞终于能够陆续复工。

根据海底捞2018年报数据,粗略测算海底捞受疫情影响一个月,即使躺着不动也要付出约9.12亿元的成本(表1)。

不仅如此,停业造成的营业收入锐减同样值得关注。2月15日,海底捞部分外送门店复工,即使假设疫情期间靠外卖业务能够做到正常营收的3成,损失7成,那么1个月的营收上的损失也有15.86亿元。一进一出,停业一个月,海底捞将损失24.99亿元,每天8330万元。

不仅是中国门店,海底捞在全球的业务都遭遇疫情危机。从3月22日开始,新加坡海底捞推出火锅到店自提65折的破天荒折扣,活动持续一个月,试图挽救疫情期间销量颓势。

然而即使如此,在4月初,张勇还是从新加坡首富的宝座上跌落,被迈瑞医疗(300760.SZ)创始人兼董事长李西廷取代,李西廷因为疫情期间呼吸机需求量陡增而身价暴涨。所以张勇在新加坡首富的宝座上仅停留了7个月。

直到3月12日后,海底捞才陆续重新开放门店。据中信建投发布的研报称,疫情估计给海底捞2020年的营收带来损失约50.4亿元。

然而海底捞在恢复营业后的第一件事却是宣布涨价,很快登上中国微博热搜,引发全网一片骂声。好在海底捞很快又在4月10日发出致歉信,称涨价是公司管理层的错误决策,伤害了顾客的利益。自即时起,门店菜品价格恢复到今年1月26日门店停业前标准。

海底捞2019年全年总收入265.56亿,同比增长56.2%;实现净利润23.45亿元,同比增长42.44%。虽然业绩看上去也不错,但海底捞单店营收状况却不容乐观:2019年整体同店日均销售仅增长1.6%,较去年的6.2%明显下滑。

此外,海底捞作为餐饮企业还有个重要指标“翻台率”也出现下滑,而且下滑幅度不小:一级城市翻台率由2018年的5.1下降到了2019年的4.7,二级城市翻台率由2018年的5.3下降到了4.9。

从明面的结果和背后的数据多方面来看,海底捞都正在经历至暗时刻。

海底捞是否能挺过来,是否能上演绝地反击,还不得而知。

看到这里,也只能对各位吃客道一句:海底捞虽贵,且吃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