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图新研究报告:四维出击,立“智”图新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亚前海证券,李子卓)
1.智能汽车大脑,拥抱汽车智能化黄金时代
1.1.历史沿革:始于图商,智能出行隐形巨头
公司前身为中国四维下属导航部,中国四维由国家测绘局于 1992 年创 建,隶属于国资委直属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 2002 年成立之初便获得中 国首批甲级测绘资质,并于同年发布国内第一份商业化导航电子地图,是中 国导航地图产业的开拓者。目前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数字地图厂商,经过 二十年的发展,从早期导航业务,逐渐延伸至车联网,布局自动驾驶,拓展 车载芯片,进而推出位置大数据平台,公司目前定位“智能汽车大脑”,已 经初步实现由传统图商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的战略转型。
第一阶段,2002 年-2010 年:聚焦导航持续深耕。公司成立之初主要从 事导航电子地图产品,应用于车载、消费电子与地图服务领域,在车载导航 领域具有明显优势,Frost & Sullivan 数据显示,四维自 2003 年起连续七年 在车载前装导航市场市占率超 60%。2010 年 5 月 18 日,公司登陆深交所。 第二阶段,2011 年-2016 年:多元化拓展业务边界。公司通过内生外延 不断拓展业务边界,将业务延伸至地图编译、车联网业务、位置大数据、自 动驾驶等相关领域。公司先后收购世纪高通、中寰卫星、荷兰 Mapscape、 中交宇科、北京图吧,参股六分科技,投资满电出行等公司。2012 年与丰 田汽车成立合资公司图迅丰达提供车联网运营服务,2014 年混改引入腾讯 战投(目前持股 4.62%),与 HERE 成立合资公司图新翰和共同搭建全球位 置服务平台。2015 年程鹏先生担任公司 CEO,同年成立自动驾驶研发部。 第三阶段,2017 年至今:战略转型完善业务布局。2017 年,公司发布 “智能汽车大脑”战略,通过收购国内汽车电子芯片龙头杰发科技布局车载 芯片,成为国内首家同时具有“高精度地图+芯片+算法+系统平台”核心能 力的企业,形成“导航地图+车联网+自动驾驶+大数据+芯片”五位一体业 务布局。杰发自研国内首颗车规级 MCU 芯片于 2018 年实现量产,2021 年 MCU 出货量突破 1000 万颗。
目前公司旗下拥有 14 家成员企业、17 家参股公司,主要涵盖导航、车 联网、位置大数据、车载芯片、高级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五大业务领域。公 司分子公司与研发中心遍布全国近 40 个城市,并在美国、荷兰、新加坡、 日本设有子公司。
公司是前装车载导航地图龙头。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数字地图提供商之 一,拥有领先的地图制作技术及覆盖全国的导航电子地图数据库。此外,在 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定位等领域,公司均保持领先优势。在前装车载导航地 图市场,四维连续多年市场份额第一,截至 2018Q2,四维、高德市占率分 别为 38.55%、31.50%(易观数据测算);近年来前装导航地图份额有些变化, 四维一直保持行业前三,高工智能汽车数据显示,2019 年市占率前三为高 德、四维、百度,而 2020 年前三为高德、美行科技、四维。 产业背后的隐形巨头。与 C 端用户较多的百度、高德不同,公司下游 客户多为乘用车、商用车、互联网、政企等 B 端客户,涵盖国内外主流的 整车厂、造车新势力等 30 余家车企,HARMAN、BOSCH 等知名系统商, 以及腾讯、滴滴、华为等互联网公司。腾讯地图、微信、搜狗、滴滴等众多 应用程序所使用的地图相关服务,数据源最底层全都来自四维。由于国企背 景、低调作风,公司在行业外知名度极低,因而被誉为隐形的数字地图巨头。
股权跨界融合,兼具国资背景与互联网基因。公司股权较为分散,无实 际控制人、无控股股东。公司原控股股东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简称 “中国四维”)是中国航天集团子公司,受益于“国资”背景,公司成为国 内首批获得甲级测绘资质、首家获得导航电子地图制作资质的企业。2014 年 6 月,中国四维以 11.73 亿元向腾讯公司转让其持有的 8700 万股,转让完 成后,中国四维和腾讯产投分别持股 12.58%、11.28%,成为公司前两大股 东。截至 2022 年 4 月 29 日,中国四维与腾讯产投分别持股 8.22%、4.39%。
公司机制进一步激活,整合业务资源、发挥协同优势。公司通过与腾 讯、华为等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充分吸收科技企业对产品快速迭代、以用户 为依托的服务理念,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公司加速转型,积累以位置为 核心的多源动态海量数据,学习互联网巨头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扩展行业及 周边生态,整合跨界资源,并推动业务创新。公司基于多年积累的跨界资源 和服务能力,利用企业云化改造,推动企业内部的纵向一体化能力梳理和整 合,打破资源流转壁垒,发挥协同优势,对外形成发展合力。
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2021 年 7 月,公司发布 2021 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向 842 名激励对象授予 1.2 亿股限制性股 票,约占草案公告时公司总股本的 5.29%。首次实际授予 1.06 亿股,授予 对象包括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7 人、核心骨干 757 人,授予价格为 7.15 元/股;并于 2022 年 5 月向 139 名核心骨干授予 1100 万股预留限制性股票, 授予价格为 6.46 元/股。其中,业绩考核目标以 2020 年营收为基数,2021- 2023 年营收增速分别不低于 15%、25%、35%,即 2021-2023 年营收分别为 24.70、26.85、29.00 亿元。我们认为,本次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有望激发公司 高管、核心骨干的积极性,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1.2.战略转型:四维出击,全栈布局协同发展
战略定位“智能汽车大脑”。在汽车产业“新四化”变革加速、车企纷 纷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公司于 2017 年提出“智能汽车大脑”5 年战略愿 景。经过多年深耕,公司在导航、高级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车联网、车载 芯片、位置大数据服务等领域取得长足进展,形成“数字地图+车联网+自动 驾驶+大数据+芯片”五位一体业务布局。 构建四维智能业务生态,赋能智慧出行。2021 年以来,智能网联汽车 快速渗透,智能化成为产业变革的“风暴点”。为顺应行业趋势和客户需求, 公司战略聚焦汽车智能化,系统化、协同化地整合旗下各业务的底层基础技 术、产品平台,围绕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智能网联焦点场景,构建“智云 -智驾-智舱-智芯”四维智能业务生态,推动传统业务向新型服务模式演进升 级,提供车城智能化全栈解决方案。目前公司初步完成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 的战略转型,实现向第二赛道城市智能化的成功拓展,为打造“一朵云、一 颗芯、一套方案”整体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智云业务:公司基于 20 年积累的地图数据底座优势和云端一体化服务 能力,整合为面向智能出行、智能驾驶、智慧城市等不同场景的 MaaS(Map as a Service)业务,面向车企客户提供导航地图、自动驾驶地图及位置服务, 面向政企及行业客户提供 MineData 位置大数据平台。商业模式上,公司初 步完成传统图商角色转换,凭借在高精度地图“底图-更新-定位”等关键环 节卡位,加速推动“合规+地图+算法+定位”业务闭环及盈利模式演进升级, 从传统 license 模式向云 SaaS 服务转变,摆脱了传统付费模式的限制性营收 问题,有效打开了盈利空间。目前已经与宝马、戴姆勒、大众、沃尔沃、福 特等多家国际顶级车厂以及新势力、科技巨头企业签订数据合规服务订单。
智驾业务:公司基于高精度地图能力,于 2021 年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 具备从 L1 到 L2.9 的全场景自动驾驶软硬一体解决方案 Tier-1 产品矩阵。 面向不同等级的自动驾驶前装量产需求,提供包括自动驾驶软件、硬件等在 内的全栈式一体化解决方案。其中,L2 以下级别,可以实现 AVM、DMS 等 ADAS 功能。L2 及以上级别,可以支持量产车型实现 AEB、ACC、HWA、 APA、TJA 等。L2.9 级别,可以支持量产车型实现 NOA、CCP、AVP 等。 L3 及以上级别,正在加速推动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软硬件一体化研发进程。 目前,四维图新 ADS 已获得部分车厂的定点,并与多个传统车企及造车新 势力开展了项目合作。2021 年首次以 Tier-1 身份成为凯翼汽车多级自动驾 驶系统定点供应商。
智舱业务:主要包括乘用车车联网业务和商用车车联网业务,面向乘用 车和商用车提供前后端智能联网终端设备及软硬一体解决方案、大数据运 营平台及场景化应用方案等。其中,乘用车车联网业务由控股公司图迅丰达、 满电出行及参股公司四维智联承担,提供前后装智能车载硬件及软硬一体 解决方案、车联网云平台及 Call-Center 服务。商用车车联网业务主要由控 股公司中寰卫星承担,提供部标机、T-BOX、大屏机、PCC 等智能终端, ADASIS 等软件,车联网平台及 App 应用体系。2021 年汽车智能助手在丰 田量产车搭载上线,首次以 Tier-1 身份与国内头部自主 OEM 签订重量级量 产订单。
智芯业务:由全资子公司杰发科技承担,面向汽车车身控制域、智能驾 驶域、智能座舱域、底盘域、动力域等使用场景及量产需求,提供高度集成 及软硬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目前主要芯片产品包括智能座舱芯片(SoC)、 车规级微控制器芯片(MCU)、胎压监测专用芯片(TPMS)、车载音频功率 器件(AMP)等。其中,SoC 后装产品不断签订前装市场订单,新一代智能 座舱芯片 AC8015 在多家客户量产车型搭载出货;车规级 MCU 出货量及收 入贡献同比 2020 年实现十倍以上增幅,为上汽、一汽、比亚迪、长安等国 内头部整车厂及新势力车厂供货,成功打破国外厂商多年来的垄断;TPMS 芯片客户群体稳固拓展,AMP 芯片已搭载国内头部新势力车企量产车型。
综上,在汽车智能化趋势下,公司定位“智能汽车大脑”,完成了商业 模式进化和服务能力升级。从商业模式看,公司与车企的合作范围不断拓 宽,从单业务模式延伸到多业务模式,以沃尔沃为例,公司陆续获得数据合 规、高精地图、自动驾驶服务的订单。从服务能力看,公司“四维”智能业 务生态呈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通过对数字技术、产品逻辑的底层整合,增 强了一体化服务能力。我们认为,公司聚焦汽车智能化,通过“云-芯-驾-舱” 全栈布局,打造“数据(合规+地图)+芯片+系统平台(软硬一体 Tier 1) +算法”核心能力闭环,在战略上实现协同发展,全面拥抱汽车智能化浪潮。
1.3.财务分析:砥砺创新,转型初成拐点已至
2021 年收入增速创上市以来新高。近几年公司营收和利润处于波动状 态,2018 年和 2019 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1.06%、8.25%,主要系汽 车行业整体下滑导致国内汽车市场缩量。2020 年疫情导致公司下游客户订 单推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1.48 亿元,同比下降 7.02%。2021 年实现营业 收入 30.60 亿元,同比增长 42.48%,创上市以来新高,主要系 OEM 客户重 点车型销量增长及位置大数据政企合作项目加速推进,公司智云业务收入 快速增长(同比增长 53.9%)。 业绩扭亏迎来拐点。2021 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1.22 亿元,扭亏为盈; 扣非后净利润 6022 万元,扭转连续三年亏损的状态。2022 年一季度,公司 实现营业收入 6.22 亿元,同比增长 19.78%;实现归母净利润 0.12 亿元,扣 非后净利润 0.12 亿元,2022 年一季度再次大幅扭亏,业绩拐点确立。
2021 年公司调整业务口径,智云业务涵盖旧口径下传统导航、位置大 数据服务、部分车联网业务(动态交通信息)、高级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业 务中的高精度地图,以及增量业务合规业务。智舱业务涵盖旧口径下车联网 业务中的商用车与乘用车车联网产品及服务、智能座舱等业务;智驾业务涵 盖旧口径下高级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业务中的自动驾驶软硬一体解决方案。 按新业务口径来看,受益于核心 OEM 客户重点车型销量增长以及位置 大数据政企客户订单持续落地,2021 年智云业务收入大幅增长,驱动公司 收入快速增长。具体来看,2021 年,智云、智舱、智芯、智驾收入分别为 19.97 亿元、6.78 亿元、3.52 亿元、0.06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53.89%、 32.84%、15.72%、10.68%,收入占比分别为 65.27%、22.17%、11.50%、0.18%。
按旧业务口径来看,车联网、位置大数据等业务收入占总营收比例逐年 提高,目前车联网业务成为公司第一大业务;而导航业务占比逐年降低, 2016 年之前导航收入占营收比例超过 50%,2020 年开始低于 30%,2021 年 为 29.49%;芯片受成本与产能影响较大,近几年收入略有下滑,2021 年芯 片出货量大幅提升,芯片收入恢复增长。具体来看,2021 年,公司车联网、 导航、位置大数据、芯片分别实现收入 11.39 亿元、9.02 亿元、4.57 亿元、 3.52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48.10%、40.85%、54.01%、15.72%,占营收比 例分别为 37.22%、29.49%、14.95%、11.50%。
毛利率维持较高水平,整体费用率呈下降趋势。近年来毛利率始终维 持在 65%以上的较高水平,整体略呈现下滑主要是因为公司产品收入结构 调整,车联网业务毛利率下滑且占比持续提升。2021 年毛利率为 59.89%, 下滑 5.65pct,主要系车联网和位置大数据整体收入规模增长导致相应运营 成本及项目成本提升所致,以及芯片上游物料成本上升。费用率方面,公司 整体费用率呈下降趋势。管理费用率自 2018 年起逐年下降,2021 年管理费 用率为 12.40%,较 2020 年下降了 3.91pct,销售费用率与财务费用率较为 稳定。良好的费用管控能力使得公司净利率由负转正,2021 年公司净利率 为 4.11%。
人效提升明显,整体经营效率显著改善。2021 年公司人均创收为 70.28 万元/人,相较 2020 年人效取得明显提升,公司整体经营效率显著改善。一 方面得益于公司营业收入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公司整体人员扩张规划偏 审慎,除了芯片业务、自动驾驶业务小幅扩充人员以外,主要采用内部调配 划转人员来支持各业务条线的经营发展。
研发人员及薪酬占比持续提升,未来可能出现明显的收入成本剪刀差。 公司执行较为严格的总量人员控制,2021 年末公司员工总人数为 4354 人, 连续两年下降。但伴随大规模研发人员扩张,费用支出仍维持刚性,2021 年 末公司研发人员 3014 人,研发人员占比由 2019 年的 57.88%快速提升至 2021 年的 69.22%,研发人员薪酬占比由 2019 年的 59.02%提升至 2021 年 的 61.98%。我们认为,公司研发人员占比及薪酬占比持续提升后,有可能 趋稳甚至下降,未来随着收入的增长可能出现明显的收入成本剪刀差。
订单和定点密集落地,长期高研发投入进入收获期。公司长期高研发 投入正进入收获期,近期先后获得包括宝马、沃尔沃、福特、戴姆勒、霍尼 韦尔、小马智行等多家知名 OEM 和系统商的订单、定点。随着相关订单量 产形成收入,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为“智能汽车大脑”战略 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研发投入将聚焦自动驾驶、汽车电子芯片等领域。
1.4.定增 40 亿:坚定前行,剑指智能汽车大脑
2021 年 2 月公司完成 40 亿定增。本次非公开发行 3.2 亿股股票于 2021 年 2 月完成,募集资金总额 40 亿元,发行对象包括外资投资巨头、国内整 车企业、国有资本投资平台等 16 家机构和个人。扣除发行费用后,计划投 资于智能网联汽车芯片研发项目、自动驾驶地图更新及应用开发项目、自动 驾驶专属云平台项目,拟投资总额分别为 16.40 亿元、10.91 亿元、7.35 亿 元。
剑指“智能汽车大脑”战略,完善自动驾驶产业布局。“新四化”趋势 正在重塑汽车产业原有的产业格局,自动驾驶成为汽车发展的新方向。为积 极应对自动驾驶时代的来临,公司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推出“智能汽 车大脑”战略,通过借助产业资本投资的资金,加强公司技术研发和创新实 力,构筑高精度地图&定位、车规级芯片等核心业务的高技术壁垒,增强公 司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公司在自动驾驶产业的战略布局。
(1)智能网联汽车芯片研发项目:本项目是对公司现有芯片产品系列 的延伸与升级,计划开发面向不同市场的大型 SoC 芯片,包括智能座舱芯 片 AC8025、车联网芯片 AC8267、Low cost DA 芯片 AC8005、高阶智能座 舱芯片 AC8035 及视觉处理芯片 AC6815。 (2)自动驾驶地图更新及应用开发项目:本项目是对高精度地图产品 的更新与升级,计划建设基于高精度地图的高密度存储系统,包括自动驾驶 信息数据库、服务平台、服务体系,最终实现自动驾驶地图数据的获取、上 传、分类、清洗、矢量化、差分、更新、发布;并实现地图数据实时在线处 理及服务功能。 (3)自动驾驶专属云平台项目:本项目为公司新拓的产品线,拟将自 身在自动驾驶领域已积累的技术、数据和行业经验进行产品化和云化,为车 厂提供自动驾驶专属云,是对现有云平台的更新,对整体运营系统的提升将 起到巨大作用。可为车厂提供专业的自动驾驶仿真测试服务、自动驾驶测试 数据集、自动驾驶服务研发平台以及自动驾驶专属云平台搭建服务,以满足 在自动驾驶汽车大规模量产之前车厂大规模研发和测试的需求。
2.智云:转型云 SaaS 服务模式,打开未来成长空间
智云业务是面向车城智能化的 MaaS 云端一体化解决方案。公司通过 整合面向不同场景应用的地图服务、云端资源、平台能力,形成了精密、智 能的地图数字底座,面向智能出行、智能驾驶、智慧城市应用需求,提供定 制化、场景化 MaaS(Map as a Service)解决方案。
MaaS 行业快速发展,整体解决方案迎来巨大发展机遇。伴随汽车产业 变革以及数字化转型加速,汽车产业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跨领域协作共 建、融合创新不断增加,车辆传感器数据与城市传感器数据云端动态融合、 处理及闭环运营需求日益凸显,对构建可支撑“车-路-城-云-网-图”六位一 体协同发展的 MaaS 云端一体化提出强烈诉求,以时空地理信息为基础的泛 在感知、融合交互、合规运营、智能决策的综合解决方案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面向汽车客户:提供车规级 SD 地图、ADAS 地图、HD 地图、AVP 地 图、高精度定位及基于此打造的云端一体化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地图全量或 基于 NDS 图幅(tile-based)的格式转换编译及在线更新、实时动态交通信 息、在线运营服务、多模态导航软件、自动驾驶云平台、合规存储及托管、 新能源汽车智能出行及一体化解决方案。 面向政企及行业客户:提供 MineData 位置大数据平台及一体化解决方 案,并可与行业客户、生态伙伴共同推进符合行业特点、与专业化应用场景 深度融合的定制化集成方案。
2.1.打造地图数字底座,位置大数据不断拓宽边界
2.1.1.前装导航市场龙头,打造地图数字底座能力
打造地图数字底座能力,不断赢得重点战略客户回归。公司积极打造 可面向复杂场景的地图数字底座的支撑能力,不断推动地图开发技术的迭 代升级,优化工艺流程和生产平台效能,加大不同精源数据的拓展和合作力 度,持续提升对轨迹数据、视觉图像数据、卫星影像数据、行业应用数据、 地基观测及基础地信数据、城市传感器数据等海量多源数据的融合处理以及“云+端”自动化成图能力,大幅提升数据覆盖度、数据丰富度、更新频 度及数据现势性。面向智能汽车自动驾驶域以及智能座舱域+自动驾驶域的 跨域应用需求,对 SD、ADAS、HD、AVP 地图等数据进行全面整合,积极 打造车规级 One-Map 支撑能力。2021 年,公司成为一汽-大众、上汽大众、 大众 Global 等重要战略客户的供应商,服务内容包括电子地图数据、在线 服务、NDS 编译等。
导航是四维图新的传统核心业务。作为中国导航地图产业的开拓者, 2002 年成立之初,公司便获得中国首批甲级测绘资质,并于同年发布了中 国商业化导航电子地图,率先开启国内导航产业商业化之路。公司深耕导航 地图 20 年,具备了强大的数据采集、整合以及处理能力。 导航业务:主要包括数字地图、地图编译、导航软件。数字地图核心产 品包括智慧出行地图产品、智慧城市地图产品、定制化服务产品,满足卡车 /行人/公共交通、小区/景区/园区、商业综合体/楼宇室内/地下停车场、高速 收费/车辆限行限号/道路施工/新能源汽车充电等日益复杂和高等级的应用 需求,具备亚米级精度及小时级更新发布能力,产品全面服务于全球领先的 汽车 OEM、政府机构、消费电子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客户。地图编译是 将原始地图数据按不同需求,经过数据处理和格式转换,编译为客户定制化 的地图格式,可为汽车 OEM 厂商、系统商、互联网客户提供 NDS、NIMIF 及 MIF-G 格式地图数据。导航软件主要是指导航引擎软件,支持混合导航、 大数据智能动态路径规划、基于多种传感器的高精度混合定位、自然引导的 语音播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语音控制及语音智能搜索等功能,AR 导航 的场景化方案具有图像分类识别、车道定位判断等多种 ADAS 功能。
2021 年公司导航业务恢复增长,毛利率整体维持高位。公司导航业务 收入波动主要受汽车行业周期性影响。2020 年受疫情影响汽车需求下降, 国内汽车销量持续下行,欧洲客户导航编译业务下滑较大,导航收入下降 22.89%至 6.41 亿元;2021 年导航收入为 9.02 亿元,同比增长 40.85%,占 总收入的 29.49%。公司导航业务毛利率整体维持高位,2018 年有所下降主 要因地图编译成本上升,2021年毛利率达97.51%,导航产品销量不断增加, 规模优势明显。
动态交通信息业务:动态交通信息由四维图新旗下世纪高通(持股 90%) 研发运维,主要包括交通信息产品和移动互联网产品。其中,交通信息产品 基于海量动态交通大数据及生态优势,通过大数据与 AI 处理技术以及自主 研发的多源数据处理模型,提供基于真实道路拥堵情报反馈的精细化路况 信息和多城市封闭道路分方向路况信息,包括路况简图、历史路况、城市限 行、交通预测、语音交通、道路天气、动态停车场、动态充电桩、在线路径规划等服务,满足不同应用领域以及高精度、高鲜度定制化需求。移动互联 网产品主要通过手机 APP 以及微信小程序提供路况信息、路况查询和路况 预测、城市限行查询等服务。公司官网显示,动态交通信息产品已覆盖中国 大陆 340+城市和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等,拥有 600 万+车 载用户,5 亿+互联网用户,100+政企用户。
2.1.2.位置大数据平台持续迭代,商业化拓展顺利
位置大数据服务业务依托公司在导航电子地图领域十多年积累的数据、 算法和技术优势,面向政企和行业用户对时空地理信息的定制化应用需求, 基于 MineData 大数据平台,提供数据汇聚、可视化展示、态势分析、算法 预研、交互式开发、工程化落地、商业化运营及一体化解决方案。
MineData 平台持续迭代,目前包含四大模块。MineData 位置大数据平 台持续迭代升级,2019 年 7 月,公司推出 MineData 3.0 版本,可实现从数 据接入、算法分析、精细化地图可视化到服务发布以及运营监控的全面一体 化运作,并满足便捷、易扩展、轻量化的访问需求,帮助行业用户快速实现 创新应用落地。MineData 3.0 平台包括位置数据仓库及大数据管理平台数据 蜂巢 DataHIVE、一站式地图可视化平台 MineMap、一站式位置大数据分析 与深度学习平台 MineLab、专业位置服务接口 MineService 四大模块。
其中,DataHIVE 数据蜂巢是 MineData 平台的基石,是集汇聚、存管 与服务为一体的自动化数据流转平台,可构建车辆、人物、设施以及环境实 况四类数据的数据图谱,帮助用户快速了解海量数据概况,定位所需的数据 内容。MineMap 是 MineData 平台的一站式地图可视化产品,可提供基础 地图、三维立体、实时交通路况、动态轨迹模拟等风格各异的展示场景和效 果。MineLab 是一站式位置大数据分析与深度学习平台,提供行业级数据 开发环境、丰富的业务算法库和全流程业务服务能力,降低位置大数据分析 的入门成本,对数据挖掘快速做出支撑和响应。MineService 产品满足不同 行业用户对地理位置服务及运营监控的需求,可以提供基于行业特性的位 置智能解决方案,挖掘数据潜能。
MineData 平台服务性能优良,通过权威机构检验。MineData 平台通过 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中国泰尔实验室的检验,成功取得带有 CNAS 和 CMA 标志的检验报告。测试结果显示,MineData 平台服务性能尤为突出, 其中关键字搜索、行政区划查询、逆地理编码、驾车路径规划等多种 LBS 服务均能在并发用户数 1000 及千万级数据量情况下,响应时间保持在 1s 内;地理编码服务在并发用户数 1000 及全国数据量亿级情况下,响应时间 保持在 500ms 内;地图服务性能测试结果同样优良,矢量地图服务、栅格 瓦片服务、地图打印服务均能在并发用户数 1000 的前提下,响应时间保持 在 1s 内。MineData 平台服务性能优良,支撑了系统的高可用、高并发、高 性能,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位置大数据不断拓宽市场边界,解决行业用户痛点。政企及行业用户 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需求强烈,“位置服务+”的服务业态发展迅速。MineData 平台作为面向数字孪生、智慧城市、智能网联等领域的位置信息 SaaS 平台, 可为用户提供高鲜度地图数据、二三维地图可视化引擎、多样化 LBS 服务 及后台运营管理系统,并结合用户多场景业务需求,量身打造具有行业特色 的专属地图、定制化位置服务等,赋能公安、交警、交通、互联网、保险等 多类场景。位置大数据在智慧交通、公共安全、移动出行、自动驾驶等领域 的市场发展边界不断被拓宽,解决了行业用户跨部门业务精细化管理痛点。
MineData 广受政企客户认可,商业化推进顺利。MineData 得到政府及 行业客户的广泛认可,应用于智慧交通、公共安全、智慧公路、智慧出行、 智慧园区、新电商/物流等领域。面向交警、公安等专业化业务场景的精细 化数据应用需求,公司加速构建丰富的大比例尺城市数据。面向“数字孪 生”、“数字中国”,公司聚焦“GIS+BIM”、倾斜摄影、视频融合、大规模三 维场景渲染与应用能力,不断提升位置大数据平台 MineData 产品竞争力。 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强 MineData 平台的研发及迭代,不断推进重点行业方案 的标准化落地及开放平台的演化升级,与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商 业化合作模式并推进落地。
位置大数据业务保持快速增长,成为公司重要的业绩增长点。近年来 位置大数据业务快速增长,该业务收入由 2017 年的 1.77 亿元增长至 2021 年的 4.57 亿元,2017-2021 年 CAGR 为 21%,主要受益于政企客户合作项目持续落地。该业务毛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2021 年毛利率为 73.14%。
2.2.“合规+地图+算法+定位”强耦合,商业模式演进升 级
2.2.1.汽车数据安全迎强监管,数据合规平台应运而生
智能网联汽车时代,数据安全引发担忧。随着汽车智能化加速渗透,汽 车正从交通工具转变为可移动的智能网联终端。智能网联汽车由于拥有更 多辅助驾驶功能和互联网在线功能,产生和收集了大量汽车数据。前瞻产业 研究院数据显示,一辆自动驾驶测试车辆每天产生的数据量最高可达 10TB, 数据类型包括车辆行驶数据、车身数据、操控数据、视频数据、图像数据、 坐标数据等数十类。海量多源的有价值的汽车数据能够促进智能网联汽车 的技术发展,也是自动驾驶系统迭代升级的关键数据资源。但同时,日益庞 大的数据量背后是数据的安全管理与合规使用,由于汽车数据安全涉及到 国家安全、个人隐私与财产安全,引起了国家、行业和终端消费者的担忧与 关注。
汽车数据安全进入强监管时代,2021 年成为汽车数据安全元年。2021 年特斯拉维权事件、滴滴事件等引起国家和行业监管机构对汽车数据安全 问题的高度重视,各部委密集出台系列重要法律法规,2021 年成为智能网 联汽车数据安全元年。其中,《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于 2021 年 10 月起实行,要求车企在每年 12 月 15 日之前报送年度汽车数据安全报 告;工信部于 2022 年 2 月 25 日发布《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 系建设指南》,对“数据安全”指标的重要度大幅提升至与“网络安全”指 标同等的地位。 汽车行业对于数据合规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随着汽车产品功能差异 逐步降低,车企正从单纯卖车转向智能产品与网联服务结合的新型经营模 式,数据将成为汽车的核心资产和价值增长链。对于车企来说,数据安全也能够为消费者带来安心感,成为新车销售的卖点。依法合规采集、处理终端 用户信息,避免发生信息泄露等安全事件,成为车企打造客户信任品牌和拓 展数据驱动业务的合规运营关键点,规范管理与合规使用数据已成为汽车 行业转型的核心竞争力。随着自动驾驶量产车型的加速落地,车企对于数据 合规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
数据合规平台迎来巨大发展机遇。在国家监管加强及行业需求增加的 双重驱动下,满足自动驾驶数据特别是与地理信息相关的数据安全监管要 求的合规平台应运而生。数据安全是系统工程,数据安全治理和防护体系涉 及到车端、路侧、云端、通讯数据,需要从上而下建立国家层面、属地层面、 企业层面,车内到车外,事前、事中、事后的一体化监管体系。我们认为, 具备国家甲级测绘资质,可提供包括数据合规、高精度地图、自动驾驶数据 服务等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及服务的企业,更受各监管机构、主机厂及行 业客户的青睐,有望赢得先机。
2.2.2.高精地图成 L2+自动驾驶标配,即将迎来规模化商用
地图的发展与自动驾驶技术的迭代紧密相关。通过回顾导航地图的发 展历程可以发现,从最早期的面向 L0-L1 级别的传统电子导航地图到 L2 级 别的 ADAS(Advanced Driver-assistance System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地图, 发展至 L3+以上的高精度地图,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地图的迭代与 更新。传统导航地图与车的关系相关性较弱,而高精度地图与智能网联汽车 的发展密切相关。
高精地图是更高精细度、更多数据维度的电子地图。高精地图是精度 更高、数据维度更多的电子地图,为自动驾驶的实现提供了基础保障。高精 地图更为真实地反映了道路的实际样式,涵盖更多的图层数量和道路数据, 图层描绘更细致,具有更高精度的坐标以及更加准确的道路形状。高精地图 包括道路级路网、坡度、曲率、限速和车道数量,车道级路网、所有车道线 和路沿/护栏的形状点或几何信息,车道级曲率、坡度、限速、限高等以及 用于高精度定位的特征信息。 高精地图成为 L2+高阶自动驾驶的标配。高精地图能够为车辆感知提 供超视距的路况信息、车道线信息、交通标志和环境信息,辅助自动驾驶汽 车实现车道级规划决策,依托地图匹配实现高精度局部定位,以减少自动驾 驶汽车对昂贵传感器的依赖,从而降低成本、加快批量产业化。高精地图数 据蕴含的丰富准确的先验信息可以有效弥补车载传感器的性能边界,提供 安全冗余,实现协同感知和精密定位。因此,高精地图是实现自动驾驶不可 或缺的关键技术,成为 L2+高阶自动驾驶的标配。
高精度地图为自动驾驶提供匹配定位、感知辅助、路径规划、驾驶决策 等功能。(1)匹配定位:地图与车辆感知的结果可以做高精度融合定位,在 多场景下均可最终输出亚米级或厘米级的定位结果。(2)感知辅助:提供车 道线的位置、类型、宽度、坡度和曲率等车道信息,与其它传感器融合在一 起,发挥环境感知的作用。不受天气环境、障碍物和探测距离等限制,不存 在距离和视觉的缺陷,可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安全冗余。(3)车道级道路规 划:可以实现车道级路径规划,提供自适应巡航 ACC、基于导航的领航辅 助驾驶,需要结合高精地图和动态感知结果来实现。(4)差异化驾驶决策: 通过高精度地图中的虚拟车道线,辅助自动驾驶车辆在十字路口、环岛等复 杂场景下(没有车道线)做出驾驶决策。
高精度地图行业高准入门槛体现在资质、技术、资金三方面。首先,由 于地理信息涉及国家安全,地图采集测绘有严格的审核制度,拥有制作高精 地图资质(甲级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的机构不多。其次高精度地图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地图数据库建设周期长,需要持续滚动投入大量资金。此外, 导航电子地图产业具有先发优势大而边际成本低的特点,因此国内只有少 数企业真正具备高精地图采集制作能力。 市场参与者主要是传统图商,四维图新份额领先。传统图商是市场的 主要参与者,拥有大量数据的所有权。IDC 数据显示,2020 年国内高精度 地图市场份额前五位厂商为百度、四维图新、易图通、高德、Here,对应的 市场份额分别为 28.07%、21.61%、16.15%、13.07%、7.80%,四维图新市场 份额领先。目前国内高精地图厂商已陆续进入汽车整车厂供应链,高德、百 度、四维图新、易图通均已成为全球主要汽车厂供应商。 高精地图商业模式尚未完全成型,潜在市场规模约为 300 亿元。根据 众多主机厂的规划来看,2025 年前后将迎来 L4 级自动驾驶规模化集中上 市,高精地图作为 L2+自动驾驶的标配也将迎来规模化应用阶段,高精地图 产业有望快速发展。根据《CAICV: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地图白皮书(征求意 见稿)》,按照 3 亿辆汽车保有量及高德地图单车百元年服务费测算,未来 国内高精地图潜在市场规模约为 300 亿元。
高精地图未来有望向 L2 级辅助驾驶渗透。目前单车智能参差不齐,主 要受制于传统硬件传感器价格昂贵,从 BBA、造车新势力的辅助驾驶硬件 配置来看,高精度地图已经是硬件配置的必选项。从目前技术、成本和安全 冗余考虑,高精度地图作为传统硬件传感器的有效补充,可以增强单车感知 能力,同时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另一方面,目前国内 L2 级乘用车渗透率正 处于快速提升阶段,CAICV 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 L2 级别乘用车渗透率 为 23.5%,2022 年 1-4 月中国 L2 级别乘用车渗透率达 31%。随着 L2 级辅 助驾驶市场持续扩大,未来主机厂有望在 L2 级车型中搭配高精地图。
高精度地图是四维图新自动驾驶业务的核心。公司布局高精地图已久, 是国内率先布局 L3 级自动驾驶高精度地图量产项目的厂商。公司 2014 年 便启动高精度地图研发,2015 年正式孵化出智能地图事业部,2016 年发布 第一张适用于 L3 的自动驾驶地图和相应规则,2017 年发布支持 L4 自动驾 驶的高精度地图。目前公司高精度地图数据已覆盖全国 32 万+公里高速道 路以及 5000 公里城市道路。公司拥有面向 L2+覆盖所有场景的高精度地图 产品-HD Lite,面向 L3 场景覆盖高速以及城市快速路的高精度地图产品-HD Pro,以及面向复杂城市包括 Robotaxi 等应用的高精度地图-HD Ultimate。
OneMap 智能地图一体化方案具备“云+端”自动化成图能力。公司整 合基础数据能力开发 OneMap 智能地图一体化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并持 续推动地图开发技术的迭代升级,加大不同精度源数据的拓展和合作力度, 以及“云+端”自动化成图能力。在车端,除了高精度地图数据,还提供一 站式高精度地图应用产品赋能车厂应用,包括动静态感知、融合定位算法、 车道级路径规划以及 ODD(Operational Design Domain)判断等。在云端, 提供地图的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数据更新处理、地图数据分发, 帮助 OEM 厂商快速落地自动驾驶项目。 卡位“底图-更新-定位”等高精度地图关键环节。公司在高精度地图“底图-更新-定位”等关键环节卡位,已经构筑高技术壁垒。高精度地图的生产 过程涵盖采集、处理、验证、发布,因此数据采集、实时更新、实时定位以 及地图存储等问题成为影响高精度地图量产的关键因素。 底图采集方面,公司具备多项稀缺资质(首批获得甲级测绘资质、国际 首个通过 ASPICE L3 认证)以及行业领先的测绘覆盖度(覆盖 32 万公里高 速公路+5000 公里复杂城市道路)。 实时更新方面,公司自动驾驶生态圈囊括众多 OEM 厂商、互联网企业、 出行服务企业,构建了云+端生态体系(实现小时级别的更新,实时收集、 处理、融合大量来自 UGC、OEM 厂商等多源传感器数据),并借助自动驾 驶云服务平台 HDMS(HighDefinition Map Service)来支撑地图的流式分发 和 UCG 更新,具有生态、成本及技术优势。
高精度定位方面,目前主流定位技术方案是融合 GNSS/RTK&IMU,公 司孵化六分科技,完成相对定位和绝对定位技术储备,已在全国组建完成近 2800+个 CORS 基站,形成覆盖全国的地基增强网络,实时接收北斗、GPS、 伽利略、格洛纳斯和准天顶五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信号,并通过云端计算中 心计算各类空间误差后将差分改正数据发送给各类定位终端,最终依托自 研终端 RTK 算法与组合导航算法,实现实时厘米级高精度定位。
重磅 OEM 订单持续落地,高精地图能力广受认可。公司高精度地图采 集及验证能力,可以帮助客户建立本地化的自动驾驶数据存储框架、推动原 型车\量产车数据采集及自动驾驶能力验证,深受国内外 OEM 及 Tier 1 认 可。公司 2019 年与宝马中国签署自动驾驶地图及相关服务许可协议,是国 内首个用于 L3+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地图量产订单;2021 年,公司与沃尔沃 汽车签署高精地图框架采购协议。此外,公司客户还涵盖嬴彻科技等商用车 以及华为、德赛西威、小马智行等 Tier 1 客户和系统商。 高精度地图的收费模式有望转变为云 SaaS 模式。参考高德地图收费模 式,目前高精度地图盈利模式以 license 和服务费为主,license 单价约数百 元至千元左右,单车年化服务费约为百元左右。由于高精度地图数据存储容量大无法完全嵌入汽车终端,需要借助云服务平台,通过云储存及云分发的 形式才能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同步,收费模式上有望改变传统电子地图 的 license 授权模式。据公司 2022 年 6 月 8 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高精 度地图的盈利模式从目前看会是云服务为主的 SaaS 模式。
2.2.3.汽车数据安全“国家队”,合规服务百亿市场放量在即
数据合规平台订单持续落地。公司在国内率先布局地图数据服务与自 动驾驶,已与宝马、戴姆勒、大众、沃尔沃、福特等多家国际顶级车厂以及 造车新势力、科技巨头企业签订服务订单,合作内容包括平台环境搭建,以 及自动驾驶相关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合规服务。我们认为,公司作为汽车数 据安全“国家队”,凭借“资质(国资背景+甲级测绘资质)、平台(背靠国 汽智图+第三方独立图商)、服务(全生命周期数据服务工具链)”优势,未 来有望斩获更多 OEM 订单。 资质:国资背景+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测绘资质。公司具有“国资” 背景,其前身为中国四维下属导航部,中国四维由国家测绘局于 1992 年创 建,隶属于国资委直属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国内首批获得甲级测绘资质、 首家获得导航电子地图制作资质,中国第一家、世界第六家全面掌握开发高 端导航电子地图的企业。由于地图数据涉及到国家地理位置信息与数据安 全,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测绘资质比较稀缺,并且未来或有收紧趋势。据 泰伯网统计,截至 2021 年底,国内共有 31 家企事业单位获批甲级电子导 航地图资质,包括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等少数事业单位、传统图商、主机 车厂和科技公司。其中,自然资源部已于 2022 年 2 月和 3 月公布了两批共 15 家通过复审的企业名单,高德、百度、四维图新、凯立德、亿咖通等企 业均通过了复审。目前公司已荣获 ASPICECL2、ASPICEL3、ISO9001 等汽 车领域高级别数据产品资质与安全质量认证。
平台:背靠国汽智图+第三方独立图商。公司背靠“国家级”动态高精 度基础地图服务平台国汽智图。2021 年 9 月,公司与工信部国家级创新中 心国汽智联、自然资源部直属企业中国地图出版集团等单位共同成立国汽 智图,公司为国汽智图第一大股东(持股 24.10%)。国汽智图未来将以 Tier1.5 的角色,打破行业内各企业间壁垒,为高精度地图服务提供商、自动驾驶解 决方案提供商、车厂等提供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第三方动态高精度基 础地图数据、传感器数据合规及存储和高精度地图测评等服务,并推动高精 度地图相关国家标准、政策法规的建立、完善和落实。公司作为行业内唯一 一家参与的技术图商,将对国汽智图输出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和客户资源。 此外,背靠国汽智图也有望在未来的高精地图与数据合规业务中赢得先机。
第三方独立图商对于主机厂更具吸引力。与百度、高德等互联网系图商 不同,公司是具有国资背景的第三方独立图商,出于数据安全与监管问题的 考量,公司更受车厂信赖。此外,公司明确表示不造车,与主机厂没有竞争 关系。公司作为独立第三方图商,在数据合规业务中更具竞争优势。 服务:全生命周期数据服务工具链。公司在国内较早进入导航电子地图 制作领域与自动驾驶行业,进行了长期的数据合规采集、数据存储管理、信 息脱敏、数据加密、合规环境构建、合规系统运维的可行性验证和实践,沉 淀了专业的工具链,可以为 OEM 构建自动驾驶开发云和自动驾驶量产云, 提供云基础设施和合规存储,搭建安全可信、合法合规的自动驾驶专属云环 境,提供智能网联汽车的功能开发、测试验证、量产上路等全生命周期服务。
“合规+地图+算法+定位”构成强耦合业务闭环。根据公司公告,2021 年 11-12 月期间,公司依次与沃尔沃签订数据合规服务、高精地图、自动驾 驶数据服务相关订单。参考四维与沃尔沃的合作模式可以发现,公司“数据 合规服务-高精地图-自动驾驶数据服务”的业务链条具有高协同性和强耦合 性,形成了“合规+地图+算法+定位”强耦合的业务闭环,数据合规有望成 为其他业务的导引,有助于建立数据生态。OEM 出于数据安全下“责任主 体边界”的考虑,更倾向于由同一家供应商提供数据合规、高精地图及相关 延伸的自动驾驶数据服务。我们认为,数据合规是整个业务链条的前端环 节,未来有望复制“沃尔沃合作模式”为 OEM 提供一体化服务,即以合规 为切入点,推进高精地图、自动驾驶数据服务等业务拓展,带动存量业务收 入释放。
数据合规相关服务百亿市场放量在即。根据产业链调研以及公司已有 订单来看,数据合规服务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在三年合同周期内,帮助 OEM 或系统商搭建云服务平台,以及提供后续相关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合规服务, 收取前期一次性平台搭建费与后期数据管理服务费(按年按车收费)。其中, 一次性平台搭建费用在千万级别;单车年费数百元不等,取决于使用/调取 的频次、内容以及相关车型的销量等因素,考虑到业务闭环带来单车价值量的提升,单车年费有望提升到 300-500 元左右。根据国内乘用车销量以及中 国 L2 及以上乘用车渗透率,可以测算出国内 L2 及以上乘用车保有量,预 计国内 L2 及以上乘用车保有量将从 2022 年的 722 万辆增加至 2025 年的 3700 万辆。按照单车年费 300 元、400 元、500 元三种情形,可以进一步测 算出数据合规相关服务的市场空间,预计 2025 年对应的增量市场空间分别 为 111.01 亿元、148.01 亿元、185.02 亿元。 关键假设 1:根据盖世汽车预测,预计 2022-2024 年中国乘用车年销量 分别为 2255 万辆、2310 万辆、2395 万辆、2536 万辆。 关键假设 2:根据 IHS Markit 预测,预计 2025 年中国乘用车 L2 及以 上级别的渗透率将达 45%;我们进一步假设,2022-2025 年中国乘用车 L2 及以上级别的渗透率分别为 32%、36%、42%、45%(CAICV 数据显示, 2021 年全年中国 L2 级别乘用车渗透率为 23.5%,2022 年 1-4 月中国 L2 级 别乘用车渗透率达 31%)。
3.智驾:进击的 Tier 1 小巨人,乘自动驾驶东风起航
3.1.自动驾驶产业进入新发展期,ADAS 市场空间广阔
汽车智能化行业趋势明确,各国加快立法支持自动驾驶产业发展。汽 车智能化行业趋势明确,智能化接力电动化成为汽车产业创新升级的主要 发力点。其中,自动驾驶是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在乘用车总量市场平稳增长 前提下,新车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自动驾驶技术正成为新车的主要卖点。 但自动驾驶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涉及到技术路线、社会接受度、商业模式、 法律法规等问题,其中法律问题尤为关键,高阶自动驾驶车辆需要获得合法 身份上路,法律法规体系缺失严重阻碍了高阶自动驾驶的发展。当前世界主 要国家都在加快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通过立法规范并促进自动驾驶产 业发展,其中,美国、德国、日本,2016 年开始就陆续通过了自动驾驶汽 车产品认证管理和上路行驶的相关法案。
L3 处于自动驾驶的过渡阶段。参照美国 SAE J3016、中国版分级标准, 将自动驾驶分为:L0 应急辅助、L1 部分驾驶辅助、L2 组合驾驶辅助、L3 有条件自动驾驶、L4 高度自动驾驶和 L5 完全自动驾驶。可以看出,L1-L2 级别为辅助驾驶,L3-L5 级别为自动驾驶。其中,L3 处于过渡阶段,人类 和机器都需要参与到驾驶过程。目前 BBA 等国际知名车企,以及吉利、小 鹏、长安等国内主流车企均已具备 L3 级别自动驾驶技术,但 L3 级自动驾 驶仍存在上路难题。现阶段行业层面真正在落地的是 L2 级附近的 ADAS 功 能,如 APA(自动泊车辅助)、NOA(领航辅助驾驶)等功能。
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分为纯视觉感知路线和多传感器融合感知路线。 其中,纯视觉感知路线以摄像头主导:由摄像头主导并配合毫米波雷达等低 成本传感器组成,依托自研芯片和算法,并通过视觉系统优化自身AI 算法, 进而达到较高的自动驾驶水平。典型代表如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 FSD,百 度的纯视觉方案 Apollo lite。多传感器融合路线以激光雷达主导:由激光雷 达主导并配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传感器组成。对于 OEM 来说,其算法和软件层面相对薄弱,采用多传感器方案是更优选择。该路线 是目前的主流,玩家包括传统车厂以及新势力,电装、博世等传统 Tier 1, Google、Waymo、百度、华为等互联网公司,以及 Momenta、经纬恒润、毫 末智行等自动驾驶公司。
我们判断,2025 年前市场或仍以 L2 及 L2+自动驾驶为主。在遵循渐 进式发展策略下,国内自主品牌大都将 L4 级自动驾驶量产车型落地时间锁 定在 2024/2025 年,如上汽明确 2025 年批量投产 L4 级智能驾驶汽车,吉利 提出 2025 年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同时,自主品牌 OEM 不断推出 具备 L0-L2.9 级功能的车型。从上险新车数据来看,L2 标配新车搭载率持 续提升。高工智能汽车数据显示,2021 年国内前装标配新车 ADAS 搭载率 约为 39.6%,L2 标配新车搭载率约为 19.5%,L2+搭载率为 8.3%,2022 年 1-5 月 L2 标配新车搭载率达 25.5%。
主动安全诉求下,ADAS 市场需求将不断释放。作为主动安全技术, ADAS 能有效降低多数事故类型的发生频率。ADAS 系统利用汽车上安装 的各种硬件传感器,感知、收集行驶过程中的车内外环境数据,进行静态、 动态物体的辨识、侦测与追踪,并结合导航地图数据,进一步运算与分析, 预先让驾驶者察觉到潜在发生的危险,从而增加汽车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 性。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提升,以及消费者对行车安全性的重视,ADAS 市 场需求将不断释放。
2025 年,我国 L2 及以上渗透率将达 45%,ADAS 市场规模将达 2250 亿元。国内自动驾驶产业的发展以及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接受度的提升,推动 L2 及以上新车渗透率快速提高,据 IHS Markit 预测,到 2025 年中国 L2 及 以上新车渗透率至少达 45%。未来随着自动驾驶功能的增加,也将提高 ADAS 系统的单车价值量,推动 ADAS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根据中汽协测 算,2020 年国内 ADAS 市场规模达 844 亿元,2025 年将达 2250 亿元,年 均复合增速 21.67%。
3.2.战略转向自驾产业链 Tier 1,斩获量产订单验证实 力
立足高精度地图能力,战略转向自驾产业链 Tier 1。公司布局自动驾驶 领域已久,2015 年开始搭建自动驾驶团队,与国内外主流车厂初步开展了 基于高精度地图的自动驾驶;2016 年完成原型车的搭建,并发布第一张适 用于L3的自动驾驶地图和相应规则;2017年发布支持L4的自动驾驶地图, 实现封闭区域的自动驾驶能力;2018 年进行高速场景下 L3 的自动驾驶测 试;2019 年将自动驾驶区域扩展至城区并通过路测,自动驾驶地图通过 ASPICE CL2 认证;2020 年公司获得合肥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牌照, L4 级自动驾驶自动代客泊车方案可面向公共停车场/库、最后 500 米开放道 路、园区通勤等场景。公司基于高精度地图能力,自动驾驶相关的感知、定 位、规划、决策、算法等技术以及全套的软件系统,于 2021 年成立自动驾 驶解决方案事业部,正式向自动驾驶产业链 Tier 1 迈进。
“车端-路端-云端”构筑全面技术壁垒,未来成长可期。公司基于高精 度地图能力,打造面向全场景(L0-L2.9 级)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成为具 备软硬件全栈能力的 Tier 1,在“车端-路端-云端”构筑了全面的技术壁垒, 先后获得凯翼、国内某头部车厂 Tier1 订单,实现 0 到 1 突破,产品力持续 得到印证,成为未来 3 年新增盈利点。公司智驾业务尚处于开拓阶段,2021 年实现营收 584 万元(占比 0.18%),随着多张订单进入量产阶段,有望迎 来高速增长。我们认为,公司基于高精地图能力打造的更安全可靠与更高 性价比的智驾方案,未来面向自主品牌 OEM 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有望 斩获更多 OEM 量产订单。
车端:公司基于高精地图能力赋能自动驾驶,配合高精定位,更好的辅 助定位、感知和控制规划,提供更安全、高效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感知层 面,提高感知算法效率和准确率。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车道属性数据(车道 线类型、车道宽度等)、环境属性数据(信号灯、路边地标等)等大量先验 知识,提供包括预测的感知信息以及超视距的规则信息;为其他各类传感器 提供必要的安全冗余,大幅降低后端算法部分计算力的要求,让有限的计算 资源集中在道路上的动态物体。定位层面,提升定位精度、降低定位失效率。 采用多系统卫星实现高精度定位,通过自建 CORS(地面基准站)服务以及 地面控制点实现空地一体化的高精度网络从而支撑测绘采集的信息处理, 并依托自研传感器同步系统实现毫秒级多元传感器的数据同步,有效弥补 车辆定位传感器的失效场景。规划层面,提供车道级路径规划。高精度地图在云计算的辅助下提供最新的路况,通过路网信息完成点到点的精确路径 规划。决策层面,为自动驾驶的预控提供重要的参考。提供场景差异化的驾 驶规则的辅助,以及在复杂场景下协助自动驾驶系统完成决策。
路端:公司 ADAS 数据主干网络道路里程覆盖全国公共开放可通车道 路,具备亚米级精度及小时级更新发布能力,可实现与第三方基础导航数据 在导航及 ADAS 功能上的无缝切换和在线离线无缝对接。HD 地图数据实 现重点城市主要开放道路覆盖,支持全国高速道路及城市快速道路全部 32 万公里数据的周期性更新及发布,满足 L2-L4 自动驾驶、5G/C-V2X、高速 公路列队跟驰、自动驾驶仿真测试等领域的应用需求。面向 AVP、CCP 等 自动驾驶场景,已经完成 HD 数据产品的设计研发并实现量产。
云端:公司在云端具有高并发能力的自动驾驶服务平台 HDMS,云端 平台 HDMS 通过 OEM 客户 SLA 服务能力测试,云端发布、车端更新融合 的产品结构已完成从研发到量产的商业化验证。通过流式发布服务、多源数 据关联服务、客户图层数据处理服务、UGC 更新服务构建“流动闭环”,并 开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驾驶专用视觉处理单元(VPU)及计算平台。
4.智舱:商用车前装市场龙头,乘用车前装量产订单落地
深耕车联网多年,定位智能网联全栈服务商。公司深耕车联网多年, 2009 年开始组建车联网产品研发团队,2011 年发布趣驾业务涉足乘用车车 联网,2013 年增资控股中寰卫星布局商用车车联网,2015 年收购图吧集团 并形成独立的车联网事业群,2018 年分拆车联网业务成立子公司四维智联 并引入外部合作伙伴融资。目前公司定位面向车企的智能网联产品全栈服 务商,已具备从电子地图数据到动态交通信息、云平台、信息聚合、车载操 作系统、智能车载硬件、手机车机互联、大数据赋能、网络安全等在内的车 联网产品组件和一体化服务能力,获得国内外众多 OEM 客户的认可。在商 用车领域,与国内重卡 TOP10 企业中的 9 家展开深度合作。
公司是低调的车联网巨头。智舱业务主要包括乘用车车联网业务和商 用车车联网业务。乘用车车联网业务由控股公司图迅丰达、满电出行及参股 公司四维智联承担;商用车车联网业务由控股公司中寰卫星承担。根据互联 网周刊发布的 2019 年度、2020 年度车联网企业排行榜显示,四维图新分别 位居第 4 名、第 7 名。根据搜狐汽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价值公司 100 排行 榜之车联网企业排行榜显示,四维图新综合排名第 5;而在车载信息服务细 分赛道中,四维图新位居第 4 名,仅次于华为、百度、腾讯。
4.1.乘用车项目拓展顺利,座舱前后装市场多点开花
乘用车车联网业务涉及智能网联、智能座舱、新能源出行等领域,由控 股公司图迅丰达、满电出行及参股公司四维智联承担。其中,图迅丰达由公 司与丰田汽车共同投资设立,提供 Connect 智行互联服务与 G-BOOK 智能 副驾服务。满电出行由公司与嘉业投资出资设立,主要产品为一站式智能充 电服务解决方案“桩家”。四维智联成立于 2018 年,由四维图新原智能网联 业务分拆成立,全面负责自主品牌车厂的车联网业务,包括地图数据、车联 网平台、路况数据、导航、系统解决方案。四维智联为奔驰、宝马、丰田、 长城等品牌车厂提供从智能导航、车联网服务及内容、智能座舱、智能网联 操作系统及解决方案、车联网大数据及运营等方面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 服务运营。
四维智联定位新型 Tier 1,提供软硬件一体解决方案。四维智联搭建的 车联网生态集齐了互联网企业、传统 Tier 1 和车企,仅资方就囊括了腾讯、 滴滴、蔚来、博世、丰田等各个行业的知名企业。目前,四维智联已经获得 了腾讯音乐、滴滴大数据平台等投资方的技术或数据支持。四维智联定位车 联网生态中的新型 Tier 1 角色,传统 Tier 1 通常以硬件为主,短板是软件能 力、云端能力和大数据能力,四维智联具备软硬件结合能力;而与只专注于 软件的传统车联网企业相比,四维智联可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提供完整或分拆两种方案,产品链条组合灵活。四维智联可为主机厂、 一级供应商提供一套完整的端到端完整车联网解决方案;同时,其基础云、 TSP 车联网平台、应用层、定制化操作系统可分类独立提供给车厂、供应商, 产品链条组合更灵活,从而为车厂提供更灵活的选择。车厂或可自主研发核 心操作系统,单纯嫁接四维智联云端及应用从服务至操作系统,或可交付四 维智联定制开发完整的车联网方案。
丰田汽车智能助手正式上线,首次以Tier 1身份签订重量级量产订单。 汽车“新四化”浪潮下,乘用车网联化率不断攀升。乘联会与安路勤数据显 示,2022 年 5 月中国乘用车“新四化”指数为 73,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6.8; 其中网联化指数持续攀升至 53.3,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20.7。公司紧抓汽车 智能网联化机遇,不断开拓乘用车前装市场,丰田汽车智能助手正式上线, 搭载车型已于 2021 年 11 月正式上市;2021 年公司首次以 Tier1 身份与国 内头部自主 OEM 签订重量级量产订单,智能座舱软硬件一体化平台产品 和解决方案不断得到车厂客户的认可和肯定。在后装市场,公司于 2019 年 推出的“抖 8”系列智能车机产品后向运营实现可比收入,基于后装车机联 网用户规模探索的运营模式初步验证成功;公司凭借组织协同及产业合作 优势,正式进入国际 OEM 后装精品采购列表。 智能座舱产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智能座舱主要包括车载信息娱乐系 统、仪表盘、抬头显示(HUD)、流媒体后视镜、语音交互系统等 HMI 交互 产品,具体功能基于座舱域控制器实现,未来座舱域有望和驾驶域打通。在 造车新势力的强力驱动下,智能座舱产业迎来爆发,随着单车价值的提升以 及渗透率的提升,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达千亿元。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 2020 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达 570 亿元,同比增长 28.60%,预计到 2025 年将达 1050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超 13%。
4.2.重卡市场持续领先,不断挖掘新产品未来增长点
商用车车联网业务产品矩阵丰富。商用车车联网业务主要由旗下中寰 卫星(2013 年收购,持股 43.68%)承担,提供部标机、T-BOX、大屏机、 PCC(Predictive Cruiser Control)等智能终端,ADASIS 等软件,车联网平 台及 App 应用体系。公司产品矩阵丰富,包括 PCC 预见性巡航、智能地平 线、前装智能硬件、智能网联大数据等 11 类软硬件产品及平台解决方案。
面向前装、政企、物流三线布局。目前公司已在商用车前装车联网、政 企信息服务、智慧物流领域呈现“三线”闭环格局,构建覆盖卡车全生命周 期的数据生态,助力卡车厂商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需求,并满足两客一 危企业、出租车公司、物流运输企业、驾培学校以及政府监管部门对车辆使 用效率、安全驾驶的监控需求。
不断挖掘新产品的未来成长空间。2021 年,公司商用车节油控制策略, 与一汽解放、上汽大通、三一重卡等多家车厂达成合作;基于车联网+地图 +AI 算法的推荐购车、销售线索挖掘等营销功能获得头部 OEM 认可,面向 物流场景的出行地图、路径优化管理、行业细分场景应用在传统 OEM、造 车新势力等多个车厂合作项目中落地。 “双碳”与高油价下商用车节油需求旺盛,PCC 订单放量可期。中寰 卫星 CEO 梁永杰出席 2021 年“5G 与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时表示,中国 公路货运车辆只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 10%,却消耗了车辆中 50%的燃油, 在碳排放方面占了 56%的份额,公路货运是节能减排的重要突破口。为适 应物流行业节油的需求,中寰卫星推出了 PCC 预见性巡航控制系统,PCC 从 ADAS 地图数据中,提取出坡度、曲率、航向等数据,结合持续优化的 节油算法,进行车辆的驾驶决策,经测试可平均节约油耗 4-8%,一辆商用 车一年能够节油约 1 万元。2021 年 7 月,中寰卫星商用车导航“货车通” 上线国内首个节油导航功能,在前装商用车市场持续领跑行业。在“双碳” 与高油价背景下,商用车节油需求旺盛,未来公司 PCC 订单有望放量。
商用车车联网运营服务是未来行业核心价值所在。保障安全、降本增 效是目前城市商用车行业的核心车联网需求,而随着车队与企业客户比重 的不断增加,对车队管理、定制化服务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据罗兰贝格统计, 预计 2025 年中国商用车车联网硬件及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 806 亿元,围绕 商用车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行业降本增效增值服务的运营服务是未来行业核 心价值所在。在车辆后装市场变现方面,公司不断提升前后装产品商业化附 加值,已完成二手车初步评估模型、DMS 干预模型、人证比对等的算法开 发和验证;此外,公司与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协议,双方 将在商用车智慧保险创新领域共同探索合作模式。
5.智芯:车载芯片厚积薄发进展迅速,打造新增长极
5.1.汽车“新四化”叠加缺芯潮,国产替代迎空前机遇
2025 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将超 700 亿美元。全球汽车芯片市场整 体呈增长趋势,2020 年受芯片供应短缺影响,市场规模同比下降 6%至 395 亿美元;2021 年市场规模同比增长 27.34%至 503 亿美元,恢复增长。集微 咨询预计,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带动下,2025 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 模将达 735.2 亿美元,2021-2025 年 CAGR 达 10%。Gartner 预计汽车芯片 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期,2030 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将达 1166 亿美元。
2020 年我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达 659 亿元。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 2020 年我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 659.4 亿元,其中,计算控制类芯片、功率半 导体、传感器芯片的规模分别为 178.48 亿元、154.07 亿元、80.9 亿元,占 比分别为 27.1%、23.5%、12.3%。随着汽车销量回暖、智能网联化加速渗透, 我国汽车芯片市场有望快速增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2026 年我国汽 车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 288 亿美元。 汽车芯片市场基本由国际半导体巨头主导。全球汽车芯片市场基本被 国际半导体巨头垄断,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前五厂商占比接近 50%。 其中,英飞凌占比最高,2020 年市场份额为 13.2%,其次分别为恩智浦、瑞 萨、TI 及意法半导体。全球前 20 家汽车半导体公司中,只有一家是中国公 司——安世半导体(由闻泰科技收购而来)。2022 年两会期间,广汽集团董 事长曾庆洪表示,我国汽车芯片国产化率仅为 5%,高度依赖国外。
5.2.国产车载芯片开拓者,MCU 芯片量价齐升可期
杰发科技在汽车电子领域积累深厚。杰发科技成立于 2013 年 10 月, 前身是联发科汽车电子事业部(成立于 2011 年),联发科最早于 2010 年开 始布局车载娱乐芯片,2012 年实现量产。杰发科技专注于汽车电子芯片的 研发与设计,在行业内有深厚的积累,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在国内后装市场处 于领先地位,在前装市场也已被部分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 OEM 所认可与采 用,客户覆盖华阳、飞歌、路畅、天派、麦思美、朗光、阿波罗等后装市场 客户以及比亚迪、华阳、阿尔派等前装市场客户。2017 年 3 月,公司以 38.75 亿元完成对杰发科技 100%股权的收购,全力支持杰发科技相关芯片产品研 发及市场导入,杰发科技在原有产品基础上延伸扩展产品线。
智能座舱芯片 SoC:SoC 芯片在国内后装市场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并 不断签订前装市场量产订单;新一代智能座舱芯片 AC8015 在多家客户量 产车型搭载出货,累计供货突破 200K,单月出货量持续保持增长,预计 2022 年底出货量将突破百万颗;第二代高性能智能座舱芯片 AC8025 正在研发。 MCU 芯片:车规级 MCU 出货量及收入贡献同比 2020 年实现十倍以 上增幅,打破国际巨头垄断。公司第一代 32 位 MCU 芯片 AC781X 于 2018 年 12 月推出,已被数十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导入并量产;第二代 MCU 芯片 AC7810X 于 2020 年推出,并实现快速量产;新一代通过 ISO26262 认证的 MCU 芯片 AC7840x 于 2022 年 Q1 提前点亮正在验证,预计 2022 年底正式 量产。与本土晶圆代工厂合作的低成本、小节点 MCU 项目正式启动。 TPMS 芯片:公司 2016 年开始研发 TPMS 芯片,2018 年推出国内首 颗自主研发的车规级 TPMS 芯片 AC5111,打破英飞凌等国际巨头垄断, 2019 年 11 月实现正式量产出货,客户群体稳固拓展。下一代 TPMS 专用芯 片也在研发当中。
AMP 芯片:公司第一代 AMP 芯片 AC7315 于 2017 年实现量产,得到 市场广泛认可,已搭载国内头部新势力车企量产车型,第二代车规 Class-AB 类功放芯片 AC7325 在数家新势力车型量产。 新品开始进入收获期,芯片业务有望逐步放量。根据 2020 年 11 月 24 日《关于公司非公开发行 A 股股票申请文件反馈意见的回复(修订稿)》, 杰发科技一款新产品一般研发周期为 2 年,试销周期为 1-2 年,在试销期间 仅形成少量收入,在量产阶段才开始贡献收入。通过梳理公司芯片产品推进 节奏可以发现,公司新产品线 MCU、TPMS、AMP 等芯片在 2018-2020 年 大多处于试销、导入期,仅形成少量收入,而新一代座舱芯片 AC8015 仍处 于测试和导入周期,收入贡献有限。2021 年开始,公司多款新品进入量产 出货阶段,如新一代 AC8015 前装量产,车规级 MCU 批量出货,前期研发 投入逐步兑现,芯片业务有望逐步放量。
缺芯潮下,芯片业务有望带动其他业务协同发展。公司将芯片的设计 开发与软件算法、产品技术相结合,将芯片+导航、芯片+车联网与芯片+自 动驾驶的能力进行深入的融合,有望收获 1+1>2 效应。公司一直与台积电TSMC、台联电 UMC、GF 等全球领先的晶圆代工厂合作,通过与供应商建 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及成熟的供应链合作模式,有效保证了产品稳定性、可 靠性和良率。我们认为,在缺芯潮之下,公司汽车芯片业务有望推动其他业 务实现与大客户的交叉销售,进一步发挥各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 芯片业务收入恢复增长,毛利率保持较高水平。公司 2017 年收购杰发 科技,当年实现营收 5.17 亿元,2018 年延续增长趋势。2019 年开始整体芯 片业务收入有所下滑,2019 年全球汽车销量下滑,2020 年受疫情影响,主 力产品 IVI 芯片受冲击较大,叠加新产品线 MCU、TPMS、AMP 多处于研 发期收入贡献有限。2021 年受益于汽车销量回暖以及缺芯潮,公司通过与 台积电 TSMC、联电 UMC 等 10 余家晶圆代工厂合作,保证了芯片的稳定 出货,芯片业务恢复增长,实现收入 3.52 亿元,同比增长 15.72%。公司整 体毛利率保持较高水平,与行业平均水平一致,2021 年受芯片供应紧张以 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芯片毛利率下降至 51.79%。目前国内汽车芯片市 场需求旺盛,公司行业优势领先,芯片业务有望高速增长。
5.2.1.IVI 芯片国内后装市场领先,座舱 SoC 芯片积极推进
IVI 芯片国内后装市场领先,座舱 SoC 实现前装量产。公司 IVI 芯片 自 2013 年量产以来,已历经 5 次大的迭代,累计出货超 7000 万套片,在 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IVI 后装市场市占率已达到 70%。通过持续投入研发, 公司将 SoC 产品拓展至车联网 V2X 与智能座舱领域。2016 年 7 月,公司 推出车机业内首颗 4G 车联网 SoC;2021 年,公司 4G 车联网芯片已在多家 客户量产出货。2021 年 3 月推出新一代智能座舱 SoC——AC8015 并实现 前装量产,在国内入门级智能座舱 SoC 赛道占尽先机。AC8015 目前已获多 家整车厂项目定点,落地项目超 20 多个车型,累计供货突破 20 万颗,单 月出货量持续保持增长,预计 2022 年底出货量将突破百万颗目标。
智能座舱 SoC 产品矩阵不断完善。公司智能座舱 SoC 产品矩阵不断完 善,从入门级 AC8015I(2.5D 液晶仪表+Display Audio)、中阶 AC8025E(3D 液晶仪表+IVI 中控+360 环视),到中高阶 AC8025H(3D 液晶仪表+IVI 中 控+副驾屏+空调屏),覆盖从入门到中高端多种车型,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 求。目前客户已覆盖通用、大众、上汽、一汽、长安、吉利、东风、奇瑞、 柳汽等主机厂,以及德赛、华阳、航盛、北斗智联、FCE、Visteon 等 Tier1。 继 AC8015 之后,AC8025 和 AC8035 已进入研发阶段,AC8025 2022 年将 有首批样片提供给客户进行产品开发。
整体性能与国际品牌相当,AC8015 具有高性价比、本地化服务与稳定 供应优势。性能方面,与恩智浦、瑞萨座舱 SoC 相比,AC8015 在接口、存 储及音视频兼容性方面与二者相当,在 CPU 核心算力、内置音频 DSP 等方 面更优。AC8015 集成了公司自研的 AVM、DMS 算法,Carplay、蓝牙协议 栈及丰富的第三方应用,打破了智能座舱仅局限于中高端车型搭载的局面, 达到了算力与性价比的平衡。本土化服务方面,公司在合肥、武汉、上海、 深圳组建了专业的快速响应技术支持及服务团队,从客户选型开案、POC 样 机、初试、量产装车及售后质保,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持和服务跟进,针对大 客户特定需求提供专业化定制服务。供应方面,公司与台积电 TSMC、联电UMC、GF 晶圆厂合作多年,本土供应链合作厂商已突破 10 家,AC8015 芯 片已成功锁定 2022、2023 年的晶圆产能,保证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
5.2.2.MCU 芯片出货量超 1000 万颗,未来有望持续放量
我国 MCU 市场规模接近 300 亿元。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制造自 动化与工业 4.0 需求的升温,以及汽车电动化渗透率的提升,国内 MCU 市 场规模持续增长。据 IHS Markit 测算,国内 MCU 市场规模由 2016 年的 210 亿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269 亿元,CAGR 为 5.9%,2022 年市场规模将达 299 亿元。IC Insight 数据显示,下游应用领域中,2020 年消费电子、计算机与 网络领域占比最大,分别为 26%和 19%,汽车电子、IC 卡占比均为 15%, 工业控制占 10%。
车规级 MCU 市场主要被国外厂商垄断。全球车规级 MCU 市场高度集 中,IHS Markit 数据显示,2020 年前三大龙头瑞萨电子(占比 30%)、恩智 浦(占比 26%)、英飞凌(占比 23%)合计市占率达到 79%。由于车规级 MCU 研发周期长,认证要求远高于消费和工业级 MCU,技术壁垒较高,目 前国内仅有几家企业能够实现中低端产品的量产,国产渗透率非常低。 MCU 芯片市场呈现分化,车规级 MCU 仍严重短缺。MCU 产品需求 持续分化,消费类电子、家电需求转弱,工业、汽车类芯片需求仍保持坚挺。 IC Insights 数据显示,2021 年 MCU 平均售价上涨 10%,预计 2022-2026 年 价格将持续上行。车规 MCU 方面,根据分销商富昌电子报告,恩智浦、微 芯半导体、瑞萨、意法半导体等全球 MCU 巨头车规产品均有价格上涨和交 期拉长的趋势。目前车规级 MCU 短缺尚未缓解,国内 MCU 厂商具备本土 化服务与供货优势,缺芯潮之下有望抓住国产替代机遇实现突围。
公司是国产车规级 MCU 领导者,2021 年出货量已超 1000 万颗。公司 MCU 产品包括 AC781X、AC7810X、AC7840x 等,公司于 2018 年 12 月推 出了国内首颗达成量产的车规级 32 位 MCU 芯片 AC781X,在该领域打破 国际垄断,实现零的突破,已被数十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导入并量产。2020 年 推出第二代 MCU 芯片 AC7810X,一经推出即实现快速量产。2021 年,公 司车规级 MCU 出货量已超 1000 万颗。此外,公司新一代通过 ISO26262 认 证的 MCU 芯片 AC7840x,目前正在验证,预计 2022 年底正式量产。 车规级 MCU 产品开发生态完善。公司 MCU 产品实现从 M0、M3 到 M4F 内核的车规级 MCU 全覆盖,并应用到车身领域功能认证比较高的核 心零部件。2020 年,公司推出 AC7801X 系列车规级 MCU,与 AC781X 系 列相比,AC7801X 在功能上更加细分,降低客户成本的同时提升了适配灵 活度,具备低功耗、高可靠性优势,主要用于车身控制、冷却、照明系统, 以及高可靠性工业领域,如水泵、油泵、工业风机、电机等产品控制系统。 在现有车规级 MCU 产品系列基础上,公司已相继布局、投入研发下一代高 性能车规级 MCU——AC7821、AC7825 系列,进一步填补国产自主高性能 车规级 MCU 的市场空白。
深度受益于国产替代,MCU 芯片有望持续放量。汽车电动化、智能化 持续渗透,车规级 MCU 需求旺盛,缺芯潮下,国产 MCU 厂商有望突围。 公司是国产车规级 MCU 领导者,先发优势明显,具有高技术壁垒,以及稳 定的供应体系,有望深度受益于国产替代的巨大机遇。供给端,公司与台积 电 TSMC、联电 UMC、GF 晶圆厂合作近十年,本土供应链合作厂商已突 破 10 家,保证了稳定供货。客户端,公司车规级 MCU 具有可靠性及稳定 性高、本地化服务便利等优势,合作车厂包括上汽、一汽、比亚迪、长安等 国内头部 OEM 及新势力企业,实现单月百万级出货。价格端,车规级 MCU 依然严重短缺,Yole 预计 MCU 价格 2022 年继续维持涨势,且部分产品单 价维持高位将持续到 2026 年;公司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动态调整价格,MCU 产品价格和毛利率有望大幅提升。考虑到车规级 MCU 需求旺盛和国产替 代机遇窗口,公司 MCU 产品正迎来量价齐升,未来有望持续放量。
5.2.3.TPMS 芯片客户群体稳固拓展,将受益强制国标出台
TPMS 是业界公认的预防爆胎的有效技术。TPMS 全称为胎压监测系 统(Tir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可以实时检测轮胎的气压、温度,及 时发现轮胎气压不足、过高、漏气等情况,防止出现爆胎事故。TPMS 分为 直接式 TPMS 和间接式 TPMS,分别属于主动防御型、事后被动型。相较于 事后被动型,行业偏向于选择主动防御型的直接式 TPMS,利用安装在轮胎 里的压力传感器来监测轮胎气压,并用无线发射器将压力信息从轮胎内部 发送到中央接收器模块上,当轮胎气压太低或漏气时,系统会自动报警。 各国政府立法强制安装 TPMS。TPMS 是继 ABS、安全气囊后的第三 大汽车安全系统。美国自 2007 年 9 月起要求所有出厂的轻型车必须安装 TPMS,是世界上最早强制安装 TPMS 的国家。欧盟已立法规定从 2014 年 11 月起对于未装配 TPMS 的乘用车不允许销售和注册。韩国于 2010 年 7 月 起规定所有乘用车和总重小于 3.5 吨的车辆,必须按节点安装 TPMS。我国 于 2017 年 10 月正式发布 TPMS 强制性国家标准,2020 年 1 月 1 日起,国 内所有在产乘用车开始实施胎压监测系统强制安装要求,并且国内 TPMS 强制标准要求高于国际主流。
车规级 TPMS 芯片已率先实现量产,打破国外巨头垄断。目前国内 TPMS 上游的芯片供应商主要是英飞凌和恩智浦。公司于 2017 年开始布局 TPMS 芯片市场,于 2019 年 11 月推出国内首颗自主研发的车规级 TPMS 全 功能单芯片 AC5111 并实现量产,率先打破国外巨头垄断。2021 年推出第 二代全集成胎压监测专用芯片 AC5121,各项性能指标居行业领先水平,可 用于前装与高品质后装市场。目前公司已形成 AC51X1 及 AC781X/7801X 的胎压监测系统的方案,实现 TPMS 客户群体稳固拓展。 公司 TPMS 解决方案丰富,TPMS 芯片未来有望快速放量。公司推出 4 种 TPMS 解决方案,包括面向后装市场的独立式胎压监测方案、整车厂原 装配套主流胎压监测方案、智能座舱胎压监测方案以及大型商用车胎压监 测解决方案。随着国家强制安装 TPMS 政策的出台,公司自主研发的 TPMS 专用传感器芯片将受益于国产替代进程,未来有望获得更高市场份额,TPMS 芯片销售有望快速放量。
5.2.4.AMP 芯片搭载新势力量产车型,收入增长值得期待
车载功率放大器(AMP)芯片是汽车音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 要是将来自主机的微弱电信号进行放大以驱动扬声器发出声音,每一辆汽 车至少搭载一颗 AMP 芯片。AMP 主要分为 A 类、B 类、AB 类、D 类、G 类五类,目前 AB 类和 D 类 AMP 主要在车载场景中应用,由于汽车散热受 限,AB 类自身功耗较大,发热量较高威胁行车安全等问题,未来趋势是向 D 类 AMP 发展。
目前 AMP 芯片市场基本被意法半导体(ST)和东芝(Toshiba)等外资品牌 占据,其中意法半导体主要占据欧美汽车市场,东芝主要占据日系汽车市场。 公司第一代 AMP 芯片 AC7315 于 2017 年实现量产,打破国外垄断,得到 市场广泛认可;2022 年 3 月,第二代车规 Class-AB 类功放芯片 AC7325 在 数家新势力车型量产。根据公司在 2020 年 11 月 24 日《关于公司非公开发 行 A 股股票申请文件反馈意见的回复(修订稿)》中的测算,预计全球整体 AMP 芯片市场需求将在 2024 年达到 3.5 亿颗,公司 AMP 芯片收入增长值 得期待。 AMP 芯片有望与 IVI 芯片形成联动效应。IVI 芯片与 AMP 芯片同属 于车载影音娱乐产品,公司将借助其在 IVI 市场的优势成功导入 AMP 市场, 在芯片国产化机遇下,实现捆绑销售。杰发科技 AMP 芯片具备成本优势和 客户服务优势,有良好的国产替代效应,并且与 IVI 芯片形成联动效应,具 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6.盈利预测
6.1.盈利预测假设
6.1.1.收入拆分与假设
新口径下,公司的业务包括智云、智驾、智芯、智舱、其他业务。 智云业务:涵盖导航业务、位置大数据业务、动态交通信息、高精度地 图以及数据合规业务。其中,导航业务:行业竞争格局稳定,前装导航市场 市占率约 40%,预计未来维持平稳增长,预计该业务 2022-2024 年收入增速 分别为 15%/10%/10%。位置大数据业务:近年来增长迅速,商业化拓展顺 利,广受政企客户肯定和认可,2022 年上半年政企客户大数据服务项目受 疫情影响落地延后,下半年有望加速推进,相关收入确认节奏可能顺延,未 来仍将维持较快增长,预计该业务 2022-2024 年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 25%/35%/35%。动态交通信息业务:动态交通信息业务受益于一汽-大众、 上汽大众、大众 Global 等重要战略客户回归,预计未来将保持较快增长, 预计 2022-2024 年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 25%/30%/30%。高精度地图业务: 高精度地图成为 L2+自动驾驶的标配,公司目前已与多家 OEM 和 Tier 1 签 订量产订单,随着高精度地图商业化开启,该业务有望快速增长,预计 2022- 2024 年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 40%/45%/45%。数据合规业务:数据合规业务 加速推进,公司与宝马、戴姆勒、沃尔沃等多家核心 OEM 以及新势力签订 服务订单,头部车厂示范效应强,市占率有望持续领先;根据公司公布的订 单来看,今年或已开始进入平台建设阶段,下半年或开始逐步确认平台建设 费收入;随着后续更多合规业务订单落地,相关平台费和年费有望持续兑现, 数据合规业务放量在即,预计该业务 2022-2024 年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 162.5%/141.9%/210.2%。
综上,数据合规是“合规+地图+算法+定位”强耦合业务闭环的前端环 节,未来有望以合规业务为切入点,带动存量业务收入释放,智云业务商业 模式完成向云 SaaS 服务转变,“合规+地图”SaaS 收入放量在即,打开未来 成长空间,我们预计智云业务 2022-2024 年收入分别为 24.83/31.95/44.64 亿 元,对应同比增速分别为 24.27%/28.69%/39.71%;该业务毛利率将维持较高 水平,预计 2022-2024 年毛利率分别为 78.00%/80.00%/82.00%。
智舱业务:智能座舱软硬件一体化平台产品和解决方案不断得到车厂 客户的认可和肯定,首次以 Tier-1 身份与国内头部自主 OEM 签订重量级量 产订单;重卡市场持续领先,积极向中轻卡领域拓展,受疫情及商用车销量 下滑影响商用车业务暂时承压,随着疫情影响趋弱,商用车业务或有可能边 际改善。我们预计智舱业务将维持稳健增长,2022-2024 年该业务收入分别 为 8.01/9.93/12.71 亿元,对应同比增速分别为 18.00%/24.00%/28.00%;该业 务为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且市场竞争较为激烈,预计 2022-2024 年毛利率分 别为 18.00%/20.00%/22.00%。
智芯业务:四大芯片产品线座舱 SoC、MCU、TPMS、AMP 均已实现 量产。根据中报预告表述,今年上半年芯片国产化顺利推进,车规级 MCU 出货量与收入均实现较大增幅。公司是国产车规级 MCU 领导者,先发优势 明显,具有高技术壁垒以及稳定的供应体系,目前车规级 MCU 需求旺盛, 公司深度受益于国产替代机遇,MCU 产品正迎来量价齐升,未来有望持续 放量,成长空间广阔。我们预计智芯业务 2022-2024 年收入分别为 4.93/7.15/10.36 亿元,对应同比增速分别为 40%/45%/45%。芯片产品毛利率 与市场平均水平保持一致,公司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动态调整产品价格,预计 智 芯 业 务 毛 利 率 或 大 幅 提 升 , 预 计 2022-2024 年 毛 利 率 分 别 为 60.00%/58.00%/58.00%。
智驾业务:四维 2021 年成立 ADAS 事业部,基于高精地图能力打造面 向全场景(L0-L2.9 级)的 ADS 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先后获得凯翼、国内某 头部车厂 Tier1 量产订单,实现 0 到 1 突破,成为未来 3 年新增盈利点。智 驾业务尚处于开拓阶段(2021 年收入 584 万元),随着相关订单进入量产阶 段,收入有望迎来高速增长。我们预计 2022-2024 年智驾业务收入分别为 0.86/4.10/9.52 亿元,对应同比增速分别为 1372.89%/376.74%/132.20%;考 虑到业务开拓期公司或以增加 ADAS 市占率及获取更多定点合同为目标, 该业务毛利率维持行业平均水平,预计 2022-2024 年毛利率分别为 20.00%/22.00%/22.00%。
综上,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38.88/53.38/77.48 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 27.05%/37.30%/45.14%,未来三年收入年均复合增速 36.3%; 对应的毛利率分别为 61.88%/61.29%/61.47%。
6.1.2.费用率假设
公司管理模式、销售渠道等较为成熟,相关管理费用率和销售费用率将 下降;研发人员占比及薪酬占比持续提升后,研发费用支出将趋于稳定,研 发费用率或有可能下降。随着公司收入增长,整体费用率呈下降态势。预计 2022-2024 年销售费用率分别为 4.9%/4.9%/4.9%;管理费用率分别为12%/11%/11%;财务费用率分别为-4.75%/-3.66%/-2.64%;研发费用率分别 为 45%/44%/43%。
基于以上假设,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34/4.72/6.93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3.43%/41.27%/46.90%,对应EPS分别为0.14/0.20/0.29 元/股,对应 2022 年 8 月 4 日 13.50 元/股收盘价,PE 分别为 95.92/67.90/46.22 倍。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