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电影《原野》荣获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影片的女主角刘晓庆在颁奖晚会上感慨说:“抗战8年,《原野》是7年后才允许上映啊!”
刘晓庆
但很少有人知道,《原野》的导演是开国元帅叶剑英的女儿叶向真。有的朋友不禁会问:“元帅的女儿为什么会去当导演?《原野》又为什么会拖了这么久才上映呢?”
1941年,叶向真出生于延安,她是叶剑英的第二个女儿,叶剑英给她起名“向真”,意为面向和向往真理,还给她起了个小名“牛妞”。
在叶剑英的6个子女里,只有叶向真是从小在他身边长大的,因此她小时候也最敢与父亲闹着玩。有一次,小向真调皮地在父亲的头发上扎小辫,叶剑英对她说:“牛妞,别淘气。爸爸给你念两句诗。”
“太好了,快念。”小向真常听爸爸吟诗,对诗歌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叶剑英于是念道:“出得门儿把门带,只怕牛儿吃铺盖。”
小向真好奇地问:“什么?铺盖,牛儿能吃吗?”
“老乡穷呀,没有棉花做被褥,只有用稻草麦杆当铺盖。牛儿爱吃草……”
叶剑英和叶向真
叶向真小时候一忙起来就爱丢三落四,而且为丢东西还懊恼得很。每到这时,叶剑英就会笑着说:“牛妞,不要烦恼。来,给你讲个故事。”
有一次,叶剑英在讲故事时,先给叶向真念了两句诗:“风吹鸭蛋壳,财去人安乐。”
“怎么说?”向真歪着脑袋问。
“古代有一个穷书生去京城赶考,坐在船上,一路没啥可吃了,一只熟鸭蛋吃了好几天,蛋壳都挖空了还在细细地掏,突然水面吹来一阵清风,把他手上的鸭蛋壳吹掉到水面上,穷书生惋惜地望着水面上飘去的鸭蛋壳,叹息了一声,这才罢了。”
父亲的故事还没讲完,叶向真就卟哧一声笑了。
1947年2月,胡宗南带兵进犯延安,由于敌我兵力悬殊,中共中央不得不选择撤离,6岁的叶向真也跟着部队一起撤退。有一天晚上,叶剑英乘坐的大卡车坏了,他只好背着女儿徒步行军,在漆黑的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爬着坡。叶向真后来回忆说:“我紧紧地搂着爸爸的脖子。不料爸爸一下滑倒在泥坑中,我没有摔下来,还伏在爸爸的背上,但两只手却伸到了水坑里,碰巧捡回了爸爸掉落的眼镜……”
叶剑英
1949年,叶剑英出任红色政权下的第一位北平市市长,8岁的叶向真也随父亲进入北平。这年秋天,叶剑英率部队南下广东,叶向真则留在首都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结束了颠沛不定的童年时代。几年以后,叶剑英回到北京,叶向真在父亲的身边度过了温馨的少年时代。
在叶向真的印象里,叶剑英在生活中是一个充满温情的人。他喜欢爬山、钓鱼、下棋、打球,喜欢和小孩子们一起玩闹,是中南海整个大院的“孩子王”,他经常逗儿孙和年轻的工作人员玩,还给他们起了不少绰号:“old王”、“马头”、“老和尚”、“teacher蛐蛐”……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叶向真养成了阳光开朗的性格。
叶向真小时候对植物栽培有天赋,叶剑英也认为女儿学习植物学会很有前途。但叶向真长大以后,却渐渐喜欢上了电影。1960年,叶向真没和父亲商量,就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而且被成功录取。叶剑英知道以后,很不高兴,一个星期没和女儿说一句话。
因为和叶向真同时代的开国元勋的孩子们,要么上的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要么去苏联留学,都是学习通讯、导弹、潜艇之类的国家急需专业。而叶剑英也认为,子女们要选择的职业,应该很直接地对国家有用,学电影导演不能很直接地对国家作贡献,所以他不理解女儿的选择。
叶向真
70年代时,叶向真曾短暂改行,做了7年的外科医生。1978年,叶向真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凌子”,重新回到文艺界,并当上了电影导演,在中国新闻社电影部拍摄纪录片。
踏入影坛的叶向真首先决定把曹禺的话剧《原野》拍成电影。《原野》是曹禺在1937年创作的作品,与《雷雨》、《日出》并称为他早期创作的“三部曲”。作品描写的是在民国初年北方一个偏僻的农村里,被恶霸地主焦阎王夺取土地、活埋父亲、卖了妹妹、抢未婚妻的农民仇虎,从监狱逃出后向恶霸地主复仇的故事,揭示了在黑暗畸形的社会中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原野》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新中国成立后还受到了批判。但叶向真却坚定地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她把剧本改编完后,专门送给原作者曹禺指点,但对方却一直没有给她回信。
曹禺
叶向真又找到自己的领导、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吴江,向他提出了拍摄《原野》的想法,吴江听后眼睛眨了半天,最后说:“我们从来都只拍纪录片啊!”
但吴江又不好直接拒绝叶向真,于是他说:“给你20万,干不干?”
叶向真说:“干!”
但在当时拍摄一部小成本的故事片,大概需要80万到100万元,20万根本不够。叶向真只好回去找摄影师罗丹想办法,罗丹出了一个主意:“去采景拍一组漂亮的镜头,让他们眼前一亮,就会给我们追加资金。”
于是叶向真和罗丹去东北的大森林里拍出了《原野》开头的那个场景,果然吴江看后十分满意,他当即拍板:“好,你们拍吧!”
剧组成立以后,叶向真开始选角,她选来选去,觉得刘晓庆担任女主角最为合适,刘晓庆看完剧本后也十分满意,她直接说:“这个角色非我莫属。”而男主角则选定了硬汉形象的杨在葆。
影片从1979年10月开机,到12月杀青,历时3个月,最终仅花费23万元。叶向真后来回忆说:“当时不让我对外说是20多万,对外要说是大制作。”
《原野》
影片拍摄完后,叶向真又邀请曹禺前来看片。曹禺看完之后非常高兴,他又把自己的朋友请来看,前前后后把电影看了7遍。后来曹禺还在家中宴请《原野》剧组,席间他解释了为什么之前没给叶向真回话:“当时我不知道你这个叶大小姐要干什么。我这个《原野》已经给批了一遍了,已经压箱底不敢吭气了。你又要拿出来演一演,回头给我抖落出来又要批判一遍。所以我不敢问这个事情,也没法阻止你们。”
叶向真问曹禺:“那您看了之后,觉得有没有失掉原意?”
曹禺笑着说:“更凝练了,比原作好。”
而叶剑英看到《原野》的成片后,也终于理解了女儿,虽然他没有明确表态,但他那欣慰的笑容已经明显地告诉叶向真:在人生的抉择上,你是对的。
1980年,香港电影界人士荣念增看到《原野》的拷贝后,向威尼斯电影节亚洲选片人马克·穆勒作了推荐。1981年,《原野》入选威尼斯电影节参赛影片,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电影。
但遗憾的是,因为《原野》里有一段刘晓庆和杨在葆幽会的戏,被有关部门的领导认为是男女主人公乱搞男女关系,最终禁止在国内上映。
《原野》剧照
直到1988年,已经身居香港的叶向真突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得知《原野》终于在国内上映了,随后她接到邀请,回到内地领取了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的奖项。对此叶向真认为:“其实我觉得也就是打个补丁,可能是因为时过境迁了吧!”
《原野》之后,叶向真又拍摄了《风吹唢呐声》和《三宝闹深圳》两部电影,随后她选择退出影坛,隐居香港。
曾有人问叶向真,为什么她没拍过一部反映自己父亲革命生涯的影片?对此叶向真说:“我就是拍不了父亲的影片。过去很多人说你是一个电影导演, 你应该最有权力和最有资格拍摄叶帅的专题片、纪录片、故事片。后来我说,我拍不了。”
1983年初,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身体日渐虚弱,他的帕金森氏症明显加重,行动不便,叶向真看到父亲这个样子,十分心疼。有一天早上,叶剑英正在刷牙,叶向真小声对他说:“爸,全国人民永远会记得你们这一代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但是谁也违背不了自然规律,任何伟人也不可能把儿孙的事做完啊,走完了辉煌的高潮,总是要落幕啊!爸您是不是也考虑一下呢……”
叶剑英把女儿的话听了进去,他写信给全国人大
叶剑英和叶向真
常委会,请求不再提名他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候选人。不久以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回信同意了叶剑英的请求,并高度赞扬了他革命几十年以来的贡献。
叶剑英去世以后,叶向真跟着丈夫在香港生活了很多年。2000年元旦节这天,叶向真来到新加坡,在当地佛教的一个居士林里,她看到新加坡的孩子在认真地读《弟子规》,她对此深受触动。因为当时国内并不接受《弟子规》这种传统文化教育,很多人认为它们是封建文化糟粕。
此后的10余年里,叶向真一直往返于全国各地,推广《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典籍。2009年,她还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提出提案,建议以孟子诞辰农历四月初二设立“中华母亲节”。
叶向真
如今已经看过八旬的叶向真是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她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在推广着传统文化。让我们祝她健康长寿吧!
作者简介:帝哥,一位90后上班族,专职写作2年,已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发表多篇10万+的爆文。如果你对自媒体、写作、赚钱感兴趣,想每个月都能靠下班时间做副业、兼职,可以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帝哥说史”,一起探讨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