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关于珍珠港事件的阴谋论假说之我见(下部)

大家好,我是马哈拉什维利。

我今天继续来深入地探讨关于珍珠港阴谋论的问题。

在上一篇文章之中,我已经比较笼统地将阴谋论支持方和反对方持有的观点和论据罗列了出来。在这一篇文章中,我将详细地阐释我个人的观点,虽然我在上一篇文章中透露过自己倾向于反阴谋论的一方,但是这不代表美方在这个事件中就是完全干净的,相关的内容我会在最后一节之中抛出我的疑问。

在今天的第一节中,我将通过三大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除了表明我的立场和态度之外,我在之后的章节中将会和各位分享几个人们忽略或选择性忽略的重要事实。

正文字数约 6400 字,阅读时间约 20 分钟。

一、打消疑虑:阴谋论支持方的三大论点证据不足

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会有很多人选择性地相信美国政府在战前掌握了日军的进攻计划,但是这些支持阴谋论的人们却无法自圆其说地解释以下几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阴谋论的支持方认为美国很早就已经知晓了日军的作战计划。支撑这种观点的论据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橙色战争计划,第二个叫做麦科勒姆备忘录(McCollum memo)。关于橙色战争计划,我个人就不多说了,因为我的观点和阴谋论反对方的观点是一样的:美国在同时期包含大量的战争预案,不能因为说对日作战的未来构想是彩虹五条的一部分,我们就有理由咬定美国政府一定预先知道日方的战争计划。我重点来谈一谈第二个部分,也就是麦科勒姆备忘录。

海军中校亚瑟·麦科勒姆(Lt. CDR. Arthur H. McCollum),1898 年出生于日本长崎(Nagasaki)。他于 1921 年从海军学院毕业后,花费了 3 年时间学习日语,并在战前成为了美国海军情报部远东分部的主任。

图源: 美国海军协会官网 (U.S. Navy Institute)

这个备忘录的作者叫亚瑟·麦科勒姆(Lt. CDR. Arthur H. McCollum),是美国海军情报部的一位中校。他在 1940 年 10 月 7 日的时候写了一本备忘录,全称叫《太平洋态势评估和对国家行动的建议》(Estimate of the Situation of the Pacific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Action by the United States)。他在文章中分析了日本对美作战的可能,并详细地列出了日本发动战争的 7 条优势和 8 条劣势,同时也建议美国政府作出 8 个行动,包括支援蒋介石、使用英国皇家海军驻守的新加坡港口、向菲律宾派遣巡洋舰等。麦科勒姆中校把这份文件交给了海军历史学家达德利·诺克斯(Dudley W. Knox),因为诺克斯与罗斯福和欧内斯特·金的关系很好,所以麦科勒姆的意思就是让这份文件让罗斯福过目一下。罗伯特·斯丁内特,也就是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阴谋论支持方的作者,就认为这份文件是美国政府知晓日方会发动进攻的重要关键证据,但是我想说的是,罗斯福看过这份文件并不代表着他在先前无视日本的威胁,也并不代表着罗斯福看过文件后就对日本的战争计划了如指掌。在这里,我们不妨关注一下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动向。

▲诺克斯向罗斯福递交关于美法准战争(Quasi-War)中美国海军战略和作战的官方记录最后一卷的内容。两人在 1938 年之前进行了长达 4 年的商讨和工作,才完成了这一段历史的定稿。

图源: 国际海事安全中心官网 (CIMSEC)

1940 年 6 月 23 日的纽约时报上登载了这样一条消息。消息指出,除了在大西洋的部分舰只除外,太平洋舰队剩余的所有力量现在已经部署到了夏威夷的珍珠港。这条消息有两个关键信息。第一、珍珠港在 1940 年 6 月 23 日之前,太平洋舰队并没有大量地驻扎于此;第二、在麦科勒姆中校完成备忘录的 3 个多月前,罗斯福就把太平洋舰队的剩余舰船从圣地亚哥移到了珍珠港。太平洋舰队的转移直接表明,罗斯福政府对日本在远东的崛起是有预见性的。而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的时间也是在麦克鲁姆中校撰文的一个月之前。因此,我个人认为麦克鲁姆备忘录的功能是完善了罗斯福政府对日本的评估,而不是无中生有,这一份文件不能作为罗斯福政府预先了解日方作战意图的直接证据。

▲1941 年 10 月 7 日,麦克鲁姆中校撰写的文件第四页。图中划红线的文字内容为“如果通过上述方法让日本公然挑起战争,这样就更好了”(If by these means Japan could be led to commit an overt act of war, so much the better)。虽然这样的建议颇为激进,但是这也不能代表罗斯福知道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打算,也无法代表罗斯福真正同意并实施了麦科勒姆的建议。

图源: 美国国家档案馆 (U.S. National Archives)

第二件事就是阴谋论支持者们谈到的,关于密码的事情。比如马歇尔使用了西联汇款公司来传递情报以及美国情报部门已经破获了日军的密码等等。事实上,马歇尔之所以会使用民用的未加密电报,很可能是因为军用加密的无线电电磁波在天气不佳的情况下,难以安全、快速地传递到各个太平洋的基地,而且使用民用电报的目的,很可能是为了将警告直接传递到友军手中,而不在乎对手是否知晓这一举动。换句话讲,当战事已经推进到这个阶段的时候,日军的战略计划已经在付诸实施,让不让日本知晓美方的警觉,已经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在于减小损失而已。

接着,我来聊聊密码的事情。战前破译日本海军密码的部门叫 OP-20-G,OP 指的是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Office of the 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 OPNAV),现在被称为海军参谋部(Navy Staff);20 指的是海军通信部(Office of Naval Communications)下辖的第 20 分部;G 指的是 G 处。这个机关专门是破译和拦截无线电电报的,位于华盛顿海军总部大楼顶层的 2646 号房间。这个部门和陆军的情报部门 SIS(Signal Intelligence Service)互相竞争,但是在战前美国海军对日本帝国海军的密码了解得不多。虽然美国在 1922 对位于纽约的日本驻美领事馆发动了突击行动,搞到了海军的密码,但是类似的信息早已过时。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前使用的 JN-25 及其改型,直到 1942 年 3 月之后,美军才大致掌握日本海军电报的内容。事实上,情报部门的人手一直不够,而这个问题很可能是导致破译效率下降,以及情报递送延迟的关键因素。

▲1941 年 7 月 1 日,夏威夷 HYPO 情报站人员尝试对 JN-25B 型密码进行破译的工作单。JN-25B 型密码的五位数字可能代表一个字或是一个词,但由于它被进行二次加密,所以美军的进展尤为缓慢,在珍珠港遇袭之前,只有 10%-15% 的内容可被理解。

图源: 美国夏威夷 HYPO 情报站官网 (stationhypo.com)

如果我们从日本的战略上出发,日本海军没有必要在战前进行频繁的无线电联系。因为不论是对于法属印度支那还是中国的战事,日本海军都不需要出动大规模的舰艇,就算是出动,也都是从本土出发。而日本军令部若使用无线电传输命令,则会承担不必要的风险。事实上,日本外务省、日本帝国陆军和日本帝国海军,他们使用的密码不仅完全不同,电报的递送也是分工明确,不会出现日本大本营会使用海军的密码向中国境内的日本陆军发送命令,这种交叉传递的过程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偷袭珍珠港的行动是战略性的行动,命令的传达只需要在日本本土内完成即可,舰队的出发不需要考虑长距离通信。倒是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海军需要协调部署在东南亚的多方的舰艇,所以 JN-25 密码才会频繁地在美军监听人员的耳朵里出现,而正是因为美军掌握了战争爆发之后的足够密码素材,才得以在中途岛海战之前便了解了日本海军的作战意图,然后击沉 4 艘航母。因此,只要我们厘清事物的发展顺序和因果关系,就能发现阴谋论的支持者在密码这一方面的疑虑是庸人自扰。

第三件事和航母的角色有关。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已经谈到了阴谋论反对方的观点。他们认为航母正好调开是基于正常的部署需要。如果说美国事先估计到日本的偷袭以及航母的重要性,“企业”号和“列克星敦”号可能就被召回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或者跟随“萨拉托加”号前往普吉特海峡(Puget Sound)休整了。但是从美军的计划看,“企业”号航空母舰本应该在 12 月 6 日就回到港口的,倒是因为天气作怪,“企业”号才得以逃脱日本舰载机的打击。

▲1941 年 10 月,一架“蹂躏者”(TBD Devastator)鱼雷轰炸机正准备在“萨拉托加”号航母上降落。“萨拉托加”号航母在珍珠港事件爆发时,正在普吉特海峡的港口装配战机。这个港口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各类航母停靠的地点。

图源: ww2db.com

此外,至少有 6 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认为美军航母在战前更多是用于前出侦察,因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作用于美国人本身的战例能证明航母的重要作用。即便美军意识到了,但也只是存在于部分军官的大脑之中,属于理论层面,而不属于实践层面。同时期的日本海军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了解到的是,世界海军在当时都是把战列舰当作重点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山本五十六超前的思想在海军中招来了不少批评。也正是因为日本使用航空母舰给珍珠港带来了如此巨大的损失,世界上的各国通过这一个战例,才开始重视航空母舰,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海军在 1942 年年初会去马绍尔与吉尔伯特群岛(Marshalls and Gilberts)以及东京进行袭扰性质的轰炸了。

在这一节中,我通过罗列阴谋论支持者三大证据不足的事实来阐述我个人的观点,但大部分引用的内容均来自美国。我们在下一节中不妨来看看日本战犯的战后问讯,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待珍珠港事件。

二、澄清事实:日军的陈述打破了人们对战略阴谋的猜测

我记得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过,阴谋论的部分支持者还提供了一些“秘密证据”,比如在袭击当天,有人认为在往返途中的油轮“勒兰”号就在日本联合舰队的大致方向上发现了“可疑的信号”。在使用了英文和俄文的摩尔斯密码表核对之后,发现都对不上。因此,有人认为“勒兰”号油轮掌握了日本联合舰队的信息,而上面把这件事压了下去。

除了这一种表述之外,另外有一个视角也挺有意思。有人认为,在日本联合舰队从择捉岛出发之后,有一艘名叫“乌里茨基”号(Uritsky)的苏联货轮看见了日本联合舰队。“乌里茨基”号货轮当时正在运送美国援助苏联的 M2 坦克,而货轮在目视距离内发现日本联合舰队后,对方并没有开火。作者认为南云忠一不想让日本与苏联的外交关系更加恶化,于是才放走了这艘货轮,而南云忠一之前是命令过自己的下属:为了保密,舰队应当击沉一切不属于日本的船只。“乌里茨基”号的船员将看见日本联合舰队动向的事情告诉斯大林,但似乎斯大林并没有直接电告罗斯福。作者觉得苏联希望看到日美开战的结果,这样远东的部队可以没有后顾之忧,而有了美国作为二战的参战国,自己在东线的战事也会好受一些。以上都是这位作者的判断。

迈克尔·斯莱克曼(Michael Slackman)撰写的书籍《目标珍珠港》(Target: Pearl Harbor)的封面。作者认为 1941 年 12 月 5 日当天,日本联合舰队遇见了苏联货轮“乌里茨基”号。

图源: 亚马逊

乍一看上去,这样的陈述还是挺靠谱的,但其实这一篇章与罗斯福政府没有任何关系。当 1941 年 6 月,苏联间谍佐尔格将“德军将会入侵苏联”的情报递交给斯大林时,斯大林并没有予以重视。而当佐尔格在同年 9 月 14 日将“日本不会北进”的情报再次递交给斯大林的时候,从莫斯科战役的战事发展来看,虽然苏联官方不承认佐尔格的存在,但是斯大林应该是相信了佐尔格。那么早在这个时候,苏联就可以作出“日本将会进攻太平洋”的论断,并通知丘吉尔和罗斯福了。斯大林并没有这么做,而这个“乌里茨基”货轮的故事就算是真的,也只能证明斯大林保持了沉没或者斯大林没有向丘吉尔和罗斯福说“实话”,并不能证明罗斯福知晓日方的进攻计划而坐视不管。

不管怎么说,小道消息总是能得人心,但是我们不妨来参考一下日方在珍珠港进攻之后以及二战之后的言论,因为这些言论解释了美军为什么没能发现联合舰队的踪迹,这些日方的陈述同时也极具说服力。

从择捉岛出发的时候,日本联合舰队的航线就避开了美军航空母舰经常会出没的海域。如果联合舰队从东京出发一直向东的话,虽然油料可以节省许多,但这无疑会加大偶遇美军航母的风险,因为此时的美军航母因为局势的恶化,总是来往于中途岛、威克岛、关岛、菲律宾和珍珠港这些地点之间。联合舰队如果走北方航线的话,不仅可以规避美军的侦测,同时在更为平静的海域,中途补给燃油也更为方便。但是联合舰队能保持隐匿的最关键因素,是日本海军采取了严格的无线电静默策略。日方官修的《戰史叢書》中提到了偷袭珍珠港的战后报告。其中,有多名日方高级将领表明,日本联合舰队的全体官兵都十分严格地遵守了这一决定。海军中将草鹿龙之介(Ryūnosuke Kusaka)坦言:“毫无疑问地讲,联合舰队中的每艘舰艇都奉命采取了最为严格的无线电静默手段。展开无线电静默是容易的,但是要维持这种状态却是艰难的”。比较极端的例子,是西田正雄(Masao Nishida)指挥的“比叡”号(Hiei)。“比叡”号上负责通信的军官干脆把电台的零部件拆了,然后放在自己床上的枕头下面,以免任何日军士兵触碰到这些通信设备,晚上睡觉也可以更加踏实。这些部件直到邻近进攻的时刻才被军官重新组装起来。

另外,山本五十六在联合舰队从择捉岛出发的时候,便将作战命令以纸质的形式交给了各舰的舰长以及南云忠一,而命令中涉及的无线电静默的部分是这样表述的:“除非舰队主力遭遇到极端情况,否则舰队及其分遣舰队都不得使用无线电联系”。因为联合舰队的目标较为单一,因此航母战斗群在海上行进的时候,除潜艇外,水面舰艇都位于各方的可视范围之内。因此舰舰之间传递信号不必依靠电台,而是使用旗语和灯光。源田实(Minoru Genda)大佐在 1947 年战后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证实了联合舰队在前往珍珠港期间,是使用“旗语和灯光”进行信息传递的。

▲源田实上尉在战前虽然军衔不高,但是他对偷袭珍珠港的方案制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本人对航空兵轰炸机战法的关注,使得他和山本五十六在战术思想上已经超前于同代军人。

图源: 美国海军历史基金会 (Naval Historical Foundation)

除了日本联合舰队在机动期间遵守无线电静默的条例之外,日本也广泛使用本土的无线电台发送假情报。美军在联合舰队从择捉岛出发之后,便截获到电报说:“第一航空舰队的战机正在进行例行训练”。因为地球大气层中电离层的存在,因此美军在夏威夷和菲律宾的电台能够利用电磁波折射的规律,收到数千公里之外的日本本土的声音,但是联合舰队是海上移动目标,无线电单向侦测是无法得知距离信息的,因此即便联合舰队打破了无线电静默,如果美军要确定敌方是水面舰艇编队的话,也至少需要两个不同的通信站实时进行三角定位。毫无疑问,这在当时是极其困难的。

我们在这一节中从日方的角度讲述了阴谋论支持者的重大漏洞,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就是阴谋论反对方的忠实的一员。虽然我个人在大方向上支持反阴谋论的观点,但是一些模棱两可的事实并没有淡出我的视野。

三、遮天蔽日:尚未解密的文件以及选择性忽略

尽管阴谋论反对方的理由充足、证据充分,但是几十年来仍然有部分的官方文档没有公布与众。许多记者煞费苦心地寻求最后的答案,但是他们所面临的威胁也是逐步递增,到头来,珍珠港阴谋论这一疑团却变成了历史学界的边缘学科。

美国政府尚未解密的文件有三份。在信息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的帮助下,一份 94644 号文件浮出了水面。文件中记载了美军情报站在 1941 年 11 月记录的日本海军的机动信息,而且还记述道:“第一航空舰队(1st Air Fleet)正使用‘赤城’号上的电台”;另一份 94069 号文件记载了日本运输船“春日丸”(Kasuga Maru)这一名称,而且是手写。“春日丸”号之后被改装成航空母舰“大鹰”号(Taiyo);最后一份 94630 号文件记载了一艘日本油轮的信息。以上三份文件是目前为止,尚未被解密的内容。至于为什么美国政府不解密,很抱歉,我个人不在美国政府内工作,无法了解具体的原因。

▲“大鹰”号航空母舰由“春日丸”号运输船改装而来。“春日丸”号在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几天之前,便搭载着九六式战斗机驶向帕劳群岛。“春日丸”号在 1942 年 8 月 31 日正式被命名为“大鹰”号。

图源: 呉市海事歴史科学館所蔵品

拍摄时间: 1943 年 8 月 30 日

同时,还有人在当时怀疑丘吉尔也率先知晓了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打算,但是英国政府目前对于丘吉尔在战时过手的情报,仍然不予公开。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地方。

不过,如果我们将这些未解密的信息放在一旁,转而研究美军高层在当日不作为的情况,也能发现一些疑点。比如,当时有一位间谍名叫杜桑·“杜思科”·波波夫(Dušan "Duško" Popov)。这位间谍最早服务于英国军情六处(MI6),但后来成为了双面间谍,同时也服务于纳粹德国的间谍机构“阿勃维尔”(Abwehr)。德国将他派遣到夏威夷以监测美军的动向,最终联邦调查局 FBI 和他有了接触。

▲杜桑·“杜思科”·波波夫是一位双面间谍,同时服务于同盟国与轴心国。他迫使德国相信盟军将会在加来(Calais)登陆,成功地发出了假情报以欺骗德军。

图源: 维基百科 (Wikipedia)

有人认为,波波夫在 1941 年 8 月 12 日的时候告诉美国联邦调查局关于珍珠港地区未来可能遭遇的偷袭,但是时任局长埃德加·胡佛(J. Edgar Hoover)并没有做出什么积极的回应。一种推测是胡佛知道波波夫是双面间谍,不信任波波夫,认为他是在传递假情报,于是便没有对这件事信以为真;另一种推测,是胡佛选择了相信,但不知为什么没有将这件事上报给美国政府。这也是一个疑点。

▲埃德加·胡佛(J. Edgar Hoover)是第一任联邦调查局的局长。有人认为,胡佛在调查完波波夫的背景之后,拒绝信任他所提供的信息,因为波波夫双面间谍的身份,有可能向美国提供了假情报。他本人在 1935 年正式组建 FBI,并担任局长达 37 年之久,直到他 1972 年 5 月 2 日去世。

图源: 美国国会图书馆 (U.S. Library of Congress)

官方数码编号: ppmsc.03262

最大的疑问可能要属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在当日的所作所为了。虽然雷达站和水面舰艇报告的时间已经接近日机到达珍珠港上空的时间,但是周日当天值班军官的回答以及美军看起来的“松懈”都似乎有些反常。在珍珠港偷袭之前,美军各大太平洋的作战基地虽没有收到直接的警告,但日本在亚洲的扩张以及美军对其战争威胁的定性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的“无所事事”除了各别人员不专业以外,恐怕也有其他的一些原因。

总之,综上所述,我通过大量的篇幅为各位梳理了珍珠港阴谋论支持方和反对方的各大观点与论据,并详细地阐述了我个人的见解。我个人在立场上偏向于阴谋论的反对方,但是我愿意相信,在具体的战术实施、情报搜集与命令递送方面,美军或是美国政府至少存在着些许过失。美军和美国政府不可能透过某一个单一来源来证实未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即便美国政府或是美军高层确实收到了珍珠港面临打击的警告,他们在收到后确认情报可信度和传达命令所花费的时间无疑是巨大的,而这也已经无法挽回日军的进攻大势了。

非常感谢你的阅读。看完两篇文章后,相信你对于珍珠港事件已经有了更为客观和理性的判断。以上属于我的个人观点,有不同的观点欢迎在评论区中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