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百年文艺地标回归!带你认识全新的上海音乐厅


在经过长达一年半的修缮后,

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

终于近期回到了我们的视线。

历经多次改名和修复,

进行过奇迹般的“大平移”,

今年迎来九旬大寿的它,

有着近百年的传奇一生。



贴上800多处金箔百年穹顶

还原30年代水磨石地板长廊,

匠人们以巧手将它带回了90年前,

而我们却在与它再度见面后,

发现了它的新面貌:

不那么严肃,没想象中高冷,

带着常人都能接近人情味儿,

还充斥了更多年轻活力。

阔别多日,

该去重新认识一下音乐厅了!


重新开放的魔都传奇建筑

历时一年半的大规模修缮工程



进入秋天后,人们便开始期待起“落叶季”的到来。凭着一片金灿灿的银杏林,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每年都能在全上海的“落叶观赏地”里赚足人气,而今年,它的人气必然会更高一筹。



从去年3月闭门到今年9月重新开放,音乐厅经历了足有一年半时间的精心修缮。



在它的修复史里,论时间和规模能和其匹敌的,也就20世纪初那次堪称“中国建筑史奇迹”的“大平移”,难怪这回从修缮开始到结束,都万分引人瞩目。



以新面目回归后的音乐厅,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前去观摩,人们口口相传着“重生”的穹顶和手工贴上的800多处璀璨金箔,言语之中的惊艳程度吊足胃口。我们也终于按捺不住好奇之心,前去一探究竟。



这座藏在延安中路一片草坪之中的欧式古典建筑,依旧是熟悉的优雅姿态,外观看着似乎没有太大变化,但经人介绍,为了秉持“修旧如旧”的理念,在不损伤文保建筑的基础上做到完美修复,技术团队付出了不少心血。



就以大厅里的柱子来说,团队专门请来了15年前曾参与音乐厅平移修缮项目的彩绘匠人,一笔一画地将柱子的每一处细节进行复原,仅仅是为了让柱子风格和建筑一致。



而吸睛的厅内穹顶——被称为“欧特碧之瞳”的海上蓝雕花穹顶,为了将它复原至90年前的模样,技术团队进行了拍摄扫描,逐块对比选色,再通过人工手绘的方式还原。



穹顶造型天花及顶角线出现老化、变形、饰面开裂问题,修缮中也以纯手工的方式进行了修补与加固。



此外,穹顶还贴上了800多处金箔,更显富丽堂皇,灯光熄灭,宛如璀璨星河,华丽无比。



厅内所有的海上蓝雕花座椅,也全部进行了修缮,并更新为海绵座椅,让你坐下去再也不会听到木材老化的咯吱声,且即使两至三小时的演出,也不会觉得有丝毫不适。



二楼东厅的长廊地板,则全部换成了水磨石,恢复至30年代最初的模样。而这一切,都来自技术团队一个意外发现: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块1930年的残缺水磨石。



虽然整个音乐厅都已经完全翻新,但在之中漫步的每一步,都依旧能让人有种身处老时光的穿越感。


不“高冷”的百年宫殿

看展、打卡、下午茶,音乐厅的别样玩法



承载无数高雅音乐艺术的音乐厅,难免会给普通群众些许“高不可攀”的印象,但经过此次“新生”后的相见,我们发现,它其实并不“高冷”。



就拿最近这里推出的艺术大展——“真情无界——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声音交互艺术体验大展”来说:



看似是专为古典音乐爱好者打造的“学术型”展览,实则并没那么严肃,融入了不少现代科技,还有许多有趣的互动以及好拍的打卡点,是一场十分特别的沉浸式跨时空体验。



展览围绕贝多芬的一生,以色彩、影像、独白三大主题,全方位地展现他的艺术魅力。



在第一部分“贝多芬的色彩”展区,覆盖一整面墙的电子屏,以不停流动变幻的色彩来呈现贝多芬的音乐灵感。



你还可以亲自触动屏幕,主动改变色彩的颜色和深浅,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融入其中。



与屏幕相对的一排彩色贝多芬肖像,每一个都专门配备了一副耳机。



这些耳机都是专业的隔音降噪设备,降噪后的分贝模拟了贝多芬失聪的程度,让你能以第一视角亲身体验贝多芬失聪后的感官世界。



悬挂在天花板上的这片彩色音符,是将贝多芬的音乐拆分解构的实体表现。


据介绍,这些音符共有13,702个,与在第一展区听到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片段(时长2份45秒)的音符数量,完全相同。



同样被音符围绕的,还有这条金光闪闪的镜面走廊。



这里像是一条神秘的时空隧道,引领你回到250年前,从头见证贝多芬的一生。



由360度全息数字投影打造的沉浸式空间,以环绕式的巨型画幅,将贝多芬的人生历程一点点地在你面前展开。



在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的震撼乐章中,你甚至还能亲身“参与”,被认为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最高成就的《第九交响曲》的孕育过程。



为了能让你更深入地感受音乐,展厅里有一块专门的互动区域,由新加坡大都会管弦乐团分轨录制的声部,分别呈现在桌面上的不同区域,通过移动方块感应区域,就能轻松组合出属于自己的旋律。



展览的最后,还有一个单独的数字投影空间,投影的内容则是贝多芬在耳疾情况越发严重时写下的《海利根施塔特独白》。



以中、英、德三语投影到墙面,再通过著名配音艺术家乔榛的译文朗读,让这封信的内容能更直接地触动到每一个观展者的内心。



逛完展后,可以再去出口处的商店看看,不仅有展览相关的周边,比如笔袋、零钱包、音乐盒等,还有由少山咖啡以贝多芬喝咖啡的习惯(60颗/7.3g咖啡豆)所打造的“贝多芬同款咖啡”。


自得琴社演出现场


除了推出人气展览,上海音乐厅在演出方面也有了些“新动作”——在传统音乐会之外,也邀请了不少年轻人喜爱的乐队。


福禄寿FloruitShow演出现场


像是火到国外的国风乐队“自得琴社”和最近在音乐综艺《乐队的夏天2》里颇受欢迎的福禄寿FloruitShow、HAYA乐团,近期都有在这演出。



在逛展看演出之外,音乐厅也欢迎大家多来逛逛,拍照打卡都不是问题。



在百年老建筑里,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来杯香浓咖啡,甩开一众打卡地。



如此看来,相比较于外部的修缮,不断融入年轻人喜爱的元素,会玩、敢玩,对于这个百年建筑,也是另一种维度的“修复”。


因“1.5s”改变的命运

从“南戏”到“北电”再到“上音”



如果不是专门看过介绍,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不会知道,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原本是家名为“南京大戏院”的电影院。


1930年3月26日,南京大戏院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诞生。这是一栋具有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由我国第一代留洋归来的建筑师代表范文照、赵深全权主持设计。


在当时沪上的一流电影院里,“南戏”堪称是无人能匹敌的佼佼者,大光明、美琪以及国泰,和它相比都只能算是后起之秀。


1930年3月19日《申报》刊登南京大戏院即将开业的广告


“南戏”开业当天的首映片,是美国环球公司出品的有声巨片《百老汇》,之后还获得了美国米高梅公司和福克斯公司的新片专映权,而且还是沪上电影院里,第一批斥资安装进口空气调节系统、打造“冬暖夏凉”的电影院,豪华程度可见一斑。


不过,这样一座豪华电影院,却有一个隐藏的bug——在电影放映时,声音的混响时间超过了一般影院建筑的规定(0.8秒),达到了1.5秒。这对电影放映并不有利,却意外为它日后变身“上海音乐厅”埋下了伏笔。



1950年代,因公私合营的关系,南京大戏院曾一度更名为“北京电影院”。


而到了1959年,为举办第一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主办方在物色场地时,发现了北京电影院最能满足演出的音响效果,于是这座拥有1.5秒混响时间的音乐,进行了一次大型设备整修,正式更名为“上海音乐厅”。


再之后,音乐厅又经过几次整修,但因为“年事已高”,外墙损坏严重,加上紧邻车流繁忙的延安高架和热闹的居民区,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地理位置,都显得越发局促。



到了2002年,为配合城市改造,上海市中心综合改造规划决定对音乐厅进行保护性迁移和功能完善性修缮,音乐厅也终于迎来了那场印刻在市民记忆里的“世纪大迁移”。


这栋5650吨的庞大大物被完整地从原址被拔地而起,整体抬升3.38米、平移至距原址东南66.46米的新处所,而且在平移的过程中还在一边慢慢进行修缮。


经过200多个日夜,音乐厅最后在新址上又往上顶升了1.68米,面积足足增加了4倍,成为上海历史甚至整个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从影院变身音乐厅,历经更名、修复和“大迁徙”,音乐厅在每一代人的心中,都留下了不一样的痕迹,而这一次它的回归,在自身的焕新重生之外,固然也是要与你一同书写下一篇章的回忆。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和网络

*历史内容参考文献:档案春秋《上海音乐厅回来了!一文告诉你它存在了90年的理由》,作者郑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