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眉山:“小泡菜”成就“大产业”六个“全国唯一”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泡菜城 供图 眉山东坡区委宣传部

一碟小小泡菜不仅可以填补人们海味山珍之余的味觉空白,更承载着人们对于人间烟火和亲情传递的温暖记忆。在眉山市东坡区,这里的泡菜已有1500余年历史,泡菜在这里形成的条件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天府之国”成都平原4000年悠久的蔬菜种植历史,生产了丰富的蔬菜品种资源。温润的气候环境为泡菜生物发酵创造了条件,成就四川泡菜的独特品质。

千古风流的名人文化。商代著名寿星彭祖晚年移居如今的眉山市彭山区,是最早腌渍泡菜发明者。宋代“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对泡菜的发扬光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影响深远的民风民俗。四川人家家有泡菜坛,餐餐吃泡菜。四川民间嫁女儿把泡菜坛作为陪嫁的嫁妆,把制作泡菜作为评价媳妇是否贤惠的标准,媳妇好不好,看有没有一双“泡菜手”。

东坡泡菜 供图 眉山东坡区委宣传部

纵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制作泡菜的这项传统技艺要成为一个强大产业也绝非易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眉山党政和企业的共同发力下,一批商品意识强的人开始用传统工艺制作泡菜、腌菜。1993年至2006年,泡菜企业、加工作坊如雨后春笋般竞相亮相,相继涌现出了川南、李记、惠通等一大批泡菜加工企业。到2006年,眉山东坡区泡菜企业近50家、加工作坊不计其数,年蔬菜加工量从不足10万吨增加到30万吨,年销售收入近7亿元。但是,异军突起的背后也还有看不到的阴影。在这个时期,基地建设滞后,泡菜专用蔬菜原料乏缺;行业自律性弱、企业研发能力弱、企业之间交流较少、环保意识淡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加之当时韩国和日本等泡菜已在国际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并在中国建厂销售,抢占传统泡菜市场份额。这个阶段的泡菜产业发展可谓内忧外患。

如何解决泡菜产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必须通过政府这支“有形”的手加以调控、规范推进解决。因此,一条“政府主导、规范发展”的泡菜发展路径逐渐明晰。在眉山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东坡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坚定不移向前走,做好了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泡菜产业的定位逐渐清晰、产值越来越大,于2011年发展成为全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产业的强势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东坡泡菜从传统加工作坊走向现代化工厂生产,龙头企业起到了关键作用。为规范泡菜加工业,解决企业集群发展的问题,东坡区本着“产业集中、企业入园、集群发展”的思路,科学规划加工园区,推动泡菜企业加工从分散无序向集中集约转变。眉山东坡区在岷江东岸建设面积10余平方公里的“中国泡菜城”,在东坡区松江镇、太和镇建设泡菜集中区,形成李记、吉香居、味聚特三大泡菜产业工业园。目前,园区已聚集泡菜企业64家,主导产业集中度达78%,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并已形成泡菜加工与包装、冷链、物流产业集群,集群效益凸显。

如今,十年磨一剑的“东坡泡菜”成功实现蝶变,成就了全国“六个唯一”:全国唯一的泡菜城,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泡菜质量检测中心,全国唯一的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全国唯一的中国泡菜博物馆,全国唯一的泡菜行业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唯一经商务部审核颁发的中国泡菜行业标准。

眉山东坡区在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期间,花大力气做实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园区配套硬件设施上档的同时,园区更着眼于田间绿色生产升级。近五年,眉山东坡区整合投入资金9.5亿元,建成高标准泡菜原料基地面积16万亩,建成万亩泡菜原料基地12个,辐射带动发展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33.5万亩,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8.4万亩。全国最大、结构最优、效益最好的泡菜“第一车间”基本形成。

据悉,目前“东坡泡菜”成功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地证明商标,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四川省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23个,连续三年荣登中国品牌价值榜,品牌价值114亿元。龙头企业顺应泡菜市场发展趋势,完善巩固拓展线下线上市场,“东坡泡菜”营销网络遍布全国,跨出国门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