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群音之摇滚不死•Beyond(6)


香江群音之摇滚不死•Beyond(6)

“永远等待”演唱会虽然亏损,但让Beyond在地下摇滚圈名声大噪,收获了一批歌迷,只要他们一出现,就会高呼“家驹我爱你”“世荣你最帅”,甚至有人守在二楼后座,帮他们叫的外卖埋单。

这个情况给黄家驹四人带来了动力:原来我们并不孤独,还是有人支持的(即使不多)。因此,他们决定接下来再搞个大动作——出一张属于自己的专辑。

当然,此事还是自费,哥几个东拼西凑地弄了些钱,开始着手进行了。专辑在佐敦道的一间独立录音室进行录制,并请来录音经验丰富的张景谦监制。由于成本问题,专辑只能做成卡带而非是黑胶。至于封面,四人实在没钱拍摄,无奈便各翻出一张儿时的照片,最后让学设计的黄贯中编排。

专辑制作好了,Beyond找了几家唱片行义务寄卖,然后分头去贴宣传海报和派传单。在派传单过程中,有件事令黄家驹耿耿于怀,那天,他在学校遇到一个学生很“热情”地来拿他的传单,可当其把传单拿在手上之后,看都没看就故意在黄家驹面前将传单抓烂扔了。

不过欣慰的是,这张1986年3月推出,名为《再见理想》的专辑,卖了2000盒,对一支地下乐团来说,成绩其实不错。他们除了还清2万元借款外,每人还分得240元。


香江群音之摇滚不死•Beyond(6)

《再见理想》

此次经历,Beyond明白了独立发展的不易,要想大有作为,还得找个山头落草。正好陈健添三番五次地向他们招手,Beyond便和他签了约。不成想,该合约为几年后双方关系破裂,乃至对簿公堂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只因合约规定,Beyond的歌曲版权归陈健添的KINN'S公司所有,以至死后50年。该合约是否平等,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Beyond一方,包括歌迷,一致认为陈健添是一个狡诈、无耻的不良商人,而陈健添一方则认为,版权归出版公司所有在当时是国际惯例,并无不可。总之各执一词,直到现在仍是一笔糊涂账,导致黄家强和陈健添时不时地要隔空过几招。至于陈健添表示,他作为Beyond的经纪人,没有太多快乐的回忆,就有点得了便宜还卖乖了。

抛开日后的鸡飞狗跳,Beyond签约陈健添,最大的意义,在于代表了他们由“地下”转入了“地上”,成为了商业市场上的一份子,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但,这一身份的转变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谁也无法说清。


Beyond和陈健添曾亲密无间

1986年,在Beyond的历史上,确实是重要一年,自费录制了专辑《再见理想》,签了陈健添向主流乐坛进发,还有同年6月,新加入了一成员刘志远,由四人变为五人。刘志远15岁时便被称为“吉他神通”,琴艺十分了得,而且还会键盘、编曲,是个人才。1985年,刘志远曾在梁翘柏主导的“浮世绘”乐队呆过,但只出了《忧伤都市》和《舞姬》两首歌,“浮世绘”就解散了。失去了“组织”,刘志远顿感迷茫,此时Beyond准备征战主流乐坛,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就将他拉了进来。大概黄家驹承诺道:“来吧,我们的前途充满光明,Beyond就是未来的披头士、滚石、平克·弗洛伊德。”刘志远一听,激动万分,终于可大展身手了。而两年后,他愤而离开Beyond,和梁翘柏重组“浮世绘”,已是后话了。

不得不说,黄家驹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音乐才华、对理想的执着、敢说敢做的性格,均让人钦佩,因此,才能成为Beyond的领秀和灵魂,也在去世后让人无比怀念。


五人时期


既然签了约,陈健添就要用心打造Beyond了。在商言商,陈健添并非慈善家,签Beyond不是为了帮助他们实现音乐理想,而是为了挣钱。我觉得,这点在签约时陈健添理当给Beyond讲过,Beyond也应该同意逐步向商业路线过度。

首先,陈健添安排Beyond和旗下另一支乐队“小岛”赴台湾参加“86亚太流行音乐季”,演出了三场,很受欢迎,当他们回到香港,仍有台湾歌迷给他们写信或者打电话联络。

其次,制作EP,这是严格意义上Beyond的首张唱片(《再见理想》为卡带)。EP收录了Beyond的5首新作品及《再见理想》中的《永远等待》,不过此版《永远等待》经过了重新编曲,可听性得以提升。唱片正式发行之前,《永远等待》和《昔日舞曲》被送到电台派台,可电台觉得摇滚属于小众,不予重视。陈健添抹抹胡子,计上心来,电台不播放,那就去舞厅推广。他把《永远等待》又做成Remix 版,在几家舞厅轮番播放,伴着小青年摇头晃脑、鬼哭狼嚎,嚯,竟然成了一首热门嗨歌,Beyond真是哭笑不得,怎么说,他们也是搞摇滚的呀。借着《永远等待》的声势,旋律更佳的《昔日舞曲》成为 Beyond 的第一首上榜歌曲。

《永远等待》不仅引起了非摇滚人群注意,也是Beyond创作的第一首中文歌,还是他们1985年演唱会的名字,很有象征性,所以EP便以此命名。封面拍摄是在一座发电厂,这回有了摄影师,5个人穿着短裤,遥望远方,摆出一副未来可期的样子,但究竟前面是福是祸,无人知道。

1987年1月2日,《永远等待》正式面世,卖了九千张,不太令人满意。


《永远等待》

7月,Beyond推出大碟《亚拉伯跳舞女郎》,带有明显的中东风格。必须承认,陈健添还是很会玩噱头的,他给5个人专门做了一身阿拉伯服装,又带着他们去新加坡一间清真寺拍摄封面和写真,以此吸引大众眼球,寻求市场突破。这在当时的香港,也算极具特点的一单企划。

然而,《亚拉伯跳舞女郎》销量仅两万张,未达预期。但专辑同名歌曲拿下了香港电台龙虎榜的冠军。


《亚拉伯跳舞女郎》

黄家驹穿上长袍后,曾问陈健添:“这么穿会不会被原来的歌迷骂啊?”该疑问并不是黄家驹多虑,那时,确实已有地下时期支持他们的歌迷指责Beyond“背叛”了摇滚,是摇滚的“叛徒”。如今走到这一步,黄家驹和Beyond面临着选择,是继续且更加向商业靠拢,还是重回地下?其实答案很清楚,否则我们也不会听到后来那些耳熟能详的歌曲了。对此黄家驹解释:“要在商业化的香港市场玩自己真正喜欢的音乐,就必须先要打响乐队的知名度;当更多人去听Beyond的歌后,就会玩回自己喜欢的音乐。”

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真心实意,也可以理解为自我安慰。不管如何,真实反映出黄家驹绝非是个墨守陈规、抱残守缺的人,他懂得变通,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他会暂时妥协,换取以后的自主。

毕竟,理想的实现,总要做出牺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