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年文潭:《小舍得》热播:为何中产父母反而重应试?
作者:夏雪
自古以来,教育就是牵动国民神经的重要一弦。最近两部热播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和《小舍得》燃烧起来的教育资源争夺战,不仅把观众的心弦绷紧到了低龄教育阶段,而且更暴露了一个更为深层次的国民教育认知偏差问题。即,究竟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因为根据剧情,我们不难发现,剧中人心目当中所谓“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能够获得升学率最高的学校或是班级的入门券,然后考出最漂亮的成绩单,唯有如此家长才能安心,孩子也才能有自信心。仿佛自古“教育”只有“应试”一条路可走,即使是那些明明具备足够经济条件、家庭基础,完全可以 “因材施教”的父母,也不能免俗,偏偏只看重分数。
比如《陪你一起长大》中的“新月”一家,家庭条件可谓相当优渥,各种教育投入也非常大手笔。刚刚幼儿园大班的新月不仅学英语弹钢琴,还会用法语朗诵诗歌,但是父母却天天为她能否就读重点小学焦虑不已。再比如《小舍得》中各项能力都很优秀的欢欢,声乐比赛还拿了一等奖,但是数学测试没考好不能进培训机构的“金牌班”,却几乎成了全家人的噩梦。这无疑是一个悖论,明明最有条件实施素质教育的家庭,明明子女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但是大家的教育共识却只有一条:考好分数,进升学率最高的学校。至于孩子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一切的一切都要为此让路。仿佛发现孩子的特长,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和人生道路,还没有一次摸底测试中的好分数重要。这不得不令人遗憾,更引人深思,究竟是客观的教育“内卷”,还是育人标准的主观单一化呢。其实都不是,这种思维其实是后发国家的通病,是教育资源长期相对匮乏、社会选拔标准相对单一的后遗症,实质上已经滞后于我国目前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客观现状。
在后发国家,因为起步晚基础薄弱,各种资源都匮乏,教育发展尤为艰难。以高等教育为例,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仅有高等学校205所,而且专业设置也不完善,教师资源更是奇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不要说发展素质教育了。在这样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选拔人才,完全没有条件去考察一个人多方面素质,只能以应试教育为基础,把分数当作唯一准绳,逐渐形成了学校只看升学率,学生只看分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盛景”。但是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已经达到了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翻了十倍还多,更无论各种教育门类的快速增长了,不仅高考已不再是独木桥,就连当年的“稀罕物”钢琴也早就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根据中国音乐家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学习钢琴的儿童早已超过3000万,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
而且随着产业的升级换代,行业门类的增加,职业的种类也在大大增多,对人才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只以“分数”为单一标准的选拔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就业市场对多种人才的需求量。近年来频频爆出的技术工人短缺,新兴行业人才缺口巨大等新闻,都已经说明了应试教育的选拔模式正在成为“老黄历”了,多元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才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未来。
但遗憾的是,国民对于教育的观念与思考,并没有随之发生质的改变。就以这两部电视剧为例,剧中的几户人家,大多经济条件良好,有房有车还可以雇得起保姆、钟点工,更无论祖父母辈在经济与社会资源上的大力支持。供养一个或是两个孩子获得相对优良的教育,显然不是问题。但是他们却一门心思地拼学区,拼分数,孩子真正感兴趣愿付出的天赋和专长不是被无视就是被牺牲掉了。可见观念的滞后,正在扭曲教育发展应有之义,毁掉教育健康发展的可能性。
不过这也是后发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同为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韩国还有新加坡,也都在经济腾飞初期,格外看重“分数”,教育同样十分鸡娃,高考也格外惨烈。但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资源、人才标准就逐渐变得丰富与多元起来。综合素质的培养,兴趣爱好的发展,也逐渐回归。所以所谓的“教育内卷化”究竟有几分是客观现实,有几分又是人们的“刻板印象”,这才是当下我国的家长与学校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除魅各种“鸡娃”迷思的可能所在。自古“教育”就不止一条路,“因材施教”才是根本。
(作者系社会学博士)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