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百姓寻根——我的祖先我的根》系列报道第一站走进“百粤首邑”河源古镇佗城。据2007年底佗城镇政府主持的一项调查显示,方圆218平方公里的佗城镇,汇聚了179个姓氏,其中仅有2000多人口的佗城村容纳了140多个姓氏。密集的姓氏背后,是生动的岭南移民史。
百姓汇聚
179个姓氏和谐共处
不同姓氏的祠堂毗邻而建,风格不同、大小不一,有的华丽、有的古朴,却各不攀比相争,彼此共处了数百年……小小的佗城镇居民姓氏繁多,但不同家族间和平相处,很少发生争斗,佗城姓氏中“和”的文化精神,或许正是岭南文化兼容并蓄、开放包容气度的源头。
暮春中午,走在佗城街头,唐代的正相塔,宋时的古渡、湖堤遗址,清代的学宫、考棚,处处透着古城曾经的沧桑与繁华。公元前214年,赵佗率领50万大军南下平定岭南,首先在佗城建立古代龙川县城。龙川是秦在岭南最早设置的县之一,与番禺、博罗齐名。20世纪40年代初,为纪念赵佗,此地易名佗城。
佗城镇上的千年古街
小镇写满历史,随处可见的古迹遗址,默默诉说着赵佗大军南下的烽火,如坐落在古镇中山街上的越王庙、越王井。古镇聚集着数十家风格不一、姓氏不同的宗祠,更令人感受到小镇丰富的姓氏文化。
镇中心广场上有一栋始建于民国时期的白色影剧院,如今它的一侧改建成“龙川县客家姓氏人口文化馆”。馆内一面巨大的“姓氏墙”上,佗城人口的179个姓氏像宇宙苍穹中若隐若现的星辰,向我们诉说着先民筚路蓝缕、开拓南粤的远古秘密。
步入佗城的窄巷深闾,刘氏宗祠在民居建筑间显得气势宏伟。宗祠里修建了错落别致的亭台院落,一面十余米长的石壁展示着刘姓的文化历史,镌刻着刘氏古代图腾以及历朝历代一百余位名人和书法家写下的“刘”字。在“古邑金榜”的长廊里,展示着龙川考棚里考出去的历代刘姓进士、举人、贡生名单,彰显着这个家族昔日的荣耀。
河源市龙川县佗城刘氏宗祠内的“千刘谱”墙
与刘氏宗祠的气派堂皇不同,罗氏宗祠古朴素雅。祠堂保留着前厅、后堂、厢房、天井的原始格局,高椽大梁下是斑驳的白色墙壁和破旧的桌椅。“名扬四海重焕文光联北斗,声蜚三秦长留史迹耀循州”的对联,透露出罗氏家族重视文教的传统。让佗城罗氏后人引以为傲的是,家族历代出了20余位进士,宋代龙川县城出过两位罗氏探花:北宋宣和探花、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罗孟郊和北宋嘉祐探花罗恺。这些让家族荣光的历史,装裱在镜框里,与祠堂里的神龛一起,默默感召着后人。
佗城的祠堂大多修建于清代,最多时有80余间宗祠,现存41间,刘氏、黄氏、张氏、曾氏、骆氏、蔡氏、何氏、罗氏……斗拱飞檐、青砖红柱,厅堂廊柱间,氏族先贤和家规家训,让佗城的家族历史可见可触。不同姓氏的祠堂毗邻而建,风格不同、大小不一,有的华丽、有的古朴,却各不攀比相争,彼此共处了数百年。
佗城现存40多间祠堂。图为其中一家宗祠的正堂
镇上的老人告诉笔者,在古镇横街8号屋,有8家不同姓氏的人杂居在一起,却从来没有发生过矛盾争斗。这是古镇和谐的姓氏文化缩影:混杂多元,和于一地,融洽共生。
“佗城古镇姓氏文化蕴含着‘和’文化,与赵佗当年‘和辑百越’的统治策略有关。赵佗当年最大的贡献不是武力征服,是用‘和辑百越’的文化策略统一了岭南。”佗城古镇镇委书记陈文中告诉笔者,小小的佗城镇居民姓氏繁多,但不同家族间和平相处,很少发生争斗,佗城姓氏中“和”的文化精神,或许正是岭南文化兼容并蓄、开放包容气度的源头。
家训文化
流风遗韵激励后人奋斗
所有的历史都指向未来。杰出祖辈的流风遗韵,一直到今天仍激励着后人的生活。每天都有外地游客到佗城寻根,不光有同姓氏的人,更多的是来寻文化的根、心灵的根。慎终追远、念兹在兹,对祖先的纪念已不再是祈求神灵保护,而是感受那份来自内心深处的召唤,感受那份指引人生向上的力量。
在刘氏宗祠里,年逾花甲的老人刘学义旁征博引,兴致盎然:从刘氏繁衍的源流分支到与刘氏相关的民谚、客家语言故事,他都如数家珍。佗城人方言独特,操持着与梅州客家话的水源音,刘学义根据当地方言古谚编写了一本小册子,讲述佗城人独特的信仰习俗。
“敦孝悌、睦宗族,和乡邻、明礼让,务本业、端士品,隆师道、修坟墓,戒犯讳、戒争讼,戒赌博、戒淫恶,戒犯上,戒轻谱”,刘氏宗祠里陈列的十四条家训,堪称佗城家训文化的代表。在这里默默守护祠堂的刘学义,就像是佗城乡村文化的一盏灯。作为镇上有名的“文艺分子”,他精于剪纸、马灯制作等民间手艺,每逢节庆活动,乡亲们都要请他“出山”。
与刘氏宗祠一墙之隔的张氏宗祠里,守护祠堂的张富文老先生告诉笔者:“在佗城,不同姓氏的人会到彼此的祠堂里串门,茶叙闲聊是常有的事,因此感情格外和睦。”
张富文退休前是龙川一中的语文老师,退休后,他一直在张氏宗祠做管理工作。“教书时,我们会对佗城的孩子讲述佗城的历史,祠堂也是他们向家族前辈贤人学习的地方,因此佗城人格外珍视自己的历史。”
张富文回忆说,民国时期龙川小学声名远播,曾从广州、上海等地招募大学生来这个偏远小镇任教。而这里的龙川一中,每年都有学子考上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2001年,时任北大校长许智宏致信龙川一中,感谢龙川一中为北大培养了众多优秀学生,赞叹佗城“虽然地处贫困山区却能创造奇迹”。
“遗儿千秋富贵,莫若良言一句。”在佗城的每一间宗祠里,家规家训传递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传统观念,成为他们的生活信条。从这些家族里走出去的杰出人才光耀门庭,他们的事迹被陈列展示在佗城各家宗祠里,成为一道文化景观。“睦家族,和相邻,明礼让”,家训家规早已内化在佗城人的生活中。
佗城的家训中,不仅有“孝悌忠信礼义”的传统内容,也有不少内容饱含现代意味。例如王氏家训告诫后人“夫能以屈为伸,以让为德,以弱为强,鲜不遂意”的处事哲学,曾氏家训有“幸登仕籍,须慎官箴;清洁为民,三省思深”的廉政语录,而黄氏《认祖诗》中更饱含励志精神:“信马登程往异乡,任寻胜地振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佗城人的孝道远近闻名。短短的一条“百岁街”上的百岁老人就有8位,90岁以上的老人有五六十人,这条名副其实的长寿街上,自然流传着不少孝子贤孙的故事。
古镇远离喧嚣,位置偏僻,但底蕴深厚,人情味足。今年清明节期间,马来西亚霹雳州怡保市刘荣福带家人来佗城寻根,向刘氏宗祠赠送了“认祖归宗”的书法卷轴。2010年第23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佗城的宗祠文化让不少海外华人仿佛找到了归宿,此后每年,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地都有人来寻根。
“我们是有渊源的”,这仿佛是一种生存、奋斗的心里寄托。对于佗城人而言,祖先不只是他们自豪的谈资,不只是他们奋斗的榜样,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一份荣耀。数百年来,他们守护、发掘、筹资、翻修祠堂,擦亮历代先祖的足迹,指引后世子孙的生活。
所有的历史都指向未来。佗城人崇尚教育、尊重贤能、追求正义的民风,最早是以家庭为单位萌发的。杰出祖辈的流风遗韵,一直到今天仍激励着后人的生活。张富文告诉笔者,每天都有外地游客到佗城寻根,不光有同姓氏的人,更多的是来寻文化的根、心灵的根。慎终追远、念兹在兹,对祖先的纪念已不再是祈求神灵保护,而是感受那份来自内心深处的召唤,感受那份指引人生向上的力量。
龙川学宫
佗城家训选摘
贤者为人之师,其学有所传,礼有所学,不重敬贤,是人之愚昧,人之愚昧不得为人也。——李氏家训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过则谅之,有善则扬之。——罗氏家训
变化气质,增光门户,莫如诗书。勤学之士,奋志于芸窗,何患取青紫不易如拾芥乎?——骆氏家训
修己克己,安分守己,顺乎天理存满腔,多福多寿;忍人让人,不便害人,行必善,公道事,放开本心,怡子怡孙。——黄氏家训
来源 |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