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讯)11月16日,中美两国元首进行了坦诚、深入、建设性和富有成效的视频会晤。
拜登明确重申,美国政府致力于奉行长期一贯的一个中国政策。视频会晤结束后,拜登和美国政府官员一致表示,此次对话“坦率而真诚”,是为了“负责任地管理”中美间的竞争。
对此,美联社和一些美国专家认为,这代表拜登政府试图给紧张的中美关系降温。在视频会晤举行前,拜登的支持率受疫情、通货膨胀和供应链问题影响正持续下降。
坦诚、深入、合作……这些频繁出现在双方表述中的关键词,也为关注此次视频会晤的国际媒体定下了报道基调:中美均希望缓和两国紧张局势,并在竞争中争取合作。美国学者关注到,“这是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其中,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将此次视频会晤定义为“自拜登1月上任以来,中美两国领导人间最亲密的沟通”。
但与强调合作、淡化分歧的美媒不同的是,以英国广播公司(BBC)、《卫报》为首的欧洲媒体却重点突出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认为中方领导人有关“玩火者自焚”的表态是对美方的直接警告。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金灿荣认为,在目前中美关系充满矛盾的情况下,举行元首视频会晤本身就是个好事。但美方的变数比较大,我们也不能百分之百信任美方做出的承诺,要做好相应准备。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沈逸认为,此次峰会对中美两国以及领导人的意义,其价值在今天是完全不对等的。对中国来说,中美关系的好坏并不是峰会能够决定的,不开这个峰会中国一样能过得去,甚至形势比美国过得更好。而对于美国来说,美国领导人特别需要这个峰会去为国内政治上加分,这样就能够让民众对本届美国领导人有希望、有期盼,并且带领美国实现复苏,走出困境。
美媒:视频会晤前,拜登支持率正持续下降
中美元首视频会晤结束后,拜登于16日稍晚时候在推特发文称此次会晤目的在于“负责任地管理”两国间竞争,关键在于“坦率而直接”的交谈,“以确保竞争不会演变成冲突”。
推文截图
根据白宫网站发布的新闻稿,拜登在视频会晤中多次强调此次对话“坦率而真诚”。拜登重申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将之称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认为实质性具体对话和管控战略风险有助于维护两国关系。
观察者网注意到,在视频会晤结束后的第一时间,拜登政府官员就便透过《纽约时报》、BBC、《卫报》欧美各大主流媒体就此事做出统一回应,肯定此次会晤的积极意义。
“实际上,会议是关于两位领导人讨论如何负责任地管理中美之间的竞争。”一名匿名的美国高级官员表示,会议旨在让双方放心,误解不会导致意外冲突。
这名官员称,两国元首在许多问题上进行了“健康的辩论”(healthy debate),并补充说这次会议是为了确保中美间许多分歧维持“某种稳定的状态”。该官员重申,谈话是“互相尊重和直接的,而且是开放的”。
图自美国驻华大使馆微信公号
一些美国媒体和专家注意到,拜登政府正用一个声音说话,突出合作友好、淡化分歧。
“我认为两国都希望降温。”美国咨询机构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关注中美关系的分析师阿里·韦恩(Ali wynne)表示,此次对话意味着两国认识到竞争存在界限。
奥巴马政府前高级官员、现供职于美国智库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的丹尼·罗素(Daniel Russel)也称,美国正处于“某种正在进行的转变之中”。他认为,拜登对两国关系现状感到不满,正在警惕某种可能会令双方无法承受的问题的发生。
美联社则更加直截了当,称随着中美紧张关系加剧,拜登发现自己后院(美国国内)正承受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报道称,受疫情、通货膨胀和供应链问题的影响,拜登的民意调查数据一直处于下降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在拜登参加视频会晤前,“难产”数月之久的基建法案终于签署成法。
白宫新闻发言人普萨基15日曾称,“总统和国安团队觉得,拜登是从实力地位出发,参加这场会议——和9、10个月前比起来。”她表示基建法案是美国“从实力地位出发处理美中关系”的关键原因之一。
“坦诚、缓和、合作”成外媒报道关键词
中美元首视频会晤结束,我外交部副部长谢锋接受媒体采访。
谢锋同样指出,双方围绕中美关系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各自发展议程与内外政策,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会晤是坦诚、深入、建设性和富有成效的,为今后一个时期中美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
坦诚、直接、深入……这些频繁出现在双方表述中的关键词,也为关注此次视频会晤的国际媒体定下了报道主基调:中美均希望缓和两国紧张局势,并在竞争中争取合作。
美媒在报道中突出“和解”和“合作”
“两国领导人都表示愿意以一种可以避免世界两大强国发生冲突的方式来处理分歧。仅此一项,就可以给今年的两国紧张关系降温。”美国《纽约时报》对此次会晤十分重视,一连发布多篇针对性报道和分析文章,认为中美元首“做出了加强两国合作的承诺”。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在报道中,将此次视频会晤定义为“自拜登1月上任以来,中美两国领导人间最亲密的沟通”。CNBC称,这代表了双方都注意到了导致两国关系紧张的问题所在。
其他主流美媒均对中美元首视频会晤做出了相似的解读。美联社和彭博社注意到了“会晤时间超预期半小时”;《华尔街日报》则从中看到了美国政府在中美关系中对所谓人权、经贸、领土问题的无力。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中国。”美国波士顿学院中美关系专家罗伯特·罗斯(Robert Ross)向《华尔街日报》表示:“中国人好像在说,‘好吧,你想表现出你的强硬,那我们就等到你自己罢手。’(对美国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不同的决策环境。”
这场视频会晤也引发港媒热议。香港《南华早报》指出,中美元首在讨论重大问题时,展现出开放、友好的面貌。尽管双方指出了存在分歧的领域,但会晤仍定下了和解的基调。
香港《星岛日报》17日发表社论,指出中美表明不打新冷战,美国也不想与中国擦枪走火,只要双方管控好分歧,纵使竞争激烈也不会失控滑向冲突,有助中美回到既竞争又合作的轨道上,全球不用再选边站,被逼陷入中美矛盾之间。对中美以至全球来说,这是最符合各方利益的选择。
中美此次视频会晤还受到欧洲、亚太地区国家的关注。
韩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韩方对当天举行的中美首脑视频会谈表示关注,支持两国进行建设性对话,并重申尊重“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日本外相林芳正表示,美中关系不仅对美中两国,而且对国际社会也极其重要,日本政府正在关注局势。
日本外相林芳正,图自日本共同社
然而,在承认会晤有利于“弥足两国关系间的鸿沟”后,包括BBC、《卫报》、路透社在内的欧洲媒体则更加关注其他中美分歧所在,如台湾问题。
欧洲媒体炒作台湾问题
其实,美媒在报道中美元首视频会晤“坦率而直接”时,同样提到了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强硬表态。例如,《纽约时报》援引中方“玩火者必自焚”的表述后,指出台湾问题无疑是中美间问题中最热门的那一个。
然而,这个“最热门的中美关系问题”却被以英国为首的欧洲主流媒体大肆渲染。
“玩火者自焚”、“中方警告美国”、“中美在台湾问题上不和”……一时间,台湾问题相继出现在BBC、《卫报》、路透社、法兰西24电视台等媒体网站首页。
BBC、《卫报》等欧洲媒体渲染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
《卫报》在报道中将中方领导人在台湾问题上的表态形容为对拜登的警告,声称“玩火者自焚”之类的“民族主义言论”是在中美领导人会谈中首次发表,被赋予了“额外的效能”。
尽管如此,BBC也承认,中美此次视频会晤将缓和紧张局势。BBC新闻联络员麦克唐奈称:“实际上,这次会议是中美领导人之间这段时间内发生的最温暖的事情。这似乎是一次(中美关系)重置尝试,世界应期望这会以具体的方式改变地缘政治关系。”
此外,近期多次炒作台湾问题的澳大利亚媒体也将关注点放到台湾问题,并趁机渲染“中国威胁”。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援引一名新加坡学者的话称,中国是在利用此次会谈表明自己是“世界的共同领导者”,“而且是主动的一方”。
在一些外媒渲染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时,台湾地区也在密切关注事态进展,并特地在16日上午举办座谈会,邀请哈佛大学专家解读中美元首的表态。
据台湾中时新闻网报道,出席座谈会的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江忆恩明确告诉台政界有关人士,一些美国官员声称“会协防台湾”,但不等于美国支持“台独”。
实际上,拜登在16日上午的视频会晤中明确重申,美国政府致力于奉行长期一贯的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希望台海地区保持和平稳定。
台湾政治大学兼任副教授赖岳谦16日晚在中天电视一档政论节目中指出,拜登有关台湾的发言又回到1979年美国与中国大陆建交时的基调,这是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时期不谈的,且一直到拜登上台前几个月也都没有谈到。“很明显情况有变,蔡英文他们一定很苦恼”。
台湾淡江大学战略所教授黄介正接受香港中评社访问表示,中美元首视频会晤是“护栏”的一部分。双方都有意愿让彼此长期战略竞争中,可有各个不同方式保住这个护栏,不要让美中战略竞争,在不适当的时间点冲出护栏,跌下山谷造成更大冲突,这合乎双方利益。
然而,民进党当局仍旧自欺欺人,台外事部门出面诬称大陆“刻意误导”会晤涉台内容,说“中方通告声称拜登在会中指美方‘不支持台独’,但美方声明完全未见拜登有此表述”。对此,《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予以驳斥,并指出之前美国总统不止一次在私下或口头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的事实,告诫民进党当局不要一意孤行。
“不能百分之百相信美方承诺,要做好准备”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沈逸认为,此次峰会对中美两国以及领导人的意义,其价值在今天是完全不对等的。对中国来说,中美关系的好坏并不是峰会能够决定的,不开这个峰会中国一样能过得去,甚至形势比美国过得更好。而对于美国来说,美国领导人特别需要这个峰会去为国内政治上加分,这样就能够让民众对本届美国领导人有希望、有期盼,并且带领美国实现复苏,走出困境。
沈逸表示,在这三个半小时的会谈之中,都在谈一些非常根本性、重大、关系到人类的事情,不仅仅是两国双边关系以及人类共同命运的话题。中国领导人用一种非常坦率的方式,向美方介绍中国国家利益、底线、红线、行为模式、目标、预期,以及对中美关系未来向何处去,给出了极富远见的系统性认知,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提法。一定程度上,美方如果愿意积极地配合,中美关系完全有理由进入一个对双边都有好处的、更具有建设性的新阶段。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成晓河在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访问时解读,拜登在开场的讲话中称中国和美国都是“世界主要领导人”,是对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给予了明确的肯定。对中国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述”,意味着中国和美国平等的大国地位得到了拜登的确认。
成晓河认为,尽管中美竞争的基调没有改变,但美国一再强调管控分歧,中方领导人提出的“巨轮论”也表明中国希望两国避免碰撞。因此,此次会晤相信标志着中美关系已经进入和缓和期。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退休教授时殷弘认为,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纲领和态势没有变,再加上中国在一系列最重大的问题上,立场也丝毫没有变化,因此应对此次峰会产生的结果抱持谨慎的评估态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金灿荣对此持相同看法。他说,在目前中美关系充满矛盾的情况下,能够举行元首视频会晤本身就是个好事。它反映了美方面还有积极力量。我们看到,至少拜登及其团队,有合作愿望。这次会晤会谈及很多内容,在一些尖锐问题上,我们会表达严正立场。
金灿荣称,当然,鉴于中美关系的复杂性,特别是美国国内的复杂性,第一,美国社会是分裂的。第二,它的战略层也是分裂的,真正是拜登的人其实很少。所以,美方的变数比较大,我们也不能百分之百信任美方做出的承诺,要做好相应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