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14岁上大学,28岁美国成博士,他的人生一路开挂

今天小编看到一篇介绍人物的文章,特分享给大家,激励大家的工作和学习。

他自称“半个神人”。

1967年,他生于湖南一个叫卧果水的小村庄,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得诺贝尔奖。

14岁考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系;20岁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成为研究生,28岁在美国成为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博士;

一路开挂,获得很多人羡慕的学历和工作,本可以安稳度日,但他偏不,一下从自然科学转为社会科学研究!

30岁的他抛下安稳选择攻读国际关系硕士,从零开始。32岁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殊引进人才”。

之后十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做研究员,42岁被复旦大学聘为教授。

2016年,49岁的他成为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他的名字早已在国际关系领域如雷贯耳,但对很多人来说可能还未曾听闻,他就是唐世平。

唐世平在给本科生上课。 复旦青年记者 曹柠 摄影

1967年,南岭山区中部一个缺水却叫“卧果水”的小村庄里,他出生了。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唐世平仅出生两月,他当小学教员的父亲就被冤屈入狱,7年后才被放回家乡。外婆和母亲干农活含辛茹苦把他拉扯长大。小学暑假,他跟着母亲去敲碎石卖钱,一天下来,母亲挣8角钱,他能挣3角。他曾在《我的父亲》一文中回忆道:“不到十岁我就见过真正的监狱是什么样的,并且见过血书是什么样的,因为那时父亲只能用血在手绢上给我母亲写信。”

10岁上了初中,第一次知道了诺贝尔奖。那时候他对生命的起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研究生命的起源,想获得诺贝尔奖。

14岁时,他进入武汉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学专业。选择地质学院,是想给家乡找一口井,相较于现代生物学,古生物学则能满足自己对生命起源的好奇。

进入大学之后,为了博览群书,尤其是外文原著,他开始背英语字典,背一页撕一页。

“当我把那本英汉字典撕完后,我看英文不再有障碍。”

他每天呆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搜集阅读所有关于科学方面的英文书籍。他发现,研究恐龙解决不了生命起源的问题。于是他立志要走到科学深处,一探究竟。

20岁,他自学了31门与生物科学有关的课,1985年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研究生,学习分子生物学。

从生物学博士变成国际政治专业硕士

从小乡村来的他直到在中科大上了研究生,才知道原来还有托福考试和出国留学这样的机会,而他绝对不会放过这些机会。1995年他考入美国韦恩州立大学,攻读分子生物及遗传学博士。

而1996年国际上发生的那场震动世界的“台海”危机给唐世平本就不甘平稳的心带来冲击。思及台海危机原因,唐世平认为“中国还不懂得该如何与西方民主政府打交道”。他发现当时中国对美国国会的研究极为缺乏,而这些空缺他自认需要他来填补。

“中国需要外交人士,我应该为中国外交作出自己的贡献。”

1997年,他考入了美国著名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亚洲研究中心,自费学习国际关系,每周看超过1000页的文献,一学期阅读超过50本书籍。从生物学博士变成国际政治专业硕士,完成旁人不敢想象的转折之路。

1998年,他决意回国。他相信,自己可以在中国社科界贡献世界性的知识。到北京访问知名中国社科学者的他,也曾居无定所,借住北大学生宿舍,有时还会住在老师家。最后中国社科院亚太所所长张蕴岭接受了这个“学术思路不太一样”的唐世平。

进入社科院的他并没有消停,而是选择去到中国最贫苦的地方做一些扎扎实实的研究。2002年秋,他去到了宁夏,挂职自治区外贸厅厅长助理。然而官场现实与他不羁的性格难以融合,他要离开。唯有一群山区孩子让他记挂,社科院为他们捐赠了五台电脑,主席台上的他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最终对孩子们说:“我过去和你们一样,希望你们将来也和我一样。”

2004年他开始了另一阶段的积累,大量阅读国外社科界经典英文原著,340多本书,300多篇论著,并且也给国外社科杂志投稿。2009年,唐世平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聘为教授。那个撕书背字典的少年依旧在,只是换了时间和地点。唐世平每年的休息时间不会超过十天,他是复旦校园里“文科楼的最后一盏灯”,工作13个小时,直到晚上10点,周末依旧。此后三年的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居全国首位的复旦大学政治学一级学科共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上发表文章19篇,其中唐世平署名近半。

惊世骇俗的潇湘剑客

唐世平作讲座

他不敛锋芒的言论让很多人惊讶咋舌,敢做真我,成为唐世平的一个标签。

他说:“做学者要有野心,就要做到惊世骇俗,敢于摧毁原则。我的知识理论是革命性的。”

他说:“过去的经济学理论太忽视社会知识,只是将土地、人和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却没有知识这个要素。我的观点是,人类社会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知识,离开知识就不会有经济增长。因此我敢说,我发现了经济增长理论的缺环。”

他说:“在我们相当多的社会科学的学术刊物上,仍旧充斥着‘口号型’、‘标签型’以及‘伪装成知识型‘等貌似严肃,却并不提供任何新的知识的文章。中国的社会科学要有大的进步,要为改善中国人民的福祉有更大的贡献,我们必须与这类文章彻底决裂。”

10多年前,唐世平曾和一位朋友宣称,他将是这个世纪最为重要的社会科学家之一。而如今,他成为亚洲最优秀的社会科学家之一,成为最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国际关系学者之一。

2016年他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不出意外的,这些成就并不能使他停下折腾的脚步。他说自己近几年已经逐渐“淡出”国际关系学界,因为“这个领域中最为根本性的宏大理论和实证问题已经被我解决(不管你们同不同意)。当一个领域内最令我激动的问题已经被我解决之后,我就会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去另一个领域寻找最令我激动的问题,即便那个领域可能是我一开始不太熟悉的领域。我相信自己可以驾驭几个不同的领域,而且这才是真正本色的我。”

有意思的是,唐世平的微博名叫”潇湘剑客唐世平“,简介则一如既往的狂傲,引用的是唐代诗人李峤《送骆奉礼从军》里的诗句:“剑动三军气,衣飘万里尘”。

捐出一半长江学者津贴

长江学者的名头没有让他飘然,那个“只和波普尔(Karl Popper)这类人去比”的唐世平也不曾忘本,不惜捐出长江学者一半津贴,也要设立以他外婆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

在他微博《五十感言》里,他写道:“今年(2017年)我将把我的长江学者的津贴的一半捐出来,再加上我出去讲课讲座的一点外快,设立一个“普英奖学金”用于奖励和鼓励三个边远贫穷少数地区的有困难的优秀初高中学生。而且,这个奖学金的名额将至少一半是给女生。”

五十岁的唐世平说:“我的努力并不是想在别人面前证明自己,我只是想在自己面前证明自己:我想看看,我的努力到底能够让我走多远。而因为距离等于时间乘上速度,我只能尽可能地飞奔。”

(免责及版权声明:内容来源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文章《人物 | “半个神人”唐世平》,仅供个人研究学习,不涉及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北京文都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