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南侨机工驻扎保山的光辉岁月

陈嘉庚在永保书院前 (南侨机工在保山的驻地之一)

当时滇缅公路上的运输车队

南侨机工的车队途中宿营

运载抗战物资的大拖车

南侨机工的车队途中宿营

南侨机工是抗日战争时期从南洋各地回国支援抗战的华侨汽车司机、修理工的通称,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事迹值得永远铭记。

抗战运输生命线上的赤子功勋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我国东南沿海相继遭到日军的封锁。为继续保持与西方盟国的地面联系,云南省主席龙云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积极争取国民政府支持,1937年11月开始,组织全省20多万各族民工,在没有任何机械的情况下,使用传统工具,手挖肩扛,仅用9个月的时间就抢修了从省城昆明往西,经楚雄、大理、保山,从德宏畹町出境连接缅甸腊戌的公路线,1938年8月31日,全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全线正式通车。

在这条抗战运输生命线上,最值得铭记的就是南侨机工。滇缅公路开通后,南洋华侨总会根据国内交通技工严重不足的实际,从1939年2月至9月,由陈嘉庚任主席的“南侨筹赈总会”先后分九批组织3200多名南洋各地有驾驶技术和修车专长的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分九批毅然回到硝烟弥漫的祖国,以满腔热血支援祖国抗战。

这些满怀报国赤子之心的南侨机工回国后,除调拨给军政部的200人之外,其余人员奉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由西南运输处管理。西南运输处全称“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总经理处”,对外称西南运输公司。1937年10月成立于广州,1938年9月迁驻云南昆明,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最大的国际运输机构,负责办理从香港、越南海防、缅甸仰光接口的国外援华物资以及中国用以换取外汇的出口农矿产品在国内外的接转运输工作,也曾担任工厂、机关、仓库搬迁以及部分战场兵员、给养等等的紧急运输任务,在运输沿线设有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

西南运输处的汽车和驾驶人员采取军事运输部队组织形式,实行军事管理。汽车运输大队按“三三制”编队:每大队辖3个中队,每个中队分3个小队(分队),每小队有3班,每班有5辆汽车。每个大队另有一个补充中队,作为替补力量,每个大队都配有官佐、驾驶兵(含跟学人员)、机械师、杂役,共有官兵约三、四百人。每个大队均设有总务、会计、出纳、政训员,每个大队约有150—170辆车,有严密的组织纪律,要求出车路上采取集体行动,不准许一、二辆车单独行动。

西南运输处安排回国的南侨机工的在运输人员训练所参加短期集训后即进行运输工作,编南侨机工为第11、12、13、14等四个大队和华侨先锋运输第1、第2大队。其余机工混合编入第1、3、5、9、15五个大队。擅长于修车的,则安排在芒市、保山、下关、昆明、贵阳、重庆等地大修厂任汽车修理工。南侨机工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与国内运输人员同甘共苦,以高度的爱国热忱夜以继日地工作,用汗水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凯歌。

1941年11月,军事委员会运输统制局中缅运输总局在昆明成立,简称中缅运输总局,对外称中缅运输公司。由军事委员会运输统制局副主任俞飞鹏兼任局长,接管西南运输处在滇缅国际运输线的业务,以及滇缅公路运输管理局的运输业务。这个新成立的管理机构比西南运输处拥有更多的事权,在滇缅公路上设昆明、楚雄、下关、保山、遮放5个总站。总站的主管人叫“总管”,下设车务长、总务长和警务长,还附设汽车修理厂和材料库。

整个中缅运输总局的组织依然庞大,管理制度多半沿袭西南运输处的旧制,仅在车辆管理和运输调度上做了一些变动。车队改分区管理制为段站(分线)管理制,把车队分为直属与普通两种。直属大队归总局指挥调度,担负临时紧急运输任务,并强调贯彻整队行车制、普通大队隶属于总站,规定行使区域。这种分线、段、站管理制在物资流向流量较稳定情况下,还是能发挥作用的。

中缅运输总局在运输调度上,还吸取了西南运输处没有自己独立的专用通讯设施、信息阻滞、调度被动的教训,设立了通讯管理事务所,建立了运输调度专用的无线电台15座,配备国内外附属单位。加强了纵向和横向联系,使指挥调度系统因信息不灵而陷于被动的局面得以扭转。

当然,管理机构变革更名后,社会群众还是习惯把管理机构称之为西南运输处,包括很多后世学者也是这样。滇缅公路是一条在滇西崇山峻岭间逶迤前行的公路,它横穿滇西所有横断山脉,要跨过怒江、澜沧江、漾濞江等峡谷中的湍急江流,也要通过海拔近3000米的高山,汽车多是在羊肠式的“之”字形的路上绕来绕去。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线上,必须经历“险路关”“雨季关”“瘴疟关”和“空袭关”,把自己的生命健康奉献在这条中国抗战的输血线上。

当时滇缅公路上运输任务极为繁重,华侨机工的生活十分清苦,为了减轻祖国负担,几乎有三分之一的人是靠海外汇款来维持生活。在车辆和人力都相当紧张的情况下,这些来自新加坡、槟城(槟榔屿)、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缅甸等地的华侨机工们,不避肝脑涂地,不怕赴汤蹈火,日夜不停地抢运各种物资供给内地。

截止1942年5月5日因惠通桥被炸断导致滇缅公路被迫切断之前,滇缅公路运输物资总量已经超过45万吨。而这一个巨大数字的背后,却流淌着许多南侨机工的汗水和鲜血。根据后来的统计数据,共有1000多名南侨机工为抗战献出了生命,其中大部分就是牺牲在这条滇缅公路运输线上的。

保山是南侨机工的一个重要驻扎地

保山古称永昌,在古代时就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曾经因为城市繁华而被民间称之为“小南京”。滇缅公路修通后,保山更是成了滇缅公路线上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保山在当时的地理战略要义,可以从国民政府当局在保山设置国立华侨中学上可见一斑。

抗日战争初期,由于香港和东南亚各国相继沦陷,大批的华侨青年学生回国,国民政府当局除了在昆明开办华侨学校之外,还专门拨款在保山腾阳会馆成立了国立华侨中学。筹办方认为保山县地处边远,较为安全,且地处滇缅公路要冲,交通运输方便,有利于华侨子女回国就学。1940年5月24日,国立华侨中学在保山落成。该所学校办学至1942年保山“五·四”被炸,因为学校被炸,造成师生伤亡,5月5日当夜,校长刘石心率领师生员工300多人撤离保山逃亡到昆明,后来又辗转迁徙到海南。当然,这是另外的话题。

根据保山文史研究者杨永明在其著作《保山风云——民国保山县滇西抗战旧址纪实》里的介绍,西南运输处在云南设置机构和南侨机工分布密集的两个地区,一处是昆明,另外一处就是保山。西南运输处在国内设置滇缅公路保山分处、遮放分处和贵阳、重庆、泸州、沅陵支处,在国外设立仰光、新加坡、菲律宾分处和腊戌、八莫支处;在这11个分处(支处)中,保山和紧密连接的缅北地区占了5处。保山是南侨机工的大站,在玉皇阁设有招待所,板桥设有汽车大修厂,又称 “保山汽车保养厂”,保山城北鸿灵寺内设有“西南运输处滇西战地医院”。据考证,先后有第9、11、12、15四个大队驻扎保山城。

根据杨永明老师在书中的介绍,西南运输处保山分处驻保山的旧址就在现在的九隆街道交通社区一带,旧时的老地名叫“荷花池”。1939年10月,西南运输处保山分处就设在此地,负责调度8个大队从缅甸腊戌到昆明的物资运输。1941年底,俞飞鹏到昆明整顿西南运输处,当时把西南运输处改组为“中缅运输总局”专管滇缅路运输。俞飞鹏到保山视察,撤销了保山分处,设立了保山管理段,驻地不变,由少将李承因担任总管,管理保山至昆明间的运输,并增设了瓦窑、功果、一丘田、腊勐等地的加油站和食宿站。新中国成立后,此地曾经一度作为保山运输总站。

在南侨机工曾经驻足保山的驻地中,大概位置位于现在九隆街道明强商场的永保书院是一个著名的地方,因为1940年10月陈嘉庚先生到保山慰问南侨机工时曾经在永保书院的牌匾下照过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很出名。1939年10月,西南运输处第11大队借驻到永保书院。1940年秋,第9大队从芒市调来保山,大队部驻地也在永保书院。1941年底,俞飞鹏到保山视察时,将驻保山的第9大队和第11大队合并为滇缅运输管理局直属第15大队,任命杨柏友为大队长。1942年保山“五·四”被炸当天,有炸弹落入永保书院天井内爆炸,有一位姓陈的广东人中队长被炸得身首分离。另外,1942年初,原来驻龙陵的第12大队调来保山,大队部和停车场驻在保山城西北黄纸房村头(原64医院的一部分),在保山“五·四”被炸时亦遭到轰炸。

1942年5月5日,日军已经挺进至怒江惠通桥西岸。为阻止日军东进,中国守军自炸惠通桥,结果数百名南侨机工、近千辆汽车及数万名缅甸华侨难民未及过桥而被阻于怒江天险。这些南侨机工有的冒险渡过怒江,有的上山参加游击队,还有不少人被日军抓去惨遭杀害。至此,敌我双方隔江对峙,滇缅公路的国际运输终于被切断了,国内运输只剩昆明至保山之间的路段继续运行。

1942年5月中缅运输线中断,中缅运输总局被撤销,于6月改组为滇缅公路运输局,机构大为紧缩,由葛津任局长。1943年5月交通部公路总局成立,由交通部部长曾养甫兼任总局长,滇缅公路工务局由交通部直接管理,改称为交通部公路总局滇缅公路工务局,局长为龚继成。

事实上,随着惠通桥被炸断以后,保山城因为“五·四”被炸,也已经暂时失去了交通枢纽的作用。当时南洋已沦陷,侨汇中断,有家归不得。尽管处境艰难,但南侨机工仍不忘矢志报国的夙愿,积极做好力所能及的抗日工作,其中数百名机工奉命随盟军赴印度服务,他们协助盟军搞军运后勤,并为中印公路和中印输油管的修建奉献了力量,也有部分被盟军选派回南洋进行地下工作,还有少部分是四处飘零甚至在贫病交加中悲惨地死去的。

南侨机工驻扎保山的这段历史是一段光辉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保山民众从军粮供应、民夫派遣和军需保障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共有11名南侨机工落籍在保山隆阳,2017年11月22日,为进一步宣传和弘扬南侨机工精神,保山南侨机工眷属联谊会在隆阳区政协举行成立大会,市、区相关领导和南侨机工眷属代表近50人出席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