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为一座孤岛,一直想跟东亚大陆连接起来,二战时期日本计划的是,先将本土的东海道本线-山阳本线(早期提速过的铁路),延伸至福冈,然后跨国对马海峡抵达韩国釜山,并连接现在的沈阳和北京,藉由铁路的连接,让日本列岛不再孤悬海外。日本在这份“大东亚铁路”的计划当中,不仅包含中国和朝鲜半岛,还覆盖了中南半岛的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除此之外,该铁路系统规划甚至还跨过了马六甲海峡,连接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总里程超过11000公里。
日本总务省于1938年决定对日韩之间的海下进行初步测量,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政府积极寻求实现该项工程以便把日本和朝鲜半岛连接起来,并最终与亚洲大陆的其他部分连接起来。
1939年,一位日本铁路官员汤本升(Yumoto Noboru)在其关于一条能把日本和其轴心国德国连接起来的横跨欧亚大陆的铁路的书中建议经由对马岛修建连接日本和韩国的海底隧道。这样一种地面链接将确保在太平洋战争暴发后海路不通的情况下日本与欧洲之间的交通运输。该计划从1941年开始得到(日本政府)的认真考虑。
1940年10月,日本内阁颁布了其“国家空间计划纲要”研究概览,概括地叙述了其在亚洲占领的被征服国家和地区以及其势力范围内的长期发展目标。随着与美国敌对关系的暴发,日本进一步细化了其计划,决心通过广泛的铁路和海上网络增强其与亚洲大陆的地缘政治和种族联系,重点是将日本与其殖民地连接起来的朝鲜半岛大陆桥。为达此目的,日本的计划号召在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上进行一次“大跃进”,包括子弹式高速列车,以便把战时物资和其他必须的供给运进和运出日本。
到1942年8月,日本南满铁路公司已经制定了一个从满洲国到新加坡的8,000公里的铁路网计划。基于这一背景,日本采取了建设通往朝鲜的固定链接以便将日本与其计划的在亚洲的巨大铁路网连接起来的第一个具体步骤,修建了一个长3.6公里的连接日本的九州岛和本州岛的海下隧道和几座桥梁。
线路:东京 - 下关 - 釜山 - 奉天(现:沈阳) - 天津 - 北京 - 汉口 - 衡州 - 桂林 - 柳州 - 南宁 - 镇南关 - 他曲(老挝中南部城市,甘蒙省首府,与泰国城市那空拍侬仅隔着一条湄公河) - 公抱哇比 - 盘谷(现为泰国曼谷) - 泰国巴东勿刹 - 昭南岛(倭国占领期间新加坡岛岛名)-苏门答腊-雅加达。
虽然在日本南部修建铁路线、桥梁和隧道的初始工作已经起步,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该国经济和基础设施恶化,几年之后该工程便停了下来。1943年之后,随着原材料、人力和运力的日益短缺,日本取消了其空间规划体系(国土整治计划)中的庞大的新亚洲铁路基础设施计划,而把全部注意力放在防卫上。其国土计划组织于1943年撤销,人员转到日本内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