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总裁杨进:从重庆出发开始“二次创业”

2019十大重庆经济年度人物专访

感言:这项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的鞭策和鼓励,也是对林同棪国际这一路走来所取得成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全体林同棪人的认同。 林同棪国际有今天的成绩,要感谢时代给我们的机会,感谢市政府、主办单位,感谢重庆的开放环境,感谢这个城市给我们的机遇,感谢政府给我们开放的环境,回首这一路走来,林同棪人始终坚持把国际先进理念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工程师,也正因有林同棪人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林同棪国际才生机勃勃,焕发活力,在当下面对经济大转变的时候,在当前百年之大变局的环境中,在“双循环”的战略发展格局中,我们更应该有责任感、使命感,这是一个新起点,新征程,我们将会继续前行,不忘初心,变中求进!

菜园坝长江大桥、千厮门嘉陵江大桥、东水门长江大桥……作为名副其实的“桥都”,重庆有着大大小小数千座桥,这些桥不仅是连接城市交通的纽带,如今更成为了一张城市名片。 这些大家耳熟能详又极富特色的建筑,都出自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简称“林同棪国际”)之手。2009年,林同棪国际中国总部落户重庆,自此他们在这里架起了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

二次创业

2009年中国总部落户重庆

林同棪国际1954年创立于美国旧金山,是世界著名的工程设计咨询集团,在桥梁和基础设施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创新精神、设计精良和成本效益合理而闻名于世。

说起林同棪国际和重庆的渊源,要追溯到20多年前。1994年,林同棪国际成为中国政府批准的第一批中外合资甲级设计企业;2008 年 9 月, 林同棪国际集团与重庆北部新区政府在旧金山签署了中国总部落户协议;2009年1月,林同棪中国总部正式落户重庆北部新区,成为第一家中国 总部落户重庆的国际知名工程设计机构。

来到重庆后,林同棪国际开始了“二次创业”。 作为公司“掌门人”,杨进是开拓者,也是见证者。

2009 年,也就是林同棪国际成立之初,公司规模100人左右,业务以桥梁设计为主,在中国的业务量仅1亿元。如今,业务已从单一的桥梁设计拓展至城市基础设施的全产业链,在长江、黄河、珠江、嘉陵江等大江上承揽完成了60余座各类跨江大桥设计,完成430平方公里城市新区路网规划设计、长隧道、交通枢纽等基础设施设计, 设计各类道路近4400公里,参与重庆、广州、成都、沈阳、大连、杭州、新加坡等城市十余条轨道交通工程咨询及设计,业务量已连续多年保持30% 以上的增长。2017年,成为住建部首批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企业。

事实证明,林同棪国际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中西结合 用国际化的理念本土化运作

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是什么吸引了林同棪国际将总部设在重庆呢?

“天时地利人和。”杨进用了6个字概括。他说,时任林同棪国际董事长的邓文中先生认为,重庆坐拥两条大江,对一个以桥梁建设为主的公司来说,一定有很多机会。加上重庆直辖后肯定会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必然需要更多国际性公司来参与城市建设。于是,邓文中先生在公司提出了新的经营理念:要将国际公司本土化运作,服务重庆,服务中国。简单来说,就是把国际先进理念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工程师。

很快,林同棪国际迎来了第一个机会。2003年1月,公司与重庆交通科研所(现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携手,成功拿下菜园坝长江大桥设计项目,该桥荣获第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并入选2011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

接下来,林同棪国际开始在重庆“大展拳脚”,相继设计了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千厮门大桥、东水门大桥、郭家沱大桥、白居寺大桥等具有地标性意义的桥梁。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主跨长330米,至今保持梁桥“世界第一跨”称号。该桥荣获2008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行业一等奖、第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据统计,重庆中心城区超过一半的桥,林同棪国际都参与过咨询或设计。

当然,林同棪国际的成就远不止如此,曾参与设计的天津大沽桥和沈阳浑河三好桥分别获国际桥梁大会尤金·菲戈奖。2008年起,历经10年,林同棪国际参与港珠澳大桥的全过程咨询,从最初的设计建设标准到全生命周期的维护手册、从设计到施工,为这座超级工程保驾护航。

“林同棪国际有今天的成绩,要感谢时代给我们的机会,感谢这个城市给我们的机遇,感谢政府给我们开放的环境。”杨进感慨道,重庆的开放政策超过了他们的预期,目前公司是少有拥有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牌照的中外合资企业。

人才集聚 已形成1500人的专家团队体系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让公司成为人才聚集高地? 杨进说,在当时的国内工程设计行业里,人才依然集中在北上广等地区。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总部经济对人才集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以前吸引人才是很难的,但自从总部落户重庆后,这种现状立即得到了改变。”杨进笑着说,2009年到2010年,是公司人才最集聚的阶段,吸引了一批北上广的人才来到重庆。 不仅如此,公司也更重视人才的培养,杨进认为:人才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于是公司实施了“双50计划”,即吸引50名海外人才来重庆,送50名员工到美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技术交流。

目前公司吸引了大量海归以及全国各地的人才,设计师团队以85后为主,年龄在33岁左右,非常有活力。公司已形成院士、 设计大师、外籍专家、博士和资深工程师等1500人的多专业、多语种的专家团队体系。

如今,林同棪国际已建立起院士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山地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创新发展中心、山水城市研究院等“五位一体”的城市研发平台。制定了一整套的人才发展体制和机制,建立职业经理人、项目经理、技术专家、新员工、海外培训等一系列的管理机制。根据知识型企业特点,通过年薪、绩效、股权激励等多种形式,实现公司目标同时实现员工价值发展。

赋能 持续推进数智化战略转型

当前,重庆正在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对标国际发展趋势,早前公司就发布了林同棪中国“3i”战略, 即“一体化 Integrate、国际化Internationalize、数智化intelligentialize”,其中“数智化”战略着眼于打造“数字化+智能化”新动能。立足技术引领高端咨询,以管理驱动推动一体化业务发展, 从规划、设计、咨询、管理、运营的全过程、全价值链服务,持续推进林同棪国际中国的数智化战略转型。

2017年底,公司将数智化战略列为公司重点,并定下了3个目标:搭建一个数智化的公司运作平台、传统的设计变成数字化设计和打造数智化应用。正是有了平台的搭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司2月12号就已经线上复工,全国各地的员工都在云端办公,加速推动了企业的复工复产。

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林同棪国际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签署智慧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在未来的基础设施领域,共同推进和开发基于云端的智慧建设应用体系及产品线,为城市提供基础设施智慧建设解决方案,助推重庆的智能化发展。

在2020线上智博会的重庆市智能建造技术论坛及产品发布会上,林同棪国际还正式发布了BIM协同管理平台2.0。这是以业主需求为导向打造的“智慧建设数智大脑”,通过融合BIM、 IOT、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设计、施工、运维全协作、智慧化管理目标,帮助业主实现看清楚、算清楚、管清楚。

标杆 牵头编制“规范”将作为行业标准

近年来,公司聚焦桥梁运维数字化和智能化,自主研发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桥梁数智运维云平台”,打造“互联网+桥梁”运维新业态,赋能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同时,还成功上线了MTBIM协同管理平台、IDIP数智化平台、林同棪数智学院,以国际化标准,打造数智化应用实践。

在对标借鉴美国、欧洲等先进标准规范基础上,林同棪国际结合重庆和中国实践,牵头编制完成了中国第一部适用于山地及滨水城市的道路交 通规划设计规范(DBJ50- 064- 2007)——《重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专用桥设计规范》以及《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技术标准》,目前已在重庆及多个城市推广使用,今年还将列入行业协会作为行业标准。

历年来,林同棪国际设计项目共获得国际奖项9个,国家及行业奖26个,省部级奖近80个,专利技术25个,已在北上广、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区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全国40多个城市有项目。并将参与到中国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广阳岛全岛建设及广阳湾生态恢复、重庆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大道、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博览园(南京花园)和澳门第四条跨海大桥设计连建造等重大工程中。

相信未来,林同棪国际还将一如既往继续前行,架起一座座通往世界的“桥梁”。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