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跨年夜,吴晓波在跨年演讲上提到了“体验经济,美好爆发。”什么是体验经济?通俗的说,就是人们对体验性消费的需求,人们更愿意“花钱买感受、买刺激、买体验而不是单纯的买东西”。
如今,购物中心的模式日渐成熟,但伴随而来的问题就是同质化现象愈加明显。对于年轻消费者而言,看电影、吃饭、看展览都显得千篇一律。他们渴望更有代入感、互动性强的消费体验。
而沉浸式体验所带来的“仪式感”,能让消费者更愿意长时间停留在店内,并进一步与品牌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链接。
如今从大型商场的线下主题巡展,到系列沉浸娱乐表演,再到各类需要消费者参与角色扮演的沉浸式戏剧,以及VR主题乐园......这些 “沉浸式体验”正汹涌而至。
沉浸体验成为新的文娱爆发点
一款名为“曼陀罗之根”的鸡尾酒饮料在“麦金侬酒店”的大堂酒吧每晚能卖出200多杯。这家酒吧及其衍生品,年销售总额超过500万元——连续驻场演了三年的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就是这么火。截至本月初,该剧已成功上演917场,平均上座率超过95%,从演出到文创及周边经济总创收高达2.7亿元。
《不眠之夜》演出的三年也是中国沉浸式娱乐爆发的三年。据统计,近七成的国内沉浸娱乐IP都在近两年内诞生,实现了从“0”到200家以上的增长,并发展出沉浸式戏剧、数字互动艺术沉浸式体验展、实景演出等细分商业赛道。可以说,“沉浸体验”为线下文娱消费找到了新的发力点。
著名导演孟京辉在新作《成都偷心》中,尝试了声音艺术、多媒体影像、装置艺术在剧场中的实际应用,主动拥抱了新技术的降临。作为经典旅游项目的实景演出,也受到环境戏剧浪潮的影响发生改变,原先“大场面、人海战”的规模越来越少见,取而代之的是运用技术手段实现的感染力。
沉浸式戏剧为新一代消费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感,在与演员“一对一”的互动中获得不同体验,它的火爆恰好验证了消费者对于这种独特体验的渴求。
沉浸式展览 个性与价值并驱
近年来,为了带动更多的客流量,购物中心通常会选择举办主题展。一方面,是带来人气;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更多附加值。
不过,展览举办太多,也会出现审美疲劳。要带给观者带来个性、极致的体验,或许来自日本的teamLab是个很好的例子。
teamLab来自日本的跨界艺术团体,由 400 多位超级技术专家组成,以其极具想象力的浸入式展,征服了伦敦、硅谷、米兰、新加坡、东京、首尔乃至全球各地的观者。
teamLab也曾获2015年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连续两年被全球知名设计网站designboom评进全球十大必看展览之一,并一度在社交网络媒体上形成持续不断的话题讨论,就连明星都抢着来teamLab拍照打卡,像刘雯、陈冠希、王珞丹等名人,都是其超级粉丝。
teamLab的作品不是简单地追求酷炫和互动,几乎每一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精神内核。其中最为特别的是,Ta会围绕自然与人的主题构建了一系列作品,不同模块可以拼凑组合成不同的展。
不仅如此,在某种程度上,teamLab是反常规艺术的。常规的艺术作品会因为人太多而导致欣赏和参与体验大打折扣,但teamLab却会因为人的参与而越来越丰富,观展人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作品因人而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拉近了。而在互联网时代,这显得特别有价值和个性。
沉浸式酒店 艺术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AINT KATE艺术酒店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拥有219间客房,多个画廊及展览空间。室内由Stonehill Taylor设计,是美国第一个展示国家级艺术品以及表演艺术的独立沉浸式酒店。
Saint Kate的设定不仅仅是一家酒店,也是一个探索,联系和表达的平台。酒店依托密尔沃基著名的艺术机构和文化遗产,将视觉、音乐、戏剧、舞蹈和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到一家富有创意的酒店中。
空间的艺术装饰创造了一个不可复制的酒店环境,艺术家们从曾经只依赖画廊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被“发现”,到如今被更多的设计师所“发现”而运用到空间之中。
无论是通过大厅、酒吧还是南部的公共中庭,客人都可以进入酒店的三个画廊。参观者可以在Mowa DTN画廊、画廊和空间内观看策展艺术展品,还可以在ARC剧院观看表演艺术展。这种浸入式的融合,让艺术离生活越来越近。
除了表演、展览、酒店,沉浸式体验还运用在更多消费场景。沉浸式体验在商业空间的打造显得越来越重要。众多场景都需要新内容和年轻客群建立联系,这是未来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和重要趋势。因为“沉浸式体验”让消费者成为参与者、互动者,让消费者从被动观看到主动体验,极大地满足了“90后”、“00后”们表达自我、探索世界的消费需求。
或许,沉浸式体验对传统场景的持续改造升级会在2020迎来更美好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