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商场鏖战三十六计之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利用失火的混乱时机行劫,比喻趁人之危,从中取利。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的财物。乘人之危捞一把,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

趁火打劫这样的计策在商业上运用是建立在实力之上的。商人求利,无可厚非。这个计策远不是字面所表达的意思。如果你真要按照纸面的意思去做,我也拦不住你,俺只想问你:“扛揍不?”大多数人其实对趁火打劫是这么理解的,趁他病,要他命。你的这种理解方式放在战场上无可厚非,但是放在商场上就过于短视了。在商场上耕耘过的成熟商人都知道放的了长线才有钓到大鱼的机会,急功近利的人是走不远的。商业的根本在于交换,巧取豪夺可能风光一时,是绝对不会风光一世的。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风暴,教科书般的解释了这个观点。下面咱们看看索罗斯等金融大鳄是怎样利用亚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漏洞进行趁火打劫的!

形成新兴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漏洞有下面几个原因。

 1.东南亚工业国家的经济始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主要是由于日本和四小龙的生产和工业转移。

 2.受卢浮宫协议后超宽松货币政策和日元走强的影响,日本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3.东南亚国家基本上承接劳动密集型或其他低端产业,生产效率提高的速度较慢,而在产业开始升级之前,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开始失去比较优势。

 4.东南亚国家的汇率变相盯住美元,资本账户自由化很早就实现了。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大量热钱流入,投机房地产和股票,形成泡沫。

5.长期经常账户赤字由资本流入维持。自1995年以来,人民币开始贬值。日本是东南亚的主要出口市场,这导致东南亚经常账户赤字急剧扩大,国内企业难以对外支付。由于日元贬值和东南亚国家汇率变相盯住美元,投机性的资金涌入东南亚。虽然企业的困境暂时得到缓解,但各国短期外债的比重已经很高。由于前几年的泡沫,短期债务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各国的外汇储备。日本金融市场动荡,银行收缩信贷,企业开始缩减海外投资规模。对冲基金逐渐开始结算套利交易,因为他们无法获得后续的廉价日元。

 7 东南亚企业和老百姓嗅到了错误的风向,并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兑换外汇。危机在脆弱的银行系体系中爆发。

许多东亚国家的信贷市场畸形发展,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国内信贷额与GDP之比均高达115%—200%;另一方面,其资本市场又不成熟或发育不全,致使企业过度依赖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而银行又过于依恃政府的“主导”与担保,导致银行信贷过度扩张,银行不良债权或坏账过大。如韩国、泰国的银行不良资产占到其GDP的34%—40%。与此同时,东亚银行制度的不成熟性还表现在金融监管不力、法规不健全上。许多东盟国家的中央银行并没有随着不良债权增大而增加贷款损失准备金,菲律宾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三年间银行贷款增大了38%,而贷款损失准备金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却从3.5%减到1.5%,比重最高的马来西亚也只有2%。这么孱弱的金融体系,一旦风吹草动,如国际收支锐减,便造成人心浮动,国内资金外送和外资迅速撤离,金融风暴随之即来。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 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索罗斯等国际金融炒家横扫了日韩东南亚等国,赚取了巨额利润。可是却在香港挨了当头一棒,就因为香港的背后是祖国大陆!中国的金融管制政策让炒家们无隙可钻。而俄罗斯玩的更绝,干脆就是同归于尽。因而,行趁火打劫之计对实力要求颇高,炒家们在东南亚一路高歌猛进,肯定有种天下之大,舍我其谁的感觉!Duang——在香港踢到了铁板!咚嗯哼——在俄罗斯掉进了井里!

商业最好的方式是互通有无,合作胜于对抗。在美国华尔街呼风唤雨的摩根完美的解释了这一个原则。

1837年4月17日,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城的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摩根是靠投机本领发迹的。人到中年的摩根大肆收购铁路,贯彻他的摩根体制、并通过摩根体制控制了当年美国大批工矿企业,把全美企业资本的1/4集中到了他的麾下。摩根不但用金融资本控制了美国许多重要部门,还利用其庞大资本对外国放债,经济上依赖他的不仅有墨西哥、阿根廷这样的国家,甚至连英、法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关键时刻也不得不向摩根求援,摩根的力量总是超过人们的想象。

摩根受完高等教育后,在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对面的一幢建筑里,挂起了一个新招牌——摩根商行。这时已经是1862年,美国的南北战争已经爆发,林肯总统颁布了“第一号命令”,实行了全军总动员,并下令陆海军展开了全面进击。一天,克查姆来与摩根闲聊。“我父亲在华盛顿打听到,最近一段北军的伤亡惨重” 这消息马上触动了摩根那敏感的神经。“如果有人大量买进黄金,汇到伦敦去,会使金价狂涨的!”摩根沉着他说道。两人精心策划。最后商量出了一个计划,先秘密地买下400~500万美元的黄金,到手之后,将其中一半汇往伦敦,另一半留下。然后有意地把往伦敦汇黄金的事泄露出去。这时,估计许多人都应该知道北军新近战败的消息了,金价必涨无疑,这时再把手里的一半黄金抛售出去。一如所料,黄金价格眼见得飞涨,不但纽约的金价上涨,连伦敦的主价也被带动得节节上扬,摩根与克查姆可谓大获全胜,发足了财。

想在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同时又想增加利润,就必须组成更强有力的企业联合。当时美国产业界最重要的运输手段就是铁路,铁路也未能逃脱企业联合的命运。在逐渐形成庞大企业联合的同时,也必须投下资本以延长铁路线或增加机器设备等等,因此,公司债券的发行量必须随之增加。而所需金额是如此庞大,以致铁路企业不得不依靠投资银行。正是由于看透了这一点并了解这一时机,摩根运用自己的投资银行系统对铁路进行渗透,终于成功了。所以“摩根化体制”实在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摩根并不满足于铁路业上的成就,他很快就把目光投向了新的目标-钢铁业,为此,他创办了联邦钢铁公司,很快联邦钢铁在企业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这时,在美国钢铁企业的排行榜中,坐第一把交椅的仍是钢铁大王卡内基,摩根排在第二,第三是那个在五大湖周围一直到南方大肆购买铁矿山并插手制铁业的洛克菲勒。

1899年,机会来了。卡内基有将与钢铁及焦炭有关的全部制铁企业股票卖给莫尔帮的企图。出于种种考虑,卡内基决定放弃事业。但莫尔帮并未成功地吃掉卡内基奠定的庞大产业。

莫尔帮与卡内基的谈判没有结果,卡内基认为,莫尔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接纳和吸收卡内基那庞大的钢铁帝国。摩根坚信,只有自己有足够的能力、精力和财力来接管卡内基的事业。最终这次交易以4亿美元以上达成协议。

1901年4月1日,U·S·钢铁正式宣告成立,举行了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宣布了新公司的资金是8.5亿美元,摩根的愿望实现了。成立了U·S·钢铁,摩根就非得购买洛克菲勒的五大湖矿不可了,否则就会出现原料不足的危机。刚刚战胜钢铁大王,摩根又不得不转身再战,对付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洛克菲场拥有的铁矿山中,数检瑟比矿山最吸引人。它是全美最大的铁矿山,储藏量5000万吨,矿石品质优良,居全美之冠,所以摩根相中了这个矿山,决心要从洛克菲勒那里买过来。

小洛克菲勒按父亲指示来到摩根办公室后,从容地开出了7500万美元的高价,摩根爽快地同意了这个出价,谁知小洛克菲勒末了又补上一句:“价款必须用U·S·钢铁股票支付。”摩根很清楚,7500万的股票并不能对他摩根造成什么威胁,那么,洛克菲勒确实是非常看好摩根的事业了。

1871年,经过了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革命,法国政局一片混乱。临时政府的首脑梯也尔给摩根的父亲J·s·摩很拍发了紧急电报,想让J·S·摩根包销国债,金额为2.5亿法郎约合5000万美元。5000万美元,在当时是个相当大的数字。老摩根决定承购这笔法国国债,他指示在纽约的摩根接受一半的国债在美国消化掉;但鉴于一个人承担如此大的一笔数目可能负担过重,老摩根想到一个新点子,成立辛迪加(联合),也就是把华尔街上大规模的投资金融公司集合起来,成立一个国债承购组织,共同承购国债。摩根觉得父亲这个想法非常高妙,立刻着手去实行。这种了方式其实就是各机构分摊风险,来消化掉那5000万美元的国债,这确实是一个大胆而富有创意的想法。

事实证明,“联合募购”是成功的,摩根成功地消化掉了5000万美元的法国国债。到了后来,对国债实行“联合募购”几乎就成了不成文的规矩,摩根在这一行中确立了自己的领袖地位。

美西战争之前就有消息透露:墨西哥政府由于无力偿还西班牙政府的旧债,已到破产边缘。墨西哥政府当局不得不继续着手发行公债,计划金额将达到1.1亿美元,以利用新债偿旧债,度过眼下的难关。摩根想:正因此时墨西哥政府处境艰难,我伸出手去帮一把忙,既可以要求较多的实惠,又为以后的继续接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况且墨西哥的政局还是稳定的。基于这些想法,摩根立即和德国银行联合组织了辛迪加认购那些墨西哥公债,用墨西哥油矿及铁路权作为担保。事实证明,摩根的决策是对的。

阿根廷经过1864到1870年与巴拉圭的战争后,元气大伤,到了19世纪90年代,即陷入了经济危机之中。伦敦的哈林公司以阿根廷的广大土地作为抵押,购买了大量的阿根廷公债,获利不少,然而因其财力限制,无法全部承担阿根廷政府发行的公债。这就使摩根动开了脑筋:阿根廷的铁路非常有潜力,乳酪产品在世界驰名,虽然政府非常腐败,但对于外国资本却是恭敬有加,这样的政府倒台了,对以后住南美发展也没有好处,买阿根廷政府的公债,一则可以获利,二则可以维持现政权,有利于自己今后发展,是合算的买卖。就这样,摩根毅然出资购买了 7500万美元的阿根廷政府公债。摩根通过各种手段,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与影响,捞取了大量的财富。

第二次布尔战争时,英国的财政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这时,英国政府首先就想到了摩根,于是派出罗斯查尔公司纽约代表处的贝尔蒙来征询摩根的意见,向他求援。摩根毫不推辞,一口答应了下来。摩根首先从第一次布尔战争的公债下手,负责购买了价值总计1500万美元的公债。后来又反复地追加认购。实际上,总共认购了价值达1.8亿美元的英国政府公债。做了这么多笔战债、公债生意,对摩根来说是利益无穷。到了20世纪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摩根已经成了世界的债主。

摩根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摩根家族包括银行家信托公司、保证信托公司、第一国家银行,总资产34亿美元。摩根同盟总资本约48亿美元强,由国家城市银行、契约国家银行组成。

摩根同盟与摩根家族被总称为摩根联盟。摩根联盟中,以摩根公司为轴进行董事部连锁领导,与大金融资本以下、超过20万的主力金融机构互相连结,这样就构成了结构庞大、组织严密的“摩根体系”。这一金融集团占有全美金融资本的33%,总值近200亿美元!另外还有125亿美元的保险资产,占全美保险业的 65%。生产事业方面,全美35家主力企业中有摩根公司的47名董事,包括U·S·钢铁、GM、肯尼格特制铜公司、德州海湾硫磺公司、大陆石油公司、GE 等。摩根公司在铁路业上的渗人是尽人皆知的了。同时,通讯业方向它还拥有ITT(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全美电缆、邮政电缆、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摩根同盟的手下有510亿美元的总资产,属下有亚那科达铜山、西屋电气、联合金属炭化物等主要托拉斯企业。上述所有相加,合计所有总资产,扣掉重复部分,大恐慌前的摩根体系拥有740亿美元的总资本,相当于全美所有企业资本的1/4。167名董事,从摩根公司走出来,控制着整个摩根体系,执行着由华尔街的摩根发出的指令。

在世界商战中,能凭着实力趁火打劫的谈判高手当首推美国华尔街大佬摩根。摩根一直是美国投资银行业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自1884年11月以来,美国财政部的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市场上掀起了抢购黄金的风潮。当时有个谣言很快传遍了华尔街,说美国政府不得不放弃以黄金支付货币的做法。格罗弗·克利夫兰总统担保这不是事实,但是用抛售美国证券换回黄金的做法仍在进行,致使国库告急,落到了几乎无力偿清债务的地步。

为了救济金库空虚带来的经济恐慌,就必须立即筹集到一笔巨额资金。政府财政当局的估计至少要1亿美元。摩根已知在这股抢购黄金的风潮中,政府已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于是他同贝尔蒙商定,由他们两家银行组成一个辛迪加,承办黄金公债,这样,他们即可解救财政部危机,又可获得高额利润。但因他们的苛刻条件美国国会并没有通过这个建议,总统也难以接受。当时的财政部长卡利史尔计划发行5000万美元的公债,其余半数委托美国国内银行存款。由于正值恐慌之际,任何市银行都自顾不暇,这位财政部长的呼吁便被理所当然地束之高阁了,于是,他又使出苦肉计,以超出面额的117点公开募集5000万美元公债,这一招打破了投资金融界的惯例,也欺骗了投资银行,并重创和惹恼了摩根。由于摩根的操纵,当这位财政部长匆匆忙忙赶赴纽约召集银行家寻求帮助时却遭到了白眼,这是因为他没有接受摩根提出的要么认购全部公债,要么完全拒绝认购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谈判条件。

出于无奈,摩根再次被总统召入白宫,互相摊牌。当摩根深知国库存金只剩下900万美元时,更是固执己见,并进而胸有成竹地说:“除了我和罗斯查尔组成辛迪加,使伦敦的黄金重新流入国内外,似乎没有第二种办法来解救陷于破产状况的国库了。现在,我手头就有一张1200万美元的支票没有兑现,若是今天将这张支票兑现了,一切就都完了,要不要我在这里拍电报,现在立刻汇到伦敦去呢?”在这种威胁下,克利夫兰总统不得不以去洗手间为名,每隔5分钟就去与正在另一室等候的财政部长卡利史尔商量对策。结果总统在走投无路的情形下,不得不答应摩根提出的条件,白宫在华尔街面前甘拜下风。

当夜摩根即取出大量美元交给财政部,帮助财政部渡过了难关。摩根在向政府承包的公债价格与市场差价中就净赚了1200万美元,并且还安排了一项国际协议,在公债发行结束前,不用美元兑换英镑,也不购买美国的黄金,这大大冲击了《夏尔反托拉斯法案》。

企业经营者离不开谈判,而谈判的特征之一是对抗性,谈判双方都希望赢得胜利,千方百计争夺利益。谈判者要想达到预期目的,须真正了解对方的情况,否则打的就是糊涂仗。摩根与总统谈判,探知国库存款甚少,陷入危机,便趁火打劫,逼得总统不得不答应他的苛刻条件,摩根获得谈判成功,并从中赚了大钱。

商界中趁火打劫的案例不胜枚举,下面这个案例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据说,被打劫的资金超过了20万亿美元$!

1991年,苏联解体。一夜之间,昔日的超级大国,就分解成了15个国家。然而在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利益集团,也终于蠢蠢欲动,对苏联最大的继承者俄罗斯,展开了一系列行动。而其中最具传奇色彩,无疑就是“万塔计划”了。这个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陷阱,号称掠夺了苏联的大部分财富。

在苏联的末期,戈尔巴乔夫领导的苏联,与美国方面缓和关系,甚至在很多领域的改革,都是在朝着西方国家学习,而就是这种大环境下,以美国官方人物万塔为首的西方资本家涌入了苏联,并且在苏联开办银行,利用高利率吸引大量的苏联人存入资金,随后又利用这些资金,购买苏联的大量固定资产。随后苏联解体,苏联货币卢布,大幅度贬值,曾经和美元几乎等值的卢布,一夜之间,汇率的改变,就让曾经富有的苏联人,很多都变成了穷光蛋。而银行则只需要支付少量的利益和本金,就能够赚取数以百倍甚至是千倍的财富,典型的空头套白狼。除此之外,万塔还在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做空卢布,让俄罗斯损失惨重,当时的俄罗斯,卢布的汇率变化,确实十分恐怖,一美元换取几千卢布的情况,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有着十分恐怖的利润空间,赚取巨额暴利,也并非不可能实现。甚至于这个万塔计划,直接掠夺了苏联的大半财富,据说其数额高达20多万亿美元。

趁火打劫这样的计策在商业上运用是不道德的。然而从商人逐利的角度考虑又是无可厚非的。

商场鏖战三十六计前六计就算完结了。从下一计开始打算换个写法,这几天组织一下材料,希望关门捉贼能给大家一个全新的体验。老调重弹,弱弱的求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