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名游客首次踏足香港机场时会明显感觉到这是一座兼具东西方氛围的中国城市:华人面孔加上广东话和中文方块字,然而与此同时英语也在这里随处可闻可见。接机大堂内有许多白种人正在等待着迎接亲友。在这里既能见到中式佳肴、寺庙、太极、麻将,也能见到西方风格的各种建筑。以中英双语发放信息的报章杂志、电视节目也显示了香港在文化上中西调和的特征。
自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嬴政南征百越以来香港就始终是中国固有领土的一部分。1841年1月26日英国强占了香港岛。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把面积78.10平方公里的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1860年10月24日签订的《中英北京条约》又把面积11.1平方公里的南九龙半岛割让给了英国。1898年6月9日中国清政府和英国在北京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使英国得以租借九龙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
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各自所涉及的土地就构成了如今香港地区的三部分:香港岛、九龙、新界。直到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才重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在英国实际占领管治香港的156年间各种肤色的人群从英国本土及英属殖民地涌入了香港。截至2020年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是747.42万。如今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香港绝大多数人口是原籍广东的华人,所以粤语是香港地区的主导语言。
与此同时香港又是一个多元化社会:香港总人口中约有8%的非华裔人口。这其中来自东南亚的族群是香港非华裔人口中最大的族群(34.8万人)。紧随其后的第二大非华裔族群是有着8万多人口的南亚人。这些人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南亚人在香港历史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有些南亚人家庭甚至比中国家庭更早定居于香港。
1841年1月英国强占香港后就在这里建立了殖民政府。当港英殖民当局的米字旗第一次飘扬在香港上空时有2700名印度士兵和4名印度商人见证了这一时刻。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英属印度是包括如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在内的,直到1947年8月巴基斯坦和印度才在分治后相继独立。早期跟随英国殖民者来到香港的“印度人”可能未必就是来自于今天的印度。
事实上香港地区所谓的“印度人”是对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的南亚人群的统称。英国在殖民香港的早期阶段对当地华人是不大信任的,然而光靠英国人管治香港又存在人手不够的问题,所以港英当局就从英属印度招募了一批人帮助他们管治香港。早在160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第一批船就到达了印度。到17世纪中叶英国已先后在孟买、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等地建立了据点或代理。
从此英国开始在南亚次大陆依靠东印度公司组建的军队开辟殖民地。17世纪最后10年东印度公司已无可争辩地成为印度次大陆的准国家。到了18世纪印度次大陆实际上已沦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控制下的殖民地。当时英国把印度作为一个重要的殖民据点:东非的肯尼亚、阿拉伯半岛上的英国殖民地、印度洋上的一些岛国当年都是英属印度总督所能影响到的范围。
以英国的人口统治偌大的印度次大陆有些捉襟见肘,因此英国殖民当局就使用“以印治印”的策略:招募印度当地的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军队。这些被英国人招募起来的印度土兵后来也参与到了英国对中国、阿富汗、缅甸等国所发动的战争中。英国占领香港后就有一批效命于英国的印度土兵跟随英国人来到了香港。其实当时在阿富汗、缅甸、新加坡以及旧上海的英租界也都曾出现过印度人的身影。
比如旧上海的英租界里那些效力于英国当局的印度军警保安就被上海本地人称为“印度阿三”或“红头鬼”。还有过去很多港片里的金店保安也以印度人为主。在英国殖民香港的早期阶段印度人曾发挥过比较大的作用:印度金莫赫和卢比甚至一度成为过香港的法定货币。1864年香港汇丰银行成立时13名创始成员里就有两名印度人和一名印裔犹太人。一位叫律敦治的印度人在湾仔建立了律敦治疗养院。
此外如今的香港大学最早以前也是由一个印度人成立的。在接下来的百年间生活在香港的印度人有的从事军人、警察、保安员等工作,另一些则利用香港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营国际贸易。1906年香港警队的1050名成员中有128名欧洲人、511名中国人、411名印度人。在早期香港的贸易中和印度的贸易也占据了很大比例:1877年香港进口货物的43%来自印度,同年香港出口货物的17%是发往印度的。
这一时期英国在香港的驻军也有很大比例是来自英属印度。二战期间日军侵占香港时与其作战的英军部队中实际上有很多是印度士兵。在日本占领香港的过程中至少有100名印裔士兵阵亡、数千名印裔士兵沦为俘虏。在印度独立以前香港的警察队伍里也有大量警员是来自英属印度。这里再次强调当时的英属印度不等同于今天的印度:比如当时英国驻香港军队中的廓尔喀雇佣兵如果放在今天应当是尼泊尔人才对。
在电影《A计划》中就有香港开埠初期的印度警察在做守卫。在周星驰主演的《算死草》中也可以看到印度法警。这些长期在香港工作生活的印度人后来又把他们的亲戚朋友带了过来。二战以前香港政府里也有大量印度裔职员,不过战后随着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使香港政府中的南亚裔人员比例越来越低。南亚裔政府职员越来越少的同时作为劳工涌入香港的南亚人却越来越多。
二战后的香港迅速发展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这一时期的香港也成为了亚洲电影产业的中心。香港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其与台湾、新加坡、韩国并称为“亚洲四小龙”。蓬勃发展的香港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经济水平并不理想,因此南亚国家的一些贫困人口也希望能到香港这种经济繁荣的地区打工。
如今在香港生活定居的印度人分为两类:一类是香港地区的永久居民;一类是非法移民或非法滞留的劳工。印裔永久居民多是已在香港生活过数代人的土生印裔居民。这些人在香港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一些香港的印裔人士是非法移民或非法滞留的劳工。这些人由于在香港没合法的身份,所以只能从事一些社会地位比较低的工作。
1961年“重庆大厦”的建成让生活在香港的南亚人士有了新的聚居地和生活工作方式。如今位于香港尖沙咀地区的“重庆大厦”是居住在香港的印度裔和巴基斯坦裔人群最多的地方。这里曾因为混乱的秩序和高发案率被当地人称为“香港少数族裔的九龙城寨”。王家卫导演的那部《重庆森林》就把这里描述为充满毒品、暴力、色情的极具神秘感的一个地方。
上世纪80年代印度裔的贸易公司产值加起来占到了香港国民生产总值的10%。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在香港生活工作的印度人已遍布各行各业。2004年重庆大厦重新翻修后加强了管理。如今这里依旧可以见到不少印度人。他们多是在这里从事开餐馆、开旅店、开服装店、兑换外汇等一些小生意。1997年香港回归后也有一部分印度人移民到了香港(其中一些还加入了中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