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上海法租界将境内原先以中国山、河之名命名的道路,一律改成以法国人名来命名。自后,法租界就开始采用这种方式来命名新辟道路,并且还将对象稍稍扩大到了欧美其他国家的名人之名。为了搞清徐汇、长宁两区涉及“衡复”风貌区范围(法租界西区)的每条道路路名的含义,我们着力对这些人物的身世进行了一定的考查。以下就是我们结合搜寻到的各种外、中文资料,对那些能了解到的历史人物写出的简介(路名按当时路名首字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1942年《最新上海里弄地图》第11图:法租界西区
爱棠路(今余庆路)
爱棠(B. Edan,中文又译为伊担),法国人。约1843年前即离开法国来到远东,后来华进入上海。先在法商雷米洋行里就职,1850年进法国驻沪领事馆任主事。1853年6月敏体尼领事离职返国后,任代理领事。1859年6月正式任领事,直至1862年11月调往天津改任驻津领事。在上海任期内,1854年乘小刀会起义动乱之机,与英、美联合接管中国海关,继被任为法方上海海关税务司;于1861年实现法租界地域的第一次扩张;在1862年脱离英、美、法三租界的联合,建立“大法国筹防公局”(公董局),使法租界成为上海的一个独立租界。
法租界公董局在1926年3月8日的董事会议上,决议以其名命名一条新辟筑的道路为爱棠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余庆路。
宝昌路(今淮海中路)
宝昌(Paul Brunat,1840~1908),法国人。1840年6月30日出生在法国德龙省佩阿日镇。来华前居住于巴黎。到上海后起先以丝绸检查员为职,其办公室设在圆明园路8号。在法租界逐步取得影响后,1886年起八次被选为公董局的董事;1892年、1900年、1901年、1902年、1904年中,五次担任公董局的总董。1907年下半年回法国。回国后身体变坏,右半身瘫痪。1908年5月7日在巴黎寓所去世。
宝昌路(淮海中路)街景
法租界公董局在1906年10月10日的董事会议上,决议将西江路改名为宝昌路。但此路因是法租界的主干道,地位特别,在1915年为表彰曾为正在进行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作出过贡献的法国元帅霞飞,又将其改名为霞飞路(今淮海中路)。
宝隆路(今陕西南路)
宝隆(Erich Paulun,1862~1909),德国人。出生于德国东北部帕泽瓦尔克小镇。1882年接受医学教学,第二年入军队服役后,仍继续学医并被任命为军医,于1887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因结识了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德国医生,便来上海发展。在上海与另一德国医生福沙伯组建了上海德医公会;又在德国领事的支持和众多华商的资助下,两人于1899年在白克路(今凤阳路)创办了同济医院。1909年3月,宝隆被传染上伤寒并发肾出血去世,为纪念他,医院改名为宝隆医院。另1911年同济德文医学堂新校区(今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落成后,在其东界开辟的一条新路,也被命名为宝隆路(但在1915年,此路改名亚尔倍路)。
白利图路(今吴兴路)
白利图(Lucien Paul Bridou,1871~1922),法国人。出生于巴黎。1895年进入法国邮船公司,在西贡(今胡志明市)、新加坡、加尔各答度过了最初的工作岁月。1897年来上海代理处,1906年任上海代理助理。第二年又调往公司经营开发处和西贡。1913年再调上海任总代理,在处理公司的商务航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19年,出任公司负责远东和印度支那地区的总代理。1921年被任命为公司副总经理,为远东地区的代表,负责研究和提出公司在印度支那、中国和日本地区的所有行政和商业问题。1922年3月10日在摩纳哥蒙特卡罗去世。
法租界公董局将1930年左右新辟筑的贝当路以南一段道路命名为白利图路。1943年10月,此路与贝当路以北的潘兴路合并,改名为吴兴路。
白赛仲路(今复兴西路)
白赛仲(De Gustave Alexandre Boissezon,1891~1917),法国人。出生于巴黎。1910年4月27日抵达上海,任第6殖民步兵团上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国参战。“于各种情况下,他冷静并且完美地完成了他负责的联络任务”,在1916年9月4日和5日的两天战斗中,表现尤为突出,被授予“十字军功章”。1917年9月30日在凡尔登战死,时年仅25岁。
白赛仲路(复兴西路)一隅
法租界公董局在1920年10月25日的董事会议上,决议以其名命名一条新辟筑的道路为白赛仲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西大兴路,1945年12月改名复兴西路。
贝当路(今衡山路)
贝当(Henri Philippe Petain,1856~1951),法国人。1878年毕业于法国圣西尔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加指挥马恩河会战,立功晋升将军。1916年,被任命为凡尔登要塞司令,成功挫败德军进攻,后升任法军总参谋长、法军总司令。1918年获法国元帅衔。大战结束后,先后担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陆军总监、陆军部长。1939年出任法国驻西班牙大使,积极支持佛朗哥政府。1940年德军大举入侵法国时,应召回国,出任内阁副总理、总理,6月与德国签订《康边停战协定》,向德投降。1940~1944年组织亲法西斯的维希政府,自任法兰西国家元首。1945年德国无条件投降后,被法国最高法院以卖国投敌罪判处死刑,后改判无期徒刑。1951年死于比斯开湾囚禁岛。
贝当路(衡山路)俯瞰
法租界公董局在1920年10月25日的董事会议上,决议以其名命名一条新辟筑的道路为贝当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衡山路。
毕勋路(今汾阳路)
毕勋(Stephen-Jean-Marie Pichon,1857~1933),法国人。出生于法国科多尔省的阿尔奈勒迪克。曾为记者,1885年当选为国会众议员。后入外交界,先后出任法国驻海地、巴西大使。1898~1901年派任驻中国公使,其间经历了义和团对北京使馆区的围攻。离华后任法国驻突尼斯大使5年。1906年被选为参议员,两次出任法国外交部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主持了法国对外所有重大的外交事务,参加了《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毕勋路(汾阳路)上的毕兴坊
法租界公董局将1902年越界所筑的一条道路命名为毕勋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汾阳路。
杜美路(今东湖路)
杜美(Paul Doumer,1857~1932),法国人。1857年出生于法国的奥里亚克。曾为律师、记者。1888年当选为国会众议员,1895~1896年、1921~1922年两度出任财政部长。1896~1902年曾任法属印度支那总督。1927年起担任参议院议长,至1931年5月当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第二年5月在为老战士作家协会图书销售举行揭幕式时,被流亡的白俄无政府主义者高尔古洛夫刺死。著有《法属印度支那》等书。
杜美路(东湖路)街景
法租界公董局将1902年越界所筑的一条道路命名为杜美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东湖路。
恩理和路(今桃江路)
恩理和(Henri Laurent Riviere,1827~1883),法国海军将领、文学家。1827年出生于巴黎。毕业于海军军官学校。1856年为海军上尉,1870年任一艘三桅战舰的舰长。1880年带领一支由流放犯组成的队伍参加镇压法属新喀里多尼亚卡纳克族人的叛乱。1881年以海军司令的身份被派往越南西贡,去对付接受越南朝廷邀请前来协助抗法的中国“黑旗军”。曾攻占河内,但后又为黑旗军夺回。1883年5月,在河内城西纸桥战役中,中黑旗军埋伏被杀。一生著述很多,主要有:《皮埃罗的主要作品》(1859年)、《卡安》(1860年)、《主舷门》(1862年)、《鬼怪附身》(1863年)、《心灵的误会》(1865年)、《马尔热里先生》(1872年)、《埃萍女士》(1874年)、《新喀里多尼亚往事》(1880年)、《生命的战斗》(1881年)等,另有历史著作《路易十五世时代的法国海军》(1859年)和喜剧《女暴发户》(1869年)、《埃特蕾的披肩》(1872年)等。
法租界公董局在1913年10月13日的董事会议上,决议将宝建路(今宝庆路)与贾尔业爱路(今东平路)之间的一条新辟道路命名为恩理和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靖江路,1980年又改名为桃江路。
福开森路(今武康路)
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1945),美国人。1886年毕业于波士顿大学。1888年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将其派来南京传教,开办汇文书院,自任监督。1897年辞教会职到上海协助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为第一任监院。1899年接办英商转让的上海《新闻报》。1917~1928年任北洋政府总统府顾问,并先后兼任亚洲文会会长、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1936~1938年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本当局遣送回国。在华爱好研究中国美术,大量收藏中国古董,为“中国通”。著有《中国绘画》《中国美术大纲》《历朝瓷器》《中国艺术巡礼》等书,编有《历代著录吉金目》《历代著录画目》等。
福开森路(武康路)南端的诺曼底公寓(武康大楼)
法租界公董局将1907年越界所筑的一条道路命名为福开森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武康路。
福履理路(今建国西路)
福履理(Joseph Sylvain Frelupt,1885~1916),法国人。1885年3月13日生于法国塞纳河流域的圣·蒙德。法学学士、律师。因父亲为法国邮船公司在上海的邮政检查员,1913年4月14日前来上海。后去天津,加入法国第16殖民军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法国任巴黎第9重骑兵团士官。应其请求后转入步兵,被任命为163步兵团少尉。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中牺牲。
福履理路(建国西路)西端俯瞰
法租界公董局在1920年10月25日的董事会议上,决议以其名将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与贝当路(今衡山路)之间一条新辟道路命名为福履理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南海路,1945年12月再改名为建国西路。
甘世东路(今嘉善路)
甘世东(Gaston-Camille Kahn,1864~1928),法国人。毕业于巴黎东方语言学校。1888年到广州。先后在法国驻广东外交使团及广西、北京等地领事馆任翻译、随员和高级官员。1904年出任法国驻广州领事,1906年7月获“荣誉军团骑士”称号。1909年10月任法国驻天津领事馆领事,1912年1月升任总领事。1913年9月来上海任法国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至1915年9月1日离任。在任期间,自任两届法租界公董局总董,于1914年4月迫使上海道台签订《上海法租界推广条约》,实现了法租界第三次扩张。1920年被授予“荣誉军团军官”称号。1928年5月21日在巴黎去世。
法租界公董局在1926年3月8日的董事会议上,决议以其名命名一条新辟筑的道路为甘世东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嘉善路。
高恩路(今高安路)
高恩(Andre Samuel Cohen,1880~1918),生于法国巴黎,商人。1909年9月8日来到上海,与让·伯丹两人在加利旅馆的底层设一办公室,为《卢浮宫》杂志做上海的代理人。在1912年万国储蓄会开办时脱离伯丹。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国家发布总动员令时,正好在法国,便加入了军队。曾在塞内加尔步兵团中任中尉。意外的是,在1918年11月11日大战停战日这天早晨遇害。
高恩路(高安路)
法租界公董局在1920年11月25日的董事会议上,决议以其名将霞飞路与徐家汇路间一条新辟的道路命名为高恩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高安路。
古拔路(今富民路)
古拔(Amedee Anatole Prosper Courbet,1827~1885),中国近代史上一般将其译为“孤拔”。法国人,1827年生于阿贝城,1849年毕业于巴黎综合工科学校。1860年升为准将。1883年5月任印度支那舰队司令,8月率军攻入越南首都顺化,胁迫订立《顺化条约》,法国由此控制了越南的内政外交。10月擢升为法国远征军总司令。中法战争爆发后,于1884年2月调任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升为海军中将。7月,率领舰队主力闯入福建马尾港,8月23日向马尾港发起突然袭击,击沉清福建水师舰船7艘,并轰毁马尾船厂。10月初,与舰队副司令分别进攻台湾基隆和沪尾(今淡水),因进攻后者失利,在攻取基隆后未能进占台北。1885年3月,率舰队转犯浙江镇海,为当地守军重创,在舰中受伤。6月死于澎湖。
古拔路(富民路)蒲石路(长乐路)转角的合众图书馆
法租界公董局在1913年10月13日的董事会议上,决议以其名将一条越界新辟筑的道路,命名为古拔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富民路。
古神父路(今永福路)
古神父(古伯察,Evariste-Regis Huc,1813~1860),法国天主教遣使会教士。1813年6月1日生于法国。1839年3月来华传教,在澳门、今河北北部和内蒙古等地居留达5年。1844年陪同秦神父(Joseph Gabet)从内蒙古去西藏长途旅行,穿喇嘛装进入拉萨,被地方当局驱逐。1848年转赴浙江传教,1852年回欧洲。回国后先后出版了《鞑靼、西藏、中国游记》、《中华帝国—鞑靼、西藏游记续编》、《基督教在中国、鞑靼、西藏》等书。1860年3月25日突然中风猝死于巴黎。
古神父路(永福路)一隅
法租界公董局在1926年3月8日的董事会议上,决议以其名命名一条新辟筑的道路为古神父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永福路。
海格路(今华山路)
海格(一译“黑格”,Douglas Haig,1861~1928),英国人。生于英国爱丁堡。毕业于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曾在埃及、南非和印度服役。1906~1909年间任陆军部军事训练局长,并协助陆军大臣建立参谋本部和本土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率领第一兵团赴法作战,1915年任英国远征军总司令,1917年底获元帅衔。曾对德军等同盟国军队发动一场代价巨大的消耗战,大受批评,但为1918年8月最后击败同盟国军队铺平了道路。战后致力于照顾退役军人,组织皇家不列颠军团。1919年受封为伯爵。1928年去世。
海格路(华山路)上的德拉蒙德住宅
经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共同商定:自1921年元旦起,西边的徐家汇路改名为海格路(原南边的一条徐家汇路仍维持原名)。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华山路。
亨利路(今新乐路)
亨利(Paul Henry,1876~1900),法国人。生于法国曼恩—卢瓦尔省的昂热。13岁时入航海学校,在快要结束学业和开始实习期时,被派往远东。科莱特战役后晋升为中尉。1897年10月至1898年11月期间,在“萨尔那”号军舰上服役。1900年1月被派往印度支那离开法国。在安南(今越南)湄公河湾时,收到法国驻华大使要求他们派一支队伍去北京的求助电。5月31日随队抵京。在义和团进攻的动乱中,与29名法国士兵守卫法国天主教北堂及周围地带。7月30日晨,被义和团枪弹击中毙命。
亨利路(新乐路)东正教堂
法租界公董局在1927年3月30日的董事会议上,决议以其名命名一条新辟筑的道路为亨利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新乐路。
贾尔业爱路(今东平路)
贾尔业爱(一译“安邺”,Marie Joseph Francois
Garnier,1839~1873),法国人。生于法国卢瓦尔省的圣艾蒂安。曾陪同法国水师提督巡视中国和印度支那。从1862年起服务于西贡法国殖民政府,1866年加入特拉格来的湄公河探险队,到达云南,探明湄公河不能通航,但由云南顺红河可至越南北圻的状况。1868年特拉格来死去后,率探险队从云南、四川沿长江下行至上海。1870年获英国皇家地理学会金质奖章。1870~1871年法德战争期间,回法国参加巴黎保卫战。1872年重返印度支那。1873年率军进攻越南北部,11月攻克河内。河内总督邀请流亡在越的中国黑旗军共同抗法,12月在与黑旗军的交战中,被伏击毙命。
法租界公董局在1913年10月13日的董事会议上,决议以其名将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与祁齐路(今岳阳路)、毕勋路(今汾阳路)相交之间的一条新辟道路,命名为贾尔业爱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东平路。
居尔典路(今湖南路)
居尔典(Toyojiro Charles Culty,1890~1915),法国人。1890年9月29日出生于日本。1910年应征入伍。1914年8月17日被派往天津,为第6殖民步兵团士兵。1915年2月3日回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0月3日在马恩省的苏温战死。
福开森路(武康路)居尔典路(湖南路)口
法租界公董局在1925年10月25日的董事会议上,决议以其名命名一条新辟筑的道路为居尔典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湖南路。
拉都路(今襄阳南路)
拉都(Joseph Etienne Raymond Tenant De La Tour,1885~1917),法国人。出生于巴黎。1906年9月进入法国邮船公司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任上海公司副代理,响应国家战争总动员回国参战,为预备役少尉。在1916年4月26日的对同盟国军队进攻中,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达一小时,才奉命撤下。此战后升任中尉,并被授予“模范军官”称号。1917年4月17日,在香槟地区近奥贝赫的地方牺牲。
法租界公董局在1920年11月25日的董事会议上,决议以其名命名一条新辟筑的道路为拉都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襄阳路,1946年1月改名为襄阳南路。
劳尔登路(今襄阳北路)
劳尔登(Francois Lorton,1876~1914),法国人。1876年12月19日出生于索恩—卢瓦尔省的马尔西尼。1908年10月来上海,受雇于法商电车电灯公司,为电车司机。1913年回法国,第二年8月2日遇上大战总动员,他加入与枫丹白露第153步兵团联合的本土保卫军。11月18日,在靠近伊帕赫的地方战死,22日被葬在北贝娄尔公墓。
法租界公董局在1921年2月24日的董事会议上,决议以其名将巨籁达路(今巨鹿路)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之间一条新辟的道路命名为劳尔登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澄化路,1946年1月再改名为襄阳北路。
劳利育路(今泰安路)
劳利育(Camille Lorioz,1884~1916),法国人。出生于巴黎。1908年来上海,进法租界立辛洋行任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法国从军,升任第306步兵团少尉。1916年4月21日阵亡。
法租界公董局在1920年10月20日的董事会议上,决议以其名命名一条新辟筑的道路为劳利育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泰安路。
雷米路(今永康路)
雷米(Remi,1816~?),法国人。1816年出生于依索登。1842年来华,先在广州小规模经营钟表业以及买卖酒和酒精饮料。1848年到上海,向法国驻沪领事敏体尼要求购买土地,以开办公司、从事贸易等。敏体尼据此与上海道台会商,成功建立了法租界。在沪经营房地产及生丝、军火等生意。1861年娶敏体尼女为妻,从此就在自己的名字后,加上了岳父的姓,即成“雷米·敏体尼(Remi Montigny)”。
雷米路(永康路)上的雷米小学(今址上海市第二中学)
法租界公董局在1926年3月8日的董事会议上,决议以其名命名一条新辟筑的道路为雷米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永康路。
雷上达路(今兴国路)
雷上达(Paul Legendre,1884~1927),法国人。出生于里昂。1908年来上海,进法租界公董局任档案保管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去天津入伍,加入第16殖民军团第2连。1915年2月随部队开拔返国参战,初任下士教官。1916年9月,在前线发起的一次对同盟国军队的冲锋中右臂严重受伤,年底获“十字军功章”。退役后重返上海,仍供职于法租界公董局,任副秘书,1919年起任秘书。1927年11月24日去世。
雷上达路(兴国路)
法租界公董局在1927年12月12日的董事会议上,决议以其名命名一条新辟筑的道路为雷上达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兴国路。
潘兴路(今吴兴路)
潘兴(John Joseph Pershing,1860~1948),美国人。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拉克利德。1886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参加过美西战争。1906年赴菲律宾任美国驻军师长,获准将衔。1916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率军出征墨西哥,升任少将。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任美国远征军总司令,并升为上将,赴欧洲协同英法联军对德作战。1919年晋升为五星上将,1921~1924年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著有《我在世界大战中的经历》等书。
以潘兴路得名的潘兴公寓
法租界公董局在1925年11月24日的董事会议上,决议以其名命名一条新辟筑的道路为潘兴路(也有译为潘馨路的)。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吴兴路。
蒲石路(今长乐路)
蒲石(Louis Alfred Bourgeat,1882~1916),法国人。1882年11月24日生于阿尔及利亚。1914年11月5日来到天津,在第6殖民步兵团任少尉。1915年10月13日作为志愿者回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年9月5日,在三特赫的巴娄和贝劳之间的63号地战死。
兰心戏院和华懋公寓(锦江饭店北楼)间的蒲石路(长乐路)
法租界公董局将1914年始筑的一条道路命名为蒲石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长乐路。
祁齐路(今岳阳路)
祁齐(E. Ghisi,生卒年份不详),意大利人。1883年10月来上海,供职于一家以出口丝绸而闻名的商铺—杜福兄弟公司,在此工作至1901年。其时他加入创于米兰的意大利殖民协会,为其建立了上海分会,并从此一直担任此分会的会长。1899~1901年间,他还兼任意大利驻上海的领事,在租界的社会生活和上海地方差不多所有的西方各国总会成员中,是一位显赫人物。1904~1908年他成为法租界公董局的董事。祁齐在52岁时结婚,在1908年离开上海时已有四个小孩。
祁齐路(岳阳路)上的中央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分院
在1908年11月11日的公董局董事会议上,祁齐宣布要回欧洲和离开董事会。会上大家决定以他的名字,将连接徐家汇路(今肇嘉浜路)和毕勋路(今汾阳路)之间的一段道路命名为祁齐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岳阳路。
台拉斯脱路(今太原路)
台拉斯脱(Rene Marie Joseph Delastre,1880~?),法国人。1880年6月4日出生于塞纳—马恩省的巴格诺,天主教教会法学院毕业,法学学士。1904年11月4日入清帝国海关,为C级四等助理。在中国先后任职的口岸有:芝罘、广州、蒙自、上海、天津和汉口。1914年11月14日,响应法国国家战争总动员辞职回国,离任时的职位已是A级三等助理。
法租界公董局在1920年11月25日的董事会议上,决议以其名将毕勋路(今汾阳路)与徐家汇路(今肇嘉浜路)之间一条新辟的道路命名为台拉斯脱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太原路。
台司德郎路(今广元路)
台司德郎(Marie-Herve Picard-Destelan,1882~1918),法国人。出生于萨尔堡。1904年入清帝国海关,先后在天津、广东海关工作。职位初为C级四等助理,后升至B级二等助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辞职回国从军,担任战斗机空中观测员。1916年11月被任命为少尉。经常随机与敌机鏖战,历经险境。在战斗中能准确报出射击修正数据,被称为“第一流的空中观测员”。1917年10月被授予“荣誉军团骑士勋章”。1918年2月3日,在与3架同盟国飞机的空战中阵亡。
台司德郎路(广元路)上远眺毕卡第公寓(衡山宾馆)
法租界公董局在1920年11月25日的董事会议上,决议以其名命名一条新辟筑的道路为台司德郎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广元路。
汶林路(今宛平路)
汶林(Jerome Antoine Winling,1872~1916),法国人。出生于阿登省的夏尔维亚。1908年9月来到上海。先任远洋轮的船长,继任上海港的领航员。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时,他主动放弃这一极有前途的工作,于1915年6月返回法国,加入第119步兵团,任中尉。在1916年2月20日的一次战斗中,独自穿越危险的铁路线,成功完成了侦察任务,被授予“十字军功勋章”。1916年7月19日,在索姆省爱斯特里战斗中阵亡。
汶林路(宛平路)
法租界公董局在1920年11月25日的董事会议上,决议以其名命名一条新辟筑的道路为汶林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宛平路。
西爱咸斯路(今永嘉路)
西爱咸斯(Joseph Marie Amedee Du Plan De Sieyes De Veynes,?~1916),法国人。先任职于法国邮船公司总公司,后到上海在该公司的上海代理处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发出战争总动员后,在第一个月以少尉军衔回国参战。经历了若干战役后,升为中尉。1916年7 月21日,在同盟国军队炮兵的猛烈轰击下指挥反击负伤,晋升为上尉。1916年10月13日在战场上阵亡。
西爱咸斯路(永嘉路)一角
法租界公董局在1920年11月25日的董事会议上,决议以其名命名一条新辟筑的道路为西爱咸斯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永嘉路。
霞飞路(今淮海中路)
霞飞(Joseph Jacques Cesaire Joffre,1852~1931),法国人。出生于里夫萨尔特,1870年在巴黎工业学校毕业后,参加了普法战争和对印度支那、非洲一些国家与地区的殖民战争。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担任了法国舰队作战中心基隆基地的组建工作。1901~1911年在军中不断升迁,最高出任法国陆军总参谋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任命为西线法军总司令。在德军实行速战速决战略,快速逼近巴黎时,指挥英法联军奋力抗敌,取得马恩河会战的重大胜利,就此扭转了不利于英法的被动战局。1915年12月任法军最高司令,1916年12月26日辞职,同日被授为法国元帅。1922年出任法国政府国防委员会主席,1931年在巴黎逝世。著有《战争准备和战役实施》和《霞飞元帅回忆录》。生前曾两度访问中国。
霞飞路(淮海中路)近亚尔培路(陕西南路)口
为表彰曾为正在进行中的一次大战作出过贡献的霞飞元帅,1915年6月法租界公董局决议将法租界的主干道宝昌路改名霞飞路。此路至1943年10月易名泰山路,在1945年10月底再改名林森中路。1950年5月又将其定名为淮海中路。
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
亚尔培,即阿尔伯特一世(Albert Ⅰ,1875~1934),比利时国王。生于布鲁塞尔,曾在军校学习。1909年12月继承王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拒绝德国军队通过比利时边境的要求,在进行英勇的抵抗后,率领比利时军队退到佛兰德。1918年,指挥比利时和法国军队在比利时海岸参与大战的最后进攻。战后实行普选,完成修兹河和耶斯科河之间运河的辟通,并致力于发展国家的文化、经济事业。1934年在马尔什·列·达姆登山时不幸坠亡。
法租界公董局在1915年将原宝隆路改名为亚尔培路。此路至1943年10月易名咸阳路,在1945年10月底又改名为陕西南路。
姚主教路(今天平路)
姚主教(Monseigneur Prosper Paris,中文名姚宗李,1846~1931),法国人。1846年9月1日出生于离南特不远的尚德纳,毕业于南特神学院。1866年进天主教耶稣会,1880年任司铎。1883年10月来到上海,在上海多处及松江、苏州等地传教。1893~1899年任上海耶稣会修道院院长,期间在1898年及1899年曾分别代理江南教区主教。1900~1931年实任江南教区主教。1907年在上海的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创办了规模宏大的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1931年5月13日在上海去世。
法租界公董局将1907年越界所筑的一条道路命名为姚主教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天平路。
赵主教路(今五原路)
赵主教(S.G.MGR. Francois Xavier Maresca,西文名音译为玛勒斯卡,中文名赵方济,1806~1855),意大利人。1806年出生于那不勒斯。1840年罗马教会将其派往香港传教。1843年受南京教区掌管罗类思指示赴河南调查,1846年被其选为助手。第二年11月,罗类思离华返国,赵继任为南京教区主教。在任期间,适逢上海小刀会起义爆发和董家渡教堂落成,以该堂接济了地方上的难民、贫民。1855年4月因病回国休养,11月2日死于家乡。
筑路中的赵主教路(五原路)
法租界公董局在1926年3月8日的董事会议上,决议以其名命名一条新辟筑的道路为赵主教路。此路在1943年10月改名五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