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海南周刊 | 马来西亚百年“琼州会馆”——​且借壁画解乡愁

文\海南周刊特约撰稿 郑翔鹏

“怕死不来番”是南洋流传的一句海南俗语,“番”即异邦。似是轻描淡写的文字,却概括了当年琼州先民“下南洋”的艰辛过往。当他们在国外的生活渐有起色,往往想到兴建或重修在侨居地共同的精神家园——会馆。背井离乡的琼籍先侨,怀揣着涌泉般源源不断的乡愁,为了安放那无可释怀的思乡情,巴不得把家乡的一切“搬”到南洋来。在经济和各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甚至不惜从家乡聘请工匠和采办建材,只为在异邦筑起一道故乡的风物。

海南周刊 | 马来西亚百年“琼州会馆”——​且借壁画解乡愁

马来西亚关丹琼州庙充满海南风格的彩绘。 关丹海南会馆 供图

笔者在马来西亚探访过几处采用祠庙式建筑形式的“琼州会馆”,分别为至迟在清光绪廿二年(1896年)建成的登嘉楼琼州会馆,创设于光绪廿八年(1902年)的森美兰琼州会馆,以及迁建于光绪卅年(1904年)的关丹琼州会馆。饱受岁月洗礼,又几经修缮,它们面貌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但是还算基本维持原本的格局。难能可贵的是,建筑上的古老壁画如同时光留下的旧影,见证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家国情怀。

海外遗珍 见证时代变迁

早在数十年前,为了顺应发展,更好地办理会务,这三处会馆先后择地新建会所。旧馆宇继续作为祭祀祈福的场所,使得这些老建筑能在时代演进的洪流中屹立不倒,让今人有幸一睹那一幅幅可谓海外遗珍的壁画。

实际上,琼州会馆已是历史名称。随着海南建省,马来西亚各地的琼州会馆陆续更名为“海南会馆”。站在登嘉楼旧馆宇前,头门明间的装饰赫然入目,门额上是灰塑制作的牌匾,边框花纹丰富,上有“琼州会馆”四字,牌匾两端各有彩绘的仙官,双手展示着吉祥字样的卷轴,好似迎着访客而来。这些彩饰配色浓重而明亮,引人驻足凝望。然而,由于该馆宇临河而建,潮湿的环境不利于壁画的保护,加上修建年代较为久远,大部分壁画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漫漶。

海南周刊 | 马来西亚百年“琼州会馆”——​且借壁画解乡愁

《状元游街圣上见》壁画中的人物神态生动。 关丹海南会馆 供图

关丹海南会馆在打石山的旧址分两期建设,在1914年完全落成,会馆于1931年迁回关丹市区后,这处馆宇便改称琼州庙。遗憾的是,后堂在20世纪80年代遭祝融之灾损毁,目前仅存民国二年(1913年)倡建的头门,所幸头门的壁画保存尚好。

上述两处建筑分别位于马来半岛东海岸登嘉楼州和彭亨州的首府,所存壁画散发出浓郁的琼北地域色彩。据传,登嘉楼琼州会馆的屋瓦,是发起人之一的严崇义自清澜港采办的,工匠也聘自故乡。关丹琼州庙的砖瓦也是从海南运来的,现今还能看到后堂废墟拆卸下的青砖,壁画细节更透露出了乡音的印迹:一幅摘自《滕王阁诗》的书法,将“阁中帝子今何在”的“阁”字刻作“国”,此二字在海南闽语里同音;另一幅壁画题为《仙姬送仔云中来》,“仔”是海南闽语“囝”的俗写字,乡人常把“仙姬送子”的“子”读为“囝”。

森美兰海南会馆在马来半岛西海岸森美兰州芙蓉市,现存壁画集中在旧馆宇头门,虽然后期有修补填色,但是构图未变,题材、布局与风格似有广府壁画的特征。无论如何,这些彩绘在风雨沧桑的会馆建筑上,犹如一部无声的史诗,讲述着先侨从客居他乡到落地生根的心路历程。

文化典故 赓续民族文脉

宋人汪洙有《神童诗》云:“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古人八雅,即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从古诗词的风雅里,可以遐想中国文人雅士追逐的浪漫精神境界。

森美兰旧馆宇现存四幅人物壁画,其中一幅即以《诗酒琴棋》为题。这幅壁画中不同年龄和相貌的文人各行其是,有人在招呼侍从倒酒,另一对饮之人将头歪向中间的石桌。石桌上有一盘围棋,两人在对弈。一位白发老者得心应手,手指棋盘,看似有话要说;另一位正在举棋不定,左手托着头,右手欲取棋子,石桌另一端的观棋者屏气凝神地看着,应了“观棋不语真君子”的俗语。棋局另一边的人在饮茶谈话,蓝衣者坐姿惬意,摇扇纳凉,神态自信,另一人正襟危坐,身体前倾,恭敬地向长辈请教,一位小童却倚着他打盹儿。

除了描绘文人风雅之举的《诗酒琴棋》,其他三幅人物画展示了名人轶闻传说,题款分别为《元祐七老》《太常仙迹》和《李白醉酒图》。《元祐七老》画的是北宋元祐中,朱光复、孙谕、吴师道、梁宏、贾亨彦、张叔达放弃仕途,挂冠归隐,吸纳布衣唐愈,七人五日一集,饮酒赋诗,时称“元祐七老”。

《太常仙迹》与《李白醉酒图》分置于两面对称的墙。《太常仙迹》是王羲之观鹅图,画面中王羲之聚精会神地观察着童子给两只鹅喂食,壁画上的文字是李白的诗作《王右军》,讲的正是王羲之书成换鹅的故事。《李白醉酒图》亦有书法,摘自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不仅突出了李白的好酒与诗才,还生动刻画出他豪放不羁和傲视权贵的性格。

海南周刊 | 马来西亚百年“琼州会馆”——​且借壁画解乡愁

马来西亚登嘉楼琼州会馆匾额装饰。 登嘉楼海南会馆 供图

这些壁画所呈现的文人雅闻趣事,勾勒出先侨们所向往的精神家园,表达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强烈认同。尽管时移世易,物是人非,世人还可透过当年的翰墨丹青,一窥会馆维持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轨迹。

名胜风物 不舍故国情缘

森美兰州的琼籍先侨在兴建会馆时,把《石鼓江山》和《西湖荷花》两幅壁画安在“琼州会馆”牌匾两端。在那个艰苦营生的年代,想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很年轻的时候就离乡到南洋打拼,不曾领略过衡阳石鼓书院的渔歌唱晚、杭州曲院风荷的沁人心脾,但这不妨碍他们将祖国山河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即使画师笔下的风光与实景略有出入。浸透了120年岁月的壁画,斑驳了色泽,却洗不掉先侨对故国的夙夜牵挂。

一幅题材为“五族共和”的壁画在关丹琼州庙的彩绘中格外瞩目。画面上分别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人共处一堂。该庙现存的壁画在1914年初绘制完成,距离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国的时间不久。关丹琼籍先侨在建设会馆时,特别把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记录在壁画上,可见他们虽身居海外,对于中国时局的关心却丝毫不减。孙中山曾赞誉“华侨乃革命之母”,他多次在马来亚(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地区开展革命活动,争取华侨的支持,中国近代的历次革命,都少不了马来亚华侨参与和奉献的身影。

关丹琼州庙还有一件《成语考》的灰塑,书页呈半开状,牌记可辨认推断有“光绪十三年”“宝经堂”和“文庄公”等字样,内页亦有文字,且信息与原文吻合, 就像照原书仿制的。《成语考》是明清两代的蒙学经典,早期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同样经历过从私塾到新式学堂的变革,此书在当地流传不足为奇。该书一说为丘濬编著,“文庄”即丘濬谥号,先侨应是采信此说,并将此制成灰塑表达对乡贤的礼敬。

会馆壁画的取材既延续了民间祠庙壁画的习惯,包含了教化人心和寄托美好愿景的典故或事物,也特意安排彰显故国乡土的元素或凸显时代背景的题材。这些无一不承载了琼籍先侨的乡愁。

上一篇新闻

中国投资马来西亚关丹港口 促进区域共赢发展

下一篇新闻

澳稀土巨头拒回收45万吨放射废料,在马来西亚运营前景难料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