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嘉定地名
- 嘉定概览
- 街镇风采
- 地名掌故
娄塘
娄塘中大街
娄塘古镇位于嘉定区北部,南距嘉定城区6千米。现东至娄塘水厂,南至宝钱公路,西至嘉唐公路西侧原棉花收购站,北至娄陆公路1号桥。南北长1.3千米,东西宽1.2千米,面积1.56平方千米。
清嘉庆年间的《娄塘镇图》
娄塘陆路交通有嘉唐公路,环于西和北两市梢;西南市梢有娄朱公路往西通朱家桥集镇;北市梢有嘉唐、娄陆两公路,并在其交叉路口处设有汽车站,往东可至唐行集镇,往北可达横沥河水闸,再过陆渡大桥即进入江苏省太仓市陆渡集镇。
娄塘纵横交叉两条大河。贯南北流向的市级调节干河横沥河与东西流向的县级排水道娄塘镇穿镇而过,交汇于集镇东南市梢。此外,镇西市梢南北流向的野泥泾,南入娄塘河,北通黄姑塘。
民国《嘉定县续志》中娄塘集镇的位置
据《嘉定县续志》和《娄塘镇志》载,娄塘集镇原在娄塘河畔,以水为名,在唐代时属疁城乡,其时人烟稀少。至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后居民渐多,逐渐形成集市,曾因地处疁城(嘉定别名)之北,北近刘家河(即老浏河),也有人分别称为疁塘或刘塘。又因绕镇娄塘河两岸多桃树,春天沿河满目桃花,故旧时又名桃谿。至明代洪武二年(1396年)名娄塘市。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有富民王士昌偕子王璇创市街,其地深广各二里,更名为娄塘镇。至清代末年,娄塘市街南北长一里半,东西长二里余。
娄塘小东街
娄塘自1912年—1949年5月,乃是民国政府和汪伪政府区、乡政权机构和警察机构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娄塘也一直是区、乡、公社、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中心。
娄塘镇上现有18条街道,昔日建镇造房时房屋沿河而造,方向不正,有“娄塘街,条条歪”之谚。据说:太平天国以前,市面以东大街(今中大街)最盛。后因有李阿生杀害太平军战士,太平军追查凶手无着,遂焚烧凶手住宅,延及沿街房屋,故被人们称为“火烧大街”。今仍以此街和北大街市面最盛。
实业家印有模故居
在晚清至民国前期,娄塘镇上以印有模为代表的印氏家族在当地乃至上海都很有影响。从小随父亲在上海日新盛布号习商的印有模从花纱布起家,事业初步成功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纱布质量,改进棉花品种,他赴欧美考察后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娄塘镇自从明代开始,广植棉花,生产的土布、斜纹布远近闻名,但到近代,受到“洋布”的冲击,渐趋衰落。印有模从美国引进“美棉”种子,免费分发给家乡农民,并且聘请专家下乡指导。美棉的引种成功,大大提高了他的产品竞争力,也为地方农业种植史上开出一片新天地,惠及四方乡邻。继花纱业获得巨大成功,印有模又投巨资于商务印书馆,成为该馆主要股东,接替创办人夏粹芳,与蔡元培、张元济等密切合作,添置国内首批自动化印刷设备,自编自译、自印各种图书,出版了在近代教育出版界有深刻影响的教科书与学术著作,包括大型工具书《辞源》。
印有模像
印有模住宅,始建于清末,民国时期续建完成,建筑面积达1140余平方米,石库门带花园,门窗式样为中西合璧,主体建筑至今保存完好,西式锦砖地坪完整如新,雕花门窗梁栋精美可爱,门头上“咸与维新”的枋额点出了他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想风貌,屋顶花园花树依然,一株生长在屋顶围栏外的夹竹桃,枝繁叶茂,每年几度开花,绚丽依旧。
娄塘纪念坊历史影像和现状
1932年“一·二八”事变,3月间日军攻陷嘉定县,旋即侵占娄塘,纵火焚烧房屋,东市梢小东街十毁其九,70余家民房被焚;西市梢野泥泾亦有7户民房被烧,乡民流亡越2个月。日军撤退后,苦无居住之处,幸承新加坡、柔佛等埠侨胞组织筹振祖国难民会捐巨款,重建新屋,乡民始得复其居所。后于小东街市梢建立“娄塘纪念坊”牌坊一座以志纪念。后曾几经修葺,1985年又经油漆,至今仍傲然耸立。
娄塘篾竹弄
娄塘劳动街
娄塘是一个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老集镇,街道狭窄,住房陈旧。至20世纪80年代,已有新型的住房建筑建成,部分老街也进行了拓宽。如今,在新建的大陆高楼间,浓浓古镇风韵随处可见,老街故宅随处可寻。600多年建镇历史中,娄塘留下了丰富的人文积淀。2005年,以此为核心的43公顷范围被列为上海市郊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