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古镇旅游攻略|何处是江南——乌镇

江南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人人都言江南好,究竟何处是江南?

江南,长江以南。先秦时期,江南属华夏九州之一的扬州。如今所说的“江南”是指上海、浙北、苏南、皖南等长江南岸地区。江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从古至今,始终是令人魂萦梦绕的美丽水乡。

乌镇古镇:

晚清和民国的建筑,依水而筑。水阁、古桥、老巷,独具的江南韵味,令人流连忘返。

地址:浙江省嘉兴市桐乡石佛南路18号

交通:公交桐乡K353、K337、K350、K340、K347

停车场:西栅景区停车场、金丰宾馆停车场、东栅景区停车场

开放时间:07:00-17:30

门票价格:东栅景区110元、西栅景区150元

最佳旅游时间:四季皆宜

附近景点:南湖景区、乌村、凤凰湖、新塍古镇、月河街区、西塘古镇。

古镇历史:

大约在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就在乌镇繁衍生息了,创造了灿烂的马家浜文化。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史称“乌戍”。

秦代,隶属会稽郡,以车溪(即今市河)为界,西为乌墩,东为青墩,分而治之。

唐代,隶属苏州府。

宋淳化三年(992年),划属湖州。宋元丰初年,为避宋光宗赵惇(dun)名讳,将乌墩,青墩分别改称“乌镇”、“青镇”。

宋光宗赵惇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乌镇隶属湖州乌程县,青镇隶属嘉兴崇德县。设都巡检。

明朝嘉靖中叶,乌、青两镇已是江、浙两省六县(乌程、归安、桐乡、秀水、崇德、吴江)的交汇中心,四通八达,商贾四集,财货赋税位居一郡之首。但由于地僻人稠,及位置的特殊性,“盐徒(卖私盐受罚的刑徒)出没,盗贼猖獗,赌博盈街”,乌、青两镇的管理颇费周折。

1538年,监察御史施儒奏请将乌镇设县(知县衙门)。明代的行政区划是“省>州、府>道、县>乡>镇”。

1541年,朝廷在乌镇设立通判,同知正六品官衙。通判是州知府的副职,掌管粮运、家田、水利、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朝廷在乌镇设通判,可见对乌镇之重视!明万历初,又在此基础上建“浙直分署”。“浙”——乌、青两镇属浙江杭嘉湖;“直”——镇北吴江属苏州直隶(南京)。

清雍正七年,在浙江巡抚李卫的题请下,又设置了“江浙分府”——又称“二府衙门”。一衙二府,大门东“控制五邑”(苏、松、杭、嘉、湖);大门西“督稽七属”(时苏州府吴江县分立吴江、震泽二县,即为乌程、归安、石门、桐乡、秀水、吴江、震泽七县)。

一衙二府

辛亥革命爆发后,衙门官员闻风外逃,“江浙分府”告终。民国时期,乌、青两镇仍分而治之。

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隶属嘉兴桐乡县。

江南乌镇

主要景点:

茅盾故居:位于乌镇观前街和新华路交界处,始建于19世纪中叶,建筑面积650平方米,为清代江南民居。茅盾,中国当代文学巨匠,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

茅盾

茅盾的曾祖父沈焕在汉口经商,1885左右寄钱回家购置了这栋宅院,1886年茅盾在此出生,沈家四代同堂居住于此。

茅盾年少时兴趣爱好广泛,爱看“闲书”,开明的父母非但不阻止,还找来石刻版的《西游记》给他阅读。受了小说中精美插图的感染,茅盾喜欢绘画和篆刻,母亲给他找来了几本不同的画谱;茅盾好奇农事,母亲就教他喂蚕桑叶。直至晚年,茅盾还念念不忘童年的欢乐。

少年茅盾及母亲的照片

故居前后有两幢房屋,前一幢的三间平房为茅盾的卧室、书房和会客室。书房位置虽处于闹市,却环境幽雅,极为安静。屋旁有一小庭园,栽有棕榈、天竺、冬青、扁柏和果藤。后一幢的两层小楼,是烧厨、用餐、生活起居之处。

1985年故居进行了全面修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茅盾

林家铺子:位于茅盾故居对面。

1932年6月茅盾创作同名小说《林家铺子》。主人公林老板是江南小镇的一个小商人,他尽心经营着杂货铺。

为了给人以“老实厚道”的形象,他只赚蝇头小利或不赚钱;为了让商业显得有人情味,他让女儿叫顾客“伯伯”;他与伙计保持着“父子”式的师徒关系;为了保持信誉他凑了铺子所有的现金,让客户提走存款。

他谨小慎微艰难经营,在生意萧条清淡的情况下,他向“一二八”战争从上海逃难来的顾客大卖“一元货”,获得成功。然而,尽管如此,他还是无可避免地倒闭了。

立志书院:茅盾曾在此就读3年。书院创建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光绪二十八年改国民初等男学。1927年淑德女学并入,改名立志完全女学,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办。

1949年建国用作乌镇幼儿园,1988年幼儿园迁址新建,政府将书院拨归茅盾故居。1990年6月投资40余万元、历时8个月,修缮竣工。1994年8月更名为“茅盾纪念馆”。

书院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书院最初由邑绅严辰于同治四年创建。它的前身是名震嘉、湖的“分水书院”,院址在乌镇北栅分水墩西侧。“分水书院”是乌镇最早的书院,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

乾隆进士沈启震捐银2500两、严大烈(晚清翰林严辰曾祖父)捐银500两在乌镇建“分水书院”,乌、青两镇绅士也纷纷踊跃捐助。之后数年,知县郭文治捐课桌、凳十二副;举人徐以坤捐田三十亩(用于学习津贴);兵备道秦瀛及知县李廷辉各捐俸禄作为老师薪资;沈启震再次筹得捐钱1000串(约1000辆白银)作为学习津贴,并祭祀著名理学家张履祥。

理学家张履祥画像

学院对聘请授课老师的要求很高——至少要是举人。举人就是古代通过省级考试获取功名的人,成了举人就拥有了当官的资格。

清咸丰十年,清军与太平军在乌镇交战,分水书院毁于战火。

五年后,晚清翰林严辰等人倡议重建分水书院时,因北栅书院旧址实在破败不堪,无法再用,而当时观前街有一幢原太平军项姓武官的住宅被朝廷查封着。严辰等人看中了这所房产,就联名上书官府,请求将此宅划拨给书院,并加以扩建。

同治七年,新书院建成,地址已更,严辰决定不再沿用旧名“分水书院”,而是以程朱理学家、乡贤张扬园先生的治学格言“大凡为学尤须立志”中的“立志”二字作为新书院的名字。严辰任立志书院院长。

立志书院

立志书院前起观前街,后至观后街,深有五进。今天的书院基本保持了当时的格局风貌,深为三进。大门的门楣上嵌着“立志”二字,悬有“茅盾纪念馆”木质匾额,两旁的柱联是院名的注解“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进门之后穿越过道乃一小天井,内植桂花,迎面是一面封火墙,门上方砖雕“立志书院”四字。

穿越墙门,又是一天井,迎面是两间平房是以前书院的讲堂,上悬“有志竟成”匾额,这四字由浙江布政使杨昌睿题书。布政使系“封疆大吏”,从二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兼省组织部长、兼财政厅长。讲堂两根门柱上有一幅对联,乃清末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吴昌硕的恩师俞曲园撰写:“分水旧规模,但愿闻风皆立志;殳山钟秀杰,定知异日有成材。”讲堂正中是音乐家、原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的题字“文学巨匠茅盾”。正下方安置着茅盾右手握笔的半身铜造像。

青年茅盾

出平房跨进第三进天井,即可看到一幢二层楼房,二楼有匾额“云楼”。一楼展厅正中竖立着风华正茂、18岁时的茅盾全身像,整体用汉白玉雕砌。展厅内陈列着茅盾一生各个时期的照片、作品发表的文学期刊、著作、手稿、信件、题词等,辅以文字说明,系统地阐述了茅盾的一生和文学功绩。

文昌阁: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有一幢楼阁,即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

据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中记载,文昌宫有“六星”,分别是上将(建权势)、次将(武曲星)、贵相(文教礼乐)、司命(主宰生命)、司中(主宰灾祸)、司禄(文曲星)。这六星是北斗星上方六颗星,组成了“文昌宫”。

很多人误以为“文曲星”就是文昌星,实际上,文曲星只是文昌六星之一。民间有云:“文昌入命,聪明绝伦”。古代文人追求功名利禄,常常膜拜“司禄(文曲星)”,久而久之,文昌其它五星被淡化了。

禄星(文曲星)画像

旧时读书人到文昌阁,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来。小船就泊在阁下的河埠边,读书人上楼,下人就在过道两旁的长凳上坐着等候。清末科举废止,文昌阁便成了镇人游玩之处,由于文昌宫长期以来铸就的中心地位,使它成为了古镇的消息传播站。

修真观:公元998年(北宋咸平元年),道士张洞明到乌镇,在印家巷树丛中结草庐,每日在草庐中静坐,虔心修炼,年复一年,纳日月之精华,得道成仙,创建“修真观”,据说道观建成之日,青鸾临空,呈现祥瑞。

修真观与苏州玄妙观、濮院翔云观并称为“江南三大道观”,地位崇高。现在看到的修真观是修缮后恢复的面貌,格局沿循历史,不曾擅改。修真观布局宏阔,气势轩昂。山门前的石板广场十分开阔,是镇人迎庙会,看社戏的地方,也是旧时乌镇的文化娱乐中心。

观内几副对联颇堪玩味,如:

“人有千算,天则一算。”

“红日无私,贫富一般照顾;青天有眼,善恶两样对待。”

“天堂可到,地狱非遥,只有心头分路;国法能逃,冥诛不赦,休怪神力远大。”

皮影戏馆:(摄影提供:小定)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皮制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在白色的幕布后一边操纵着戏曲人物,一边用曲调唱述故事,表演起来活灵活现,生趣盎然。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南宋时从北方传到江南一带,在江南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元代,皮影戏流传海外,获得无数外国人的迷恋,称之“中国影灯”。皮影制做考究,工艺精湛,内涵丰富,被誉为“最具艺术历史价值的收藏品”。

皮影戏分南北两派,如北京的“驴皮影”就是北派,而乌镇皮影戏属南派。至抗战前后,乌镇尚有12个皮影戏班子,走乡串镇,演出颇多。解放后随着电影的发展而日趋减少,至文革中完全停止,大量的道具也在“破四旧”中被付之一炬。如今随着乌镇旅游的繁荣,皮影戏再焕异彩,还先后受邀请去韩国、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国家表演。

古戏台:位于东市河河东,邻修真观,是修真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它也曾屡遭毁损,与修真观同命运。古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楼台雕花矮窗,前部是戏台,后部是化妆室。

昔日,每逢正月初五的迎财神会、三月廿八迎东岳庙会、五月十五迎瘟元帅会等,都要在戏台演神戏,招待修真观中的诸神。平时,还演出一些“罚戏”即乌镇传统的一种解决纠纷的方法。

在的戏台依然热闹非凡,每天上演着桐乡花鼓戏。

夏同善翰林第:乌镇有两座晚清时期的翰林第,一为夏同善,另一座就是晚清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严辰的。严辰的翰林第在乌镇北栅,已圯毁。

夏同善的翰林第在中市观后街,极具文人气息,集传统民居和园林为一体,体现了清末江南小镇书香人家的生活情趣。夏家翰林第原是一般的民居,夏同善钦点翰林并获赐“翰林第”匾以后,进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夏同善幼年丧母,父亲仕途失意,弃儒经商。夏同善随继母萧氏住在乌镇娘家,遍读外祖父萧麒麟所藏典籍,当他进士及第,钦点翰林时,便将“翰林第”匾挂在了外祖家的大厅上,并请圣旨改建萧家厅。夏家翰林第,荣宗耀里,是夏家的骄傲也是善良的乌镇人的骄傲。

“夏同善洗冤”在历史上颇为著名。当年杨乃武举报浙江余杭知县刘锡同贪赃,被刘知县怀恨。时逢刘知县之子用药迷奸毕秀姑(因长得水灵,人称“小白菜”),毒死毕秀姑丈夫葛小大。刘知县为保犬子性命,心生毒计,诬陷杨乃武奸妻杀夫。经省,府,县三级七番审理,屈成冤案,判其死罪。这就是震惊一时、广为流传的“杨乃武小白菜案”。次年,杨乃武胞姐携弟媳赴京鸣冤告状。夏同善会同28名官员联函奏请交刑部复审, 获慈禧太后恩准重新审理。两年后,冤案得以澄清,与冤案有牵连的30多位贪官或被革职,或被充军,或被查办,天下尽知。夏同善刹时名震江南。

夏同善塑像

据说“小白菜”雪冤后,裕亲王十好奇,一个小小的江南女子,竟导致大清朝几十位官员革去顶戴!于是便让刑部将“小白菜”带来一见。见那“小白菜”虽面色憔悴,却难掩风姿,顿时心生怜悯,问她可有心愿?“小白菜”说曾在牢里誓愿:“谁能还我清白冼脱冤屈,我甘愿服侍他终生。”

裕亲王没想到好奇害死猫,给自己出了个难题,因为圣旨命“小白菜”庵堂了却余生。最终裕亲王安排“小白菜”赴乌镇翰林第侍候夏同善母亲三个月,但要不见天日的来去。三个月后,“小白菜”步入庵堂,法号“慧定”,1930年离世。杨乃武回乡后继承父业,于1914年9月患病不愈去世。

乌镇东栅翰林第有一间没有窗户的房子,后门连着长廊,就是为小白菜“不见天日”地来去而修建的。

竹刻工艺馆:乌镇竹刻是典型的文人竹刻,独有特色。与书画篆刻等艺术相同,乌镇竹刻重学者文人之作,轻匠人雕刻,讲究书香气质,求雅。竹刻者以学者、儒生为多,作品崇尚文气与书卷气。

陈向民竹刻作品欣赏

江南百床馆:位于乌镇东大街210号,当地人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

从富商大贾到极普通的平民百姓的各式木床,在此能一览入目。既有一床一室,也有一床多室(床内备有化妆间、卫生间、仆人间等)。往昔贵胄们的奢华,江南百姓的俭朴,翩然已去,唯床。清代拔步千工床、小姐床、双龙足雕花架子床;明代的马蹄大笔管式架子床和双喜、如意、带镜红木雕花床、嵌骨架子床……雕工精美、风格独特、装饰华丽、豪华气派,无一不是江南古床中的精品。

余榴梁钱币馆:余榴梁是我国知名的钱币学家。全国十佳收藏家之一。余榴梁出生乌镇,1951年随父母在上海定居。他在上海江南造船厂技校担任铸造专业课教师时,为让学生能从中国古代钱币的浇铸过程中,了解我国铸造工艺的历史,就从家中找出小时候外婆给他玩的古钱币,充作教具进行浇铸实验。当家中古钱币不能满足需求时,便去废品收购站去收购。逐渐走上了钱币收藏的道路。40多年来,他节衣缩食,苦心孤诣地从事钱币收藏和研究,收藏了中外古钱币、金银币、纸币等各类钱币近3万种。

他收藏的中国古钱币,上溯商朝,下至现代,绵延三千年,多达近万种。

其中有最古老的商代鎏金铜贝钱;有珍稀的汉代错版半两和清咸丰的琉璃币;有最宝贵的“圣宋通宝”当五钱。据传,“圣宋通宝”当五钱,存世仅有5枚,其他3枚流落国外,1枚湮没民间。八十年代初,当新华社发表了他藏有这枚稀古珍品的消息后,世界上有18个国家转发了这条消息。

余榴梁钱币馆所陈列的钱币,只是他全部藏品中的一部分。这里藏有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种钱币,被誉为“万国银行”。

汇源典当:汇源典当是徐东号第九世孙徐焕藻(茗香)于道光年间创办的。

徐东号资金雄厚,好做慈善,他开的典当行不设高柜台和木栅栏,交易时双方可以平等论价。每逢年底腊月(12月)初一至月底,对千文以下的典户不计息,而且典值也放得比较宽,就连石臼也可以入典,完全是为了解贫民之困。所以在乌镇无人不知徐东号。

当铺四周有高墙围护,靠外墙脚均用一人头高的条石筑就,使盗贼无法翻墙、掘洞,高出屋顶的更楼日夜有人值班瞭望。大门用厚实的银杏木制成,外包铁皮,内有坚实的门闩和落地闩,想破门而入很难。

进门有关帝堂,以示忠义为本,兼有驱除邪恶的之愿。头埭为店厅,是收兑典物的交易场所。后埭是库房,为了防火,埭与埭的舍房各不相连,更在庭院中放了不少挑满水的七石(dan)缸,称之为"太平缸"。

除汇源外,其它家的典当行都设有高柜台、木栅栏。当典物者递上衣物后,听凭当里朝奉居高临下吆喝开价,纵不低头,已低人一头。

亦昌冶坊:位于西栅南岸。明代嘉靖年间,湖州的铁匠沈济来乌镇开坊经营,在当时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所以生意兴旺,这也是乌镇冶业之始。

亦昌冶坊的建筑结构十分独特,所有立柱全是用石料雕凿而成,当地人称”石脚屋”,这是为了防止冶炼时四处飞溅的火花引燃木料酿成火险。 在民间,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所敬仰的神,冶坊供奉的是位女神——炉神姑。

入门,但见四面围廊,院子正中一口巨大的“天下第一锅”,直径大约有5米的大锅,锅底的铸印记号是“天下第一锅,同治五年造”。

昭明书院:得名于昭明太子萧统,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主持编撰的《文选》是我国第一本诗歌散文选集。它与之后的《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等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公元503年,幼年的萧统曾随恩师沈约来乌镇筑馆读书。后来,书馆塌毁,遗迹残存。公元531,萧统英年早逝,年仅30岁,被追尊为“昭明皇帝”。

现在的书院坐北朝南,半回廊二层硬山式古建筑群,是中国古镇最具规模的图书馆。前厅陈列有昭明太子塑像和乌镇名人简介,主楼为昭明书院图书馆。

走进书院大门,一片空旷,灯影下有一石牌楼,这座石牌坊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高3.75米,面宽3.8米。石板上书“六朝遗胜”,下方的龙凤板上有一行字:“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

龙凤板上的字是刑科给事中、里人沈士茂所题。在明代,给事中虽然只是七品官员,但权力极大,能稽查六部百官之失;可充当各级考试参与官;朝中大臣推荐高级官吏,给事中有资格参加;正三品以上官员商议政要大事,给事中也参与其中。

“文革”时,石牌坊被有心人涂上石灰,得以幸存。石牌楼后边是开阔的庭园,园前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参天。

王会悟纪念馆:王会悟,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的幕后功臣。她是参与中共一大唯一的女姓,也是中共党史的见证人。她不是党员,也未身居要职,但一生都在默然奉献。被称之“红色守望者”。

王会悟父亲王彦辰是晚清秀才,开私塾;母亲贤惠能干,绣技远近闻名。王会悟从六七岁起就开始接受父亲的启蒙教育。自小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是著名作家的茅盾(沈雁冰)的表姑,也是同学。

王会悟13岁时,家父病故。经济拮据,她不得不退学,接替父业继续教书。不久,学生渐增,她便借了一间殿堂,独自创办了桐乡县第一所女子小学。孰料镇上的一位秀才抢授课的5元津贴,四处散播王会悟没接受正规教育没资格当老师的言论。还向县里提出由他替代,没想到县里竟然批准了。王会悟愤而离校,去湖州的胡郡女塾攻读英语。由于她中文功底扎实,经校长考察,聘王会悟给学校牧师的夫人们当老师,王会悟成为了“教师”。

青年王会悟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后,王会悟前往上海,经介绍,在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做文秘工作。工作期间结识了李达,1920年二人结为伉俪。李达,是中共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1921年7月,中共一大会议在上海召开,王会悟参与了大会的筹备工作。李达和李汉俊负责通知各地代表来京沪参加会议,王会悟负责食宿、开会地点等后勤事务。“一大”会议结束后,王会悟创办了我党最早的一本妇女刊物《妇女声》。

李达与王会悟

1922年,王会悟参与创办了上海平民女子学校,担任校工作部主任,这是在中共领导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学校(半工半读),也是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

新中国成立后,王会悟在政务院从事法制工作,后因多年劳顿,离职休养,1993年10月20日,王会悟在北京病逝,享年96岁。她一生默默地协助丈夫李达宣传马克思主义,从事革命活动。

纪念馆呈现了很多有关王会悟的历史资料,一尊青年王会悟的塑像和一艘“中共一大纪念船”,昭显她为“中共一大”顺利召开所做的卓越功勋。

晚年王会悟

茅盾陵园:位于西栅灵水居内,占地2150平方米,临水依丘,墓地建造在东侧的山坡上,这里是西大街的最高点,居高而望,一揽原汁原味的江南街景。

整个陵园的造型布局采用“子”字型布局,“子”,源于茅盾作品《子夜》。通往陵园的道路上,共有85级台阶,寓意茅盾85岁的生命历程。台阶有三种造型,寓示茅盾一生中的三个不同阶段。

陵墓前是中国每一任文化部长茅盾的半身塑像。铜像前的墓碑用黑色花岗岩雕刻而成,形状是一册打开的手稿,书页上刻有茅盾著作《子夜》第一章《夕阳》的手迹。茅盾和夫人孔德沚的骨灰安放在铜像后的墓穴之内。

陵墓的东侧,是茅盾的母亲陈爱珠的坟墓,与母相伴是茅盾先生的遗愿。陈爱珠的坟墓原本在乌镇东栅的乡下,后迁于此。陵园的中坡还建有“怀思亭”,在亭中可以俯瞰“灵水仙居”的全景。灵水仙居是明末进士唐泷建的私家花园,占地2万平米,毁于战乱。现在的园林是按原样复建的,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

草本染色作坊:染坊除了以蓝草为原料浆染制作蓝印花布工艺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彩烤色彩丰富,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的,像茶叶、桑树皮、乌桕树叶都是提取色彩的原料,所以这个染坊在当地叫做“草木本色染坊”。

在作坊里,可以看到传统工序的全过程演示。所用的染料都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例如板蓝根的茎叶或者其他草木原料,健康环保。既然来到乌镇,不妨体验一次,自己亲身印匹小花布。

厅上厅:朱家大宅,乌镇人称其为“厅上厅”。在乌镇,许多大户人家的厅堂宅院都追求宅院雅致,厅堂雕刻精美。朱家厅便汇集了诸家大宅之特色于一身,成为了乌镇上独一无二的厅,它的特点就是“厅上有厅”。

乌镇的房屋大都是砖木结构,朱家厅在二楼楼板上额外铺设了一层青砖,避免烛火掉落引燃,降低火灾发生的风险;而且,铺设青砖后隔音降低,在楼上行走时的声音微乎其微,不会因楼板声影响楼做下生意,可见主人智慧。这种“厅上有厅”的建筑形式十分罕见,据说是主人聘请当时建筑宫廷的高手所建,建成后为检验楼板的牢固程度,曾在楼上放了石臼捶打年糕,结果楼板丝毫未损。

正堂名“肇庆堂”,屋主弃官从商后从事珠宝生意,并把珠宝行取名为“肇庆堂”。由于朱家的珠宝做工精细,质量可靠,在江南一带,是一块响当当的招牌,在当地,百姓筹备婚事,必购“肇庆堂”珠宝。

白莲塔寺:佛教传入乌镇较早,1500年前乌镇就出现了有一定规模的寺庙建筑,历史上,乌镇佛教鼎盛时期的寺、庵、庙、祠多达53处。白莲塔始称金莲塔院,后称白莲塔寺,建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最早位于乌镇十景塘以北、天井巷以西,当地老百姓都喜欢称呼它为西宝塔,由于它与东栅的寿圣塔遥相呼应,故在乌镇人称之为“东、西宝塔”。

最初的白莲塔寺是九开间的,有三进深,它的正殿建在高有二米多的平台上,非常雄伟。

南宋中兴四将图

据镇志记载,南宋将领张俊的生祠也曾建在原白莲塔寺内。张俊死后,投怀秦桧的张俊受到“秦桧案”株连,生祠被废。

曾与岳飞齐名、也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生前荣耀尊贵,死后臭名遗世,在岳飞前一“跪”就是八百多年。而岳飞生前壮志未酬,栖身乱葬岗,蒙冤死后数十年,被追尊为“武穆”。同样一代名将,两般相反结局,令人唏嘘。

岳飞画像

始建的白莲塔,层有七级,高十六丈。元朝末年,毁于朱元璋与张士诚之战。后历代几经重建,咸丰年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即庚申之变,火烧圆明园那一年),寺院毁于战火,塔身更加倾斜。

八年之后,同治七年(1868年)存世760多年的白莲古塔轰然倒塌。光绪年间,多位僧人苦心募捐,终于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建成山门、前殿、后殿和僧寮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又有僧人募捐,铸成千斤大钟一座。

2005年,白莲塔在西栅按照原貌易地复建。现在的白莲塔共七层,塔高51.75米,是乌镇最高的建筑。

历史人物:乌镇,钟灵毓秀,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名人辈出。仅宋至清的千年时间里就出贡生160人,举人161人,进士及第64人,另有荫功袭封者136人。

萧统: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梁朝的昭明太子,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编选者。他曾在乌镇筑馆读书多年,并编撰了《昭明文选》,此书对中国文坛影响极大,可与《诗经》、《楚辞》并列。

谢灵运:南北朝时期诗人、佛学家、旅行家。中国山水诗派开创者。

沈约:南朝梁开国功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齐梁文坛领袖。

裴休:唐代书画大家、唐朝宰相。

陈与义:宋代著名诗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

他的诗句:“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美哉,美哉!

宋孝宗: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

宋孝宗


范成大:南宋名臣、文学家。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诗句欣赏:“ 晚凉团扇欲知秋。卧看明河银影、界天流。”

沈平:宋末元初乌镇人,中国最早的镇志编撰者。

茅坤:明代散文家、藏书家。明末儒将茅元仪的祖父。

张杨园: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中年写成《补农书》,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农学家。康熙十三年去世,200年后,同治帝诏准把张杨园的牌位供奉在孔庙,分享祭祀,这在封建社会是极为崇高荣耀的。

理学家张杨园

鲍廷博:清代藏书家,家藏万卷,博览群书,善诗。主张“以散养藏”——以刻书的方法将藏本传世。在中国出版史亦有其一定地位。

严辰:晚清翰林,辞官回乡办学,重视教育,建立志学院,之后又开办义塾6处。刚正不阿,关怀民生疾苦。

夏同善:晚清翰林,光绪年间,与翁同龢一起为光绪帝授读讲课;奏请取消捐钱买官爵,这对国家无益;视察山东,治理黄河水患;在苏州严令禁止士人吸鸦片;在江阴君山植松树5万棵,劝导百姓植树造林。

汤国梨:清代才女。诗词家、书法家。近代国学大师、思想家、革命家章太炎的夫人。

汤国梨

沈泽民: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鄂豫皖辖区的创立者,作家、学者、翻译家,茅盾胞弟。1933年11月20日,因身患疟疾和肺结核,病重吐血去世,年仅31岁。

沈泽民与张琴秋结婚照

卢学溥:晚清举人,民国金融家,茅盾的表叔。

曾任北洋政府财政秘书、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中国银行监察人、交通银行董事长等职。后因宋子文家族想独揽全国银行大权,又想将卢学溥排挤出交通银行,又想借卢学溥银行界的威望,而卢学溥不愿依附孔、宋。辞职主持浙江银行,使之成为实力雄厚的私人银行,蜚声国内。

解放后,他兼任永亨银行、大陆实业公司董事长,盐业银行和中国银行董事、监事等职。1952年,任中国银行监察人。1956年12月25日病逝于上海寓所。

茅盾:文学大师、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文化部长

严独鹤:中国新闻学前辈。晚清翰林严辰的侄孙。“独鹤”是他早年丧偶后所取笔名。著有长篇小说《人海梦》、《严独鹤小说集》及电影剧本数部。他握笔为文,宣传抗日,被日本宪兵司令部传讯。自1914年起,他主持《新闻报》副刊30余年,撰文近万篇宣扬爱国。解放后任《解放日报》编辑顾问、上海图书馆副馆长。1968年“文革”中遭残酷迫害,含恨而终。

严独鹤

沈骊英:中国农学家,战火中的女科学家。1941年在实验台前去世,年仅44岁。她奠定了浙江省稻麦育种基础,让贫苦农民在战乱中增收30%粮食。迄今中国只有两个小麦品系以人名命名,其中之一就是以沈骊英之名命名的“骊英号”。

沈骊英全家福

孔另境:近代作家,茅盾妻弟,有散文集《齐声集》《秋窗集》《孔另境散文选》等

中共党员,地下工作者,1932年在天津被捕,经鲁迅等多人营救出狱。1945年因抗日被日本宪兵逮捕,狱中惨遭迫害,在日本投降前夕获释。1968年7月“文革”期间被囚入狱,身心备受摧残,直至生命殆危,方得保外就医。1972年9月18日含冤而终,年仅57岁。1979年4月,他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

木心:中国当代作家、画家。

木心

风情民俗:

水上集市:乌镇河道密布,四通八达。四乡八邻的镇村居民习惯于在清晨摇着船早早的出来喝早茶,顺便赶个早市,把家里种的蔬菜和养的家畜带到集市买卖,换补家用,逐渐的就形成了热闹非凡的水上集市。临河的居民只要吆喝一声,船就会摇到水阁边,不出门即可买到新鲜的蔬菜。

水上集市

西栅的水上市场人称“水市口”,整个水域面积约3400平方米,被一条东西走向的木栈桥一分为二,木栈桥与景行桥隔西市河相望,水域东西两侧临河都建有水阁。

水上集市

清晨,晨雾未散,水市口就已经熙熙攘攘,两岸的水阁里,茶馆、肉铺、小吃店、豆腐摊也早早的卸下了门板开张了,水上集市拉开序幕。

傍晚,暮色笼罩,水阁窗棂、门缝透出点点灯光,华灯初上,水市口的两侧,人们在品茶、夜宵、烧烤,享受工作后的惬意。

乌镇夜景

如果住在西栅景区内的民宿内,可以在水上集市尽情挑选新鲜的瓜果蔬菜、鸡鸭鱼肉,回到民宿内跟随房东学做本地的家常小菜,感受江南水乡的生活乐趣。

乌镇夜景

香市:乌镇寺庙众多,在杭嘉湖,它的规模仅次杭州西湖香市,在历史上颇有名。

香市期间,乌将军庙(即土地庙)、修真观和普静寺一带的旷地上,布满了临时搭建的茶棚、小吃摊、糖摊、杂货摊;各地戏班齐聚,跑马戏、髦儿戏、木偶戏、武技、杂耍应有尽有。修真观前的戏台上演着神戏;寺院里钟鼓声、诵经声和袅袅的香烟萦绕着大殿。

在游春的同时,农户们捎带着出售自家做的竹器、蚕具和农副产品。

妇女们一定要去乌将军庙前的上智潭中“汰蚕手”,祈蚕无病无灾。养蚕是当地的主要产业,所以许多风俗也是围绕“祈蚕”而举行的。

如今“香市”是乌镇旅游民俗节庆的重要内容。瘟元帅会庄严隆重;蚕花会热闹非凡;踏白船水上争雄;水上高竿惊险刺激;水上船拳捉对厮杀;水乡婚礼则充满柔情似水的浪漫气息。纷呈各异的民俗文化令海内外游客欣喜欢愉。

贺岁拜年:除夕,合家团聚吃“年夜饭”。新妇盛装向尊长献鞋履,名“辞岁”,尊长给新妇及孩童“压岁钱”。当晚有拜利事、接灶神等活动。

初一晨起,开门放鞭炮,先焚香拜天神,名“接天”,然后拜祖宗,接着拜高堂,长幼循拜,最后亲朋好友互贺新岁,整套仪式统称“拜年”。

现在简化了,不再跪拜。初一不会客,出门走“ 喜神方”;初二起亲友互访,直至元宵。

元宵走桥:乌镇人有走桥的习俗,入夜三五结伴出游,途中至少要走十座桥,忌走回头桥。称“走十桥,去百病”。当时妇女们梳妆后各带一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队而行,过桥时将瓦罐弃入河中,祈佑新的一年无病无灾。如今,不再丢弃药罐入河,大家提着花灯,结伴相游,河边、桥上灯随影动,灯火阑珊。

走桥

清明踏青:前一夕“清明夜”,做青团、裹粽子、设祭“禳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弓矢,以祈蚕;煮螺蛳,以针挑食螺肉,名“挑青”。清明一早,四乡蚕农赴普静寺烧香祈蚕,名“香市”。

立夏称人:传说三国时刘备之子阿斗于立夏之日被带往江东,孙夫人当面称过体重,之后每年立夏称一次,函告蜀国,以示尽心抚养。后传入民间成俗。

立夏尝蚕豆、吃咸蛋、啖青梅、品樱桃,谓之“尝新”。

农家以麦芽、“草头”和为粉制“立夏饼”,亲友互赠。孩童三五邀约,提竹筒、摘蚕豆、化咸肉、拾野柴、集百家之米,在户外垒灶支锅烧“野火饭”,据说吃了不会疰夏。

称人习俗

端午食粽:亦称“天中节”,各家裹粽互赠、食粽。古人认为“重五”是“毒气横溢,鬼魅活跃”的“恶日”。所以端午挂钟馗图、贴天师符,门前悬艾蒿、菖蒲、桃枝、大蒜以避邪;食黄鱼、饮雄黄酒,乃至啖蛇虫以毒攻毒;孩童穿戴虎形服饰,妇女佩带贮有雄黄的荷包以示强健。正午用苍树、白芷、鳖甲、芸香“打蚊烟”,墙边屋角喷雄黄酒、撒生石灰水以驱虫豸,祈求解灾除祸。

分龙彩雨:农历五月二十五为“分龙日”,亦称“分龙节”。传说司雨的龙王们于此日分赴各自管辖的区域降雨,故名分龙,这日镇上的“水龙会”(消防组织)举行消防演习,各坊“水龙会”整装集队,带上全副救火器具,会聚在镇中旷地、河畔,有的事先在水龙、水桶中放进各色颜料,一声令下,锣鼓齐鸣,各水龙同时对空喷射,五彩缤纷、飞瀑凌空,聚集的观众呐喊助兴,出水快且射程远者胜出。

天贶晒虫: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印度)取佛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将经文取出晒干,这日正逢六月初六,被视为吉利日。自此每年六月初六,宫中皇帝晒龙袍,之后民间效仿,每逢农历六月初六,读书人家晒书籍,寺庙僧尼晒经卷,普通百姓晒衣物。

晒书

中元河灯:农历七月十五,又称“鬼节”,这天,道观作斋醮荐福,佛寺行“盂兰盆会”,释道两教共举法事,民间则家家户户祭祀祖先。

中元夜放河灯,篾编纸糊的各式花形灯笼,灯中燃烛,下托木板,或用各色彩纸糊成船形,内装少许灯草油类点燃,入夜到水边或驾小船至河中摆放,烛火闪闪,随波逐流,蔚为奇观,佛徒认为此乃“慈航普渡”,道徒称之为“照冥引路”。

中秋赏月:月华初升,于庭院设案赏月,供品除月饼外尚有瓜果、芋艿、菱藕、毛豆等时令果蔬,大多是还在案头供斗香,以线香托纸板粘合而成,上插各式彩旗,并缀月宫故事,制作精彩,供后在户外焚化,以祈求丰收。

乌镇夜景

重九登高: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重九节登高插茱萸的风俗由来久远。乌镇周边无山可登,遂以登塔代之,是日有“重阳糕”应市,以赤豆和糯米制成,上插小旗,以食糕代替登高,插旗代替插茱萸。

重阳糕

冬至祀祖:又称“冬节”或“亚岁”。节前家家磨粉搓“冬节圆子”,备酒做菜,设祭祀祖,颇为隆重,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九九消寒图》相传始于明朝,图中画梅一枝,共八十一瓣,自冬至起每日染一瓣,全部点清则寒尽春来,开始耕作,意在敦促人们在消寒休闲中不忘耕作。

腊月小更: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昔时有“支小更”的习俗,进入腊月,各街、各坊设专人于每日黄昏敲锣击梆,沿街巡走并时而高呼:“寒天腊月,火烛小心,前门关关,后门重重,柴间看看,灰堆坌坌,谨防贼盗,门户要紧。”抑扬顿挫,如歌似吟,直至除夕。其时,全镇支小更者不下十人,每至黄昏,锣声、梆声、呼声此起彼伏,提醒人们注意安全。至今西栅仍有巡更老人值职,俨然已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巡更老人

乌镇特产:

乌锦:乌镇丝绸老字号“益大丝号”的创始人沈永昌,其子沈学文继承父业,为摆脱传统木机绵绸在市场上滞销的窘境,经多方考察后以织锦代替传统产品。

乌锦

丝棉:乌镇是蚕桑之乡、丝绸之府的中心地带,所出产的丝绵质地坚柔,无块、无筋、无杂质,色泽洁白,匀薄如纸。当地人称丝绵为“大环绵”或“手绵”。

布鞋:乌镇布鞋是手工千层底布鞋。

篦梳:乌镇竹、木、羊角、牛角等物产丰富,经选料、开模、整型、刨光等一套工艺,形状各异、功能不同的篦梳便在匠人手中成形,贵在天然,且有保健功效。

篦梳

湖笔:乌镇历史上隶属湖州府,湖笔的制作工艺在这里十分盛行,湖笔采用山羊、黄鼠狼、山兔等兽毛为原料,经过七十多道手工制作而成,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色。

白水鱼:乌镇水域的野生鱼类,生长在无污染的河流中,肉嫩味美,属稀有淡水珍品。

手工酱: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二千多年历史,均以天然发酵、酿制。清咸丰九年(1859年),镇人陶叙昌创立了以自己名字为号的叙昌酱园,此为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的最早的酱园。

乌镇手工酱

三白酒:三白酒是乌镇人的美酒,天然原料纯手工酿成。何谓三白酒?《乌青镇志》上说:“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三白酒除了55℃的三白酒外,还生产12℃的白糯米酒以及4℃的甜白酒。

乌镇三白酒

姑嫂饼:乌镇姑嫂饼是桐乡乌镇的传统名点。据《乌青镇志》记载,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民间传说它是因姑嫂二人斗气而成,故名姑嫂饼的形状酷似棋子饼,比棋子饼略大。

姑嫂饼

熏豆茶:又称烘豆茶,主要原料是薰豆,辅料有桂花、炒芝麻、橙皮、萝卜丝、苏子、炒柏子等,故乌镇人有“吃茶”一说。

生铁锅:1866年,铁匠沈济在乌镇开设冶坊,是为乌镇冶业开端。沈家的冶炼技术一直保留。亦昌冶坊中,工匠们依然在使用传统的冶炼浇铸工艺制作铁器,昔日的煤炭旺火改成了电炉熔铁,风箱扇火换成了鼓风机助燃,选料是优质的纯生铁,制作工艺也一如祖辈。

杭白菊:1999年5月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杭白菊之乡”的桐乡市,杭白菊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是杭白菊的中国原产地,享有“杭白贡菊与龙井名茶”并提的荣耀。杭白菊又称甘菊,是中国传统的栽培药用植物,是浙江省八大名药材“浙八味”之一。

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拷花蓝布”,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用棉线纺织、黄豆粉刮浆、蓝草汁印花,纯粹手工、环保。主要产品有成衣、三角头巾、茶杯垫、折扇、桌布、门帘、雨伞、手机袋、钱包、背包、各式象形挂件等。

木雕竹刻:从日常竹木用品到工艺品,体现乌镇人的聪慧灵巧。

乌镇定胜糕:据说是古时乌镇人民为迎接打仗得胜回来的将士而特制的一种点心,颜色绯红,象征着战争的凯旋。后来,因为乌镇自古以读书为荣,古时读书人考状元,亲朋好友便都要做几笼定胜糕送行,表达金榜题名的良好祝愿。定胜糕的形状为荷花状,外层是精制的香米和糯米粉,米粉细而均匀,里面是豆沙馅,中间混有少量白糖和桂花。

定胜糕

附近景点:

乌村:距离乌镇古镇1.8公里。

凤凰湖:距离乌镇古镇17公里。

新塍古镇:距离乌镇古镇17公里。

月河街区:距离乌镇古镇33公里。

南湖景区:5A景区,距离乌镇古镇34公里。

西塘古镇:5A景区,距离乌镇古镇57公里。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阅读《何处是江南》、《千年上海》古镇系列。如果您喜欢这些旅游攻略,欢迎您分享给更多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