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均为樊征宇钢笔画作品。
初闻樊征宇,是因为他创作的钢笔画不仅广为人推崇,更深受国际友人喜爱。虽然并非专业,但他创作的钢笔画却因线条明快醒目、造型惟妙惟肖而特色鲜明、独具风格。近日,记者在他的办公室慕名探访,不仅欣赏到了诸多精致的钢笔画作品,更看到了他用照相机记录下来的世间百态,聆听到了他镜头和笔尖背后的生活故事,以及走在文艺创作路上的点滴心得。
既是发现者,也是记录者
作为吉林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党总支部书记,樊征宇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最爱的就是端着相机游走于大街小巷,记录长春的变迁,收集幸福的身影。
白菜摊前,小女孩抱着新书包,露出兴奋的笑容,过几天她就要上小学了;有轨电车车站,穿着军大衣的人们行色匆匆,这也是那个年代的流行服饰;眼神深邃而幽静的藏族老妪,脸庞上布满岁月的痕迹,但淡然慈祥的神情却清晰可见……在樊征宇的办公室里,他一一向记者展示着他的摄影作品和钢笔画作品,看着这些记录了新老长春的幸福画面,樊征宇说,这些都是他自己文化纪事中的一部分,也是自己家乡发展进程中的一桢桢美好记忆。
骑着自行车或者摩托车走街串巷是樊征宇去探索生活之美的最爱出行方式,“去年暑假,我在路边看到两名修地铁的工人午休时在吃馒头,觉得他们吃得特别香,就拍下了这个画面。”樊征宇说,他本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但一遇到这样的画面,他的话匣子就被打开了——于是,他和两名工人成了朋友,聊着修地铁的辛苦与自豪。
“有些人觉得生活面很窄或者觉得很无聊,但其实就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其实,与不同的人打交道非常有趣,能够记录反映社会生活中充满正能量的画面,更是我最爱且会一直坚持下去的事情。”樊征宇说。
既是传承者,也是传播者
在樊征宇的创作过程中,摄影是第一步,挖掘画面背后的故事是第二步,对画面进行再创作,把它变成钢笔画才是最后一步。从小喜爱画画的樊征宇,自1985年开始接触钢笔画,“那时在书店看到一本钢笔画教材,售价15元,当时我的工资才30多块钱,但还是咬牙买了下来,从那以后,才开始真正自学钢笔画。”在画得不像、比例不准等折磨中,樊征宇坚持下来了,并用30多年时间创作了300余幅钢笔画,有老长影、伪满八大部、西广场水塔等老长春街景,也有卖秋菜的小女孩、秋收的农妇等社会题材,他用镜头和笔尖,以普通人的视角记录着长春和长春人故事。
“年轻时的付出就是一种积累,我们总会得到回报的。”樊征宇在艺术之路上的回报是丰厚的,如今他的钢笔画经常被作为校际交流的礼物送出国门,《长白山天池》《考拉》《吉象》被送到澳大利亚、德国、新加坡等,《一汽老解放》等被伪满皇宫博物院收藏,还有许多老长春街景被制作成名信片售卖。“看着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我觉得很开心。与此同时,能让更多外国人认识长春、了解长春人,我更是觉得非常自豪。” (马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