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赓续教育情怀 弘扬世家风范——泉州陈仲瑾家族书写“教育世家”传奇

泉州网4月29日讯 (记者 曾聪虹/文 陈笃恒/供图)泉州鲤城区西街平水庙26号,历经岁月洗礼的“陈仲瑾故居”,散发着古色古香的韵味,见证着这个人才辈出的书香门第长盛不衰的传奇。这个融学风于家风的陈氏家族,走出了西隅学堂创办者陈仲瑾,厦门外国语学校创办者陈碧玉,泉州佛学苑创办者陈珍珍,知名地方文史专家、原西隅中学校长陈泗东,原东南大学校长陈笃信等名人,还有不少家族成员在教坛默默奉献,赓续教育情怀,坚守教育梦想,成就了这个绵延数百年的“教育世家”。他们不仅在教育领域熠熠生辉,还在各个行业发光发热,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把家族先进的教育理念、学术思想传播给社会。

赓续教育情怀 弘扬世家风范——泉州陈仲瑾家族书写“教育世家”传奇

2012年陈仲瑾后人在故居前留影

赓续教育情怀 弘扬世家风范——泉州陈仲瑾家族书写“教育世家”传奇

平水庙26号陈仲瑾故居

一门多杰 耕耘杏坛建树非凡

陈氏家族的教育情怀,已经绵延了多代。陈氏祖上以书香传家,崇文重教,屡屡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而陈仲瑾后人,亦是人才辈出,文理兼备,众多从事教育行业,并有所建树,薪火相传的“教育世家”故事传为美谈。

清咸丰年间始建的陈家大院,燕尾脊、出砖入石、雕梁画栋。如今还留有一间厅堂当宗祠。宗祠前厅大门上方悬挂着3块匾额,分别写着陈仲瑾及其伯父、祖父当年参加科举考试所获名次:文魁、明经、经元。

“经元”来自陈仲瑾的祖父陈师海(1818—1875年),他是道光丙午年(1846年)福建乡试第四名,后因抗流寇有功,受封“钦赐四品衔朝议大夫”,历任福州鳌峰书院、漳州芝山书院山长(即院长),闽侯、龙溪等县儒学教谕(县学的教授,相当于教委主任,有时是县学校长),卒于漳州任所。

“明经”来自陈仲瑾的伯父陈师温(1809—1873年),他是咸丰丁巳年(1857年)贡生第一名。而陈仲瑾的父亲陈伯华(1858—1895年),亦是清同治甲戌秀才,毕生在开元寺祇园设私塾授徒。

“文魁”则来自陈仲瑾(1880—1963年),他是光绪壬寅年(1902年)乡试第二十五名,是最后一届科举举人。他于1906年创办西隅学堂,后扩办师范、幼儿园,历任西隅小学、西隅师范校长、泉州府中学教员、南安嘉福学校、泉州商立振兴小学等校校长。

陈仲瑾长子陈泗传(1914—1977年),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历任该系助教,及泉州晦鸣中学、培元中学、晋江县立中学、省立晋中、培英女中、西隅师范等校教员。其爱人王瑞美,1933年从西隅师范学校毕业后,开始在西隅小学任教员,1972年在西隅小学退休。

陈仲瑾次女陈碧玉(1920—202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曾任萨本栋校长助教,承父志长期从事中等教育,曾任泉州西隅中学、厦门女子中学、厦门二中等校校长共20年。1976年自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任上退休后,她在厦门二中发起外语教育改革,并创办了厦门外国语学校,她提倡外语人才文理并重的教育方向,为改革开放培养了一大批文理兼备的人才,人称厦门教育“一姐”。

陈仲瑾次子陈泗东(1924—1994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是知名的地方文史专家,在文史界素有“泉州通,陈泗东”的雅号。新中国成立后,陈泗东先后任西隅中学(后易名为泉州四中,之后并入培元中学)教务主任、校长。

陈仲瑾三女陈秀民出生于1933年,1953年在鸭绿江畔,被国家从志愿军部队中选派赴前苏联莫斯科留学,回国后任兰州铁道学院教授。

陈仲瑾侄女陈珍珍(1920—2021年)是著名佛学家,先后在西隅小学、培英女中任教,后兴办泉州佛学苑,任首位苑长并执教至76岁方退休。两度主编、出版《弘一大师全集》,堪称福建佛教界泰斗级大师。

陈仲瑾孙子陈笃信出生于193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曾任东南大学校长,是“一条西街走出的四位著名大学校长”之一。这四位大学校长即谢希德、林祖赓、庄善裕、陈笃信,他们在不同时期分别担任过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和东南大学的校长。陈笃信之妻王蕴仪任东南大学教授,陈笃信之女陈庆宁任教于金陵职业大学。陈笃信之妹陈笃惠及其爱人蔡俊修均任厦门大学教授。

陈仲瑾侄孙陈笃彬出生于1951年,曾任泉州师范学院院长、福州大学党委书记,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校长。

…………

陈氏一族还有许多后代,毕业于名校,在教育领域耕耘、奉献,仅陈仲瑾一脉的三代内,就有10多位教授、博导,覆盖化学、数理、无线电、建筑等多个科学领域。还有不少优秀人才,在各行各业出类拔萃,如陈仲瑾侄儿陈清泉,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陈清泉长子陈小川曾任中国青年报党组书记、总编辑,还是央视特约评论员,以评论犀利、幽默风趣为观众喜闻乐见;陈泗东之子陈笃恒曾任泉州市政协委员,积极为社会发展民生诉求鼓与呼……

赓续教育情怀 弘扬世家风范——泉州陈仲瑾家族书写“教育世家”传奇

1947年旅菲泉州西隅校友会合影,举办欢送会送陈仲瑾回国。

赓续教育情怀 弘扬世家风范——泉州陈仲瑾家族书写“教育世家”传奇

1991年11月,陈泗东(右三)在开元寺小开元西隅学堂及清末泉州同盟会秘密机关旧址,为西隅学校师生讲校史。

筹募经费 三次出洋不遗余力

为了纪念陈仲瑾先生创办西隅学堂,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设立了陈仲瑾学术报告厅及校史馆,里面记载着陈仲瑾家族对学校的贡献,珍藏着家族成员关心支持学校的照片。多年来,陈仲瑾家族后人一直牢记并传承着陈仲瑾作为创办者对西隅学堂的特别感情,子孙后代都在西隅中心小学就读,并专门成立了教育基金,支持西隅中心小学的发展。

在西隅中心小学,陈笃恒谈起了祖父陈仲瑾的故事。陈仲瑾秉性热肠侠骨,青年时即萌生民主思想。他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科学为进步之基。1906年,陈仲瑾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为启迪民智、宣传革命,他于当年11月(光绪三十二年)召集联系叶青眼、许卓然、傅维彬等辛亥志士在泉州小开元寺创办了西隅学堂(西隅中心小学的前身),自任校长,开清朝泉城民办学堂之先。西隅学堂除了是教书育人的学校外,也是泉州同盟会的秘密会所,西隅学校由此成为泉州辛亥革命的策源地、泉州辛亥革命的重要纪念地。

泉州光复后适西隅学校经费无着,陈仲瑾热心教育事业,先后三次奔波于海外,为西隅学校发展筹募基金。1912年春,陈仲瑾携眷出走印尼、星洲、惹班诸埠而达泗水。募捐之余,办书报社,设商余夜学,为华侨文化教育事业服务。陈仲瑾在赴新加坡的船上,还因兴办教育而突然被殴,几乎被推入海中,幸被同船之人发现,方免于难,后陈嘉庚先生闻讯欲代抱不平,陈仲瑾婉谢。1914年,陈仲瑾回泉州,仍任西隅学校校长,又受聘任泉州府中学教员兼舍监。1920年,陈仲瑾再次南渡菲律宾筹募西隅学校经费,得菲侨教育会会长陈迎来等赞助,并成立以巨侨陈光纯为董事长的西隅学校旅菲校董会。1922年陈仲瑾回国后,扩办“西隅”师范部和幼稚园,师范部培养了9组师范毕业生,遍布泉南各地,为泉州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1934年,师范部被国民党当局以未立案为借口给予取缔,幼稚园也同时停办。1941年,陈仲瑾第三次出国前往菲律宾筹募西隅学校教育发展资金,适遇太平洋战事爆发菲律宾沦陷,直至抗战胜利后,方于1946年回国筹办西隅中学。1949年,在泉州培英母校任教的陈碧玉受命出任西隅中学的第一任校长。她学着父母,拿出自己的积蓄垫付学校的办学经费,努力经营西隅中学。1952年冬,西隅中学由泉州市人民政府接办,易名为泉州四中(后于1958年并入泉州二中)。

陈仲瑾先生之子陈泗东先生继承父志,为西隅的发展不遗余力地四处奔忙。新中国成立后,陈泗东先后任西隅中学教务主任、校长。1988年年底,他亲赴香港为学校筹募资金,建立西隅旅港校友会联络组,并为西隅中心小学建校友楼一幢。与此同时,校友庄瑞杰先生等人也为学校捐建了艺术楼、图书楼等。2002年,西隅小学搬迁至西湖湖畔。

赓续教育情怀 弘扬世家风范——泉州陈仲瑾家族书写“教育世家”传奇

1991年11月18日,陈泗东在西隅小学85周年校庆典礼上发言。

赓续教育情怀 弘扬世家风范——泉州陈仲瑾家族书写“教育世家”传奇

2006年,陈碧玉(右)在泉州西隅中学旧址与时任泉州四中校长交谈。

书香门第 家风传承薪火相传

陈仲瑾故居有书香门第的特色。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三块牌匾“文魁”“明经”“经元”。大厅内两侧有两副对联,为陈仲瑾的伯父陈师温所撰。其中一联为:“先人有志诗书,尝言稽古于公,门兴驷马;洪范兼言福寿,要知能遵王道,家用平康。”上联说的是陈氏第七代祖先陈鹏程(1755年—1825年),为县衙书吏,他有志向培养子孙读书,曾在史书中读到汉代有一个衙门的书吏,名为于公,与自己的身份相同,一生行善,教育后代,后来儿子于定国成为西汉丞相。下联说的是《尚书》中《洪范》篇谈到福寿,说要遵循王道,家庭便会平安康乐。这便是不卑不亢,坚信读书行善,便能人才频出、家业兴旺的陈氏家训的写照。另一联为:“胜地纪联魁,里有公评,品学文章高月旦;居家传聚德,天开瑞应,父兄子弟灿星华”,说的是在联魁这个地方,邻里街坊均说陈氏人品、学问好,高于日月,家族人才多,如繁星灿烂。

正是因为良好家风家训的熏陶,陈氏家族人才辈出,一门多杰。陈仲瑾之子陈泗东在回忆录中写道:10岁那年,清明节,他跟随父亲,与族人一起到紫帽山北麓祭扫曾祖父墓。山的伟岸让他惊奇,他问父亲:“这座山为何叫做紫帽山?”父亲说:“它的形状很像古代的官帽,山巅常有紫云,所以叫它紫帽山。”陈泗东又问:“山顶古塔叫什么名字?”“塔名凌霄。凌霄既形容它高出云霄,又含有攀登直上、出人头地的意思。”父亲又因势利导,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咱家世代书香,祖宗都读书做官,报效国家,你也要努力读书,希望将来能戴上这样一顶紫帽。”从此,陈泗东幼小的心灵里埋下志向:要读书上进,足蹑凌霄之路,头戴紫纱之帽。天资聪颖的陈泗东,四五岁即能识文断字,有“神童”之称,加之书香门第的熏陶,治学谨严,于文史地理、人物风貌、诗词歌赋研究极深,在文史界素有“泉州通,陈泗东”的雅号。他著有70万字的《幸园笔耕录》一书,开拓了“泉州学”的重要里程碑。在人才济济的泉州学界,被推选为泉州历史研究会会长、泉州市文管会主任、刺桐吟社首届社长等。他首倡重修威远楼,千年胜迹威远楼得以重现中山北路;呼吁在东岳山复建泉州少林寺,现今泉州少林寺规模再现。

对于原东南大学校长陈笃信来说,人生中最重要的“学校”,是他的家庭。最重要的“导师”,是他的祖父陈仲瑾。“祖父很关心社会,帮助弱势群体,我认为源头在于他爱国,在于他追求社会的公正。要振兴中华,要关心弱势群体,加强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陈笃信说,祖父在投身革命的同时,办学校,重教育,并将新的教育思想引入泉州。这种理念对后代影响很大。在陈家,不自觉读书反而是件奇怪的事情,他年少时,看到的长辈们几乎都是“学霸”,饭桌上为学术观点而争辩是常事儿。距离陈笃信最近的“学霸”就是他的父亲陈泗传和姑姑陈碧玉,两人都毕业于厦门大学。已届耄耋之年的陈笃信清楚地记得,精通英、日、德、俄四国语言的父亲,为了督促儿子学习外语,曾要求刚上初中的陈笃信,每天都要朗读英语文章给他听。这样一个融学风于家风的家族,在潜移默化中促使陈笃信走上了严谨治学、一生从教的道路。

“受书香门第良好家风的熏陶和长辈们言传身教的影响,我从小就渴望能像前辈们一样,为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尽点绵薄之力。”陈泗东之子陈笃恒受到先辈影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大学毕业后,他长期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先后担任了泉州市洛江区卫生防疫站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卫生局副局长等职,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成为农工党泉州市委第十一届副主委、泉州市政协第十届委员、第十一届常委(他的祖父、父亲也是政协委员)。他积极运用提案履行职责,先后提出了141件个人提案,曾力推“小黄人”公共自行车,方便市民出行。由于积极为社会发展民生诉求鼓与呼,每年泉州市两会召开期间,他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家国情怀 先进理念广为传播

“陈氏家族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其中的奥秘引人深思。”对陈仲瑾家族研究颇深的泉州市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张文卫分析,这个家族有几大特点:一是传统性,家族重视传统的国学教育,陈氏先辈累世读书,通过科举制度挣得功名,并担任山长、校长,传统的书香门第熏陶了子孙后代;二是开放性,家族的不少成员都毕业于名校,思想开放,勇于开拓创新;三是进步性,陈氏家族不仅善于抓住社会给予的各种机会,而且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站在革命的前端、社会的前沿(陈仲瑾是前清举人,在清末他目睹清王朝的腐朽毅然加入了同盟会,任泉州同盟会总务股长,在清末泉州惟有他以举人的身份加入同盟会;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陈碧玉、陈泗东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1947年5月爆发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学生运动中,陈泗东被上海学联推选为赴南京请愿代表;陈泗南、陈泗西、陈秀民参军入伍,陈泗南、陈秀民后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四是耐挫性,每次遇到挫折,不管是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他们都挺了过来,没有低沉,继续奋斗(陈泗东曾在自家大门口贴了一对自撰的春联,表明了他豁达的心态:乙、点、圈、批,世事尽皆学问;丑、生、净、旦,人间就是舞台);五是持久性,家族久盛不衰,至今保留着大量的史料,一门七代诗书传家,薪火相传。

张文卫认为,陈氏家族对教育的贡献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其家族的家风家训浸润着中华传统文化,涵养着社会公德。他们不仅在教育领域有所建树,还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学术思想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广而播之。家族成员有的创办学校、有的当校长、有的当老师,他们无私奉献,不仅拿出积蓄,还为学校积极奔走募捐,其教育情怀令人动容。家族还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职务,如办协会、办年会、办刊物、出专著、拟提案等。

蓝田生玉,群英荟萃。这个传奇的陈氏家族,在平凡而崇高的事业中实现着价值,用言行诠释一个“教育世家”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他们的家风文化,是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他们的家族史,是泉州千年古城深厚历史积淀的写照。历代崇文向善的泉州人,共同书写着多元融合、包容并蓄的家族文化,氤氲出泉州“海滨邹鲁”的城市气质。

上一篇新闻

产后第7天即出门兜风?张柏芝友人晒照,生没生第三胎可见端倪

下一篇新闻

作为国学班曾经的学生,谈谈我所理解的国学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